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9 09:57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本帖最后由 250-1 于 2019-6-30 10:56 编辑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 望江路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九眼桥去望江公园,要么沿锦江东岸下行,在龙舟路与三官堂相交的地方,乘渡船到对岸的望江公园;要么在九眼桥过河,然后下桥左拐,沿锦江西岸下行到望江公园。这后一条路就是望江路。 但是,过九眼桥左拐之后,开始的那段路还不是望江路,而是白塔寺街,白塔寺街长约两百米,与其相邻的还有白塔巷、白塔村等,之所以都以“白塔”为名,是因为这里以前有一座叫白塔寺的庙宇,庙里有一座白塔,此塔甚高,其所在位置与九眼桥和皇城基本在一条线上,因此过去成都坊间有民谣道:“桥似弯弓塔似箭,利箭直射承天殿”,讲的就是这里。据说,当年张献忠在成都皇城登极前,听到了这则民谣,于是下令毁除了白塔和白塔寺。不过两年之后,张献忠果真死于利箭之下,这也确实太巧了。白塔及白塔寺于清乾隆年间重建,直至1945年遭遇火灾再次被毁,所以我小的时候,虽然白塔寺街名犹存,虽然那则民谣还在继续流传,但实际上,我并没有见过白塔和白塔寺。 走过白塔寺街,以下才是望江路。望江路没有住户,只有两个单位,一个是四川大学,另一个是望江公园。也就是说,长约六百米的望江路,一边是锦江,一边是四川大学,路的尽头即望江公园。所以在当时,这是一条断头路,几乎就是四川大学和望江公园的专用路。 原四川大学的大门在望江路中段。当时川大大门为牌坊式建筑,古色古香的,跨过牌坊进入学校,迎面即一条被浓荫遮蔽着的、显得幽深而宁静大道,高等学府的气氛悠然而生。 在大多数时间里,望江路的主旋律是清静,尤其是后半段,过了川大校门,行人就屈指可数,既无住户,更无店铺的地方,除了去望江公园的游客,其他人无缘无故来此做甚?正因为这段路基本没有行人,也没有来往的车辆,于是常有消防队在此操练,只见消防队员们忙上忙下,有的演练抛水龙带,有的演练扣水龙头,有的跑前跑后,演练收卸器材……消防队员们忙碌的身影,似乎在清静的主旋律中,加入了几颗跳跃的音符。 清静的主旋律也有改弦更张的时候,那就是五月端阳。到了端阳节这天,望江路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只见人头涌动,只听欢声笑语,所有人都伸长脖子在张望,不用说,此时来此的目的,就是为了看划龙舟、看抢鸭子,从九眼桥起,整条路上到处是人,特别是临河那边,几无插足之地,不得已,只得找棵合适的树爬上去…… 据老成都人讲,在50年代以前,从望江楼起,一直到东门大桥,沿河两岸,并非只有端阳节才热闹,而是天天车来船往,吆喝喧嚷之声不绝于耳,原因是一带多有码头,是老成都重要的物流人流集散地。老人们的说法我是相信的,因为即使到了我的童年时代,我仍然看见过垂着帆的木船停泊在九眼桥附近,看见过拉着纤的船工沿府河拉船上行,虽不是常见,但总还见过。至于码头,直到80年代还有迹可寻,如南河口附近的大安街码头即是,尽管这时的府南河已经片船不存了。 我小的时候,望江公园是常去的地方,因为每逢周六,公园里里要放电影,那时,坝坝电影对小孩子吸引力极大,我和伙伴们不但每周必去,而且还去得早,老早就去公园里玩着、候着,旁晚时分,看工作人员挂银幕,架机器,接电源,试话筒……每次都觉得那么有趣,那么悠然自得。可是,在我们进公园的时候,却不悠然自得,因为我们总是逃门票,或者从锦江边的石围栏翻进去,或是从川大那边的篱笆门钻进去,虽说成功的次数居多,但翻或钻的时候,总还是有点提心吊胆。有一次,我们正在翻围栏,被工作人员发现了,一声大吼,吓得我们跳下河坎撒腿就跑,有个伙伴还把鞋子跑丢了。怎么办,这边过不去,就走川大那边吧,总之,那怕鞋丢了,电影还是一定要看的。 那会儿看坝坝电影,如果是双机放映最爽。所谓双机放映,就是两台电影机接力播放,放映时不会断片白场,整个观看过程是连贯的,但有的时候,本来是双机放映,可一台机器突然出了故障,成了无声电影,观众们于是骚动了,“重来,重来……”的喊叫声不绝,放映员只好把片子倒回去,然后装在另一台机器上重放,总之无论如何,要把整部电影放完。可是如果遇到下雨就遭了,那怕我们愿意冒雨观看,但电影机怕雨,结果只能是收刀拣卦,终止放映。 望江楼上望江流,人自望江江自流。在望江路树杈上看抢鸭子,在望江公园广场上候电影,这些旧事还历历在目,但我已从青丝变成了白发,望江路也从断头路变成了通衢,没有变的只有江流,它依然汨汨流淌,带着我们的记忆流向永远……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