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7-2 09:39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 正通顺街 说起正通顺街,巴金故居和那口双眼的井,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地标。 退回去五、六十年,如果单说正通顺街,也许人家一时回不到神,如果再跟一句“就是北门双眼井”,人家马上就会明白。可见,在当时,正通顺的知名度不及双眼井。 现在,提到正通顺街,更多的人会将其与巴金联系在一起,因为巴金的故居就在此街,巴金在这里生活了近二十年时间。 巴金故居在正通顺街九十八号,据有关资料介绍,在上世纪前期,巴金的故居叫“李公馆”,公馆规模为五进三重,有大厅、堂屋、桂堂等,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是这条街上的豪华宅院。1923年巴金离开成都,其后家况转衰直至破产,“李公馆”随之易姓,巴金的大哥由此亡故。 解放以后,有关方面从来没有否定过巴金,但很长一段时间遭受冷遇,故居更是不被重视。记得在文革期间,有一次我从这里经过,要不是知情人小声指点,说那是巴金的老家,我肯定会毫不留意地一晃而过,但从那以后,每当再次经过,我又会不由自主的多溜两眼。巴金故居现为战旗歌舞团驻地,原来的老房子已经拆除,原有的建筑格局毫无踪影。不过,为了追怀这位文坛巨匠,现在在九十八号门口建立了公开的标识,标明这里是巴金故居,不必像过去那样藏着隐着了。 至于双眼井,是因为此井有两个取水口而得名的,但此井开凿于何时,属于何家何户,其间有何变化,这些都已无从考证,只是有人依据此井的型制推断,认为可能是宋井,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此井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历史了。 巴金晚年曾说,对于他儿时住过的地方,唯一记得的是那口两眼的井,他说,只要双眼井在,就可以找到自己童年的足迹。他在给双眼井小学小朋友的信中说:“……你们让我看到了美丽清洁的双眼井,你们真是我的好邻居,你们又把我的心引到了我念念不忘的家乡……”字里行间,充满了巴金对家乡的怀恋之情。双眼井是巴金记忆中家乡的标记,是他回忆故乡的“引子”。 幸运的是,改造后的正通顺街,双眼井依然还在,虽然已经干涸,但没有被填埋,前不久,有关部门还对其进行了保护修缮,为后人留下了一处可供追思的遗迹。 但是对于正通顺街而言,巴金故居的消失,无论如何是一种遗憾。虽然故居在解放前就已经易姓,但让其消失,却是在我们这一代人完成的。《家》的源头在哪里?在成都,在成都正通顺街,当景仰者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此寻“家”而找不到“家”的时候,那种沮丧不言而喻。一处很有历史意义的文化遗产,在我们不经意中失落,作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居民的我们,是不是同样感到沮丧呢。一面为杜甫重新搭建“茅屋”,一面又抛弃巴金的“真家”,我们的行为真是匪夷所思。 亡羊不久,补牢未晚。如今巴金故居虽然片瓦无存,但百花潭公园有一座“慧园”,此园是以巴金小说《家》为蓝本建造的,可以从中窥见巴金笔下的“高公馆”——也即巴金故居的大致面貌。另外,有人提议,在正通顺街修建一座巴金纪念馆,让这里成为成都的又一张文化名片,据说有关部门正在研究。 正通顺街原名古佛庵街,清光绪时改为上通顺街,寓通达顺畅之意,后来周围几条街道扩路,其名都用了“通顺”二字,如北通顺、横通顺等,为资区别,故将上通顺更名为正通顺并沿用至今。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本帖最后由 250-1 于 2019-7-2 11:31 编辑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