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204)

收藏( 0 )

分享

点赞(5)

举报

5 204 367993 2019-5-20 12:56 | 只看该作者

相关推荐

    • 1
    • 2
    • 3
    回复 支持 反对 收藏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7 10:29

      顶 (0)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
      鼓楼南街
      对于“韵远楼”,现在没有几个人知道了,但是因它而留下的街名,却至今仍在使用,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鼓楼街。
      韵远楼是老成都的钟鼓楼。传说成都人与武汉人吹牛,武汉人说“武汉有座黄鹤楼,离天只有三尺六”;成都人说“成都有座韵远楼,楼顶已在天外头”。当然,这是吹牛,是摆“闲条”,不必当真,韵远楼无论规模还是名气,都远远比不上黄鹤楼,两者根本不在同一档次,但从这则“闲条”可以看出,成都钟鼓楼(即韵远楼)在前辈成都人心目中的地位。遗憾的是,韵远楼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拆除。
      其实,以韵远楼为中心,成都有好几条以“鼓楼”为名的街道,如鼓楼洞街,鼓楼南街,鼓楼北街等。相比之下,其中鼓楼南街我比较熟悉一些。
      鼓楼南街有一座清真寺,该寺始建于明,重建于清,是成都历史上第一个清真寺,该寺在中国古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梁思成等古建专家曾来此考察并有著述。鼓楼南街清真寺原来规模宏大,但大部分建筑在抗日战争中被日机炸毁,仅有大殿及少量附属建筑幸存。后来,这座逃过了日机炸弹的建筑,却差点倒在八十年代末的拆迁铲下,好得各界奔走呼吁,拆迁规划终于作了一点改动,将大殿整体挪位保留下来,该寺现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鼓楼南街还有一座叫“肇第”的建筑,给人留下的印象也不浅。“肇第”是一座私人公馆,其历史远不如韵远楼和清真寺那么久远,但它却产生了一条成都谚子:石肇武的公馆-----肇的(第)。“肇”在普通话中唸“照”(zhao,是起始、开端之意;但在成都话中唸“哨”(sao),其意比较复杂,包括玩笑打闹、生事捣乱、胡作非为等。如:“李胖子是个‘肇巴根’,他的滑稽动作引得大家笑声不止。”又如:“李胖子不怀好意,今天是故意来‘肇’堂子的。”再如:“李胖子那伙人是‘肇的’,他们讲理么?”如此等等。
      “肇第”落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其主人是川军刘文辉部下的旅长石肇武。石肇武原为土匪,被刘文辉招安后从连长升至旅长,此人19251933年在成都期间,仗势横行霸道,民怨民愤极大。后在二刘(刘文辉、刘湘)混战中,石肇武被刘湘部李家钰擒获,随后被杀,其头颅挂在少城公园示众,成都民众拍手称快。由此又产生了一条成都谚子:石肇武的脑壳——宰了!
      占地四亩的“肇第”气派不凡,大门两边呈八字敞开,青黑色的大门沉重威严,让一般老百姓不自觉地避而远之。解放后,“肇第”成为成都市交管局的办公用房,后鼓楼南街改造,该公馆被拆除,其门楼迁至文殊坊白云寺街重建。
      对于鼓楼南街,还有一处值得提说的地方,那就是“化八院”。
      只要完整地上完初中化学课程,大概就知道侯德榜其人,侯德榜是世界著名化学家,他发明的“侯式制碱法”,一直被各国广泛采用。在成都,有一个单位,在“侯式制碱法”的基础上,成功地研发出多项新工艺,把制碱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使我国在这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个单位,就是鼓楼南街的化工部第八设计院。化八院成立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我国重要的化工设计开发单位。不过,与同在鼓楼南街的清真寺和“肇第”相比,化八院毫不张扬,在鼓楼南街,它至今没有特别的标志,从其门前经过,如果不是知情者,人们连瞟一眼的余光都少有停留,外貌极其普通的它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在化工界,它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功碑。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7 10:52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7 10:52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7 10:53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7 10:53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7 10:53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7 10:54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7 10:55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8 09:43

      顶 (0)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
      天福街
      天福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很短,如果按铺面计算,街长约在二十个铺面左右,是我小时候常来常往的地方。
      天福街的东头是芷泉街,西头是东门大桥,其街面情况见附图,此处不一一赘述。但对于街北的文具店和街南的羊肉汤锅店,我还是要说几句,因为这两处我有特别的记忆。
      先说街北的文具店: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这是流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一句话。在那个时候,电灯电话还是稀罕东西,电话尤其稀罕。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有一篇课文,讲的就是电话,说生产队要买什么东西,通过电话就解决了,细节记不清了,但课文里把电话称做顺风耳,这一点却记住了。学了这篇课文,我们都希望有机会体验一下电话。
      有一天,我和几个同学从天福街过,天福街文具店有一部公用电话,电话为壁挂式转盘拨号电话,挂在文具店中间的房柱上,很显眼。我们已经走过了文具店,一个同学突然说,他想给他爸打个电话,说话间,他脸上带着神气的表情。
      于是我们一起转身进了文具店,“叔叔,我想打个电话,给我爸……”想打电话的同学对文具店营业员说。
      “打电话?打吧,五分钱。”营业员说。
      交了五分钱,营业员问,晓得你爸的号码吗?
      “晓得,是☆☆☆☆”那时成都的电话号码是四位数。
      营业员提起话筒,按同学说的号码拨号,拨号盘哒哒哒的响着,传到我们耳里,说不出是神奇还是稀奇。营业员拨号完毕,稍停即把话筒递给我的同学。
      同学接过话筒:“喂,爸爸,爸……喂喂……”他一个劲地大叫,可电话那头像是没有反应。
      他回头看着营业员:“叔叔,咋没得声气喃……”
      营业员接过话筒听了一下,然后放下,接着提起来又拨,如此两次均未接通。“这个电话打不成,那边没得人……”营业员说。
      听了营业员的话,我们都很失望,本来想“巴到”体会一下电话的新鲜,这个小小的希望却没实现。
      就在我们往外走的时候,营业员却喊,小朋友不忙走,我们转身停下。营业员走过来说,电话不通不收费,说着把五分钱还给了我的同学,真是童叟无欺啊!
      这是我第一次见识电话,在天福街,虽然是间接的。
      再说街南的羊肉汤锅店:
      也是有一天,我和阿娘从三瓦窑回家,当时三瓦窑不通公共汽车,那天我们才走到九眼桥,天已经全黑了,我也早就饥肠辘辘。过了九眼桥,我们沿星桥街、金泉街、水井街往东门大桥方向走,这一路有许多小馆子、小糕点铺等,我一边走,一边咕啷着要阿娘给我买吃的,可阿娘拽住我一直往前走,不理会我的咕啷。到了水津街,街面灯火稀疏,小馆子、小糕点铺都没有了,我的希望落了空。出水津街,我们本应左拐上东门大桥,可阿娘却拉着我往右拐,走不多远,只见一家羊肉汤锅店灯火通明,店门口的大汤锅飘散着诱人的香味。我们迎着香味进了店,落座后,阿娘要了一份羊杂碎,两双筷子一个碗,一双勤快一双懒,因为我正在“饿头”上的缘故,只觉得那晚的羊杂碎太巴适了,简直就是前所未有的美味,连丁点渣渣都被我打整得干干净净,最后咂着嘴走出汤锅店,已经上了东门大桥,我还回味着问阿娘,那种一嚼就“化了”的是什么,阿娘说,那是羊肝。如此美味的羊肉汤锅,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后来小关庙、三官堂的羊肉汤锅,对我来说,永远都“不咋个”了。
      说天福街,还想说说天福街的起点东门大桥。
      东门大桥原为三孔石拱桥,在我的记忆里,对东门大桥印象最深的,是它曾经一度有钢架人行耳桥,或者说,它的桥栏曾经是钢架的,这在城区所有老桥中绝无仅有。
      据有关资料,东门大桥的钢架人行耳桥建于1950年,但消亡于何时却不见记载,而这,恰好我是见证者。1950年修建的钢架桥,使用的时间仅仅八年,到了1958年,这一年“钢铁元帅升帐”,全国人民大炼钢铁,当时为了完成1070万吨的计划,有的地方几乎到了砸锅变铁的程度,连一段废铁丝、一个旧门扣都鼓励上交,想想看,在这样的情况下,东门大桥的钢架桥栏,那么显眼的一堆“废铁”还留得住?于是有一天,我从东门大桥经过,亲眼看见有人拆割钢桥栏,一天没干完,第二天接着干,大约干了四、五天,这才“大功告成”,钢桥栏拆除后,随之换成了简易的木桥栏。
      现在想来非常莫名堂,好好的钢架桥栏被当做废铁拆除,其拆卸搬运费用,再加上换木栏的费用,价值可能超过一堆废铁,如果这堆废铁回炉再炼成蜂窝铁——蜂窝铁是一种没有使用价值的半铁半渣的铁疙瘩,当年用小高炉烧结出蜂窝铁,就说炼钢成功了,就敲锣打鼓地报喜——那就更加得不偿失,真是劳民伤财的瞎折腾啊。
      东门大桥一度曾有钢架人行耳桥,这恐怕已经没有几个人记得了。很庆幸的是,在一张东门大桥的老照片上,我惊讶地发现了钢桥栏被拆后的残余,此外还有一张更早的照片,记录了钢架桥的建设现场,这两张照片证实了我的记忆,但是,至今我没看到一张完整的、带有钢架耳桥的东门大桥的留影,这多少又让我有点儿遗憾。
      最后还要补充的是,天福街现在没有了,它已被并入了东大街芷泉段。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8 09:44

      顶 (0)

      评论图片

    250-1 lv. 2

    主题

    408

    交子

    7158

    粉丝

    8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暂未填写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