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204)

收藏( 0 )

分享

点赞(5)

举报

5 204 367986 2019-5-20 12:56 | 只看该作者

相关推荐

    • 1
    • 2
    • 3
    回复 支持 反对 收藏收藏

    举报

    全部评论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4 09:33

      顶 (0)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
      琴台路
      从前每年春二、三月,成都人有去青羊宫赶庙会的习俗。
      去青羊宫赶庙会也叫赶花会。从民国早期开始,城里人去青羊宫,主要有两条路,一是出老南门右拐,沿南河上行,过青羊场(即青羊正街)到达青羊宫;再就是出通惠门左拐,然后沿城墙边的便道,过青羊场到达青羊宫,这第二条路,是大多数城里人的选择。
      现在的琴台路,就是当年通惠门外那条“沿城墙边的便道”。这条便道是1913年以后才有的,到了五十年代,已经是一条宽约七、八尺的素土路,但是只有在赶花会、逛灯会期间,这条路才充分显示出它的功能。在当时,这条土路一边是城墙,另一边是菜园和林地,并无房屋,尤其是靠城墙那边,基本完全空荒着,顶多在花会期间,会成为自行车的临时停车场,仅此而已。
      记得我小的时候,有一年,阿娘带我去赶青羊宫,当时我们走的就是这条路,在这条路上,一件突如其来事情,使我对这次出行留下了深刻记忆:那天,我们拐过通惠门,踏上这条土路没走多远,不晓得咋回事,无缘无故的,我突然流起鼻血来,而且很凶,如果正常站立,血牵线似地滴,如果仰起头,血又涌入嘴里,阿娘尝试着用草纸卷给我堵,但根本堵不住,其他赶青羊宫的路人见了,说这不行,得用凉水敷鼻敷脸。可是举目一看,无户无店,那里去找凉水,无奈,阿娘只得拖着我往前赶,一直到了青羊场,她才在一家住户那里要了半盆凉水,借了一条板凳,然后让我坐下,她用凉水打湿手巾给我擦脸敷鼻,用凉水浇后颈,如此反复多次,血果然止住了。但我的阿娘比较迷信,生怕我是不是撞了什么邪,所以那天在青羊宫,她特别请算命先生给我算了一卦,算命先生怎样说的,我已毫无印象,只记得最后我得到一张黄纸,上面全是些奇奇怪怪的符号,是算命先生一边算、一边画上去的。当然,那天在青羊宫,阿娘还要我摸铜羊,特别是摸羊鼻子。
      其实,不仅去青羊宫,去百花潭也走这条路。当时百花潭是动物园,学校曾组织我们去参观。记得那时青羊正街东头有一家铁匠铺,铁匠铺屋侧有条小路通南河,那里有一座浮桥,过浮桥即是百花潭动物园。
      我不清楚青羊宫庙会起源于何时,兴盛于何时,但我看到了它的衰落。可是,与庙会的衰落不同,通惠门外这条承担着大半成都人赶庙会的土路,并未因此受到影响,却反而脱胎换骨,变成了“珠宝一条街”。
      其实,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了赶庙会那段时间,一年到头,这条土路行人稀少,显得很冷寂,一直到了七十年代,因为有了单位入驻,人气才稍旺,文革结束后,这条土路被命名为“西城边街”,但仍然冷冷清清,虽然很多成都人都曾走过这条街。
      终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这条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这条路的两边陆续出现了许多飞檐斗拱的仿古建筑,后来又在路的北口立起了牌楼,路的南口安放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塑像,还建造了琴台,附会说这里是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抚琴卖酒的地方,并且改名为“琴台路”。路面改造了,路也拓宽了,一条珠光宝气的仿古街出现在人们面前。
      琴台路是最近三四十年才发展、发达、风光起来的。如果说,锦里是依托武侯祠建造的新古董,那么同样,琴台路就是依托青羊宫建造的新古董。但是我愿意为它祝福,因为合理的开发,不仅为开发者带来发展之机,也为老资源增光添彩,并且,如果管理妥善,营运有方,注重积累真正属于自己的文化底蕴,那么若干年以后,这些仿古的新古董,未必不会成为真正的古董,谁知道呢!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4 12:52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4 12:53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4 12:53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4 12:54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4 12:54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4 12:55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4 12:55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4 12:55

      顶 (0)

      评论图片

    • 250-1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25 10:01

      顶 (0)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
      新东门内外(上)
      新东门的正式名字叫武成门,但是以我的记忆,武成门并没有可以启闭的城门,也没有城楼,我在这里见到的,只是一个被挖得乱翻翻的城墙缺口,沿一道斜坡可以登上城墙,站在城墙上向城内望去,是起伏如碎浪的屋顶,深绿色的树冠点缀其间;向城外望去,可以看见府河、看见田野、看见浮在雾霭上的东山。当然,我们那会儿上城墙,不是观山望景,而是去放风筝、打游击、玩弹弓。当时,被断开的城墙,靠迎曦街那端有座高架木亭,有人说那是望火台,用来监视火情的;也有人说,那是报警台,用来发警报的(说是抗战时期,日本飞机来袭,台上就会发警报)离高架木亭不远,有两间偏偏草房,据说是望火台的杂物房,也有人说是无业游民的窝棚。望火台也好,报警台也好,杂物房也好,窝棚也好,却并未看见有人值守、打理和居住,不知那些说法是否确实。那时城墙已经非常破败,因为无人管理,常有人前来撬砖取土,用背篼背,用箩筐担,用架架车拉的都有,因为撬砖取土,还发生过城墙垮塌伤人死人的事情。后来,城墙缺口的两边分别被一个建筑修缮队和一个蜂窝煤厂占用,这才有了东家,定了归属,但这时,不仅是新东门,就是整个成都,城墙已经差不多快要彻底寿终正寝了。
      沟通新东门内外的两条街道,分别是武成大街和东安街。
      先说武成大街:以新东门为起点,跨进城墙即武成大街。武成大街右手第一家是消防屋,屋里放置着人力压水车、消防桶、消防火钩等器具。消防屋的门是一道高约四尺的栅栏,无栓无锁,随时都可以拉开。消防屋的隔壁是办公房,不清楚是那个部门的,办公房的门楣上方挂了一口大号时钟,那会儿钟表比较稀罕,大多数老百姓都没有,所以这口钟就成了附近居民的“标准时间”。同样的钟在老东门城门口那里也有一口,这大约是当时市政设施的“标配”吧。过了办公房,接着是一家饭店,饭店占三个开间,门口是飘着香味的蒸锅。餐馆隔壁是锅盔铺,接着是一家菜店,然后就是中道街了。
      站在饭店门口,向街对面望去,城墙那端,起首是两间“偏偏房”,其中一家,门前常摆售一点小商品,如叶烟、火柴、简易煤油灯等。
      油灯现在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电灯尚未普及,不少居民仍在使用油灯。油灯有菜油灯和煤油灯两种,起初大家都是菜油灯,后来煤油灯逐渐流行。煤油灯种类较多,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的需求。我家起先也用菜油灯,我的哥哥爱看书,可菜油灯灯光暗,结果看成了近视眼。后来哥哥工作了,他第一个月领到工资,就买了一盏美芙灯。美芙灯是一种有玻璃罩的煤油灯,不套灯罩,与一般油灯差不多,套上灯罩,光亮立增,照得满屋通明。但是,因为煤油灯的黑烟和气味不让人喜欢,所以煤油灯没能彻底取代菜油灯,直到最后电灯一统天下。
      接下来,与“偏偏房”相邻的,是一排经营烟酒、糕点、酱醋、干杂以及蔬菜的营业房,营业房有五六个门面,门面是连通的,犹如一个综合经营部,综合经营部的尾端是水东门街。水东门街与中道街相对,形成一个十字路口。
      整条武成大街,从城墙到这个十字路口是其热闹所在,这段街面,除了铺面商家,常常还有临时摊点,卖葱葱蒜苗的、卖鸡鸭鱼蛋的、卖针头线脑的等等。
      过十字口继续前行,以下基本就是住家户了。街左我记得有一家药铺,至于街右,第一家是经营牙膏、手巾和文具的小百货店,再往前是国营粮店,我曾多次到这里购粮,那时我年纪小,扛不了多重,父母每次让我买十斤为限。这个粮店存在的时间较长,后来我的孩子都可以背十斤大米了,这个粮店还在继续为周边的居民服务。
      过了粮店,接下来是武成大街小学,再往前,是“抵拢倒拐”的丁字口,武成大街到此结束。截断武成大街的,名义上是天涯石北街,实际是一道长长的围墙,围墙的另一边,是二医院的生活用房。
      在当时,武成大街虽然名叫大街,但无论长度还是热闹程度,都只能算是三四等街道。现在,经过改造的武成大街,向东合并了东安街,跨府河通往万年场,向西合并了四圣祠西街和新巷子,与红星路相交,是名符其实的大街了。

      评论图片

    250-1 lv. 2

    主题

    408

    交子

    7158

    粉丝

    8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暂未填写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