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5-29 12:03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本帖最后由 250-1 于 2019-5-30 17:17 编辑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 新增天仙桥前街(上) 新增天仙桥前街,由两段原来分别叫“垮城墙”和“万担仓”的土路组成,但其得名较晚。 成都以前是有城墙的。进入民国之后,城墙不再担负城防的任务,因而被陆续掘出一些大大小小的缺口,随之缺口内外就陆续出现了规模不等的道路。 位于新东门和老东门之间的“垮城墙”,是成都众多城墙缺口中的一个。垮城墙不是正式地名,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附近居民都这样叫。 如果把垮城墙这段土路看做是街,那么,它起于东顺城南街,然后越过城墙,与东安南街和天仙桥前街相交,之后与“万担仓”土路相接。 从东顺城南街这头说起吧:站在东顺城南街与垮城墙相交的丁字口,面朝府河方向,交口的右边是公厕,左边是东顺城街街房的侧壁,走过这段侧壁,基本就站在了原城墙的缺口上,这时左右两顾,两边的城墙上各有一条坑坑洼洼的便道,左通新东门,右通老东门。 出城墙缺口是个下坡,坡道右手坐落着一家卖开水和热水的老虎灶。在成都,卖开水和热水的地方一般是茶铺,可有点儿奇怪,这里并非茶铺,一间偏偏房,砌了一台烧水的老虎灶,专门经营开水热水。或者应该将这个老虎灶称为“开水店铺”什么的,毕竟人家是有店有铺的营生。 这个老虎灶后来消失了,其址成为某金属熔炼企业的一部分。记得有一年,不知怎么,这个企业发生氯气泄漏,据说当场有好几个人中毒,幸得处理及时,未蔓成更大事故,但这件事情本身,不到两个时辰,就在周围街道,包括府河对岸的均隆街、望平街传得沸沸扬扬。 老虎灶的斜对面,有一条小巷,小巷的另一头接护城街,这条小巷无名,当地居民称为“火巷子”。火巷子的巷口有个竹器修理铺,这个铺子面积较大,周边也较宽敞,空地上堆满了竹子,门前摆着修理或制作完工的竹椅、竹梯、甄子等。该铺子存在的时间较长,五十年代前期(或更早)就存在了,直到八十年代中期,它仍在原地营业。 走过竹器铺,坡道缓了些,这时右手边,即竹器铺的的斜对面,有一家卖火的摊子。 卖火的摊子!退回去几十年,卖火也是生意?原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成都人过冬天,有实力用火盆的家庭不多,多数人使用的是烘笼,烘笼与火盆类似,但是比火盆经济,也比火盆方便,可以随身提着走动,有人甚至用于暖床。 但是,看似简单的烘笼,要让其成为可心“随身暖”,却又不那么简单,这其中,要点就是“焐火”。烘笼不能像火盆那样“敞着燃”,而是要“焐着燃”,所谓焐着燃,就是要在烘笼火上盖一层炭灰,使之慢慢燃烧,至于盖多少炭灰,什么地方盖实一点,什么地方盖虚一点,那就各人找感觉,感觉找准了,可以用一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感觉找不准,要么一会儿就熄了,要么一会儿就烬了,另外,烘笼火用㭎炭为好,家庭柴灶煮饭剩余的桴炭不行。而这些,正是卖火摊提供的服务。 卖火摊所卖之火,是已经燃着的、可以直接装入烘笼的杠炭火,其次,卖火摊所焐的火,包管不熄直至木炭全部燃完,至于能燃多久,那是买主说了算,一角钱的火他卖,一分钱的火(有人只买火种)他也卖,具体需求买主自定。卖火这个营生,存在的时间很久了,《成都通览》即有收录,并谓之“卖糊槽”。 显而易见,卖炭火是有季节性的,因此,这个摊子除了冬季卖炭火,平常还出售柴薪,但不是大捆大捆的柴薪,而是一束一束的小柴,也就是所谓的“把把柴”。 何谓“把把柴”?在当时,有的待业者往往找一顿吃一顿,不少时候,买米只买一筒米,买柴只买一把柴,被称为吃筒筒米,烧把把柴。“筒筒米”即一竹筒米,多少大致为一人一餐之量,“把把柴”即一小束柴,多少大致可煮一人一餐之饭。“把把柴”又叫“签签柴”,意为细如竹签的柴,因为细,容易点燃,用于生火很方便,所以一般家庭有时也要买。正因为如此,把把柴才卖得动,才成为生意。 评论图片 |
A新增天仙桥前街.jpg (106.2 KB, 下载次数: 2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