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6||
印度飞饼
飞饼也好,抛饼也罢,都是它。第一次看到飞饼登上历史舞台正是在通江广场九鼎超市门口。口味众多,不过一看就激不起食欲——林林总总,大抵都是甜食,对此无爱。
真正让我觉得飞饼也很惊艳是某一次和朋友吃火锅。火锅店里正好有这个小吃,于是我们要了一份香蕉味的。老实说,水果香蕉并没任何明显的可以嗅出来的香味,但香蕉口味的飞饼因为用了油的关系,焦香扑鼻。烤或者煎的饼趁热吃最好,飞饼一送进嘴里,浓郁的香味弥散开来,甜而不腻,唇齿留香。我并不认为做饼的时候真的加入了水果香蕉,极有可能是香蕉的化学提取物,因为浓度明显超过了天然的水果。偏甜口的飞饼用于吃完火锅后的解辣,倒是个不错的搭配,唯一的缺憾是,热饼现吃,上火更上一层。
至今不明白飞饼前何以冠之“印度”二字。面粉、水、油、“香蕉”,这些原料中没有任何印度元素。如果是指甩饼的技法,似乎在博大精深的中式面点文化里也能觅得踪影。那么有可能说得通的解释就是起源于印度了。身份总是个大问题,老夫子就说了,“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印度给我的感性印象是热情奔放的妖姬,传入中国的飞饼却很实在,大约是屈身的缘故。和朋友去吃西餐,打开菜单竟然看到“宫保鸡丁”“咕噜肉”,白纸黑字,一清二楚,我们的第一反应便是走错地方了,环视四周都是左叉右刀才略微安心。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和朋友计上心来,让服务员找两双筷子——没想到还真有。一顿饭吃得仿似雾里看花。后来想通了,饮食满足的是口腹之欲,要真端着拿着的,也便死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都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何况每个人每天都要吃的三餐?看食客的脸色才是识时务的俊杰,这一点,飞饼和宫保鸡丁们看得很透,一如北方随处可见的洋葱回锅肉。
猪市坝——通江广场美食TIP:
1. 一中旁边、老留芬原址现在是一家宜宾面馆,燃面据说很好吃,的哥们的夜宵常在这里解决。
2. 猪市坝和滨江路拐角处有一家江湖菜,干锅兔和鱼是特色。鱼的椒姜味十足浓郁,肉质也嫩,辣得舒服。
3. 据说通江广场某处有一家卖干锅鸭掌的,味道相当霸道,没有吃过……
4. 通江广场的红油兔子面招牌还算响亮,兔子面很是噱头,同样没有吃过……
5. 猪市坝入口是江湖菜的天下,对面广发楼下的老字号烧烤晚上的生意好得不行,烟雾缭绕,竹签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