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家大瓦房—钟子期的后裔
已有 1375 次阅读2006-10-1 23:33
在柏合万亩梨园的村落中,有一坐座北朝南,用土坯砖和小青瓦修筑的老式平房,这就是有名的客家祖屋——“钟家大瓦房”。据钟氏谱牒和有关史料记载,在清朝乾隆年间,钟姓客家始祖荣昌公率族人入川,因种粮致富,在柏合镇修建了这座2000平方米的钟家祖屋。现在大瓦房里仍居住有钟姓族人15房共60多人,据说都是钟子期的后裔。
相传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躲雨,心里寂寞,便拿出随身带的古琴弹了起来。恰在此时,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在附近躲雨,听到伯牙弹琴,不觉心旷神怡,听到高潮时便情不自禁地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琴。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这使得伯牙异常惊喜。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第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染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自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这便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来历。
从此以后,由于朝代更迭,战乱不断,钟子期的后裔也开始了四处漂泊,有一支为躲避战乱而逃到了湖广地区。到清朝“湖广填四川”时,钟子期的一支后裔便迁移到了龙泉。
如今在钟家大瓦房的祖堂正中挂有“琴墨堂”的匾牌,据说就是为了纪念“俞伯牙弹琴遇知音”故事中的听琴高手钟子期。
2004年4月3日,俞伯牙的后代、现居郫县红光镇84岁高龄的蜀琴派代表、古琴大师俞伯孙老先生,来到龙泉钟家大瓦房与钟家重续友谊,轰动一时。2003年10月,钟、俞两家的后人就在钟家大瓦房举办了古琴演奏会。而俞伯孙此次光临钟家,则是前来收徒,以延续钟、俞两家二千多年的友谊。
钟家的两个女孩,一个8岁,一个16岁,在钟家老者的“口令”下正式向俞伯孙行了三拜大礼。俞伯孙也十分高兴收她们为徒,按照规矩,他为两个徒儿现场发蒙弹琴。一曲《高山流水》有如清泉流淌、碧水缠绵,更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再现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