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贵的执着

已有 952 次阅读2009-6-9 16:48

可贵的执着
——写在曾明伟小说、纪事文学集《城里的月光》付梓前夕
廖忆林
 
他从小小年纪迷上文学,至今快三十年了。已届不惑、早娶妻生子的曾明伟,将自己跋涉文学苦旅多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汇辑成了这本《城里的月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见是个“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主儿!就凭他对文学的这份苦恋情结,无论作为同乡还是同道,我除了为之兴奋外,竟按捺不住想狗尾续貂几句。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尽管郁积在人们心头的“冰雪”还没有完全消融,还心有余悸,还神经过敏,但从欢快的锣鼓声,从一部一部影片解禁,从舞台的帷幕徐徐拉开,从文学作品蹒跚走上书架,已经感到了春天的气息。“忽如一夜春风来”的小县城,一批有志于文学的小青年犹如新笋破土而出;一批因写写画画遭过殃尚未恢复元气的老作者,亦忘却伤痛跃跃欲试……
“好雨知时节”。在有识之士的推动下,县里召开了久违的文学座谈会。就在这个会上我认识了参会者中年龄最小的曾明伟。他之所以取得参会资格,是因为《飞天》文学月刊发表了他的短篇小说《乡间路上》。那时他还在上初中。那年月,尤其像我们那样的小地方,休说文章上了省级刊物,就是在地方小报上亮回相也不亚于当今农民造出飞机。顿时,上百号写手眼前一亮,齐刷刷把目光投向了他!
曾明伟家境贫寒,却生性要强。他宁肯别人妒嫉,也不要别人怜悯。在连轴转的工厂,在合衣而眠的兵营,哪怕挤得出一丁点儿时间,他都不会放过勤写苦读。在部队当文书时办的《南流文学》就是他文学起飞的演兵场!果然,老天不负苦心人,报刊上源源不断出现他的名字。
几年后,他退伍了,安排在县政府的一个办公室。按说,这已经是令人羡慕的安置,可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曾明伟偏偏死磨活缠要办“停薪留职”。他认为,“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是在浪费生命!念念不忘“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死心眼“拒绝平庸”,谁也拦不住,于是,他“下海”了!可他“下海”与众不同,不是“淘金”,而是去看别人“淘金”。一去就泥牛入海。多年后相见,这小子已是满身疲惫,略显“落魄”了!可谈及他经历的磨难时,竟非但没丝毫流露出后悔,反倒来了精神。尤其当他从挎包取出一摞摞文稿那一刹那,简直就像得胜归来!我终于明白,他坚持的原动力就是“提着文学这盏灯,不怕一个人走夜路”的那种信念!久经历练,文学成了他须叟离不开的精神家园,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依托!
当今世界,物欲横流,鄙俗行世,崇高被人耻笑。如此环境,一个人要保持宁静致远极其不易。文学,人类这座高雅殿堂,早已是“门前冷落车马稀”了。而找到了生长土壤、乘虚而入的庸欲化、低欲化、泛文化、亚文化则空前受人青睐!潮流滚滚,来势汹汹,即使当初信誓旦旦“为文尽瘁”者,当下也多已“与时俱进”改弦更张另蒙高就了。不过,恐怕“改弦”者最初就是在凑热闹而非出自一种心理需求的本能;就像时下买彩票,夺快男超女。说白了就是图轻巧,想走终南捷径,殊不知久试不爽,这才赶紧改换门庭。相比之下,曾明伟们这号坚守者何等可贵!由此我想到涓涓细流汇成的小溪,想到它百折千回一往无前,面对悬崖绝壁毫不退缩,最终汇入江河奔向大海的那种“定力”!
《城里的月光》文章题材涉及甚广,几乎涵盖了工农商学兵,看似“庞杂”,但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对真善美撕心裂肺的呼唤,对假恶丑咬牙切齿的鞭挞!它与那些耍小调皮、玩小情调、弄小聪明“超时空”的“偶像派”不同,读来明心见性,发人深省,催人进取。
读者高明,自会从字里行间读出各自的感受,再逐篇“解读”就是自不量力小瞧诸君了。
 
(作者系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文联委员)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