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甲和龙泉驿名的来历
已有 1411 次阅读2006-11-2 10:30
小县相笼合,蒙蒙数百家。
果疏争晚市,樵牧乱睛沙。
落日平江迴,青山细路赊。
偶居无事在,随意问桑麻。
这是南宋诗人杨曱(注)寓居龙泉古驿时赋诗《灵泉山中》的一段精彩诗句,诗中内容真实地再现了800多年前龙泉古城的生活面貌。“小县相笼合,蒙蒙数百家”,指的是当时的王店镇(即今龙泉镇)住着数百户居民,竹林掩映,宁静朴直,映衬着一幅淡雅的水彩画;“果疏争晚市,樵牧乱睛沙”,完全再现了灵泉古城的繁华与热闹。
据史料记载,龙泉古驿自唐代(公元700年)成为东阳县制以来,已有1300年历史,公元742年改为灵池县,宋朝时(公元1026年)改为灵泉县,至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撤县,建县673年,历为成都东郊的重镇和通商的驿站。南宋的灵泉县城应算是龙泉古代县制设立时期最繁华和最热闹的时期。而当年的灵泉城池应在今下街、东街与中街南侧至燃灯路口、龙柏路保险公司一带,居住约三四百户、15000余人,居民以獽、夷、獠族人和夏人为主。
相传南宋诗人杨甲(字鼎卿)这个时候来到灵泉县,是他人生中最失意的时期。他是南宋昌州(今大足县)人,是乾道二年(1166年)的南宋进士,被南宋皇帝委任为蜀中县令。后因事被谪,因与灵泉县张县令是好朋友,受张县令邀请,举家搬来灵泉县王店镇居住,据说就住在灵泉山边。
有一天,杨甲与张县令相约到灵泉山中散步畅谈,望着山下热闹的王店镇,杨甲说:“还是张兄治县有方,全县百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安居乐业、生活无忧,百姓们无不称颂赞叹张兄,小弟自愧不如啊!”张县令摇头说:“杨老弟言重了。杨老弟的治下方略才是为兄多多学习的地方。要不是皇上受宠臣蒙蔽,杨老弟正是大展拳脚的时候。有朝一日皇上开恩,杨老弟定有出头为国效力的时候。”杨甲笑笑说:“我已搬来贵地隐居,早已淡泊名利。只问每日农事,不求他日官名。有张兄这一知己足矣。”
路过分栋山,看见一眼泉,张县令说:“这就是灵泉。灵泉县的名字最早就是从这里来的。”杨甲深思一会说:“灵泉?灵泉县?名字好是好,总觉得缺点什么,张兄以为如何?”张县令说:“灵泉县我以为没有什么不好哇?有山有水,人杰地灵。”杨甲说:“古话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没有龙怎么灵呢?”张县令说:“杨老弟的意思是……”杨甲说:“如果叫它灵泉,只有水没有形,灵气不足;如果叫它龙泉,有水有形,灵气十足,不正预示张兄腾云之志。”
据说,这就是龙泉地名最早的来源。
明朝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由于元末战争和元军在四川的“屠城”,造成灵泉城内人口大批死亡,城池日益荒废。明太祖朱元璋不得不撤灵泉县置龙泉镇,归简阳县管辖。洪武九年,设龙泉镇巡检司。
龙泉一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