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夫《策划重庆,策划四川》第四章 大四川发展新创想

已有 879 次阅读2012-11-30 16:44 |个人分类:刘斌夫著作

第四章 大四川发展新创想   1 天府之国变革之路:从四个跨越到五个提升  

    1. 天府美名由来

    成都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内陆盆地气候。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000mm左右。平畴沃野,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秦蜀太守李冰率众兴修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从此荣获“天府之国”之美誉。

    “府”有“聚”、“藏”之意。人们把聚藏财富的宝库称作“府”,把发达的中心城市也称作“府”。“天府”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周礼》,是专门掌管国家珍宝库藏的官职,后被广泛用作土地肥美、物产丰饶地区的代名词。以“天府”称誉地方,始见《战国策·秦策》,纵横家苏秦对秦惠文王美言:“大王之国,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里的“天府”,誉称拥有郑国渠的关中平原,以长安为中心富甲天下的渭河流域。

    秦末汉初的张良,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池汤城,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

    诸葛亮在《隆中对》里献策刘备时,称四川盆地为“天府”:“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战略策划家张良、诸葛亮等把蜀地看作立国之基。古时中国曾被称为“天府之国”的地方有四个,即战国末期至东汉末期所谓“河东”、“河内”、“河南”、“中原”、“三河”地区,和四川盆地成都平原。后来,“天府”专指地理位置独特、自然环境优越的四川。

 

    2. 四个跨越

    2007年四川省委九代会,提出“四个跨越”,坚持优势优先,重点突破,坚定不移地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实则,四川省委早在1985年就在官方文件中正式提出了“冲出盆地意识”的口号,1999年就提出了四川要走“跨越式追赶型”发展之路。跨越式,是落后者对先行者已走过的发展阶段超常规的赶超行动。鉴于四川作为西部内陆大省,同东南沿海发达省份相比的差距,48.5万平方公里新四川各市州资源条件及经济水平的差异,抓住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区域合作日益紧密、外资西进、内资西移、要素加速流动、资源加速整合的重大机遇和最新动态,针对重点、优先开发和限制、禁止开发四大主体功能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不同,优势布局,实施非均衡战略,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工业、农业、旅游、文化“四个跨越”,是四川崛起的战略抉择。“四个跨越”,既包括发展总量的大幅度增长,发展步伐的大跨度提速,也包含经济质量的迅捷而显著地提高,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丰富和优化,增长方式的转变,城乡统筹,以人为本,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社会协调、长足、可持续发展。实则是发展理念、发展动因、发展速度、发展效率、发展高度、发展特色、发展品质、发展模式、开放程度和管理体制、服务机制的跨越。“四个跨越”依靠战略决策引领,投资环境改善,特色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嬗变,体制制度创新等一系列条件来支撑。“四个跨越”不仅需要理性分析,更需要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性措施的制订和推出。

    2008年,四川省在经历5·12汶川大地震的严峻考验情势下,GDP再次突破万亿大关,增速高于全国12个百分点,人均GDP跃上1000美元新台阶。然而,虽然四川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大陆第9位,但人均GDP却排在倒数第9位,区域综合竞争力排在第18位。成就卓著,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问题较多,形势迫人,差距不小。“高而不活,举而不坚,开而不放,大而不强,快而不优”,是对四川经济发展现状的较客观评断。

    “四个跨越”战略,拟定了首先崛起“成都城际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资阳、眉山、乐山六地市。成都城际经济区以成都为中心,成、德、绵、资、眉、乐六城市为支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挥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的聚合、辐射功能,形成城市组团合力和城际互动效应,作为成渝城市群的一翼,与重庆携手呼应,带动县域、省域和省际区域经济大发展。

 

    3. 五个提升

四川经济发展形势和状况喜忧参半,归纳起来有如下情形:(一)“高而不活”:国有大型企业发展指向很高,而市场活力不足;国企科技研发水平很高,而孵化转化不够;国企投资实力很大,而开发领域不宽;民营企业投融资来源,多依赖国有银行,而吸引外资少;民企老总拜访官场多,而研究市场少;民企产品产量高、内销多,而品牌附加值低、出口少。(二)“举而不坚”:理想崇高,目标远大,基础设施不够坚实,理性分析多而深,实际措施虚而少。(三)“开而不放”:发展理念总步沿海后尘,政策机制不及沿海开放,距离沿海对外开放口岸太远,水陆交通运输半径太长,而物流成本相对较高。(四)“大而不强”:作为8700万人口大省,GDP超过万亿元,经济总量较大;作为西部经济大省,五年投资5000亿元,投资力度较大;但同时衡量人均GDP的发展强度和单位面积的投资强度显然不够,2008年全国GDP314045亿元(约合4.6万亿美元),其中四川GDP12056亿元,即拥有全国人口6.7%的新四川,2008年创造的GDP即经济总量仅为全国的3.99%,该年度四川人均GDP14374元,仅为全国人均GDP24157元的59.5%。(五)“快而不优”:横向比较,四川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纵向比较,2007年,四川全省GDP首破万亿,达到10505.3亿元,比2006年增长14.2%,增速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2008年四川GDP12506亿元,增速为9.5%,人均GDP15378元(据另一统计口径),是10年前1997GDP3335.78亿元和人均GDP4048元的4倍;增速较快,但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都还不尽合理,经济运行质量还不够优胜。

    在十一五规划末到十二五规划期间,四川经济发展应当紧抓“五个提升”:

    (一)提升工业品牌价值与环保效能;

    (二)提升农业集约强度与综合效益;

    (三)提升旅游相关多元产业互动收益;

    (四)提升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水平;

    (五)提升城市群及省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竞争能力。

    要实现“五个提升”,必须夯实交通、能源基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区域、产业特色优势,推进省际、城际合作联动。

2  交通引擎:中心·枢纽·网络·节点

    1. 省域交通格局巨变——一中心枢纽三级网络八城节点大体系

    根据2009518编制完成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总体规划》及9个专项规划,预计投资10866亿元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工程庞大计划,将陆续在2010年、2012年和2020年分阶段完成。

    2010年,全省高速公路建成和在建项目里程达4650公里,在原有6条基础上增加5条,形成高速公路主骨架网,建成11条高速出川大道公路。

    3年内,在原有成渝、宝成、成昆、成达4条出川铁路基础上,引入川藏铁路等7条新的铁路工程建设项目,使出川铁路增至11条,铁路运营里程达3765公里,在建里程达2656公里,同时建成成都双流机场第二跑道和新航站楼。2012年,成都主枢纽基本形成,全省综合运输网总里程达到30.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运营里程3800公里,在建里程2782公里。民用机场达14个,形成包括7条铁路、12条高速公路和2条水运航道的出川交通体系。与之同时,在全省规划布局自贡、攀枝花、泸州、广元、遂宁、内江、乐山、雅安、南充、宜宾、广安、达州12个区域性次级枢纽,以及绵阳、德阳、巴中、眉山、资阳、马尔康、康定、西昌等8个交通节点城市系统,配合成都主枢纽,扩大交通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多种运输方式在主中心枢纽、次级枢纽和节点城市系统间的互动、联运和有效衔接。

    将进一步加快加大铁路、公路、水运航道建设步伐和投资力度,力争2020年,建成18条铁路、21条高速公路、2条内河航道,出川水陆通道增加至41条;全省三级综合交通运输网总里程达到37万公里,其中铁路里程800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8200公里;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300万标箱,水运四级以上航道2381公里,其中长江干流上游四川境内258公里航道达二级,岷江乐山至宜宾航道达三级;全省通航机场17个,直航城市121个,航线185条。成都主枢纽直接引入铁路12条、高速公路16条,和建设成都(金堂)第二机场,形成成都至武汉、贵阳、西安、兰州等省际中心城市“4小时陆路交通圈”,至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和拉萨、大西北“8小时陆路交通圈”。省内形成成都市至各市州区域中心城市“1小时、2小时和半日交通圈”。至此,以四川为起点,横贯西东,纵联南北,通江达海,衔接华南华中,沟通西南西北,伸延中亚南亚的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大体系基本形成,确立四川交通在全国“九纵八横”铁路网和“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中的西部中心地位,变“蜀道难”为“蜀道通”,变在全国路网的原“西部终端”为“西部中枢”,变“内陆盆洼”为“西部门户”,变“川内自用”为“东中西部共享”。

    “突出枢纽,辐射西部,融入全国,面向世界;强化统筹,科学配套;着眼全局,合力推进。”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的总体原则。

    “旅客零距离换乘;货物无缝衔接。”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的最新设计人性化理念。

    20093,月四川构建“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初步设想框架出台,勾勒了“一中心七枢纽三网络”的大致框架。

    “一中心”:以成都为中心,建设公路、铁路、民航综合客货运输主枢纽。

    “七个次级枢纽”:以宜宾、泸州、乐山三港为依托,打造川南水陆综合物流交通运输枢纽;以嘉陵江、达成铁路及若干高速公路为依托,打造川中南充、遂宁综合货物运输枢纽;以川北、川东北、川东南、川西南四条进出川通道为依托,打造广元、达州、泸州、攀枝花四大进出川综合客货运输枢纽。

    “三级网络”:一级道路运输网络,以辐射省内、中西部及沿海沿边国家和地区的国家公路运输主枢纽;二级道路运输网络,覆盖省内及省际,包括成都以外的9个国道运输分枢纽和乐山、遂宁、内江、德阳、眉山、雅安、凉山道路运输分枢纽;三级道路运输网络,以县城为结点,乡镇为补充,并包括自贡、广安、巴中、资阳、甘孜、阿坝等六市州区域中心城市在内的省道运输支枢纽,在每个市、县规建至少一个综合客运中心和公路货运站场。

    当时这个“一中心七枢纽三网络”框架中,显然“七枢纽”的谋划和描述,比原先的“五枢纽”更趋成熟、准确、全面和完善。不久前规划建设成(都)自(贡)泸(州)赤(水)高速公路和成泸铁路,泸州节点的交通运输网络,不仅是与宜宾、乐山同构川南水陆枢纽,而又形成一个出川通道枢纽。七枢纽中有两个重要节点,内江和雅安。内江的隆昌是成都主中心枢纽和整个四川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同重庆汇接,构建成渝城市群、成渝经济圈最重要的出川通道枢纽,不仅是公、铁陆路;隆昌与重庆西端永川朱沱长江内河航港近在咫尺,与重庆长江上游航运最大港朝天门码头也仅举步之遥,应当形成水陆出川枢纽。雅安是成都主中心枢纽向西昌、攀枝花出川和向甘孜康定经昌都至拉萨刚刚开建的西部第二条“天路”川藏铁路及川藏高速公路的必经节点,同样也具有次级枢纽地位。所以根据518正式公布的规划,调整为“一大中心枢纽多个次级枢纽三级网络八个城市节点”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大体系,更为确切。

    2. 全川客货运体系——一主两环六射二十二点和四港八园

    主要针对客货运通道及客运站点规划的公铁交运体系,描述为“一主两环六射二十二点”。

    “一主”:以我省首个实现城际铁路、长途公铁客运、地铁、城市公交等多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的成都东南角沙河堡新客站为代表的交通客运主中心。

    “两环”:成都—眉山—乐山—自贡—内江—遂宁—绵阳—德阳—成都高速公路内环线;成都—雅安—乐山—宜宾—泸州—重庆—达州—巴中—广元—绵阳—成都高速公路外环线。

    “六射二十二点”:①“北线”与西(安)成(都)城际铁路和宝成铁路衔接的巴中、广元、绵阳、德阳综合客运分中心站点;②“东线”与成(都)南(充)渝城际铁路和成达渝铁路衔接的遂宁、南充、广安、达州综合客运分中心站点;③“东南线”与内昆铁路和川黔铁路衔接的资阳、内江、自贡、宜宾、泸州综合客运分中心站点;④“南线”与成昆铁路衔接的眉山、乐山、西昌、攀枝花综合客运分中心站点;⑤“西线”与川藏铁路和康定机场衔接的雅安、康定新都桥综合客运分中心站点;⑥“西北线”与兰(州)成(都)铁路、九黄机场和马尔康红原机场衔接的马尔康、川主寺综合客运分中心站点。这些由成都出发的各站位连接起来,就大致形成6条射线。

    主要针对道路货运枢纽及物流站场园地而规划的水陆货运物流体系,描述为“四港八园”。

    “四港”:即将泸州、宜宾、乐山和南充两江(长江、嘉陵江)四港统一规建的公路货运水陆联运集散、中转站场。

    “八园”:即与成都—绵阳、南充、遂宁、内江、广元、达州、攀枝花等物流园区配套的公路货运站场。

    3. 拉近全国距离——中西部4小时交通圈-东西部8小时交通圈

    既然是《西部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在具体投资建设专项规划设计中,只谈省内交通运输物流基础工程设施体系开发建设,但在开篇总论里,应当首先着眼于整个西部,更加放开思路,以成都“西部主中心枢纽”,在省内有若干次级枢纽,在西部地区还应规划有重庆、西安、喀什等几个“主、副中心枢纽”城市,及昆明、贵阳、兰州等几个“分中心枢纽”城市,甚至可以初步提出“东南向顺江出海,西北向陆路通欧”的双向价值构想。

    此外,出川11条铁路,形成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主枢纽中心四川成都至周边省域中心城市贵阳、兰州、昆明、西安、武汉的“中西部4小时陆路公铁交通圈”,“西三角”成渝城市群“三城双核”成都至东部沿海地区京三角、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和西藏拉萨、大西北的“东西部8小时陆路公铁交通圈”。

    4. 城际铁路、城际轻轨——区域中心城市与特大中心城市同步

    特大中心城市之间,以城际铁路特快专线动车组相贯连,形成无障碍通行。成都至重庆、成都至西安、西安至重庆应同步规建中国西部三座特大中心城市之间两两直达的大城际铁路交通三角体系。

    特大中心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及卫星城市之间,尤其成都经济区六城市,应同步规建“1小时经济圈”城际轻轨交通网。

    川陕渝省际成渝西城际铁路建设,结合宝成铁路早已接龙的西(安)汉(中)高速公路与成(都)绵(阳)广(元)高速公路,正在建设的广(元)南(充)高速公路,即将规建的成(都)苍(溪)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兰(州)渝铁路和兰(州)成(都)铁路,将助推“中国西部成渝西大三角省际经济联动区”即“西三角”的形成,使成渝城市群长江上游地区同西北、中原、黄河中上游地区即大西部与大西南的经济联系迅速加强,西部大开发格局焕然一新。

    成都“1小时经济圈”和“成都城际经济区”城际轻轨交通网的建设,将使特大中心城市成都与区域中心城市绵阳、德阳、资阳、眉山、乐山的经济时空距离骤然拉近,成都郊区和城际经济区内二、三线城市地产升值,特大中心城市房价得以平抑,城际圈内优势资源、发展机遇和文明成果互融共享。

    5. 天路新跨越——四川国际铁路和国际公路直通欧洲大陆

    新出台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意在形成以四川为起点,横贯西东,纵联南北,通江达海,衔接华南华中,沟通西南西北,伸延中亚南亚的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大体系。

    四川百年“通江达海”梦想,数千里辗转行程,货物到达海岸,经远洋航运抵达欧洲大陆,远洋航程还要近1个月。

    加强中国西部同欧盟的经济合作,应须注重完成“伸延中亚南亚”的路径,复兴南北“丝绸之路”。

    “南丝路”已经形成南亚国际高速公路的雏形,重点打造联系南亚、东南亚等地的生态特色产业和国际旅游产业走廊。

    “北丝路”最重要口岸,南疆喀什,可作为中国西部经中亚直达欧陆的亚欧大陆桥的桥头堡。应在规划中建议国家尽快规建喀什至地中海岸的国际高速公路和国际铁路联运复线,同时将四川规划且已开工的第二条“天路”——从成都经甘孜、昌都到拉萨的川藏铁路,继续延伸,建设出拉萨,经日喀则、阿里地区到喀什的藏疆铁路,同时可规建藏疆铁路“格叶支线”(即从格尔木经南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在叶城与藏疆铁路汇接),把四川至欧陆的陆上国际通道连成一气。从喀什到欧洲大陆的陆上直线距离仅为5500多公里,若以平均时速160公里/小时计算,仅需44小时左右,实际路程约7000公里;成都到喀什直线距离3000公里,若以120公里/小时计算,仅需25小时左右。如果成都-拉萨-喀什-希腊亚欧国际铁路贯通,四川到欧洲货运仅需70100小时即35天车程,比四川到东南沿海,再转远洋航运至欧洲,运程要缩短26天左右。

四川通往亚欧大陆桥直达欧洲的国际陆路交通运输线建成,整个西部才能直接步入经济飞速发展与国际接轨的快车道。

    6. 第二条“天路”正在艰难而勇毅延伸

第二条“天路”——川藏铁路,原来预计2011年开工。

20098月底,川藏铁路工程第一段成都—蒲江朝阳湖段98.977公里工程宣告提前动工。

川藏铁路全长为1629公里,其中四川境内约650公里。按单I级电气化铁路设计建设,一次新建复线,采用无砟轨道,设计平均时速200公里(最高时速250公里)。以成都为起点,经雅安、康定、理塘、左贡、波密、林芝等地到达拉萨。川藏铁路线桥隧总长819.24公里,其中最长隧道念青唐古拉山隧道全长19.5公里,桥隧总长占全程的42.5%。川藏铁路线将穿越世界上最复杂的地质形态,从四川盆地到横断山脉到青藏高原三级台阶,冻土、雪崩、错落、滑坡、高震区、地热、溶洞、暗河、岩爆等多种状况杂存,工程施工难度很大。其设计寿命为100年。

成都至朝阳湖段投资167.8亿元。

川藏铁路全程总投资至少1100亿~1600亿元。

1917年~1919年孙中山先生就规划了这条川藏铁路线。百年梦想终将成为现实。其经济意义居于首位。

西藏的大后方是四川及成都。稳藏必先安康之说由来已久。雪域高原的康巴藏文化中心康定,曾是四川西部影响长江流域、名气直追上海和武汉的著名商品集散地,后因现代交通落伍而一度愈渐衰落,如今正渴求提升交通地位以尽快改变落后状况。川藏铁路建成,可源源不断供给西藏各种物资,比原来317318国道普通公路,其运力巨增;同时将使川藏沿线,包括藏南农牧业,尤其甘孜州老少边穷民族地区旅游、畜牧两大支柱产业,积聚资本、信息、技术与市场等多种发展要素,而迅捷迈上新台阶。

    目前四川成都乘T22次旅游列车去拉萨,取道陕西宝鸡、甘肃兰州、青海西宁,转入青藏铁路线——第一条“天路”,至西藏拉萨目的地,全程3300多公里,耗时45小时。而开通川藏铁路线——第二条“天路”,成都至拉萨乘直达列车仅需8小时~6.5小时。而且川藏铁路与国道318线公路、省道306线公路和已始新建的墨脱公路连接,中方可轻易将战时物资、人员快捷运抵中印边界争端东段区域。若继续开通第三条“天路”——拉萨至喀什的藏疆铁路,沿中印边界全程中方一侧到达南疆,形成完整的双环形铁路通道,接入大陆腹地铁路网,其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军事意义、国防意义都非常显明。

 

3 能源动力:努力筑建西部新能源产业高地

    1. 西电东送——“水电大省”的尴尬与忧思

    四川现有大大小小水电站6673座,可谓世界之最。集中于四川西部盆周的横断山地、龙门山地,鲜水河谷、安宁河谷、长江上游金沙江、岷江、大渡河、雅砻江和嘉陵江,已规划并陆续建设了80余座高堤坝、大库容、引水式或径流式大中型水电站。

    2008年全省水电装机容量2223.67万千瓦。十一五期末2010年四川水电规划装机容量3301万千瓦(新增1077万千瓦),十二五期末20156530万千瓦(新增3229万千瓦),十三五期末20208528万千瓦(新增1998万千瓦)。四川水电理论储量1.2万亿千瓦,技术经济可开发量约1万亿千瓦。从2008年至202012年间,四川水电规划装机容量占全口径总装机容量的比率从63.5%跃升至82%

    照此规建开发趋势和进程,截至十三五期末2020年,四川水电资源基本枯竭!

    从能源蕴藏量角度看,“缺煤少水”的四川,截至目前电源结构主要以传统能源江河水电、燃煤火电为主。2008年度,四川全口径总装机容量3500.17万千瓦,全省实际发电量1235.9亿千瓦时,全社会用电量1213.39亿千瓦时,全省外送电量63.7亿千瓦时,1235.91213.3963.7=-41.19,全年至少缺电41.19亿千瓦时。

    据最保守估计,十二五期间(即2015年底之前),四川每年至少缺电34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即2020年底前),每年至少缺电460万千瓦;十五五期间(即2030年之前),四川水电、煤电资源彻底枯渴,若仅靠省外运煤入川发火电,而不着力开发其他新能源,每年至少缺电12081392万千瓦。

    实际上,2020年四川水电规划总装机容量8000余万千瓦,但因河流濒临干枯使枯水期流量锐减,实际水电年发电能力仅为40%多,即该年实发水电3600余万千瓦。该年度其他电源即煤电等火电规划装机容量1842万千瓦。保守预计该年度全省用电需求低高水平为3123万千瓦~3453万千瓦,向外省送电任务须完成2670万千瓦。该年度用电缺口:需电量(3123+26703453+2670)-实际可发电量(3600+1842)=-351万~-681万千瓦。然而,由于四川跨越式发展,经济总量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虑及水电资源濒临枯竭等可变因素,2020年度四川全省需电量大负荷可能达到6099万千瓦,该年最大用电缺口将可能高达3000余万千瓦。

    “西电东送”和“川电川用”矛盾十分突出。西电东送主力为四川水电。枯水期四川电力越来越严重短缺。

    四川水电资源严重透支开发,导致河水断流,流量大减,水土流失,水质低劣。岷江濒死,人类旷世杰作伟大的水利工程都江古堰面临“退休”。成都的母亲河锦江冬季干涸, 鱼虾尽死,夏季水质恶臭,为劣V类。百年内三峡大坝以上至朝天门,库区泥沙将淤满。电站水库干扰地应力,诱发地震和泥石流灾害,包括雅砻江锦屏两级巨型孪生连体水电站,从宜宾至三峡大坝长江4级水电站,首尾衔连的金沙江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及虎跳峡18级巨型高坝大库水电站,大渡河瀑布沟的坝高186米、库容53.9万米3大型水电站,鲜水河谷已建4座、规划待建15座高坝大库水电站,岷江紫坪铺水电站等等,无一不在龙门山地质断裂带及其延伸带。坝址和库区,尤其西北湖湾水岸映秀、漩口,正位于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层和后龙门山大断裂层交汇处的紫坪铺水电站,设计库容11.26亿米3,坝高156米,装机容量76万千瓦,正常水位877米,所控流域面积98%,所控年均流量4693/秒,年径流总量148亿米3,占岷江径流量97%200612月正式运行不到两年,就诱发5·12汶川特大地震,幸而提前数天开闸放水,至震发时库区容量仅余13,才未致大坝垮塌而冲毁成都。而今,因水土流失,并为防余震,紫坪铺水电站亦只能长期将实际库容控制在13以下,实际发电能力大大下降。其业主“华能国际”已将该水电站80%以上股份分别转让给四川省投资集团(川国投前身)和都江堰水能集团两家地方国企。

    牟取巨利的四川水电项目建设为争立项,多夸大装机容量,盲目追求坝高库大,甚而隐瞒潜在隐患,逃避灾害防范和安全监督。若再万一遭遇强震大灾,岷江—长江干流所经地质断裂带强震易发区的数十座密集排布的水电站高库大坝,极易引发从源头至三峡连续垮塌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危及长江上中游675亿人口的生命财产安全,绝非危言耸听。

    水电过度、过急、过量、过份、过多、过密开发,已渐致大渡河、岷江流域几乎囊括了四川5个世界遗产、10多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景观景貌遭受不同程度破坏,制肘、削弱了富民惠民的大旅游绿色经济朝阳产业优势;水量锐减和水土流失,破坏区域生态平衡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造成环境恶化,气候变暖,制约了大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燃煤短缺——四川陷入水电煤电恶性循环怪圈

    煤炭资源贫乏的四川全省,已探明储量为135.3亿吨,原保有储量121亿吨,矿况差,供需矛盾突出。连年开采量7000万~8000万吨/年,而致全川目前煤炭保有储量仅有46亿吨,且矿库衰退,加之震灾损坏,生产生活用煤多靠外运入川。2020年四川煤源接近枯竭。

    川煤而今主要用于发电自给,作为水电不足的补充。2008年以煤电为主的四川火电装机容量为1274.1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36.5%。规划至20101265.6万千瓦(占28%),20151642万千瓦(占20%),20201842万千瓦(仅占18%),呈逐年锐减趋势。

    此前,四川水电与高耗能高污染工业如影形随。为促销过量开发的水电,而由政府推手“磷电联姻”、“电冶结合”,以极低电价招商,大上黄磷、工业硅、电解铝、铁合金等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工业项目,同时四川产生了一批横跨水电力能开发和高耗能工业的“两能企业”。

    高耗能项目一哄而起,枯水期水电力能短缺,川电外送任务连年加重,又被迫再上高污染的煤电项目,而导致双重污染。成都东城原有3家煤电厂,每年直排市区烟尘重达3600吨。装机容量400万千瓦的煤电机组每年耗煤1600万吨,排放烟尘0.5万吨、二氧化硫3.4万吨、氮氧化物4万吨、灰渣180万吨左右,如许巨量排放,势必对有限的环境容量造成冲击性危害。

因之,四川陷入“煤源不足→透支水源→水电不足→更上煤电”、“水电过量开发破坏生态→高耗能工业污染环境→电力短缺→再上煤电污染环境”和“电力自给不足→电力外送激增→资源透支加快”的恶性循环怪圈,难以自拔。

    3. 新型能源——四川最具潜力优势

    鉴于四川水电、煤电等传统能源资源与供需的严峻形势,必须更改过去“优先、大力发展水电”的政策思路,必须适量、减缓发展水电,减少、限量发展煤电,而“优先、大力开发新型能源”。

    在逐年拆并、拆停煤电项目,逐渐拆停、减少高坝大库水电项目,保留开发“小水电”、保持水电“生态流量”的同时,着力开发核电、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可燃冰、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已迫在眉睫。四川跨越式超常发展,同时要保证电力外送,急需源源不断、生生不竭的清洁能源作为强大动力。

    节能减排与新型能源开发战略,在应对世界金融危机,应对全球气侯变暖的当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和经济挑战前沿,从传统能源到新能源,是一场空前的科技创新、技术革命和产业振兴。重新审视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和人类环境生存与发展的关系,寻求能源对经济的催生与发动效应。能源结构优化与能源开发战略,考量着政府智慧、执政水准和面对新一轮区域经济竞争的应对能力。

    核电开发,四川拥有扎实的技术经济基础和雄厚的科技实力支撑。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分别驻在四川成都和绵阳及安县。三线建设伊始就重点在四川德阳、绵阳、广元等地布阵一大批重机、军工和装备工业。东方汽轮机厂,是享誉世界的专业制造水电、风电、核电动力设备的大型国企。中国广东核电集团等五家企业意欲投资四川核电项目,已历经五年多时间筹备。

    四川又是全国最早研发、利用太阳能和沼气等清洁型可再生能源的省份。早在30年前,成都就制造出太阳能热水器销往藏区雪域高原,巴蜀农村早就季节性利用沼气烧火、照明,有过“点灯不用油和电,煮饭不用柴和炭”的美谈。

    四川盆周大地阳光明媚,风力充沛,甘孜、阿坝、凉山高原民族地区尤宜辟建太阳能、风能发电基地。

    开发太阳能最重要的材料是多晶硅。四川硅矿储量较丰;新光硅业由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1亿元支持启动,是全国首家年产1000吨级多晶硅产品的高技术示范工程。四川成都双流、新津等县已设立太阳能产业开发区。

    用高淀粉含量的红薯,或秸杆、草料、葛根、含油林果等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的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四川已捷足先登。生物质能新能源与现代农业开发之间找到了结合点。

    4. 筑建高地——四川新能源产业如何最佳布局

    核电项目在四川甚至西部迄今尚为空白。美国、以色列等国争抢核电资源在先,法国、日本、俄罗斯、印度等国争相上马核电。尽管各国核电原料铀多从哈萨克斯坦和加拿大进口,全球铀储量尚可使用6070年。截至2008年,全世界已建核电站435座,核电总装机容量3.92亿千瓦,在资源结构中的比率为17%。据国际能源署透露,到2030年全世界核电总装机容量将达4.16亿~5.19亿千瓦。德国已拟于2020年关闭核电站。中国目前核电装机容量仅占全世界的2%以下,已核准建设的24个核电反应堆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装机容量2450万千瓦,另有9个正在开展前期准备工作的核电项目合计装机容量不足1000万千瓦。为此,中央政府对核电产业政策已由过去的“限量适度开发”转变为“积极推进”,驱动中国核电产业驶向高速发展快车道,以顺应国际潮流和参与国际竞争。

    四川拟在南充蓬安首选核电站址小试牛刀,已写入《四川省火电电源与电力市场空间及开发建设规划》及《四川核电4×1000兆瓦级机组新建工程初设方案》,正在艰难努力,争取国家核电项目布局向西部倾斜,立项。要改变“以水阻核”,争取“以核济水”,虽则还有一个过程,但四川核电“一定要上,要尽快上”,已逐渐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南充蓬安核电站设计实际最大发电能力为640万千瓦,可以相当于9个紫坪铺水电站的装机容量,一旦建成,不仅西电东送有了保障,四川20年不再缺电,而且可以分担和减小水电过度透支资源所致的环境压力,为大型水电站“下岗”预作补给,同时,还改变了水电站群远离用电负荷中心的被动局面,增强了“西电东送”的动力。

    太阳能产业中的分项产业结构在国内和川内业已失衡。其中多晶硅生产,几年前全国几为空白,近年全国各地冒出多条多晶硅大型生产线,去年产量突破1.2万吨,今年高达4.8万吨以上,出现严重的阶段性暂时性产能过剩。多晶硅价格出口单价以过去的54万元人民币/吨,曾一度陡升至340万元/吨,今又暴跌至34万~50万元/吨。1966年我国就发明了以SiH4(硅烷)制备多晶硅的先进方法,而除2008年底河北保定的盈利公司率先采用“硅烷法”外,全国大多采用相对落后的“西门子法”。太阳能产品品类比例也失调。目前四川乃至全国都只偏重于单一的太阳能电池生产,主要廉销欧美。

    10年来,全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经济年均增长率为41.3%,其中太阳能电池产业规模扩大了35倍。中国2008年太阳能电池产量超过2000兆瓦,占全球产量36.7%,年增长率191.3%,继2007年之后雄踞全球份额第一。以高耗能、高排放,以低廉的劳动力和资源透支为代价,低价换取欧美发达国家以美元为唯一“交割货币”的外汇,让欧美国家避免生态环境一切负面影响,即可享有清洁、节能、环保型的新能源产品综合效益。其实早在19839月,中国率先建立了太阳能电池技术开发中心,太阳能科技研发走在世界前列,更为先进的新一代“薄膜硅太阳能电池新工艺”尚未得以广泛应用。尽量如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太阳能电池产品,理应获享较高附加值和品牌效益。

    中国、西部及四川,太阳能新能源产业项目重点,应当摆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成本最低廉、能量转换最便捷、最利于环保的可持续能源,将是人类利用新型能源生存发展之首选。太阳能光伏发电投入产出比是1015倍。我国可开发能源资源蕴藏量,生物质能1亿千瓦(占0.46%),水电3.78亿千瓦(占1.16%),风电2.53亿千瓦(占1.74%),而太阳能高达21000亿千瓦(占96.64%)。各类电源直接生产过程的碳排放量,煤电、燃油发电等传统火电分别为304克/千瓦和204克/千瓦,天然气发电为181克/千瓦,风力发电为6克/千瓦,水力发电为20克/千瓦,而太阳能光伏发电碳排放为零。全国23的国土面积上,每平方米太阳能年辐射量达33508400兆焦(平均5860兆焦)。每年全国地表所吸引太阳能,相当于2.4万吨标准煤的能量,相当于2008年全国消耗总量28.5亿吨标准煤的842倍,倘若只先利用西部地区现有100多万平方公里已沙漠化土地其中1%(即1万多平方公里),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装机容量即可达10亿千瓦,超过2008年全国全年各类发电8亿千瓦总装机容量。可是,截止2008年末,太阳能发电中国累计装机容量尚不足世界的2%。拥挤不堪的硅冶炼和太阳能电池生产群体,与极度缺少开发的太阳能发电站,其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形成强烈反差。

    只有抓住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这个龙头,才是真正抓住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要害。四川若干资产超百亿的大型企业,完全可以进军新疆、西藏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投资开发领域。为什么总是在盆地里等待东南沿海和国外境外向四川投资,而不主动出击,向西部更欠发达地区最具效益前程的朝阳产业项目注资呢?

    5. 外向拓展——川企应投资省外境外新能源产业开发

    2009925,国土资源部公布了200811月中国首度在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富矿的喜讯。这是继北美洲1992年在加拿大麦肯齐三角洲、美国2007年在阿拉斯加北坡之后,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在陆域冻土再次发现大规模可燃冰。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作用下,混合而成的固态天然气的水合物,具有燃烧值高、使用方便、清洁无污染等特性。1立方米可燃冰在常温下可释放164立方米天然气及0.8吨淡水。在同等条件下可燃冰燃烧产生的能量,比煤、石油和天然气要高出许多倍。可燃冰是地球上尚未开发的最大型新能源,是“后石油时代 ”的替代能源,是未来最具希望的战略资源,对国家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积极影响。

    其实20075月在中国南海北部就已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此次在青藏高原祁连山南缘青海省天峻县木里镇海拔4062米永久冻土带成功钻获可燃冰,是世界上首次在中低纬度地区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三个“冻土大国”之一,冻土区总面积达215万平方公里,具有良好的“天然气水合物”赋存条件和资源前景,远景资源蕴藏量至少在3500亿吨油当量。不排除大兴安岭一带和青藏高原其他地域亦有可燃冰矿藏的可能。

    四川大型国企可以竞投国家特许权招标,或与国家部属能源企业及青藏高原资源地省区联合开发等方式,率先投资开发可燃冰采掘、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产业项目,亦可投资境外新能源产业开发。这也是西部大型国企如何超越原来主投本省域内水电、煤电、多晶硅产业开发及海外建筑工程施工等传统项目,向更具竞争力和长远综合效益的新的投资开发领域拓进的战略尝试。

 

4 经济强省:产业版块、产业集群与产业支柱

    1. 省域经济“三大版块效应”——政府口径

    生发于西部大开发新机遇中的四川经济三大版块效应,集中体现于能源产业高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生态环境建设诸方面。

    2007年,四川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8年之际,GDP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此刻,省上提出建设“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初步构思。据某些媒介诠释,“一枢纽”,指以成都为主枢纽中心,将四川建成“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大体系;“三中心”,欲将四川打造物流、商贸、金融中心;“四基地”,在省内建成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一枢纽”提法,无疑准确而富于前瞻性。“三中心”说法,之于省域似乎不尽确切。物流中心全省显然不止一个,实则是全省一大交通枢纽体系中已然包括多个物流中心。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只能针对城市而不便针对领域。“四基地”,实际不止四个,这四个是主要或重点基地。

    与此同时,成都又抛出建设“三中心两枢纽一基地”的另类提法。成都的“三中心”指商业、金融、科技文化中心,“两枢纽”分别指长江上游交通中心枢纽和通信枢纽,“一基地”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都的新概念,“三中心”实际不止。“两枢纽”以长江上游作冠词,是盲目仿效重庆说法,比省上更为宏阔的西部范围的枢纽地位还降了格,价值取向很不确切。因为西部涵盖西南,西南涵盖长江上游。成都作为四川省会特大城市,就当服从和领会省上的大意图和总思路。同时省上已在调校更为精辟确切的术语。2008年,四川又提出“筑建中国西部经济高地”。那么,四川省提“一高地一枢纽多基地”,成都提“一基地两枢纽多中心”,似更合宜。政府口径应将逐步统一和高度概括提炼。

    不管何种提法,省市两级政府意在以战略导向与发展举措,来增强“四力”即“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

    上述版块、枢纽、中心、基地、概念,皆针对省域、大中城市或开发区。

    2. 县域经济六大支柱产业——专家视点

    县域经济发展有其特殊性。强县扩权,实则是经济实力增强和审批权限扩大。根据“天府之国”的资源环境状况与潜力,倾力发展县域特色产业,打造全省域内的县域经济支柱产业群,各县域自有侧重,因地制宜,不可一概而论或面面俱到。

(一)生态茶业

四川茶业原产地覆盖了全省23以上县域,是名符其实的茶业大省。如何将生态茶业做高做活做大做强,颇值探究。茶业可以成为县域生态农业及乡村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对于种茶农户,茶园就是“绿色储蓄”和“绿色保险”。

(二)生态酒业

四川国家名牌酒业“五朵金花”之外,小酒业分布于省域内至少23的县域。县域生态酒业可以长期供给广大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致富一大批民营个私小企业主,增加地方初级财政收入。

(三)生态美食

县域餐饮美食,不仅普通百姓日常不可或缺,而且同广泛展开的乡村生态旅游事业密切相关,成为其产业要素之一。县域美食业以食材绿色新鲜、做法乡土地道而有其市场覆盖面。对于全省服务业,生态美食是新的亮点。

(四)生态渔业

四川盆地尤其川西平原水网密布,河湖纵横,县域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是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门径。生态渔业同时是观光农业。

(五)花卉苗木与中药材

以西昌、成都为基地,结合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灾后重建,大兴风景园林建设和城乡绿化美化工程,发展花卉、苗木、根雕、盆景等农林观光与生态园艺实业,推出兰花、牡丹、芙蓉等大品牌,并开发鲜切花、干花、花香精系列产品,打造一批农村花卉生态博览园区。对阿坝若尔盖、松潘,成都大邑、彭州、都江堰和眉山彭山等地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尚须加大扶持力度,推向国际化和种植、加工、经营一体化。

(六)乡村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业

县域乡村休闲旅游业,把生态茶业、生态酒业、生态美食、生态渔业等诸业结合起来,倚重乡村生态环境和民俗人文,依托一产业,发展三产业,拉动相关小产业如土特产、工艺品产销,打造富民惠民工程,事关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农村开放和乡风文明。

    四川盆地盆内、盆周山区、丘陵、平原各县域生态资源环境、生产生活方式、 交通通信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各县都须实事求是地寻求本县经济发展和产业开发的核心竞争力。

    3. 产业政策“三个一工程”与40余个产业集群

    产业是对能够产生增加值或附加值的社会经济领域的总称。产业政策是政府指导调节产业发展的总体决策思路和具体化的法规、规范性文件体系。

    平常把产业划分为三类。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副、 渔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和燃料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建筑业等。第三产业即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包含服务业、旅游业、娱乐业、商贸、金融、房地产开发和文化产业等。信息产业和房地产业横跨第二、三产业之间,有所交叉。(参见下图)

 

4-1  一、二、三产业划分示意图

 

    产业政策指向,主要涉及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工作重点的引导、转移与政策扶持、倾斜等方面。产业结构调整,首先确立一、二、三产业比值与导向,再划分区域内产业发展类别、确立重点优先发展、鼓励优化发展、限制改造发展和淘汰禁止发展四大类产业项目。资源优化配置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产业政策所要聚焦的问题。

四川当前应重点优先促进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国家重大装备工业振兴、交通物流枢纽综合体系建设,鼓励优化发展农业资源集约开发及精深加工业、生态环保工业、房地产、小水电、大金融、大商贸、高新科技、文化和旅游产业,限制和改造大水电、大煤电传统能源企业、化工行业、造纸业,淘汰和禁止小煤矿、小煤电、小化工、小造纸等污染型低效能“四小”企业。开发特色资源,做强优势产业,是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立意不高,将致裹足不前;措施不力,则将捉襟见肘。只有目标明确,举措得力,方能宏图大展。

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工业配套园区,先行建设以铁路、公路为重点的综合交通物流枢纽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提高投资强度,依托优势资源,实施“打造一批千亿产业,培育一批百亿企业,开发一批名优产品”的产业经济发展“三个一工程”,不断提升全省产业发展整体水平。

在优化结构、增强效益、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和基础上,在今后5年,力争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到2012GDP达到18600亿元,人均GDP22200元。到十三五期末2020年,实现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接近或赶上全国人均水平。这应是四川产业经济发展的十年愿景和预期目标。

    截至2007年末,国家权威机构报告显示:四川省已初步形成以龙头企业带动、市场活力驱动、产业链整合、同业聚集等为较显著特点的产业集群雏型,已有40余个产业集群。每个产业集群平均汇聚企业124.5户。其中德阳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绵阳数字化家电产业集群、成都软件产业集群、成都家具产业集群、成都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成都鞋业产业集群、夹江陶瓷产业集群等,已初具全国范围乃至参与全球竞争的实力。广汉钻机、遂宁肉食品、高速公路沿线纺织服装业带、泸州白酒业、攀枝花钒钛工矿业、川西茶业等一批产业集群日臻成熟,逐渐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大多数产业集群尚未形成更大规模效应,实力不够突出,必须出台倚重大企业大集团进行生产要素和市场要素整合, 规建一批特色配套工业园区,促动产业集群成长等应对措施。

把西部经济大省建成经济强省,必须客观分析“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省情现实,认清发展不足、水平不高的最大问题。

依据位居西南、西北与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作为大西南“六省七方”(云、贵、川、藏、渝、桂及蓉)生产、市场与生活诸要素的重要集散地,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优异的地缘经济地位,构筑中国西部经济高地,是四川发展最新定位。

着力打造省级经济“一高地、一枢纽、多基地、群中心”,以“枢纽”凸显、提升区位优势,以“基地”夯实、完善高地基石,为“中心”巩固、强化区域功能。经济高地建设须以开放为先导,以资源为依托,以资本为推手,以交通为引擎,以能源为驱动,以基地为基础,以中心为支点,以产业为支撑,以效益为目标,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放开思路,突破瓶颈,拓宽出路,挖掘潜力,充分合作,扩大开放,紧抓机遇,发挥优势,推进跨越,实现共赢。

4. 省域5个经济区

根据资源地理环境和地缘经济关系,四川省域可以划分出5个经济发展“区团”,即:成都城际经济区、川南经济区、雅西攀城际经济区、大川北经济区以及甘阿经济区。5个经济区首先要打破行政区划的地域阻隔。

成都经济区以城市经济为主体,包括成都、绵阳、德阳、眉山、乐山、资阳六城市及所辐射区域。川南经济区以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四城市为支点,其中泸州、自贡为重点,包括其所辐射区域。雅西攀经济区以雅安、西昌、攀枝花三城市为支点,以攀枝花、西昌为重点,包括其所辐射区域。大川北经济区包括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广安、遂宁诸地市。甘阿经济区地处雪域高原,以牧畜业和旅游业为特色与支柱。

五个经济区以成都经济领军,雅西攀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为两翼,带动大川北经济区和甘阿经济区腾飞。

5 工业强省:营建园区凝聚集群铸造航母旗舰

    1. 工业布局位移倾向集中

    四川工业经济“造就一批千亿产业,培育一批百亿企业,开发一批名优产品”的发展战略“三个一工程”,工业项目以分别布点于特大中心城市二三圈层、区域中心城市近郊、以及县域一隅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级工业集中开发区及其配套园区,与众多产业集群的“区群结合”模式,工业布局调整位移,倾向群聚新格局,已初见端倪。

    据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成果,2008年末,成都资产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至少有14家,年末资产总计超五千亿元,同比增长19.5%。四川省投资集团总资产762.1亿元,中国东方电气集团689.3亿元,川电力公司673.4亿元,中铁二局集团337.5亿元,新希望集团230.2亿元,川煤集团163.2亿元,成建工集团159.7亿元,成飞集团146.6亿元,四川蓝光集团144.9亿元,成高投集团137.9亿元,川化集团135.7亿元,中铁八局集团133.7亿元,四川省水电集团127.2亿元。

    四川省驻在二线城市的资产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有五粮液、泸州老窑、攀钢、二重、东方电机、东锅等。

    同时,以省内22家国企作价持股,注册资本暂定800亿元的四川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四川最大国企呼之欲出,将作为首个产业投资平台,引领各类资金向交通、能源、水务、旅游等对四川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领域聚集。

    四川省20082020年《工业7+3产业发展规划》和20092011年《工业八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行动计划》相继出台,汽车制造、生物工程和新材料工业列入“三大潜力产业”。全省汽车产业布局为以国家级经开区东区龙泉为产业中心的“一带一基地六园区”,将形成汽车整车、汽车零配件和汽车贸易及物流“三大千亿支柱产业”。“七大汽车行业巨头”成都一汽大众、四川一汽丰田、吉利高原汽车、一汽专用汽车、四川汽车工业集团、成都大运汽车、一汽新能源汽车等整车制造企业,神钢集团、卡特彼勒、成都南车、 普什重机等“四大工程机械企业”,齐聚经开区。总投资39.2亿元,为一汽整车供配的国内外22家关键零配件厂商接踵进驻。龙泉西河占地1670亩、总投资78亿元的九峰国际汽车博览商城即将建成。成都龙泉将跻身中西部、长江流域城市经济带中上游段、成渝城市群和华中城市群中,继武汉、重庆之后的“三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2. 老国企大工业新机遇

    德阳等区域中心城市的“老三线”重大装备工业国企群,属于四川重点优先发展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开发的现代制造业,已然形成千亿支柱产业群。东汽集团在大地震灾中虽遭重创,边恢复边迁建边生产,所接订单上百亿元,产品涵盖水电、核电、煤电、风电、气电等设备,其品牌与技术领先国际。四川“三线建设”序列的重大装备工业,是在经历国企改革的阵痛和曾一度市场冷遇之后,乘趁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工业结构战略调整的全新机遇,进入了快速高效发展新阶段。

    四川名酒业,以名扬世界的品牌优势,作为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生态型资源特色产业群体,进入“千亿支柱产业”序列,并且一直以平稳上升的趋势迈向新境界。

    攀钢从产品市场跃上资本市场台阶,完成了在巴山蜀水合纵联横的资产并购与重组。

    老国企大工业在产业振兴过程中,始渐展露开放的姿态。

    3. 沿海轻工小商品制造业平台向西部转移

    之所以东南沿海轻工小商品生产企业远离沿海口岸,欲将制造基地向西部地区尤其四川转移,盖因沿海高至0.76元/度和四川低至0.23元/度的工业用电价差,特别是服装、纺织、轻机、轻工、轻化、建装材料等行业门类,积极寻求优惠低廉的动力成本。一家氨纶纱纺中耗能企业从沿海迁移至四川,一年电力成本就可节余千万元,在微利产销的“世界车间”,全年千万元成本节余,就是千余万元利润。这对潜力殆尽、遭遇危机的沿海制造业,无疑是一注充满希望的兴奋剂。

    随着西部内陆开发开放逐渐深入,创业就业空间和工薪增长幅度逐年增大,西部赴东部的民工返乡潮和与之同时沿海企业的民工荒,也是沿海制造业平台向投资环境逐步改善的西部地区转移的另一因素。

    曾经为资本和市场双重活力,穷则思变、敢为人先的创富渴求所驱动,而占绝对优势领先崛起的沿海制造业,其要素优势,将随西部交通运输、物流设施建设大提速而倾向川渝地区。四川及成都将成为沿海、境外向中国西部投资创业项目地之首选。

6 农业强省:从自给自足到国际订单

    1. “猪米之乡”还是“鱼米之乡”

    这个有趣而奇怪的问题不难回答。答案肯定是后者。有着五千年农耕文明史,誉为全国“五大粮仓”之一的四川盆地,从来就是农林牧渔业兼事的“鱼米之乡”。

    四川也是赫赫有名的“生猪大省”,“川猪”是无须注册的农业畜产共用品牌。为什么不称“猪米之乡”?

    全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川西平原五大粮产区,美称“鱼米之乡”的只有江南和巴蜀两地。水网纵横,河湖棋布,水产(鱼类)养殖比禽畜养殖更具产业影响力和经济价值效益。鲜为人知而颇值借鉴的是,当年苏南浙北的农村集体渔业养殖,为改革开放之初的集体工业、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较为丰足的原始资本积累和初始投资资金支持,为“苏南浙北集体经济”壮大提供了优势条件。

    有道是:吃鱼的男人,雄壮;吃鱼的女人,漂亮;吃鱼的小孩,聪明;吃鱼的老人,健康;吃鱼的民族,富强!低脂肪丰营养的鱼肉比其猪肉,更利于小富起来的国人饮食健康。与其餐餐有猪肉,不如周周品鱼虾。美食风习可以转变。

    具有良好条件的四川农村,应当在政府大力支持、倾斜扶植和市场引导下,大力发展渔业水产养殖,在“生猪大省”前面,再挂上“河鲜大省”桂冠,为观光农业、立体农业、乡村旅游和生态美食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有关资料统计,200916月,四川全省鱼类水产品产量69万吨,比2008年同期增长13.6%,完成年计划的51.11%;同期全省渔业经济前半年的总产值116亿元,同比增长16.4%,完成预期的50.43%;全省农民前半年人均渔业收入170.58元,人均渔业增收23元。农村渔业水产养殖已纳入“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推动现代农业进程”的总体布局。全国300多家企业参与了“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渔业养殖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四川渔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鱼苗繁育有着多年经验,产业开发还远远不够规模,还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

    2. 现代大农业必由之路

    现代农业思想,19世纪末从西方传入中国。孙中山先生力图改变中国传统农业落后面貌,积极主张向发达国家学习,“讲求树艺农桑、养蚕牲畜、机器耕种、化瘠为腴一切善法”,多种经营,农林牧副渔齐发展,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备具,巨细毕赅,优先发展农业,进而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耘有器”,即政府扶持,科技创新,实现农业机械化。不仅要地尽其利,而且要货畅其流,将发展农业和振兴商务结合起来,搞有别于过去自给自足传统农业的近现代农产品市场化经营。

    百余年之后的今天,依然在探索现代意义的大农业发展规律与模式。现代大农业的特征,应是规模化、集约化开发经营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设施农业和国际订单农业,机械化耕种,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经营结合,多业并举,多元化发展。农业产品精深加工,农贸市场建设和乡村旅游开发,都是现代大农业范畴。

7 茶业大省:三足鼎立的茶业经济带

    1. 全球全国全川茶业历史、现状与前景概观

    三千年以来,百年以前,中国作为世界茶业始祖,茶叶产品一直垄断全球茶业市场。

可是,国人鲜知,百年后的今天,世界茶业经济格局已经演变为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尼和中国五大茶叶生产国合占领地,平分春色,共同拥有全球茶叶产量80%的市场份额。中国目前是世界第一大茶叶生产国和第三大茶叶出口国,种植面积和产量第一,产值占第四位。2003年,全世界茶叶市场需求量首破300万吨。2005年,全世界茶叶总产量337万吨,中国茶叶总产量92万吨(占全球27.3%);同年,世界各产茶国茶叶出口总量90.5万吨,中国茶叶出口28.05万吨(占全球31%)。2006年,全世界茶叶总产量约360万吨,中国茶叶总产量100万吨。2008年,全世界茶叶种植面积290万公顷,每年以3%速度增长,全世界茶叶总产量375万吨;中国茶业种植面积达2500万亩(160万公顷),茶叶总产量124万吨。(参见下图)

4-2  2008年世界主要产茶国产量对比示意图

 

2006年全世界茶叶总销售额相当于1800亿元人民币,中国茶叶年销售额180亿元人民币。茶叶总产量和进出口量分别拥有全世界的13,经营额却仅占全世界的10%。这表明,中国茶叶产品单位价格和品牌附加值明显偏低。中国茶叶目前最大出口国是日本。日本往往以极为苛严的检验手段、检测标准和极为低廉的收购价格,只要求大包装内散装收购我国茶叶产品。然后独立分装,贴上日本国商标,高价销售给日本岛、东南亚和欧美各国。2008年,中国茶叶总产值上升为300亿元人民币,却仅相当于世界最大茶叶营销企业英国立顿公司的年销额。(参见下图)

4-3  20002008年中国茶叶产量及出口与内销统计图

 

4-4  200520062007年度中国茶业总产值统计图

 

4-5  2007年中国茶叶品种销售比例示意图

 

    世界上有60多个国家在生产茶叶。曾几何时,中国的世界茶业大国地位已每况愈下,受到越来越严峻考验和挑战。

就国内茶业而言,从历史源流、地理环境和生态自然,形成了中国茶业三足鼎立的产业分布格局。可以划分为中国茶业原产地中原—华中、东南陆岛和大西南三大片区,即“江淮流域华东(江浙)、华北(鲁皖)和中南(湘鄂)片区;东南海峡两岸珠江、闽江、赣江流域闽粤赣台片区;大西南川滇藏黔渝桂片区。(参见下图)

4-6  中国茶业产区三大片区三足鼎立

以四川为核心产区的大西南茶产业片区,主要分布于“南方丝绸之路”主干线和分支线沿途及其周边辐射区域。(参见下图)

4-7  大西南茶区分布于南丝路茶马古道沿途

 

 

 

 

 

 

 

 

 

 

 


4-8  大西南茶业片区分布图

 

    四川的茶业产区涉及65个县(县级市、区),其中核心产区28个县(县级市、区),适宜产区37个县(县级市、区),集中分布于川西、川北、川南三大片区。

    四川茶园种植面积全国第三,产量第四,产值第五。

    2006年四川茶园种植面积达到233万亩,产量10万吨,综合产值18亿元,分别位居全国第三、第四,分别为全国10%和全世界的1%

    2007年全省茶园种植面积增加至252万亩,产量13万吨,综合产值21亿元。

    2008年全川茶产量增至16.23万吨,实现综合产值25.5亿元,同比增幅21.4%,产品价格上涨15%20%,品牌附加值有明显增长。

    四川茶业正在开始走上跨越式追赶型发展道路。但是,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相比,差距甚大。“中国茶业第一县”福建省安溪县,茶园种植面积就相当于全国的15,年产值达50亿元。安溪一个县的茶业产值是四川全省的2倍以上。

    2. 川西引领川南、川北茶业生态经济,创百亿产业

    茶业是兼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特殊行业。茶园种植,是第一产业,具有典型的农林业特点;茶产品精深加工,是第二产业,生态型工业;茶文化旅游和茶产品营销及茶馆服务,是第三产业。

    茶业是充满自然生态特点和历史文化蕴含的大产业。茶树、茶叶生长在特定的海拔高度500800之间的坡地,气候湿润、云雾缭绕的物候环境。有机茶、绿色茶就可以代表产茶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水准,就是茶产区的生态符号之一。茶种植园、茶叶加工厂、茶生态休闲园、茶馆和茶博馆、茶马古道,都是弘扬茶文化、开发茶旅游的传承载体和产业平台。

    将生态农业、生态茶业和生态旅游有机结合起来,综合发展茶产区区域、县域经济,树立地方名品名牌,致富“三农”,四川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基础。

    据《神农本草经》载:“茗生益州川谷”。茗者,茶也。益州,大成都之古称。秦汉时期,茶马古道从成都出发往云南方向的第一个茶叶集散地市场“武阳茶肆”,就是彭祖修行过的彭山江口镇,南距成都数十里。彭山、蒲江境内的长秋山地,正是名山世界茶文化圣地蒙顶山一脉相连的余脉。从野生茶树采摘烹粥而食,到人工种植茶树,加工为成品,蜀地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上古蜀人采茶、煮茶、饮茶,并向北方的周王朝贡奉茶叶珍品。

    四川名山蒙顶是公认的茶文化发祥地,这里开创了人工种茶史。四川蒲江是典籍记载最早的绿茶产地,蒲江“雀舌”宋代即入贡品。四川原产地绿茶原料,至今大量供应给江南和闽南的茶叶加工企业。而今四川全省已拥有6条日本进口自动化设备茶叶加工生产线,具备雄劲的生产能力。

    对于茶乡农民,种植一亩茶园,就相当于交了一份绿色保险,有了一份绿色储蓄,每年就可以有较稳定的收入。茶园种植面积扩大和标准化连片基地的扩展,将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更有利于建设茶乡特色新农村。

    综合发展瓶装茶饮料、茶保健品等茶业精深加工新产业,茶业加工企业及配套园区,将对县域经济增大总量,作出出乎意料的贡献。

    以“蒙山顶上茶”著称于世的川西雅安名山县,是茶叶原产地“全国茶业大县”之一。23万人口的名山,2006年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已达25万亩,年产鲜叶10万吨,鲜叶产值4.8亿元,干茶总产量2.37万吨,占全国产茶县产量第二位,其中名优精装成品茶634万公斤,产值3.1亿元,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350元以上。2008年,名山茶业经济再创新高,干茶年总产量3.6万吨,鲜叶年总产值7亿元。

    名山县和闽东福鼎县是全国两大“无性型良种茶树繁育基地”。名山每年提供3亿~5亿株无性型良种茶苗,选育省级良种67个,其中“名山白毫131”为全国仅有的两个国家级茶树良种之一。

    名山县仅有优品原茶种植,倚重“蒙顶茶文化圣山”的地域历史文化品牌,打造茶旅结合的“十万亩观光茶园”,茶叶产量高,但加工落后,成品价格低,品牌效益不够高,这只是县域茶业经济发展的初级模式。

    峨眉山市茶业综合经济发展,是以特大型骨干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各区域基地及众多农户茶园种植为特色,力树强势品牌的全新模式。“竹叶青”品名是陈毅元帅1964年视察峨眉山,在万年寺同高僧弈棋手谈时所命。峨眉竹叶青茶业公司原本是1987年创建的乡镇集体企业,1998年改制民营化。“竹叶青”是先借后买乐山茶叶进出口公司的商标,逐渐形成自己专有的VI企业识别系统。其产业、品牌规模优势,还缘自于倚重天下名山世界遗产峨眉山为自然人文大背景,突破行政区划地域阻隔,在周边诸县设立分公司,在沐川等县与成千上万家农户合作定点收购鲜叶,拥有直属茶园种植基地7000亩,辐射川西南各县茶园50万亩,引进日本进口最先进的标准化茶叶生产线自动化设备,精深加工的茶叶名品,通过较成熟的营销网络,销往国内外。

    竹叶青企业2006年产成品茶3600吨,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名列全省茶业企业首位,进入“全国茶业加工企业前五强”。2006年,竹叶青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拥有资产3.5亿元,品牌价值高达4亿元。2008年,竹叶青企业产出成品茶4000吨,实现销售收入2.8亿元。竹叶青力争2015年生产规模上万吨,生产、经营收入超10亿元,成为中国茶业界特大型企业。

    创办于1993年的全国最大茶业集团台资天福·天仁茶业企业,在乐山夹江县辟建万亩茶园种植基地,采取鲜叶自种自供策略,同时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设立909家名茶连锁专卖店,2008年年经营额达14亿元以上,继续保持20%的年增长率。天福茶业拟于2010年赴港上市,并在全世界增开2000家连锁店,要做“东方立顿”。

    蒲江县紧邻蒙山,近年崛起绿昌茗、嘉竹、蜀涛三大绿茶品牌企业,涌现中小茶厂百余家,以成佳镇最大茶业原产地为中心,凭藉作为成都郊县的区位优势、市场经营优势、资本优势、口岸优势、信息优势、交通物流优势、技术和人才优势,迅捷形成了初具较大种植、加工、经营规模和较高品牌价值的绿茶产业集群。

    蒲江的嘉竹、绿昌茗都引入日本进口标准化茶叶自动生产线,确保生产效率和品质效益,同时挖掘本土茶文化历史内涵,注重品牌经营,后来居上。

    2006年,蒲江全县自产茶叶鲜叶500万斤,又以原产地市场效应和加工产业集群效应,吸引雅安上里、中里和名山,邛崃临济、石头、下坝、平乐、夹关,以及眉山、洪雅、丹棱等周边县市的1260吨茶叶鲜叶纷纷汇流蒲江成佳镇,旺季日成交鲜叶2万~2.5万公斤,当年度鲜叶成交额超过2亿元。

    2006年蒲江已建成茶园种植基地10万亩,其中标准化良种茶园9.6万亩,无公害茶叶基地认证面积4.8万亩,有机茶1000亩,茶叶种植业覆盖11个乡镇、73个行政村、686个合作社,带动农户2.8万户和9.24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2.2%),茶农种茶人均收入1082元。全县百余家茶业加工企业2006年产成品茶2800吨,使用鲜叶1.12万吨,茶叶加工产值1.2亿元,出口创汇400万美元。

    2008年,蒲江全县干茶总产量394.6万公斤,成品茶5000多吨,加工产值4亿多元。其中名优茶“雀舌”占总产量的26%、占总产值的66%

    川西茶业经济带以蒲江茶产业集群、夹江台资天福茶业基地、名山茶业种植繁育基地和峨眉竹叶青特大型名牌茶加工企业为代表,在全省最具特色,领先于川南、川北茶业经济带。

    2012年,川茶种植面积将扩大到400万亩,综合产值将超过100亿元。要实现并超越这个目标,四川应须出台一系列茶产业专门优厚政策和推进措施,政府支持与投入力度应当加大。

    3.规划“双千工程”,推广“四个模式”,打造“三带”“三体”

    如果说名山茶业经济是茶园种植、茶树品种繁育与茶业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的“散点式——种植基地规模型”,亮点在“一大一多一高”,种植面积大,茶树品种多,鲜叶产量高;那么,峨眉竹叶青企业开创了“大企业+大基地+协会+众多茶农户”,以特大型骨干加工企业带动区域茶业生态经济发展的“焦点式——精深加工集中型”模式,亮点在“三高”,成品茶产量高,销售收入高,品牌价值高;台湾天福茶业集团则是实施“自有品牌终端专卖制”的千家连锁“经营龙头引领型”;蒲江绿茶产业高地走出一条“集群产业共生型”县域茶业生态经济发展新路。

    川西茶业生态经济带的“种植基地规模型”、“精深加工集中型”、“经营龙头引领型”和“集群产业共生型”四种模式,可以以县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向川西、川南、川北三大茶业生态经济带推广。

    在川西、川南、川北三大茶业生态经济带,应当成立跨市县、跨地域的三大茶业生态经济协作体,就更利于整合优势资源,推进区域合作,共享和提升区域品牌效益。

    川西茶业生态经济带,可以包括成都、眉山、乐山、雅安4地市,蒲江、新津、邛崃、彭山、丹棱、洪雅、夹江、马边、峨眉、峨边、沐川、名山、天全、宝兴、芦山、汉源16个县,成立“川西四市十六县茶业生态经济协作体”。

    川南茶业生态经济带,可以包括泸州、宜宾、自贡3地市,泸县、江安、筠连、叙永、屏山、珙县、高县、富顺、茶县9个县,成立“川南三市九县茶业生态经济协作体”。

    川北茶业生态经济带,可以包括绵阳、广元、巴中、达州4地市,北川、平武、安县、青川、剑阁、旺昌、南江、通江、平昌、万源10个县,成立“川北四市十县茶业生态经济协作体”。

    川西、川南、川北“三大茶业经济协作体”,这35个产茶县,当列为“全省茶业经济发展重点县”,又同构“四川1135县茶业生态经济联合体”。峨眉、名山、蒲江、高县、筠连、屏山、万源、南江、北川9县,当为“四川茶业经济发展龙头县”。

    以高起点、新思路、大手笔、规划发展大茶业、大旅游、大经济,在茶马古道“南丝路”主干线、分支线沿途及辐射区构建川西、川南、川北茶业生态经济走廊,必将对县域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 疾呼省部联合设立“中国西部茶叶产品出口质量检测中心”

    目前,日本对我国茶叶进出口技术质量标准要求十分严格,门槛一再抬高,对中国茶叶检测指标《肯定列表》增加到280多项。欧盟对茶叶进口的硫丹残留量检测标准放宽,由2005年最低限0.01mg/kg恢复执行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CAC标准30mg/kg。俄罗斯还于近年每年连续9个月实施茶叶进出口零关税优惠政策,支持茶叶国际贸易。

    国际社会和国际市场对中国茶叶的高标准严要求,反作用于中国的生态环保,促进绿色农业和有机茶生产。

    由于全国大陆仅有杭州一套符合国际茶叶进出口规范的检测机构及设施设备,华北、华中、华东茶产区和华南茶产区距之较近,而远隔千万里的大西南尤其四川茶产区茶叶产品出口检验十分不便。西部茶叶原产地从下单订货,到货发至国外市场目的地,至少要3个月左右,出口质量检测的中间环节耗时很长是主要原因,很不利于大西南尤其四川茶业发展要求。

    西部产茶区四川和东部两大产茶区的浙江、福建,是全国茶产量产值最大的三个茶业经济大省。应由四川省政府会同国家农业部、商务部、质监总局、食药监局及中国海关,联合在成都设立“中国西部茶叶产品进出口技术质量标准化检验检测中心”。

大西南是中国茶业经济重要一翼,四川是茶的故乡,也是最早把茶叶销往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四川茶业发展,关系到大西南经济腾飞,西部对外开放。

政府实行“减、免、补、增”鼓励政策,即减免茶园基地种植及初加工税费,按农业产业扶持政策给予适当补贴,鼓励农民多种茶、种好茶、种茶致富,实现“茶农年人均增收千元”目标。政府对茶树生态种植园、茶业综合加工区、茶业原产地专业市场、茶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建设等相关项目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包括路、水、电、气、讯、环保管网等,予以专项投入,促成茶产业开发。政府协调银行给予茶产业以信贷支持。安排科技下乡,实行科学种茶,科学制茶。组织会展活动和促进茶叶外贸。加强品牌共建,实施名牌战略。在政府决策上,对茶业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四川茶业迈上新台阶的巨大动力,势在必行。

    中国有20个产茶省,8000万茶农。茶业是民族产业、传统产业、优势产业,又是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朝阳产业,更是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门径。四川应当实施产茶区县域“茶农户年千元增收”和“县财政年千万元增收”的“双千增收工程”。

    2010年,全国茶叶年总产量将超过135万吨,茶叶综合产值将超过560亿元,与茶相关第三产业经营额将达200亿元以上。2015年,中国茶业年总产值将达700亿元。中国正从茶业大国向茶业强国转变。四川要把茶业大省建设成茶业经济强省,重大机遇已然到来。

8 旅游强省:倾力打造九大旅游走廊

    1. 四川旅游,从散点式开发、环线式经营到走廊式发展

    四川是旅游资源大省,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最早开发旅游的省域,是世界遗产自然人文风景名胜旅游资源富集区。

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黄龙世界自然遗产,卧龙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聚于蜀中。文明母地三星堆—金沙,自贡恐龙化石群坑遗迹和盐井场,南江光雾山—米仓山万顷红叶森林,贡嘎山雪峰—海螺沟冰川,公母山—泸沽湖—稻城亚丁,蜀南竹海—石海洞乡—大峡谷温泉,都是世界遗产级的景区。还有诸如广元皇泽寺—千佛崖,剑门雄关古道翠云廊,白马关三国(蜀汉)古战场,沐川蜀西竹海茶乡,蒙顶茶文化圣山,峨边黑竹沟野人谷,二郎山,茂汶理羌寨—丹巴千碉美人谷,阿若红壤大草原自然湿地—九曲黄河第一湾,泸山—邛海—螺髻山,都至少是国家遗产级的风景名胜区。巴蜀百座古镇,散布于全川,依山傍水,风情浓郁,许多也是国家遗产级的自然人文景观。7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嘉陵江青居—马回曲流;格萨尔故乡德格康巴文化遗存……独具特色魅力。奇绝的山地,绵延的丘陵,广袤的平原,巴蜀民居,客家套院吊脚楼,竹林盘,民族村寨聚落……还有“八大湖泊水景”:黑龙滩、三叉湖、泸沽湖、邛海、鲁班湖、钟声湖、蒲江(长滩、朝阳、石象)三湖、继光水库;“几大极高山地”,贡嘎山、夹金山—四姑娘山—梦笔山、折多山等。这众多自然人文资源,与巴蜀非物质文化资源一道,同构丰厚的四川旅游资源大体系。(参见下图)

 

4-9  图左:从峨眉山顶眺望贡嘎山;图右:峨眉山金顶普贤金象雕塑

 

    过去,由于受客观条件限制,只开发“老五大”、“新五大”景区,后来又提“三九大”即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只是散点式的开发,孤立打造少许垄断性资源区,且重自然而轻人文,忽略了综合资源优势的整合与发挥。1997年,省政府斥资5000万元人民币,延请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利主持,中外风景名胜旅游专家团队共同编制了《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对当时的四川旅游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是,这个“洋总规”,对上世纪四十年代就揭开神秘面纱一角,八十年代就发掘青铜器物坑而震惊世界,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广汉三星堆等文化遗产,竟只字未提。这种旅游发展总体思路的缺憾,制约了四川全省旅游资源全景开发和旅游产业全面布局。

    新世纪初叶,许多有识之士急切呼吁,大幅度调整四川旅游发展规划,重构四川旅游发展体系,推进旅游强省战略实施。

    2008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地质、生态和旅游资源破坏严重,许多地方需要休养生息和修复重建。

    2009年在四川构建“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总体规划正式公布,交通格局的巨变,交通大提速,许多过去被边缘化的偏僻资源,在全新的交通网络上,变得与特大中心城市近在咫尺,数小时可达。

    经济基础、交通条件和游客诉求,这一系列变化,再度促使四川旅游从散点式开发、环线式经营提升到走廊式发展的动议,尽快提上议事日程,“九大旅游走廊”呼之欲出。

    2. “九大旅游走廊”解读

    以成都为出发点和目的地,以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出川通道为路径,以四川旅游资源结构为基础,以重点打造与全面保护相结合为原则,以建设旅游经济强省和富民惠民工程为目标,考察解析和归纳四川旅游资源,将四川旅游开发与发展区域划分为“九大旅游走廊”。

    四川“九大旅游走廊”是:(一)秦巴山水风物民俗画廊;(二)三国蜀汉历史文化走廊;(三)成眉乐峨历史文化自然生态走廊;(四)龙门山系环形生态长廊;(五)川南长江水岸风情画廊;(六)成雅西攀山水自然生态民族民俗风情长廊;(七)成雅甘雪域高原生态民族民俗风情长廊;(八)阿若红壤雪域草原生态大长廊;(九)岷山岷江历史人文民族风情自然生态走廊。

    秦巴山水风物民俗画廊,是秦岭南麓、秦巴山地、光雾山—米仓山—诺水河等整个嘉陵江流域沿途独具特色的生态、地质、民俗、人文资源的总体概括。范围涉及川北的广元、巴中、南充、达州和陕南的汉中五地市。秦巴山水画廊以光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核心。光雾山山形地貌景观价值可与张家界媲美,在同一级别而体量稍次。光雾山有全国面积最大足有数万公顷的红叶原始森林。秦岭、巴山这一带的洋县、巴州、平昌、阆中等县区的山水古渡、江河滩林、古城古镇,风格特异。随着西(安)汉(中)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成(都)西(安)城际列车规划建设启动,成渝西中国西部大三角经济联动区的始渐形成,川陕旅游联动的全新机遇已然到来。

    三国蜀汉历史文化走廊,北起陕西南缘的汉中勉县定军山,南至雅安周公山,纵跨川西和川西南,历经汉中、广元、绵阳、德阳、成都、雅安诸城市,几乎与“南丝路”茶马古道北延线、西夷道和先秦时期的金牛古道相迭合,是人文积淀甚为丰厚的千里风物长廊。三国蜀汉文化长廊,不仅应当重点开发罗江白马关、昭化葭萌关、广汉古雒城等,还要同时开发系列衍生产品。这条走廊还有一条分支线,即从绵阳、三台、南部、阆中至南江光雾山大坝的蜀门秦关。阆中不仅是秦巴山水画廊中“三千里嘉陵江山”的中点,著名的风水文化古城,而且也是三国文化胜地之一。光雾山大坝不仅有古城遗垣,也是诸葛亮屯兵之地。这一条人字形的巨形走廊的景观价值和人文蕴藏都是国际级的。

    川南长江水岸画廊,有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第二城泸州两个驰名全国的酒城、江城,和内江、自贡一对甜城、盐都(灯城、龙都),属南方丝绸之路南夷道(五尺道)川中南段,沿线水岸的山丘、平原、河滩、古渡、古船、古码头、古桥、古城、古镇、古街、古村落、古民居、古寺观、古牌坊、古林木、古井等等,蔚成大观。

    成雅西攀山水自然生态民族民俗风情长廊,从雅安到川西南段,以西昌为中点核心区域,以螺髻山、邛海、泸沽湖、卫星发射基地为亮点,可以打造中国西部内陆冬季国际度假胜地,并可开发建设“中国国家航天中心主题体验博览园”、“中国西部生物多样性博物园”、“中国西部民族民俗风情园”和特大型“人造天空人造海滩人造海水温泉冲浪浴泳场馆”及旅游复合地产大盘等等。雅西攀高速公路即将建成,成都至西昌仅有5小时车程,近在咫尺,西昌的区位优势将显著提升。西昌地域历史悠久,物候独特,四季如春,颇具生物多样性,资源富集。开发西昌,聚合国际旅游度假产业集群,应是下一阶段四川旅游综合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重中之重。

成雅甘(川藏线)雪域高原生态民族民俗风情走廊,为人字形复线。(参见下图)

 

4-10  海拔7556米极高山贡嘎山东坡雅加埂海拔4000米峰峦仰望雪景

 

川藏南线从雅安飞仙关经二郎山、贡嘎山—海螺沟—大渡河、康定、理塘至稻城亚丁,西经昌都可达拉萨,属“南丝路”茶马古道西延线段,以极高山、原始森林、冰川、草海、湿地、草原、地热温泉、海子为亮点,与成雅西攀山水自然生态民族民俗风情长廊相呼应;川藏北线从都江堰—青城山出发,经威州、理县(桃坪—米亚罗)、大小金川(四姑娘山)、丹巴(千碉之城—美人谷)、道孚、炉霍、甘孜县、德格至昌都,属国道317线,与在芒康接续318线的214线在昌都交合,亦达拉萨。这是一条嘉绒—康巴藏(格萨尔)文化走廊。

阿坝—若尔盖—红原—壤塘雪域草原生态大走廊,直通甘南草原,在巴颜喀拉山—尼马卿山、邛崃山和岷山—迭山之间,是国际湿地保护区、牦牛文化区和大草原生态区,九曲黄河第一湾,季节性旅游胜地。这是一条安多藏文化走廊。

岷山岷江雪域高原历史文化民族民俗风情走廊,位在国道213线以东,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以西,从都江堰—青城山到汶川、茂县、松潘—平武至九寨—黄龙。这是一条与若—红草原安多文化相得益彰的羌文化走廊,是独具垄断性、唯一性的自然文化资源,是古蜀文明的前奏与摇篮。九寨—黄龙、松潘—牟尼沟、平武白马—王朗、叠溪海子、茂汶古碉等等都是地球上罕见独有的自然文化景观。当四川盆地还是一片泽国汪洋时,从青藏高原迁徙而来的“右路军”先民就驻足岷山山地、岷江河谷,栖息劳作繁衍了30005000年。这一带完整保留着上古华夏文化的基因和密码。这条走廊,已将开拓出新线,兰成铁路与兰渝铁路在九寨沟附近的哈达铺汇接。兰成铁路经绵竹、茂县、松潘直达九寨沟县境。

    成(都)眉(山)乐(山)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走廊,包括双流、新津、彭山、仁寿、丹棱、洪雅、青神、眉山东坡区、峨眉山、乐山、夹江、井研、五通桥区、犍为、沐川、马边、峨边、沙湾区、金口河区等三地市的近20个县(市)区,以黄龙溪水乡古镇、彭祖(仙女)山—江口古镇、黑龙滩人工巨湖、瓦屋(杜鹃花)山、瓦山、黑竹沟、峨眉山—乐山大佛、罗城古镇、沐川蜀西竹海等为亮点,综合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龙门山系生态环形走廊,是围绕成都周边的“太阳神鸟形”环带山系大景区,是世界25个生物多样性优异地区之一。龙门山系主要山段包括彭州龙门山(九峰山—白水河、银厂沟)—丹景山、绵竹九顶山、安县千佛山—罗浮山—雎水关、什邡蓥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罗江大霍山—白马关、成都龙泉山、都江堰—青城山、崇州鸡冠山—九龙沟、大邑西岭雪山、蒲江长丘山等皆可属龙门山系的余脉。龙门山系生态环形走廊的“飞来石”、“风动石”,“四纪冰川地质奇观,海绵虫生物礁石群团,玉石矿带,温泉,云海,山溪、瀑布,杜鹃、珙桐、银杏、牡丹,熊猫……皆为亮点。龙门山系环形生态走廊,与其他八大旅游走廊是相区别又相切交的关系,堪为成都城市生态门户。

    3. 构建“两圈两群九走廊”大旅游复合产业体系

    九大旅游走廊,互为关联,有交汇,有局部重合,互为一体,资源应有尽有,风光应美尽美。

    九大旅游走廊涵盖了四川风景名胜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及产业开发范畴的大部份,还有两个概念,才能共同将四川旅游资源与产业全盘包罗,那就是“熊猫生态圈”和“古蜀文化圈”;“巴蜀古镇群”和“汉崖墓与摩崖石刻群”。“两圈两群”与“九大旅游走廊”亦有部份交错重迭。

    熊猫生态圈,严格地说应是大熊猫生态圈,主要包括成都、雅安、乐山、绵阳、德阳、甘孜、阿坝七地市州,涉及大卧龙自然保护区、蜂桶寨自然保护区、二郎山、九寨沟和龙门山、小凉山、大雪山、邛崃山、岷山等山系。熊猫同时是四川旅游的生态符号。

    古蜀文化圈,主要指以广汉三星堆、成都金沙、成都秦汉故城为核心的上古蜀地文化遗存圈。

巴蜀古镇群,计有现属于新四川的上里、李庄、罗城、昭化、柏林沟、青林口、恩阳、福宝、铁佛、尧坝、龙华、罗泉、云顶寨、仙市、夕佳山、柳江、夹江、西平、九襄、磨西、街子、火井、平乐、唐场、怀远、西崃、白鹿、洛带、柏合、悦来、黄龙溪、五凤等,如果把比古镇销大的古城和稍小的聚落也计算在内,还有阆中、桃坪、丹巴、德格等。安仁不是严格意义的古镇,而是民国初才兴建的。重庆的巴蜀古镇,应当包罗在内,如龚滩、龙潭、西沱、松溉、涑滩、双江、中山、磁器口、路孔、宁厂等等。

汉崖墓与摩崖石刻群,四川有数十万孔汉崖墓和数十万尊摩崖石刻雕像,仅例举安岳县就有“紫竹观音”等摩崖石刻雕像10万余尊。

“两圈两群九走廊”,牵动着川陕甘、川陕渝、川渝黔、川滇黔、川滇藏等几个省际旅游金三角;又联结着成渝城市群、成渝经济圈、长江上游市链、南方丝绸之路城市链和成渝西大三角。城市与区域、城市与景区、城市与“两圈两群九走廊”形成巴蜀城乡统筹发展的点线面,同构巴蜀经济新格局。

走廊式的旅游开发,意在适应和借重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新格局,构成复合型的多元产业体系,打造多元产业集群,致富一方,名动天下。国际旅游产业发展新阶段,是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相结合的多元复合模式。

    原来的散点式旅游开发,只适宜于单一的观光旅游,即便在散点上增添一些度假休闲体验元素,也不够环境容量。

    原先规划的“西环线”、“东环线”两条大旅游线路,原本就不科学,而今因交通格局大改变,已不再适应新的需要。况且,“旅游要走环线”,是指同一景区内,或紧邻两景区内,应开辟循环游赏路线,不走回头路,至于从中心城市到景区目的地,为什么要走“环线”?为什么把那么多时间耗在长远路途走马观花?一个节假哪里能走那么多景点?游客从城市出发点到景区目的地,是要把更多的时间留在景区,观光,游赏,体验,娱乐,休闲,度假,消费,一次把一个景区玩耍满足。从城市到景区,必须利用正在规划建设的直线快速交通条件,尽量快速直达。不仅要观光,还要度假。

    旅游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追求。中国的黄金周,发达国家的带薪度假,已经制度化。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鼓励公民出境度假旅游,政府补贴报销30%的车旅机票住宿费用。一般国际带薪度假期为14天,国际航班往返双程仅需23天,尚有1112天可供游玩,去名山大川世界遗产地观光一般35天最多7天左右,还有几天可以调整疲态,度假休闲,走进自然生态、乡风民俗、历史文化。“两圈两群九走廊”,为游客旅途多元化消费选择,为复合型多元产业开发经营,造就了广阔的空间。

200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1.16万亿元;同年,四川旅游总收入1091.54亿元,因震灾影响,同比下降10.3%2009年将恢复到2007年的1200亿元总收入水平。2010年,全世界旅游人次将达到16亿,年总收入将超过8万亿美元,可为全球提供1亿人的就业机会,可谓商机无限。

整合四川旅游资源,打造“两圈两群九走廊”,深度开发山地度假、湖泊休闲、民俗体验、主题游乐、文化寻根、雪域探奇、冰川历险草原纵马、漂流冲浪、地质觅踪、森林避暑等系列项目,拉动相关产业投资、开发与经营,聚合多元产业集群,富民惠民,是四川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4. 几个重点景区如何打造

    峨眉山  作为秀绝天下的中国佛教名山“四大道场”之一,开创了中国国家公园“山岳型景区自然文化观光旅游模式”。应当逐渐配以度假设施,以观光为主,度假休闲为辅。消除和摒弃所谓打造“中国第一山”的错误口号的误导和负面影响,准确定位,量身制作一套名符其实的营销方案,在既有的高度和雄厚基础之上,塑造“万年峨眉、千年大佛、百年沫若”系列品牌。

    九寨沟—黄龙  以“九寨归来不看水”而名动世界的雪域高原山地水景型景区,自然风光资源卓具垄断性。九寨沟—黄龙景区开创了“山地水景观光辅以民族风情娱乐的独特模式”。九寨沟和黄龙是两个世界自然遗产。黄龙因黄龙寺而得名,但风光仍然体现在水,在大自然杰作钙华池。似乎改“黄龙寺”为“黄龙海”更为贴切。

    青城山—都江堰  应当将都江堰市区(即原灌县老县城)打造成“旅游商城”和“旅游水城”,把人居重心移向新城区聚源镇。应在都江堰老城区发展配套产业,大兴休闲娱乐业,多建旅游主题酒店,让游客住下来,玩起来,一改游客平均逗留6小时的现状和窘况。

    卧龙大熊猫栖息地  原则不开发旅游,封山保护,只是将熊猫生态文化在成都孵化成为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出口产品。动漫系列是表现熊猫题材的最佳形式。

    贡嘎山—海螺沟  以大景观为主,似乎缺少景观细节,因气候变化无常,而较少时机能够识得雪峰冰川森林真面目。极高山雪峰群、大冰川属于稀缺型自然垄断资源。人们一般只能到达冰川脚下,对贡嘎望山兴叹。磨西镇台地恰是海螺沟、燕子沟、磨子沟、南门关沟和雅加埂等几条山沟的出入口、开阔地和游客大本营,正好开发体验式游乐项目,以满足游客潜意识下意欲征服的“蜀山之王”极高山贡嘎山世界上最多雪峰和世界上最大冰川海螺沟的渴望。可以“鸟瞰影院”、“四维空间”和“人造天空人造海水冲浪热漂场馆”等项目和主题旅游酒店,来展现和充实游乐内容,体验“飞越贡嘎山”、“鸟瞰甘孜州”、“冲浪夏威夷”的奇妙情景和动人境界,必获重大突破,以独特的“极高山地度假体观光复合模式”,造就百万游客云聚的长期轰动效应。

    三星堆—金沙  三星堆—金沙是世界级的文化遗存,世界第八大奇迹。对于埋在平原厚土中的上古圣城文化,只有通过再造古蜀文化建筑景观,再现古蜀历史画卷的形式,以“鸟瞰影院”、“四维空间”等“技术”和“艺术”,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上古故事题材,实景模拟和电脑模拟相结合,动态展现辉煌灿烂的古蜀文化。

    自贡恐龙化石巨窟和井盐场  应该造一个四维空间的侏罗纪公园和一个特大型洗浴场馆。

    光雾山  在大坝设计建造鸟瞰影院和度假宾馆群。在桃源增设游乐设施。

……

5. 四川旅游界的传奇

开创全国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开发经营之先河的四川,有一位传奇人物,抒写了一部传奇。他就是建设部风景园林专家顾问钱振越先生。在钱振越时任四川省建设厅风景园林规划处长期间,报批了数十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数个世界遗产,保护、开发和利用了一大批风景名胜资源。同时,钱振越反对将九寨沟国家资源区贱卖给私企开发,反对在都江古堰上方开建杨柳湾水电大坝,反对在康定城上方的木格措高原湖泊建水电站,据理力争,力排众议,保全了旅游资源环境。钱振越躬身实践总结出“沟内(山上)游,沟外(山下)住”、“白天去仙境,晚上回人间”等脍炙人口的景区开发经营经典原则,强调“保护为先、致富于民”的宗旨。“九寨归来不看水”的名句,亦出自钱振越之手;将“大飞水”改名为“西岭雪山”,缘自钱振越从杜甫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妙手偶得的灵感。而今,年届75岁高龄的钱振越,依然活跃在巴山蜀水的名山大川、雪域高原,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还有一位年届73岁的老者,供职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的地理地质环境学家唐邦兴先生,深入九寨沟河贡嘎山地,研究山地减灾,防患泥石流灾害,三十年如一日,精神可歌可赞,实绩可圈可点。(参见下图)

4-11  钱振越(中)、唐邦兴(右)和本书作者考察贡嘎山海螺沟冰川

6. 十二五期末翻两番,四川争创年旅游收入3千亿

拥有最富集资源的四川旅游产业,当在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实现年旅游收入3千亿元,比2008年翻两番。

这个目标,在于如何打造“两圈两群九走廊”来努力完成。

9 文化强省:开拓文化创意产业新路

    1. 打造几个百亿文化产业工程

    文化强省,体现文化的价值和力量,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要文化产业、文化经济来支撑。

    倾力开拓文化创意产业新路,就当制定一整套计划,打造几个百亿文化产业工程。这些产业应包括:大熊猫文化创意产业,三星堆—金沙古蜀文化创意产业等。

    发展文化产业,政府要扶持创作,同时激励和引导商界涌现出一批文化产业投资商,把打造百亿文化产业工程列入地方政府经济规划。

    2. 营建几大文化产业博览园及文化主题乐园

    文化产业的首要载体和依托,就是文化产业博览园。博览园有场地,有地产,才能落地建设硬件设施,开发软件产品。

    三星堆文化博览园开发用地10平方公里,至今还在翘首期盼大型文化产业企业最终落户。

    文化产业博览园应当由政府牵头规划先行,以理念招商,以项目招商,让民间投资商看到产业希望和盈利空间。

    德阳、绵阳、都江堰、自贡、乐山等地市,应该有文化博览园项目用地和规划、策划,继而向境内外招商。

    3. 构筑几大影视城及明星梦工厂

    结合文化产业博览园建设,创建蜀汉影视文化城和明星工厂,适时推出系列影视作品和影视明星。

    四川如何在影视创作、拍摄、制作上摒弃庸俗,有所作为,必须凭藉外来力量,无论是投资、编导和演艺,都应吸引全国的支持。政府和银行对影视项目融资信贷,应制订专项政策和专门对策,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创设影视文化产业创业投资条件。

    4. 造就几支传媒与出版集团军

    四川是全国除北京以外出版机构最多的省区。传媒、出版与发行机构应当整合,形成几个市场化的而不是条块化的传媒与出版产业集团,借全国出版体制改革之机,乘势而上。目前囿于观念、体制、机制和人才匮乏、人浮于事,四川传媒与出版整体水平低下,与文化大省很不相称。出版机构企业化、公司化、民营化新机制正由北京试点向全国推广,四川当抓住机遇,扩大文化开放,促成西部文化开发之先机与创举。

    5. 布局几个文化创意产业试点城市

    可将成都、绵阳、德阳、乐山 、自贡、南充、眉山等城市列为四川省首批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试点市。

    6. 完成一批传统文化抢救工程

    全国地方传统剧种中,最有文化底蕴、最讲究文采的是川剧,还有十八般曲艺极为丰富多彩,却濒临灭失,后继乏人。

    全省确立传统文化抢救工程大计势在必行。应当规划如下几大文化抢救项目:巴蜀曲艺、巴蜀民间工艺美术、藏羌彝民族艺术、泸沽湖摩梭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等。

10 省管县、强县扩权和发展区域中心城市

    1. 裁撤地级市,消除“诸侯经济”现象

    1982年中央51号文件要求,撤消专区,地市合署。在专署所在地成立地级市,譬如,四川撤销绵阳专区,成立绵阳市。邻近专区同省会市合并,譬如,四川温江专区并入成都市。一些专区在撤消的同时或之后切分划小,产生多个地级市,譬如,四川绵阳专区撤消后,在成立绵阳的同时,分合各县,相继成立广元、德阳、遂宁等地级市。在改革开放之初,设立众多地级市的“市管县”体制,曾一度推动区域中心城市勃兴,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这毕竟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

    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地级市作为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的存在,逐渐已不利于全省资源综合利用,资金统筹安排、项目有机排布和区域、城乡平衡发展。

    地级市逐渐往往首先过份偏重于其所驻在的“市中区”的发展投入,只讲聚合、掠敛,而不讲辐射、带动,只注重“点”或“线”而忽视兼顾“面”,不够重视所辖或代管的县、县级市的统筹发展,导致省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对滞缓,不均衡。一方面,刚从县的原形蜕变、脱胎出来的地级市,本身城市化水平很低,为求自身发展利益,对其所辖或代管的经济强县、县级市的经济成果进行强行瓜分,耗费大量资金,投入扩张地级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养成机构臃肿、人员庞杂的地级市“吃饭财政”。相对较弱的地级市经济,难以带动所辖或代管的较强的县、县级市经济,反而制约和拖累了县级经济的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地级市对所辖或代管的贫困县,缺乏应有的扶植,从而形成“马太效应”,加剧了城乡差别。

    地级市设置至今,与“以中等城市带动、辐射小城市及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初衷已渐相悖离,不利于区域经济单元的公平竞争。同时,地级市与地级市之间各自为政,经济闭锁,欠合作,互不买账,互无共享,重复建设,逐渐形成地方利益割据的“诸侯经济”现象,造成区域经济优势内耗和资源浪费。这种种负面效应,其结果,就是使市级经济与县级经济矛盾日益凸显,阻碍了区域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进程。

    市县两级经济发展的矛盾,不仅出现在北方中原,同样出现南方沿海,也出现在西部地区。四川成都“1小时经济圈”的德阳市代管的什邡、绵竹、广汉3个县级市,先后跨入全国经济百强县序列,在全省名列前茅,但县域经济自主权受地级市拘囿,而难以更具竞争力。

    迄今为止,全国的规划审批事项尚有4800多万项,其中城市政府平均7500项,660多个城市共有450多万项,其中500多个县平均2500多项。这些审批事项,在省与县之间,横生出地级市这一层级,平添繁冗。地级市往往要把重点项目留在“市中区”,只向所辖或代管的经济强县、县级市索取,一般拿走经济强县、县级市财政收入的12甚至2/3,却很少把重点项目或财政转移支付的资金给予县级经济。

    中国两千多年来形成的县治传统,使县城成为最小的城市,县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县、县级市与地级市的城市功能全然迥异。县、县级市所辖乡镇村社的范围不太大,城乡资源易于、利于统筹。县城、县级市作为小城市,负有直接带动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乡镇村社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天然使命,尽可能兼顾第一、二、三产业合理配套,县域经济相宜布局和统筹发展。

    从中古至近古,地方行政层级体系,由秦、汉至隋、唐初的“郡(州)—县”两级制,逐渐发展到中唐至宋、元、明、清的“路(省)(道)—府·州—县”三级制。孙中山初创民国,地方行政体系又简化为“省—县”两级制,并推行县政自治,竭力主张为县域发展放权扩权。新中国成立以来33年间,地方行政层级系统逐渐以“省—县—乡”三级制固化下来。新中国《宪法》至今一直确定中央到地方形成“国—省—县—乡”四级行政层级体制。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市管县”以来,使从中央到地方行政层级增多为五级。裁撤地级市,实行省管县,实则是使地方行政管理层级更趋合法化。

    裁撤地级市,实行省管县,不仅是为了精官、简政、放权,而且从现代经济结构考察,如何处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随着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加之政府计划经济职能的缩小,为市场经济协调服务功能的扩大,减少行政层级,扩大管理跨度,裁撤地级市,强县扩权,逐渐全面实行省管县,推进中国行政层级压缩和体制改革,已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

    2. 省直管县、强县扩权的措施与模式

    省直管县的改革进程中,仅仅改变财政管理关系,而不触及组织人事体制改革,“省管财、市管人”的“半放权”体制改革不彻底,县级政府依然不能全然放开手脚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种体制性障碍,在四川近年来数批强县扩权试验中,表现尤为突出。

    四川作为西部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同时也是全国比较落后的省域,2007年提出27个县为强县扩权试点。试点县选定标尺为:非省会市所辖县区;百万人口大县;非地级市所驻在县区。其实,计划单列的省会市成都,早已在进行强县扩权实验,将土地审批、环境评估扩权放权到县。况且,这种仅从财政放权的单边突破,试点县不仅没有真正得以放权,反而更加畏首畏尾,因为仅将财政放权到县,殊难同省厅直接对接,在组织人事上依然受到地级市的统一任命和直接约束,经济决策照样必看地级市脸色行事,县政府及职能部门干部处于尴尬境地。

    省直管县,不可一刀切,不可一蹴而就。是“分步行进”,还是“一步到位”,要视具体情形而定。

    分步行进的第一步是“放权”:在财政体制和审批权限上,变地级市与县、县级市的上下级管理与从属关系,为平级对等共生关系,赋予县、县级市相当于地级市的审批权限,直接向省上负责;其行政人事任免和区划管辖,暂时保留原来地级市与县的上下级或代管关系。

    第二步是“脱钩”:实行经济及部份社会管理审批放权后,地级市继续保留行政级别和干部待遇。地级市主要职能逐渐集中于“市中区”的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推进地级市作为“纯城市”的城市化进程,逐步培训、裁撤分流行政人员,至各方面条件都成熟时,让地级市与原所辖县、县级市完全脱钩,皆由省直管。

    另一种一步到位的方式:直接裁撤地级市,改其管辖范围限于“市中区”, 作为“纯城市”,阶段或长期保留其地厅级行政级别和干部待遇。

    3. 未来四川新区划1+3+3+1模块设想

    “强县扩权”的力度应进一步增大。与此同时,形若目前中央拟恢复设置西南局、东北局等派出机构那样,应当在省内相机恢复和更新专员公署制度,在大省的边远地区设立专署。专员兼任专署党工委书记,级别应为准副省级或兼省长助理,协调监管裁撤地级市之后仍然享受地厅待遇的“纯城市”和拥有受省上直管权限的各县、县级市。省直管的县与县级市,县(县级市)委书记应由省委直接任命并可享副厅级职级待遇,兼任当地专署党工委委员;原地级市变为“纯城市”的市委书记保留地厅级职别,可兼任专署党工委副书记。省委省政府各部各厅局应直接同省直管县衔接工作、下达任务,并同已经设立的专署建立工作联络与经济调配制度。

    专员公署并非一级政府,而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机构人员应当尽力从简,裁撤地级市的改革才更有意义。专署可常设专员兼党工委书记1人,专员助理2人,以及10人左右组成的常设班子政法法制纪检监察处、区域经济协调处和社会综合发展处三个部门,具体负责上承省政府,下达“纯城市”和各县、县级市。专署办公地址可选在所驻专区的原地级市,或者县级市其中一个区位较为居中的城市。专署代表省级政府,负责调研与督办专区内各市县工作,不直接干预市、县和县级市的具体行政事务,只监督、不批审任何项目。专员可实行省内各专区年度或双年轮回巡任制。

    四川首选裁撤的地级市,应是眉山、资阳。其次可裁撤的是德阳、内江等,然后再逐步裁撤其他地级市。地级市裁撤后的“纯城市”,应可阶段性或长期性仍然享有地厅级待遇。将眉山、资阳、德阳所辖县,分属省会成都市辖管和四川省直管。其中,广汉、什邡、简阳、仁寿、彭山5()应可归省会成都市辖,以发展大成都。

    从历史沿革和经济发展双重角度考虑,川渝分治后的新四川省,逐步裁撤地级市后,可设:川北专署,含原绵阳、广元、巴中、南充等地级市所辖市县,以及德阳、达州所辖部分市县;川东专署:含原广安、遂宁、内江等地级市所辖市县,以及原资阳、达州所辖部分市县;川南专署:含原泸州、宜宾、自贡、乐山、雅安等地级市所辖市县,以及原眉山所辖部分市县。

    阿坝、甘孜、凉山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建制不变。

    鉴于攀枝花地区拥有特殊的自然人文资源,建议可将原攀枝花市及所辖县区,再将原凉山州所辖之盐源、木里2县划入,组成攀枝花“内陆特区”。内陆特区可参照专署制度协理,各市县由省直管。攀枝花内陆特区,可合并会东、会理两县成立县级市,可合并盐源、木里成立泸沽湖县。

    这样,川渝分治后的新四川,就形成“1+3+3+1新区划体制,包括:1个省会市成都,川北、川东、川南3个大专区,甘孜、阿坝、凉山3个民族自治州,1个攀枝花内陆特区。

    德阳、绵阳等“纯城市”,可以逐步升格为副省级计划单列市。至于将来成都市可能在全国最后一批成为直辖市后,可首选德阳或绵阳,次选遂宁或南充,最佳的方法是将德阳、绵阳(“纯城市”)及罗江等县合并设立“蜀阳市”,作为四川新的省会市。

    4. 并举发展城市群、特大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

    以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为先行,适时推进地方政府层级调整和组织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实行省管县,裁撤地级市,扩大县域自主权,提高县级政府运行能力和执政水平,变集权政府为“有限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针对县域差异、经济环境、交通条件、区位优劣和调整难易程度,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资源和资本,配备行政管理精英团队,理顺省与各县的各自权限与相互关系,避免县县之间的无序竞争,克服县域壁垒,强化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职能,实成“政府再造”。

    裁撤地级市,原地级市作为“纯城市”依然存在,且要创造性地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原地级市同县、县级市一道,不断提升城市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同构成渝城市群——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经济新形态。

11 策划西昌:中国休斯顿,东方日内瓦

    1. 阳光与流水垄断、鲜花与稻麦簇拥的府库天堂

    大凉山下的西昌平原,由安宁河谷和邛海湖盆组合而成。安宁河是雅砻江的支流,发源于贡嘎山南麓,蜿蜒流过西昌。西昌城的怀抱是邛海,面积30平方公里的四川第二大天然湖泊。西昌市的南面,有一座螺髻山,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西面300多平方公里的西昌平原,是四川除成都平原之外的第二大平原,四川的第二粮仓。终年阳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如春。西昌全年日照长达2600小时,而且240天以上的夜晚明月朗照,是著名的“阳光城”和“月城”。这里不仅宜耕宜居,“反季节”蔬菜和花卉竞相生长,争奇斗妍,是名副其实的“植物王国”。

    黑铁时代之前,古代的西昌,名笻,是蜀地青铜器工坊肇始地,誉称古蜀“铜都”。

    中国西部航天城,就在西昌平原上。

    2. 中国西部冬季度假体验旅游胜地

    如许美丽的阳光城,当为西部度假名胜地。

    西昌有着标志性吸引物——航天城,可以打造垄断性项目:“东方的休斯顿”——国家航天中心及航天旅游娱乐体验中心。

    西昌有着唯一性的资源,阳光、空气、水流、鲜花、时蔬、稻麦,加上空前创意,就可以成为“东方的日内瓦”——最佳旅游城市。

    西昌还有最美的彝族风情。

    发掘三大硬资源:阳光城市、湖泊冰峰和航天基地;利用三大软资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和高新科技,——就可以开创两大新产业:体验旅游多元产业,旅游主题复合地产。

依托三大新交通:雅西攀高速公路网,成昆铁路成都—西昌豪华旅游专列编组和成都—西昌国际机场大型班机群。

抓住三大新机遇:中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推动地缘经济强势勃兴;高新科技与民族民俗人文旅游资源对接,必将生发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活力;创意产业异军突起,拉动集群产业投资。

可以开发四大新项目:“宇宙飞翔”——中国国家航天中心高新科技主题体验博览园,中国第一、迄今国内唯一的航天科普游乐项目;“诺亚方舟”——美国高新科技人造天空人造海滩人造海水特大型冲浪温泉游乐宫,中国大陆首个现代亲水文化超级游乐项目;“神秘西部”——凉山多元文化主题体验博展馆群及万国植物生态博览园;“天上人间”——中国西部高原湖泊“冬季国际度假休闲、民族民俗风情旅游”高星级旅游主题酒店群、旅游商城和旅游地产大盘。

    目前凉山经济发展态势已较迅猛,盖因西攀合作,攀钢企业入驻冰山。要彻底改变凉山经济面貌,必须有战略发展新思维;依托地理物候自然条件,挖掘科技人文旅游资源,创新民族地区发展模式,聚合西昌高新产业集群,打造凉山区域特色经济,构建川西南区域中心城市。

12 策划遂宁:川中新枢纽

    1. 观音故里

    川中遂宁的观音故事传说和信仰,在民间风气尤盛。有人描述观音于唐朝从印度来,本是男性,在遂宁脱胎,嬗变为女性,不管传说如何虚无缥渺,遂宁民风淳良确实有口皆碑,而且灵泉寺、广德寺两座大庙,香火终年不断,善男信女虔诚之至,蔚为大观。

    “观音故里”民俗旅游开发,就顺理成章地提上议事日程。一年三度香客10万的“观音香会节”大庙会,已成为遂宁城市品牌之一。经济文化交流民俗风情之旅,还催生了动漫作品《妙善公主与观音文化》、《克幽禅师与观音故里》,标志着川中腹地中等城市的文化自觉性、市场敏锐度的提高,让人们初度感知到这座城市遂宁的当代文化创意脉搏。

    2. 船山意象

    遂宁是清乾隆、嘉庆年间文豪张船山的故乡。

    张船山的曾祖张鹏翮是清康熙年间名臣。

    船山文化是遂宁文脉中的重要亮点。

    在开发观音文化旅游的同时,发掘船山文化,增强地方民俗文化的多元色彩和人文底蕴,可以产生更多的边际效益。

    3. 川渝中点

    遂宁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上游,南距重庆146公里,西距成都147公里,古称遂州,别称斗城,自东晋以来,历为郡、州、府、专署、县治所,有“东川巨邑”、“川中重镇”之美誉。

重庆直辖、川渝分治,成(都)南(充)—遂(宁)渝高速公路通车,老成渝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和成渝铁路的成、渝中点内江的交通区位优势向遂宁转移,遂宁的交通区位优势凸现出来。(参见下图)

4-12  “川渝中点“遂宁市交通区位示意图

 

    遂宁将打造四川五大物流中心园区之一。

    但是,在地缘经济地位上,不宜过高地夸大遂宁的重要性。遂宁近年城市建设进程快速推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建成区规模已具雏形,但经济总量、城市人口量还不够,尚不具备很强的中心性。特别是成安渝高速公路和成渝城际铁路专线建成后,遂宁之于成都、重庆之间的交通优势将被安岳所分享,而容易被边缘化。作为川中区域中心城市,遂宁当在货运物流的川渝中心站场、川中矿区和地方人文旅游这三张地方经济品牌上下功夫,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3 策划大川北:川北陕南经济一体化

    1. 川北与陕南——融入“西三角”

    川北与陕南,在历史上有着一体化的共生关系。元朝之前,陕南汉中地区一直归巴蜀即四川所辖。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大三线建设”布局,从陕南到整个大川北,排布了国家重大装备工业系统。在重型装备工业领域,陕南与大川北有着较完整的配套体系。

    川北、陕南经济一体化,应当打破人为的地域阻隔。在经济上,“西安辐射川北”和“汉中归蜀”,已成为必然趋势。

    西(安)汉(中)高速公路通车,成都向北、向西北的多条铁路和成都至西安城际铁路专线陆续规建,联结西北、西南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将大大拉近成都与西安、川北与陕南的时空距离。

    陕南川北经济一体化,是“西三角”成渝西省际经济联动区域合作的重要纽带和有机组成部份。

    实际上,川北的川陕交界地区一直在边缘化的处境中,受到成都和西安的远程微弱辐射,西安对川北边缘地带的经济影响力更强于成都。

    川北与陕南的经济合作,首先应从大旅游经济开始,同时,工业和商贸的合作亦在加强。陕西的海内外游客对陕南毗邻的大川北趋之若鹜,心驰神往。大川北当以“秦巴山水画廊”和“三国文化走廊”这两条纵横交织的旅游走廊,作为从陕西境内再出发的海内外游客南流入川的承接平台。

    2. “一城一山一关”——川北与陕南联动的关键区域

    大川北与陕南以旅游经济合作肇始,“一城”广元、“一关”剑门关和“一山”光雾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川陕联动的关键所在。

雄奇的大巴山,曾经是川陕苏维埃“山地共和国”的版图,从古至今,形成一条隐现于崇山峻岭的“山脊城市链”。当时苏区在旺苍建立过“列宁市”,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

古代广元作为四川“川峡四路”之一的利州路治所,是川北陕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第一中心。汉中古属蜀郡或市场行省的利州辖治。而今的广元城市发展定位,不应该只局限于所辖县区的小中心,而应着眼于川北、陕南经济一体化的主中心和大本营。发展以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是广元未来的重中之重。剑门雄关和翠云廊,曾经试图申报世界遗产,自古声名远播。

    南江光雾山景区,面积600800平方公里,景观价值是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

    如何提高广元市区、巴中南江县域和光雾山景区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吸引大力度投资,营造大旅游大服务环境,是川北、陕南经济一体化的重大课题。

    3. 大川北与成渝双核对接的焊接点

    狭义的川北包括广元、南充、巴中、达州,广义的大川北还可包括绵阳。川北陕南经济合作版块,有2个较大城市和4个中等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带动众多小城市及广阔的山地农村。

    川北陕南经济合作版块与成都经济区的焊接点是绵阳,与重庆经济区焊接点是南充,与西安经济区的焊接点是汉中。

    川北陕南版块汉中、广元、绵阳、南充、巴中、达州6个区域中心城市中,绵阳、南充分别是经济总量或城市人口量居于此版块前位的较大城市。

14 策划新川南:内自泸宜一体化

    1. 龙城盐都嬗变

    自贡位于内江、宜宾之间的中点,具有两千年盐业开发史,是著名的“千年盐都”、“恐龙之乡”和“南国灯城”。自贡1939年建市,是中国最早的23个建制市之一,也是川南地区第一个百万城市人口的大城市,常住城市人口111.44万人,城市化水平较高。自贡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自清中期以来,自贡一直是中国井盐生产中心和川南工业重镇,而今又是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

    作为川南区域中心城市,2008年自贡市GDP486.85亿元,同比增长14.6%。自贡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很大,产业结构应当更趋优化。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尚有巨大潜力,应当着力发展,以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2. 酒城泸州与酒都宜宾

    泸州、宜宾皆以酒业为城市经济的首席代表,同是两座因酒文化积淀丰厚而享誉天下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同为长江上游中型港口城市,宜宾、泸州分别誉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和“万里长江第二城”,泸州有新四川最大的内河港口。

    泸州还是四川“借船出海”战略从成都到钦州湾最近路线的必经之地。

    2008年泸州市GDP508.4亿元,同比增长15%;同年宜宾市GDP645.86亿元,同比增长14.6%

    成都—泸州—赤水高速公路、成都—泸州—贵阳铁路和泸州长江港扩建工程,以及泸州新机场项目的落实,泸州的综合实力和地缘经济地位都将得以明显提升。泸州将成为川渝滇黔省际经济合作的焦点,新川南片区地缘经济地位位居第一的区域中心城市。

    泸州拥有两个国家名酒泸州老窑和郎酒以及上千家酒厂,而美称“中国酒城”,酒业经济地位可直追拥有“国酒”五粮液的宜宾。

宜宾五粮液的集团化战略和品牌、资本营运棋高一着。泸州拥有白酒产业集群、公铁交通、内河航运业和城市旅游休闲产业,结构愈趋优化,其发展潜力略胜一筹。

宜泸双城合作关系尤须加强。

    3. 内自泸宜金三角城市组团经济再造

    新川南版块的4个区域中心城市内江、自贡、泸州、宜宾,都是四川乃至全国城市化迈步最早的城市。自贡抗战时期捷足先登设市之后,泸州于1950年设市,宜宾、内江于1951年设市。未来内、自、泸、宜4座较大城市中,在新川南区域的“城市中心性”排序依次为:泸州、自贡、宜宾、内江。

内江原为成都、重庆之间首屈一指的川中枢纽,加之所辖县境内有大型国企威钢集团,使之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四川中南部最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总量一度在川内除成、渝两个计划单列市之外的地级市位居前茅。但内江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在钢铁工业行情浮动情势下,遂宁因成遂渝高速公路、成遂渝铁路通车,将内江的川渝中点交通枢纽地位取而代之,内江的地缘经济优势已然丧失。2008年内江GDP488.28亿元,同比增长15%,但在川内地级市、区域中心城市比较,已不靠前。内江须融入原本关联不大的自贡、宜宾、泸州小三角经济版块,成为新川南的经济支点之一,找回自己的优势。内江、自贡、宜宾三城几乎在一条直线上,与川渝滇黔边界城市泸州形成新的三角关系,同构新川南经济新态势。(参见下图)

4-13  川南经济区“金三角”与四城市

 

内江、自贡、宜宾、泸州四城市,都面临城市经济再造任务。内江的“甜城”品牌效应悄然消逝。自贡的“龙城”、“灯城”、“盐都”品牌价值还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而放大。酒都宜宾、酒城泸州的城市品牌价值效应应在多元产业再聚集的变格中再提升。

15 策划川西南:雅西攀一体化

    1. 攀枝花优势领先

    位于川滇交界处的川西南边城攀枝花,是四川率先跨入百万人口大城市序列的四座地级市之一(另有绵阳、自贡、南充),1965年初先设内陆特区,后设省辖市。

    作为新兴的工矿城市,攀枝花是未来四川将要重点打造的大城市之一。攀枝花市2008GDP427.61亿元,同比增长14%,在全省城市GDP排名第13位;人均GDP37277元,居全省第一。攀枝花的人均GDP在江苏无锡(37959.06元)和广东惠州(37163.62元)之间。

    攀枝花市城市化率先跃居全省第二,区域竞争力居全省第二,仅次于成都。2008年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4890元,仅次于成都人均16943元,位居全省第二。攀枝花市2008年度财政收入92.72亿元。攀枝花市万人公交车和万人出租车拥有量全省第一,人均财力、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储蓄存款、人均消费水平、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万人私家车拥有率皆居全省第二。

    攀枝花之所以成为四川省内最富裕的地级市、区域中心城市,盖因其矿产资源优异。全市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储量73.8亿吨,是全国四大铁矿之一。其中伴生钒保有储量1038万吨,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三;伴生钛保有储量4.25亿吨,占全国93%,居世界第一;钴保有储量7.46亿吨。还有多种稀贵金属及非金属矿藏。

    2008年,攀枝花钢铁、能源、钒钛、电冶化工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达632.65亿元(包括兼并省内其他地市的钢铁企业在内)。全市年产生铁584万吨、钢517万吨、成品钢材459万吨。攀枝花要主动掌握钒钛国际定价权、话语权和出口主动权,确保外贸垄断利润。

    2. 雅安的前世今生

    雅安距成都120公里,是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带,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结合部,现代城市与原始自然生态区的衔接地,是古“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站点,是川藏、川滇公路交汇处,四川出入西藏的门户。

    雅安曾为继康定之后的西康省省会。而今是川西南区域中心城市之一。雅安以传统经济为主。“六大贡品”:贡鱼(雅鱼)、贡茶(蒙顶茶)、贡米(天全香米)、贡椒(汉源花椒)、贡莲(黄莲)、贡砚(宝兴石砚),“雅安三绝”:雅鱼、雅雨和雅女,是雅安最大的特产。当地石材、矿产较为丰富。

    雅安市2008GDP213.22亿元,同比增长11.5%;人均GDP14051元,居全省中下水平。当小煤窑陆续关停和石材矿近于枯竭,雅安应当借重川藏铁路、川藏高速公路动工和雅西攀高速公路即将贯通,成为川西南交通分中心枢纽的新机遇,找到自己新的经济增长点。

    3. 雅西攀“三点一线”与“七星点斗”经济发展新趋向

    以雅安、西昌、攀枝花三个区域中心城市为支点,三点一线的川西南版块,正在因“南丝路”的复兴,南亚国际高速公路经济走廊的逐渐形成,而将凸现新的优势和亮点。工矿经济、生态大农业(包括茶业)经济、旅游经济、城市地产经济,将成为雅西攀经济走廊的四大支柱经济形态。

西昌应建设为未来的百万人口大城市,中国西部最宜居城市。西昌经济应以第三产业和航天工业、钢铁工业为支柱。

工矿城市攀枝花的经济总量仍需要大幅度提高。

    雅安成为川西南经济走廊同成都经济区的汇接点和川西南交通分中心枢纽,将改变目前经济略显郁闷的局面。

    凉山州2008GDP561.07亿元,在全省市州居第8位。凉山须要掌握冕宁稀土矿的国际定价权和话语权。州府所在地西昌市的GDP147.42亿元,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3334元。西昌城市经济总量应当依靠创意文化、体验旅游和度假房产等新产业来推向新高,若能科学规划,跨越式发展西昌三大新产业,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凉山州及西昌市年GDP可上千亿元。

雅西攀高速公路成为南亚国际高速公路和京昆国家高速公路的一段,上通成都,下达昆明,伸延入滇,经思茅出境,终至泰国。但在川滇交界处,尚须尽快规建两条高速公路支线,一条是攀枝花至丽江的丽攀高速公路,另一条是西昌经盐源—泸沽湖镇、云南宁蒗至丽江的西丽高速公路。2009930,昆明经大理至丽江的铁路已经开通。而攀枝花至丽江,直线距离等同成都至乐山,却是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200多公里路程,竟开车8小时!如果建成高速公路,仅需1.5小时。西昌经盐源至丽江的高速公路,若通过人类最后幸存的母系社会群婚制的泸沽湖摩梭人聚居区,不仅缩短车程,与丽江、大理可形成川滇旅游相邻景区的小循环线,而且之于人类社会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56平方公里湖水面积的自然人文景区泸沽湖,2/3在四川,1/3在云南。云南一侧的泸沽湖旅游开发已臻成熟,而四川一侧却一直未形成旅游产业气候。西丽高速公路建设,将形成凉山旅游热线,连接西昌的泸山—邛海—螺髻山和格姆圣山—泸沽湖、丽江古城·玉龙雪山·小香格里拉、大理古城·苍山洱海,打造一条亮丽的卓具世界遗产价值的川滇高原古城湖泊圣山风光与民族人文民俗风情旅游走廊。(如图所示)

 

4-14  成雅西攀昆大丽泸川滇旅游魁星点斗图示

 

16  策划大成都  成德绵-成眉乐-成资一体化

    1. 成都经济区——成绵德眉乐资六城市一体化

    “成都经济区”是一个泛成都大概念的城际经济区,突破了既有行政区划限制,包括绵阳、德阳、成都、眉山、乐山、资阳6城市,属成都现在的“1.5小时经济圈”、未来的“1小时经济圈”。

    成都城际经济区成、德、绵、乐、眉、资6个城市,包括1个特大中心城市、5个区域中心城市构成的成渝城市群西翼最大的城市组团。2008年这6个城市GDP的总和6781.92亿元。其中,人均GDP超过30000元的是成都,在1500030000元之间的是德阳、乐山、绵阳。(参见下表)

    成都经济区6城市GDP之和,约占全四川省的54%;成都经济区人均GDP17020元,略高于全四川省的人均GDP15378元。

    作为成渝城市群最重要的城市组团,成都经济区6城市经济发展虽然在四川稍微领先,但是,对全省和成渝经济圈的GDP贡献还远远不够;并且,除成都市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成都经济区其他5城市和四川省的人均GDP都分别远低于全国水平人均GDP23128元。

    成都经济区成德绵、成眉乐、成资一体化战略,是四川经济发展的重心,对全川经济发展和成渝城市群、成渝经济圈经济发展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而一举千钧的撬动作用。

    除却本书前述省管县、强县扩权与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壮大特大中心城市齐抓并举之外,打破区划地域阻隔,突破城际交通运输、人才流动、资本流入、市场流通、信息流播等诸多瓶颈,实现城市组团城际间紧密合作,优势整合,资源共享,要素共用,十分必要。成都作为特大中心城市和省会市对周边区域中心城市的强力辐射与带动尤为重要。

    绵阳、德阳、乐山、眉山、资阳逐渐从地级市脱胎成为“纯城市”的过程中,扩大城市建成区规模,提升城市化水平,增加城市及所直接辐射县区的经济总量,其发展模式、增长方式概须调整和转变。

    2. 城际经济区各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铸造攻略

    成都  打造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主中心,构建中国西部商贸与金融中心、文化与旅游中心,以第三产业为第一支柱,同时推进都市工业“百千亿工程”和都市农业并举发展,努力增强和提升省会城市辐射功能、地缘经济优势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成就“中国西部经济高地”的巅峰地位和成渝城市群的“西核”高端地位。

    绵阳  以电子工业和文化产业为龙头,依托长虹而不依赖长虹,走出“命系长虹”的拘囿,营造多元产业集群,打造5大百亿工业企业和1大百亿文化产业企业,同时兼顾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实现集团突围。加快城市扩张步伐,打造百万人口大城市。可将割划新北川以后的安县撤并,设置安州区,作为绵阳城市新区。同时预先布局绵(阳)德(阳)“双子城市”战略,共同构建未来的计划单列市和省域经济最强市。

    德阳  德阳的经济结构较为丰满,“三只机(东方电机、第二重机和东方汽轮机)两瓶酒(绵竹剑南春白酒和什邡蓝剑啤酒)一条烟(什邡光明卷烟厂)两件衬衣(都通、琪达制衣)一堆红苕(中江丘陵农业)”的产业结构基础上,应再加上“一串景区(广汉三星堆、罗江白马关等)”和“几袋土特产(天府花生、麻油豆鸡、皮蛋、板鸭、菜刀、挂面、酱油、醋等等)”,抓住国家振兴“三线建设”老工业基地的重大契机,以重大装备工业和食品工业为主导,打造5大百亿工业企业和1大文化旅游产业企业,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产业结构更具标本意义,增长方式再度更新。连接兰(州)渝铁路的兰(州)成(都)铁路将从九寨沟经德阳绵竹市直达成都,成绵高速复线将经过绵竹、什邡、罗江。交通格局的改变,将为德阳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使德阳在成都经济区的位置更为重要。将罗江、广汉作为德阳分别与绵阳、成都对接的桥头堡。把罗江金山作为绵阳工业区和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延伸区和产业转移配套承接平台。把广汉作为成都文化旅游大产业和商贸业的延伸区与互动区。加快城市东扩步伐,与绵阳齐头并进创建百万人口大城市、德绵“双子城市”、省域经济最强市和未来的计划单列市,强化城市中心性和提升综合竞争力。

    资阳  在既有的车辆工业基础上,加强与成都龙泉汽车工业基地和重庆汽摩工业集群的合作与配套,并且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京三角“三大沿海城市群(经济圈)”的的远程合作,打造以百亿车辆企业为领军的造车、食品、医药、建材、纺织“五强”工业体系,同时营造成都工业“飞地园区”作为成都工业集中区和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延伸区,最大可能地吸引成都往重庆方向第一站的强力投资,缩短成渝城际间和成渝城市群“成渝椭圆城系”“双核”、“双焦点”、“双圆心”间的距离,兼及乘势发展畜牧业,推动农业产业化。

    眉山  打造硅铝冶炼、竹木加工两个百亿产业,支持壮大机车制造业,着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和推促农产品出口,同时,加强彭山同成都新津接壤地带的成眉工业园建设,重点向成都和长三角、珠三角招商引资,发展工业。作为承接沿海地区的制造业转移平台和省会城市成都向乐山方向的工业延伸区,充分利用优势条件,加强招商力度,壮大工业支柱产业。同时,倾力塑造东坡文化、彭祖文化等世界级文化品牌,依托诗书城—三苏祠、彭祖山—江口古镇、李密故里等人文资源和黑龙滩人工湖等生态资源,努力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和旅游产业。

    乐山  倚重国有大型工业企业基础,依托内河航运优势,重点打造高新技术百亿产业集群,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培育上下游产业链,加强同珠三角的经济技术合作,促成产业升级。东山港是成都城际经济区的国内起吊能力最大的内河大件航运港口,德阳等地的重大装备须转运于乐山港下水装船。乐山港是泸州—宜宾—乐山内河港口群最上游节点,规划嘉州、五通桥、犍为、沙湾4个港区,2012年、2020年和2030年货物年吞吐量依次为275万吨、907万吨和1887万吨。规划中的乐(山)宜(宾)、乐(山)自(贡)高速公路和峨宜铁路,与原有的成(都)乐(山)高速公路、成昆铁路,同乐山港口衔接而形成水陆交通分支枢纽系统,交通物流业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同时,将旅游产业打造成为与高新技术工业并驾齐驱的支柱产业,不仅实现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从单一观光旅游向观光度假旅游转变,而且要创意开发神秘的黑竹沟自然风景区,提高乐山城市大旅游、大服务水平,创建名符其实的魅力城市,进一步提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综合实力。

    3. 成德绵资眉乐城市组团与“成三角”经济区域

    正若川渝分治前的成渝“两点一线”设想一样,重庆直辖后的成德绵“三点一线”思路,都没有显著成果。成渝和成德绵(实则是成绵)“两点一线”经济合作模块是脆弱的,只有“三点成面”的“三角经济区域”才是稳定的,两两合作又两两竞争,以城市为支点,拉动所辐射区域的省际、省域经济合作成功模式。所有的东南沿海发达区域的经济发展成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成都经济区”6城市及区域,亦形成金三角模式,而且经济合力向东指向重庆,形成“绵(成)乐资金三角”(简称“成三角”)。(参见下图)

 

4-16  成都经济区“成三角”示意图

 

    “成三角”以6城市为支点,带动数十个县区、县级市,构成成都经济区城市组团,成为成渝城市群西翼最重要部份。以此东向重庆、北向西安延伸,又构成成都、重庆、西安为支点的省际经济大三角“西三角”,联动着西北和西南、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地区。

    成都城际经济区“成三角”城市组团的形成和发展,为构筑中国区域经济“第四增长极”作重要支撑,可力争十二五期末,6城市及区域年度GDP之和超过2万亿元,对全省GDP贡献率达到65%以上。

成德绵眉乐资6城市构成的成都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关键在成都,在于成都是否承担起了省会城市、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和成三角主力城市的首要重大使命:辐射与带动。其次,绵阳、德阳、乐山、眉山、资阳的城际合作亟待加强。其三,德阳、资阳、眉山应加快融入成都的步伐。(参见下表)

 

成都经济区5个区域中心城市高速公路距离成都里程(公里)列表

绵阳

德阳

乐山

眉山

资阳

100

60

100

70

80

 

成都经济区20086城市GDP列表

绵阳

德阳

乐山

眉山

资阳

成都

743.16

695.04

562.39

412.71

467.63

3901.99

 

成德绵眉乐资6城市实现城际交通一体化之后,特大、大、中、小城市市民即能共享不同级次和特性的城市优势资源,即可迅捷破解特大中心城市成都房价居高不下的潜在危局,同时使德、绵、眉、乐、资5个区域中心城市及所辐射县城、县级市的二、三级房地产市场得以渐次升值,从而拉近一、二、三级房地产市场原来过于悬殊的房价级差,使特大中心城市与区域中心城市及中小城市的房市较均衡发展。

成德绵眉乐资6城市构成的成都经济区的经济一体化战略,除却实现交通一体化外,通讯一体化亦至关重要。目前,已在酝酿资阳、眉山、乐山3地区与成都固定电话同区号,取消原先为垄断行业谋取暴利而人为设置的固话“长途”和手机“漫游”。德阳、绵阳两地区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更应同时与成都同区号,取消长途、漫游,实施无障碍通讯。

其实,整个川渝地区,即成渝城市群、成渝经济圈,在倾力实施多途径无障碍交通战略之同时,都应该尽快实施取消电话长途与漫游的无障碍通讯战略,促使川渝经济合作零距离。

17 灾后重建  举国援手  逆势崛起

    1. 四川在危机中崛起

2008年,四川遭受百年不遇的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重创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依然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实现GDP12506亿元,在全国内陆省区(除港、澳、台外)排名第9位,人均GDP显著提高。

全省各市州人均GDP呈显4个层次:第一层次,人均GDP超过3万元,有2个地市,第1名攀枝花(37277元),第2名成都(30855元);第二层次,人均GDP1.5万至3万元之间,有4个地市,依次为德阳(19084元)、自贡(17348元)、乐山(16737元)和绵阳(15012元);第二层次,人均GDP1万至1.5万元之间,有10个地市州,依次为宜宾(14489元)、雅安(14051元)、眉山(13691元)、凉山(12896元)、内江(12309元)、泸州(11831元)、资阳(11068元)、广安(10862元)、达州(10580元)和遂宁(10467元);第四层次,人均GDP1万元以下,有5个市州,依次为南充(9687元)、甘孜(9640元)、广元(8557元)、阿坝(8459元)和巴中(6806元)。从地区差异看,2008年人均GDP最高的攀枝花市(37277元)比最低的巴中市(6806元)高447.7%,与2007年相比,差距拉大10.6个百分点。(参见下表)

2008年四川省各市州GDP及人均GDP比较表

川北通(江)、南(江)、巴(州)、平(昌)老少边穷地区,只有一改“等、靠、要”——“抱着金饭碗讨饭”的旧现状,发展特色经济,变“输血”为“造血”,才能走出贫困。发展交通,应放在经济发展工作第一位。原来被边缘化的川北,几乎全然不能受到特大城市、大城市的经济辐射。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倾力开发以光雾山—米仓山为龙头的自然风光民俗人文旅游多元产业,推进川陕旅游联动和巴(中)汉(中)经济一体化,是川北走出窘境,一展雄风的必由之路和唯一出路。

    四川经济在震灾重创和金融危机中崛起,是全省灾前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发展区域中心城市,推进四个跨越所积淀的累累硕果,也同时是在举国援手支持下,全民抗震救灾,积极应对双重危机所取得的可喜成就。

    2. 中央及全国各省市的推助

    2008年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使四川蒙受经济损失上万亿元。

中央要求全国18个省市连续3年每年拿出不低于其财政收入1%的资金,全力对口支援四川18个极重灾县(县级市),各省市为对口援建对象县(县级市)3年至少拿出20亿元以上,总额超过400亿元对口支援专款。(参见下表)

 

2008年全国18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县对应表

    18个省市对口支援四川18县(市),主要是财政支付援建投入。在此前中央对口支援令尚待下达前,各省市县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已经积极投入随机援助,未计于内。另外,截至2009年上半年,四川共收到各地民间捐助财物700多亿元,其中现款即占600多亿元。

    另外,2008年中央计划年内给四川39个极重灾和重灾县计划安排直拔赈灾援建专款2203亿元;2009年又追加1300亿元援建专款计划。

四川省内同时安排13个市州对口帮援13个重灾县乡镇。(参见下表)

2008年四川省13市州对口帮援13个次重灾县乡镇对应表

    实际上,四川灾后恢复重建需资1.3万亿元。大多重建款项需由四川自筹或另筹。

    2008年下半年国家《放贷人条例》草案公布后不久,拥有6000亿元民间资金容量的温州,即斥资500多亿元民间资金进入四川灾后重建。

    2009年,中国贸促会继200810月之后,再度率队赴川,召开支援四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合作项目对接洽谈会,推出479个灾后重建项目,投资总额计5449亿元,其中重大储备项目98个,包括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工程项目等。

    2009年上半年,经受严峻考验的四川经济始渐复苏,上半年GDP6015亿元,同比增长13.5%,第一季度增长10.8%,第二季度增长16%。上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6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5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096.1亿元。而且,上半年非公有制经济对GDP的贡献为66.5%

    祸兮福所倚。四川灾后重建,恰恰又是全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重大契机。当4万亿元应对资金计划出台时,倾斜向四川安排1/4,平均每月1000亿元,全年上万亿元。3年内中央财政将拿出1.5万亿元的灾后重建、应对危机、拉动内需资金给四川,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的同时,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体系。通过四川灾后重建的巨大刚性需求,强力带动全国内需,进而催动产业升级和交通提速,为沿海地区在世界金融危机中产能过剩提供吸纳地,腾笼换鸟,实施产业转移,从而促使产业结构调整。故而全国援建四川和四川自我重建、增建、扩建众多项目,是在全国一盘棋中的多赢与共赢的“破立”阵势。

    3. 灾后重建是四川经济发展拐点

原来的四川在大西南的经贸合作面上,形成一个以成都为中心,同时受广州中远程辐射的“五省七方合作圈”。改革开放第2个十年,“五省七方”格局逐渐淡出。重庆直辖后,四川一度自我淡化了在大西南甚而大西部的地缘经济重要与特殊地位,被越加发达的珠三角经济圈吸往“泛珠三角”。

当中央《十一五规划》意在川渝重点打造“成渝城市群”,构筑中国大区域经济第四增长极,将成渝经济圈、成渝城市群的地位与作用推上与珠三角、长三角、京三角同等甚至更加重要位置。四川又须淡出“泛珠三角”,重温“五省七方”旧梦,同时先期升格为“六省市(区)七方”(川、渝、滇、黔、藏、桂、蓉),继而紧随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进程,跃上“西三角”(成都—重庆—西安大三角联动区域)更高层次的合作平台和中国大西部合作版块。

    至十二五规划期末的2015年,四川年度GDP应当乘势跃上3万亿元新标杆。2008年全国已有广东、山东、江苏3GDP首跨3万亿元大关。新一轮发展机遇,四川应当与台湾、浙江、河南、河北、香港、上海、辽宁等省市一同跨越,争创3万亿元GDP新高度,并且,四川有理由以现在的全国排名第11(内陆排名第9)之良好基础,再向前移,力争进入第7位(内陆第5)。同时,成都GDP应该赶上重庆,成都经济区6城市GDP总和应该远超重庆,至少为其2倍。

如果以四川为中心枢纽出发点,包括第二、三条“天路”即川藏、藏疆铁路在内的中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大体系初步建成,同时以喀什为西部国际开放总口岸和桥头堡的亚欧大陆桥国际高速公铁、客货联运复合体系建设初见端倪;如果四川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增长方式真正得以调整、优化和转变;如果成都的城市发展定位真正得以调校,走出工业GDP情结,城市政府职能真正进入有限化和服务型,成都(城际联动)经济区和成渝(省际省域)经济圈经济格局真正确立;如果成渝城市群架构中的川渝合作、成渝合作真正成为现实、构成合力……四川、新疆、内蒙、陕西等西部省区,甚而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等中部省区,以及重庆、成都、西安、武汉、长沙、郑州等中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其经济发展势头,将在十三五规划期末即2020年左右,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山东、江苏、浙江、河北、辽宁、上海难分伯仲,四川(含成都在内)将可能跃入全国前5位(内陆前4位)。届时,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成渝城市群,不仅将与“第五增长极”华中城市群、“第六增长极”中原城市群一道,引领中西部,并且还同“第一增长极”珠三角城市群、“第二增长极”长三角城市群、“第三增长极”环渤海京三角城市群一道,引领中国大区域经济。而且,以西安、鄂尔多斯、兰州、乌鲁木齐、喀什等为支点的西北城市群——中国经济“第八增长极”,将超过“第七增长极”东北城市群,紧随成渝城市群而崛起。“第四增长极”与“第八增长极”将成为中国大西部经济腾飞的两翼。那时,东中部经济社会平衡发展的新局面必将创成。

4. 文化重建催生文化产业新经济

桃坪羌寨的阿啧艺术团劫后新生,被对口援建理县的湖南省搬上活跃的湖南卫视。绵竹年画震灾之前濒临灭失,劫难之后重获新的生命,被对口援建绵竹的江苏省客商相中,苏州桃画坞与绵竹携手,中国四大传统版画的两个年画联姻,两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放异彩。江苏不仅在绵竹援建了“年画村”、“年画艺术传习所”和“苏州水街”,江苏桃花坞文化创意产业园还在四川绵竹创建年画创作与产业开发基地。

资源的奇遇与迭加,绵竹年画终于实现从散落民间到走向大市场的跨越。壮大绵竹年画产业,成为江苏苏州与四川绵竹两地经济协作的重要课题之一。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