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夫《策划重庆,策划四川》第三章 大成都突围新态势

已有 1014 次阅读2012-11-30 16:20 |个人分类:刘斌夫著作

第三章 大成都突围新态势   1 城市街区形制:一中心型大都会  

1. 上古规划制度与城市风水

    上古时期,凡王城、圣城及公共建筑,必须依照和遵循国家规划制度和风水形制,城市、街道、建筑布局的选址、方位、朝向、走向,必须严格按照统一规定。夏朝王都偃师二里头、祭天圣地泰山、古蜀圣城三星堆—金沙、成都秦汉故城,都是按一脉相承的规划形制和规范修筑,无一例外。

    古代中国的城市布局,依从阴阳五行,考虑地磁偏角的影响,同时兼顾祭天、祭祖、祭神,即方位上与昆仑山、泰山的对应关系。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方戊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左(东)青龙,右(西)白虎,前(南)朱雀,后(北)玄武。因为我们在北半球,赤道在南,南方向阳,观照者立于中土,面向南方,测定方向,为顺应地磁偏角引起的方位差,所有街道和建筑物尽可能避免正东、正南、正西、正北向。三星伴月、阴阳相克、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是其理论基础。堪天與地,虑及河流流向、山川走势、地脉起伏、自然形貌、通路、季节、风口、风向、土质、地质、泥石、雾气、林木、桥隧、引力、向背、空地、龙脉、阴阳等诸多因素,对内外环境、生态情状、点面布势进行综合分析,来决定道路、建筑、河渠的安排以及相应的经济技术指标。

    北方壬癸水,为玄武之神(后来演化为真武大帝)属地。故古城皆选址在河湾以南,为背面的河流所环抱,使河流由西南入,绕城北而过,再往东南出。主体建筑负北朝南,利于通风采光向阳。主建筑前,有一片开阔地。街道和建筑,都以西北—东南向和西南—东北向布势。西北端指向昆仑,东北端指向泰山。昆仑是华族祖源。泰山是与天最近的地方。广汉三星堆圣城遗址、新津宝墩分祭场遗址、成都秦汉故城(太城和少城,合为三国时的皇城),其布局结体,与后来发掘、形成年代比三星堆稍早的夏王朝都城遗址偃师二里头毫无二致,惊人相似,遵从的是统一的法则。

 

    2. 环状干线网状支线街道

至今,成都市中心区二环路内的街道布局仍然是蛛网状,除一条南北主轴人民路、南北向的短街顺城街和东西向的短主干道总府路外,所有街道直线经纬都是西北—东南向和东北—西南向的,再被几个同心圆的环形道路所围合与切割,形成蛛网式的多圈层平面结构。因内环路内成都故城街道布局未变,以后的建成区发展,是以“摊大饼”式的同心圆扩张,经纬街道几乎与原内环路太城老街平行,外加一环路、二环路等同心圆环,所以将秦汉故城的街道形制不断放大。改革开放30年,成都的城市建成区,从18平方公里扩展到而今的400平方公里。这种格局依然不变。(参见下图)

 

 

3-1  成都蛛网式街区布局

 

    这种蛛网状街道平面结构,使外地人如入迷宫,很难寻找方位、判别路线,因为几乎没有正南、正北、正西、正东方向的街道可循。

    3. “一中心型”街道格局

    与多中心的山城重庆中心城区街区布局迥乎不同,成都是“一中心型”街区格局。无论成都这座平原上的城市如何扩张,一直以“太城”为中心,只是不断地向外围添加经纬街道和同心圆环路而已。“一中心型”的街区格局,最便于布局功能区,节约利用空间,发挥共享功能。重庆那样的多中心山城,中心城区的每一个区自成体系,都需要建自己分支区域的功能设施,殊难共享。而成都中心城区的每一个重大公共设施,都可以由多区共享。

    平原上的城市不一定都是“一中心型”。由古城泛衍而来的成都这样的城市,街区格局多为“一中心型”。

 

2 城市突围战略:超越平原,构建全域大成都  

    1. 山水环绕的园林城市和田园城市

    成都以古城为基础和核心,不断扩张为现代大都市。秦汉故城成都的太城和少城,即当时的城市主中心及副中心,形成古代风水学的“龙摆尾”之势,太城为“龙头”,广场为“龙腰”,少城为“龙尾”。始建之初,就是一派古蜀经典园林城市格局。其风格是以北方园林为母体的。至今在一息尚存的少城宽巷子、窄巷子老街,还依稀保留着古代园林城市的遗存。而“太城”,即“皇城”,在十年动乱的“文革”期间惨遭拆毁。成都的锦江河系,还依然故我地保留着上古、中古时期成都城市河流的原初自然布势与流向、流程。锦江由府河、南河、清水河、磨底河等10余条大小河流相交汇,主干流府河从城区北部自西向东,在城内东北转向南,与另一主干流南河汇合,再向东南流出城外。

    城中只有一处低矮的小山丘,五丁桥内侧的武担山,早已夷平。

    成都主城区铺展于川西大平原的中心位置,离山较远。城东远郊是低山系龙泉山,城北远郊是彭州九峰山—丹景山,城西远郊是青城山,城东南是低山丘陵双流东山,城西南更远的地方有新津、蒲江县境的长秋山和大邑西岭雪山、邛崃天台山等。

    成都城区的河流,源自城西远郊都江堰。岷江在都江古堰分流成10余条干支流,呈扇形伸向川西平原,形成平畴河网,润泽着渔米之乡和锦绣成都。远山的丽影,近水的穿行,为成都这座特大型园林城市建设提供了大背景。中国是世界上城市最早的起源地。古中国的城市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中心,也是政神合一的祭祀、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因为有丰厚的山水自然背景、历史文化背景和严格的规划形制,有古老的建筑环境学——风水堪與学的依托,中国自古以来无论城市和景区都备极推崇园林建设理念,经历朝历代的实践,形成了蔚为大观的园林城市规建体系、各种不同流派和异彩纷呈的风格特色。中国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的园林城市,其创意设计题材和灵感,皆来自城市周边的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师法自然,注重意境,步移景换。

    成都不仅是一座平原城市。平原上的园林城市仅是其核心部分。

    七百多年前《马可·波罗游记》中,称成都是“山地间一座罕见的大城”。实质上是这位17岁就从意大利威尼斯,沿古“北方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游历17年的旷世奇人,在“遍地是黄金,处处是美女”的神秘东方世界,在中国西南大盆地鸟瞰大成都,以其独特的视角,新奇地向往这方城乡一体的丰沃水土。

    马可·波罗无意中的独特发现,不经意地为未来的大成都发展趋势点到了脉象。

 

    2. 青羊肆(宫)三桥拜太阳

    成都秦汉故城兴建之前,古成都是一座圣城,位在金沙遗址。金沙是三星堆蜀国圣城掩埋之后,巴、蜀文化首度融合之际,蜀国“五王时代”开明王五世所创建的蜀地祭祀、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古蜀王都。那时,而今的成都城市所在区域,全然一片田园。

    “祭祀文化学”和“阴阳五行说”,是打开华夏上古文化和古城文明神秘之门的两把缺一不可的钥匙。祭天、祭神、祭祖,是古中国最重大的国家政治文化活动。祭天,因天赐万物,是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敬畏和答谢;祭祖,因华夏民族同宗共祖,多元一体,人们对祖先、前辈的怀念、惦记和感恩;祭神,因神是巨人时代、英雄时代、青铜时代的圣王、首领、精英的化身,有着超自然的力量,能够感召、引领、启迪人们亲近自然和征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感谢宇宙上苍,缅怀昆仑先祖,崇尚三皇五帝,还有比这更高远宏大的主题么?

    距今五千年左右,洪流乍泻、水旱从人的古蜀盆地,始渐形成华夏文化的又一中心。三星堆(古傩城)—金沙(古成都)—成都故城(太城-少城)在人神合一、政权神权合一的史前先秦,成为不同时代的蜀王引领万民祭天、祭祖、祭神和实施统治的王城、圣城和祭祀主中心。

    公元前313年,秦灭巴蜀之前,两千多年间,古蜀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望帝)、鳖灵(开明)五个王朝。历代蜀王都是农耕、水利专家,能征善战,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励精图治。每年立春、立夏、仲夏六月、孟夏七月和立冬,蜀王都要率领百官万众,在王国圣城傩都中心城区的东郊八里、南郊八里、西郊九里、北郊六里(当时里制比后来要小,一里等于千尺,八里相当于现在的五华里多,这里指道路实际里程,不是直线距离)各分祭点,举行声势浩大、极其隆重的祭祀典礼活动。从三星堆到金沙,无不如此。《淮南子·时则训》对上古郊祭场面实况有着翔实描述。

    祭祀礼毕,圣王率众回宫,在东北殿堂召见群臣,发布新的一年天字第一号政令,诏告天下:赏赐百姓,免除徭役,减轻税赋,布置春耕。百官山呼万岁,一片欣然。

    成都的青羊宫,当时名曰“青羊肆”,至东汉初年道教兴起,始称“青羊宫”。青羊肆是成都最早的古村街,是金沙圣城立春东郊祭祀点。五行东方为青,春天以羊头为“牺牲”,“青羊”因之得名。春祭那天,清晨在“迎仙桥”迎接太阳,正午在“望仙桥”凝望太阳,黄昏在“送仙桥”挥别太阳,一日三场大礼。立春那天,在东郊祭祀太阳神。太阳神又称日神或春神、东君。屈原《九歌·东君》对此有精彩描写。以太阳神为首的诸神都在天上,人们寓桥为虹,认为桥上能通达天路,与神沟通。

青羊肆(青羊宫)及迎仙、望仙、送仙三桥作为古祭祀场开放式园林遗迹,其主体至今完整保留,隐现于现代楼宇街市丛林中。穿越金沙、西来成都的清水河、磨底河与三桥三街、殿宇古建筑,其布局形制与三星堆、金沙古城格局完全一致,只是规模、面积要小得多。(参见下图)

 

 

3-2  成都青羊肆-迎仙、望仙、送仙三桥上古新春郊祭场

 

    3. 大城区+大平原+环山区的全域城市

    金沙圣城被掩埋,成都秦汉故城兴建至今,成都城址一直中心恒定,以同心圆形式向四周延展。

    作为中国西部地缘经济、地缘人文地位首屈一指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城市建城区规模与面积还在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容,城市化率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构建全域大成都”已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大城区+大平原+环山区的“全域城市”,其大功能、大布局,将对成都未来可持续发展勾勒更高起点,寻求更大空间,产生深远影响。

    大城区,意即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在中心城区扩张拓展的同时,可跳出平原,发展第二、三圈层中、远郊的卫星城市,使中心城市与若干卫星城市以及平原上的田园、城镇、村落,形成城乡交错、城在田中、田在城中的“现代复合型城市人居生态区域”。

    成都环山区究竟是城市人居、产业区还是背景生态区?正确处理和把握主城区、卫星城市和大平原及环山区的关系,当以求真务实,践行科学发展观为第一要务和试金石,力避概念与导向误区。

 

3 城市开发布局:一核心城一大平原一环山带  

    1. 马可·波罗的第一感觉

    山地间平原上一座罕见的大城,是马可·波罗对成都的第一感觉和第一印象。一句话把过去成都、现状成都和未来成都的规模、态势、大环境都包罗概括。“全域大成都”是“城++山”三位一体的大格局。

    大成都规划、开发与发展的大功能区,根据资源环境实际情况,应当遵循国家编制颁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意见》中关于4类两级主体功能区的主导思想,划分“重点开发”、“优化开发”和“限制开发”、“禁止开发”区域,以遏止粗放式无序开发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

成都的城市东扩、南扩、西扩、北扩战略,应是一个渐进加跃进的跨越式发展过程,充满着激情和理性。成都东扩和南扩,已基本完成。

东扩的指向是以东郊龙泉城区为分中心的客家聚居区东山—龙泉山带。东郊龙泉、成华片区各大企业集团相继入住,房地产大盘巨量开发,成华国际生态办公总部经济园区渐已成型。南扩的指向是人民南路南延线天府大道沿途、双流华阳城区、东升城区、航空港开发区、东山南段,及至黄龙溪古镇、新津和黑龙滩。

南扩以新会展中心及其周围高层住宅群,使其功能定位出现偏差拐点。

西扩和北扩尚有一些空间。

西扩指向是扇形伸张的,一是高新西区、郫县直至都江堰市,二是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前者是连续式近距扩张,后者是跳跃式远程拓进。

北扩指向有三,一是经新都大丰、新繁向北部远郊卫星城市彭州,二是向新都城区、青白江城区,三是向偏东北的金堂乃至广汉。

    成都向东、南、西、北扩张,每一方的尽头都会触及一个敏感话题:环山带。成都远郊是由有几个缺口的整个龙门山系所环抱。大城区+大平原+环山区,实则是“一主城一平原一环山带”。大成都城市开发布局、城市扩张与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就是在“一主城多卫星城一环山带”展开。

 

    2. 成都是否要上山

    当“全域成都,超越平原”的全新战略命题,一度曾被扭曲异化为“颠覆平原,成都上山”,真理多跨一步就酿成谬误。在把龙门山主峰九峰山夸张譬喻成“东方的阿尔卑斯”和“富人上山”、“产业上山”的狂热演绎之际,市政府斥巨资500万元的所谓“一城两带”规划也遭致困惑而不了了之。这个尴尬的议题与分歧,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汶川5·12大地震之前不久。

    成都是否要上山?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否定的。

    首先要考察成都环山地形地貌地质特征与资源环境状况。成都不是“一城两带”,而是“一主城一环山带”。“两带”误将龙门山与龙泉山割裂开来。“龙门山”是一个地学概念。龙门山系包括北面的彭州九峰山、绵竹九顶山、什邡蓥华山、安县千佛山—罗浮山—雎水关、罗江大霍山—白马关,东面的东山—龙泉山,南面的黑龙滩的陈大山—望峨台,西南面的长秋山—蒙顶山,西面的天台山—西岭雪山—鸡冠山—青城山等,是一个中间有断裂豁口的环形山系,起伏很大。龙门山北面的九峰山为其主峰,海拔4000多米,成为成都北面遮挡雪域高原风霜雪雨的天然屏障。九峰山是“龙门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地带。九峰山、九顶山、蓥华山、千佛山—罗浮山—雎水关分别是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暨国家森林公园的4个山段。以九峰山为代表的龙门山系,已被联合国评定为全世界25个生物多样性热点保护区之一。

    了解成都的环山区龙门山系的详情,就知道成都是否可以“上山”。

    这场争议偃旗息鼓大半年左右,龙门山系即发生了举世震惊的5·12汶川大地震。大地震给人们上的最生动最深刻最严峻最痛切的一课,就是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城市与山的关系。

    成都山的更大背景是岷山山脉,锦江水的更远源头是岷江上游。龙门山系是岷山山脉的一部分。如果说若尔盖大草原是西南大地的肾脏,岷江—锦江就是成都的血脉,岷山—龙门山就是成都的肺叶。5·12大地震将龙门山森林几乎全然损毁,导致四川省森林覆盖率下降,森林生态系统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受严重创伤,50年至100年才可能恢复。大地震使龙门山区水土流失进入长江泥沙达到10.74万立方米;森林碳汇储备能力每年损失78.1万吨,损失价值约2.5亿元,森林释放氧气能力降低67.38万吨,损失价值约2.7亿元。全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损失达1053.84亿元。大自然一次性带来如许巨大的破坏力。龙门山脆弱的生态环境更不容人为的破坏。

 

    3. 成都可上哪座山

    成都人多半把龙门山主峰——彭州九峰山误为龙门山的全部。九峰山纵深处银厂沟曾为成都人夏季避暑胜地首选。位在断裂带的银厂沟已被大地震从地下喷发的岩浆所掩埋。

    龙门山系的彭州九峰山是绝不能“上”的。一因海拔偏高,二因过于潮湿,三因脆弱的生态和生物的多样性,总之,九峰山不宜人居,更不准开发。这是大地震前的科学结论。震后不宜居,更是不言而喻。这里应属于禁止开发和禁建区域。

    有几座低山可以“上”,可以成为大成都的远郊山地别墅区。一是成都龙泉山,龙泉山是龙门山系的低山区,可称深丘陵,是相对稳定带,三至四级轻微地震频发,并不影响其安全性。龙泉山腰至山脚,可以选址规划为坡地阳光别墅区和生态型无污染轻工业开发区,作为人居区和产业区。这里属于限制开发主体功能区域。二是罗江大霍山白马关,可以开发山地度假旅游区和生态休闲别墅区,也是相对稳定的限制开发功能区域。三是崇州鸡冠山的山腰至山脚,街子古镇至 郎镇一带,可以开发沿山别墅区。虽经强震袭击,稳定修复后亦可限制开发。四是双流境内东山南段,属浅丘余脉,属于优化开发区域,是农业观光乡村休闲旅游带。

    “成都上山”争议的焦点在彭州。彭州是成都上风口和水源供给地之一。一年四季大部分时间,成都风向来自彭州龙门山主山体九峰山。彭州又是全国蔬菜基地之一。关外丹景山是全国第三、西部最大牡丹基地。成都北扩至彭州境内,主要应是开发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发展生态经济。

    至于龙门山系成都东面、南面、西面的低山带,限制开发少量山居别墅区成为旅游度假或富人上山第二居家,未尚不可。但配套设施工程成本巨大,消耗资源和能量较多,对山地生态威胁依然存在。美国纽约人就曾以山居郊外为时尚,当然带来一系列负面效应,开车能耗大,下班、节假日城市成为空壳,造成双向资源浪费。山居时尚,需要规避诸多风险。务必严格保护生态,科学规划,限量适度开发,绝不能颠覆原有生态。否则,盲目超量无序开发,势必破坏环境,造成污染,带来一系列生态灾难。

    “全域成都”,重点开发功能区是中心城区近郊和各卫星城区周边紧邻范围。应当制订《全域成都主体功能区规划》,重新编制原来一直不能得以批准的《成都城市建设规划》,为大成都开发建设、城市扩张和名城保护,提供具有法定意义的遵循现代城市发展规律的规范化文图依据。

 

    4.全国首个城市风景名胜体系规划

    九天开出一成都,千门万户入画图!

19992002年,成都在全国率先完成《城市风景名胜体系规划》,并得到四川省政府川府函[2002222号文件批准。《成都市风景名胜体系规划》历时三载,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西南分院的相关专家及工作人员行程6万多公里,由中国风景名胜权威专家李嘉乐先生领衔,对成都全域山山水水和街头巷陌每一角落的资源现状,进行详尽调查摸排梳理,制订了一系列完整方案,对大成都范围内的景观建筑、文物古迹、文化遗存、森林植被、珍稀动物、地质地貌、景观水系、景观路段等风景园林名胜资源和城乡生态人文环境予以严格保护,防止风景园林名胜资源遭致破坏,开全国城市风景园林名胜保护规划之先河。

    这个规划突破了行业、专业、地域、既有模式等限制,将整个城市全域风景园林名胜资源实施全面普查,整体保护,并分列五个结构要素体系:(一)类型结构。将市域内所有风景园林名胜资源划分为11个类型,即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镇)及其古典园林、田园风光区、自然保护区、风景河段、风景路段、郊区公园、风景名胜点、休闲度假区、风景保护区、风景培育区。(二)空间结构。根据地理位置、景点分布状况、景点间的空间关系进行解析。清晰的空间结构,利于突出重点、理清枝叶来进行规划管理。抓住大成都“一城一平原一环山带”的地理环境特征,创造性地将成都风景园林名胜资源划分为“三片、两网、一核”。“三片”即西部北部山岳自然风光片、中部田园风光片和东部、南部丘陵风光片;“两网”即水系风景网、路系风景网;“一核”即以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成都市域风景名胜资源之核心,突出展示山水人文景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三)等级结构。按景观资源的规模、重要程度和规划时序对景观资源进行分级,以便于有重点、分主次、有针对性地对风景园林名胜资源进行有效保护、有序管理、适度开发、合理利用。将市域内风景名胜按重要程度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五个等次;按近期、中期、远期、远景四个时序逐步发展;按规模大小分为特大、大型、中型、小型4个类别。(四)职能结构。按不同的地区、历史背景及性质、功能、效用,将风景名胜资源划分为两种八类,即自然与人文两大种,再细分为观光游览、文化探源、生态保护、科考体验、休闲度假、宗教活动、串连景点、古园审美八类职能。此外,还对各分支区域的风景名胜保护方法与发展方向,保护培育规则与规范,相应基础设施建设等,做了全面规划。

 

4 城市业态定位:中国西部“新四大产业中心”  

    1. 国际化的中国西部商贸中心

成都自古以来就有商贸中心基础。

作为最早的农耕文明中心城市,成都首先就成为农产品、土特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手工业品和手工艺品,及食品、服装、百货等生活用品的集贸中心。以其自秦汉以来一直荣登全国特大城市前列之规模及影响,并具有城市所处的大西南五省七方的地理中心位置和陆上交通枢纽地位,商贸非常发达。特别是上古、中古,成都作为“南方丝绸之路”亚欧国际贸易的出发地和汇聚地,商贸业成为城市首要支柱产业。“黑铁时代”川西邛崃的冶铁、铁器、纺织、刺绣、三编等工商业异常发达,出现了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以工促商,以销促产,成都又成为蜀地商品集散总平台。成都又是典型的消费城市,汉唐时代已是全国“五大都会”(一说“六大都会”)之一。古时百万城市人口,而今千万城市人口,其自身消费量和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就独占鳌头。

    今天,成都的消费水平和商贸繁荣程度领先西部,直追沿海。沃尔玛等世界各大零售商业巨头纷纷抢滩成都,红旗等商业社区连锁店集团规模很大,购物观念、购物时尚、购物方式不断翻新。当代城市会展经济也成为成都商贸业另一热点。……

    随着成都新一轮公铁交通新体系大规模高速度建设,成都第二国际航空港规划在金堂开工,中国西部对外开放国际口岸的即将建成,成都的国际化内陆商贸中心地位已然确立,且日益凸显其重要性。

 

    2. 国际化的中国西部金融中心

    成都要建成国际化的中国西部商贸中心,须以国际化的中国西部金融中心来匹配。商贸业的再度勃兴,将强力拉动工业、交通物流、文化旅游产业和商住房地产等跨领域的新一轮投资热潮,只有构建与其相适应的大金融体系,才能迅猛而长足发展城市新经济。

    从三星堆—金沙时期的贝币,到宋代在全球最早出现于成都的纸币“交子”,再到上世纪末的“红庙子效应”百万股民阵容,可见成都的金融神经是最为敏感的。当代成都的金融业,无论起点、规模、服务效率与质量、发展观念和方向,以及外向型、复合型程度,都远远不能适应大成都、新四川、成渝经济圈、大西部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要求。

    根据成都在中国西部首屈一指的地缘经济地位和在大西南位居第一的城市中心性,成都必须开设自己的总部银行,把分支行网点开设到全国各大城市及海外,并且拓展“混业经营”业务,壮大资产规模和增强国际化融资信托能力。

 

    3. 国际化的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文化创意产业,是尤宜成都重点抉持与发展的新兴支柱产业。成都在西部很有文化创意产业的环境氛围。成都有久远丰厚的文化传统积淀和世代承传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力。成都有浓郁的文化气息、浪漫而理想的文风和对文化艺术境界孜孜以求的时尚。

    但是,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文化需要有媒介和催化剂,有适宜的条件,才会转化为生产力和商品价值。成都业界目前最缺乏的,是文化产业投资商。成都文化人当下最缺失的,是强烈的创富渴求、敏锐的商品经济意识和对市场的灵活应变能力。

    其实,文化创意产业=创意+资本+创业平台+国际营销。文化创意产业一开始就是国际化的。没有多少传统文化积存,仅有两三百年历史的美国,是文化创意产业大国。美国的出口产品创汇,其中文化创意产品国际营销额居首。美国的文化创意产品,不是文人个体户在家中的个人想象。个人创作方式,只能出文艺作品,难以批量地产出现代文化产品。批量产出创意文化产品,要有创意的团队智慧,有高效率、快节奏的系统化创作思路,有雄劲的资本投入,有坚实的创业平台,有上下游的产业链,有流程化的生产线,一切创作都以电脑技术孵化繁衍。美国的动漫系列作品,产生于主题游乐公园,仿佛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似乎是大型动态主题公园的副产品,或则拷贝件。在特殊的平台场景下的流程化创作与制作,才是文化创意产品的产出方式。譬如“米老鼠”和“侏罗纪公园”,都是产生并先期使用于迪斯尼等大型主题动态游乐公园的体验节目中,然后才拷贝批量制作销往世界各地,而风靡一时,影响持久。在这些动漫影视大片出售之前,已经在主题公园大盈其利了。以此作品和产品的品牌效应和文化符号,加以推演、延伸,又衍生一系列诸如卡通玩具、服饰、工艺礼品等相关产品,品牌认知度、美誉度很高,多元效益经久不衰。

    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产品,包括软件设计、动漫、网游等。2008年美国游戏产品经营额达110亿美元,增幅为26%;同年美国电影产品收入96.3亿美元。纽约的文化创意人才占工作人口的12%,伦敦占14%,东京占15%。韩国288所大学开设有电脑游戏创意设计课目。文化创意产业对文化创意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成都有非常丰厚的文化积淀,如果引进美国高科技手段和借鉴其文化创意生产方式和营销方式,表现和演绎巴蜀本土题材,将来所产生的效益必是美国的数倍,至少以成千上万亿美元计。三国蜀汉故事、三星堆故事、大熊猫故事、巴蜀文人才子系列故事等等,都是最上乘的文化创意产业产品素材、题材和主题。

    要构建国际化的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中心,必须以国际化的眼光来规划,创立专门的创意制作与孵化基地、园区,配套一系列基础设施条件和创业政策、创业基金,吸引文化创意人才,并谋划国际流通渠道及分销商网络。这是一个复杂的高技术含量的系统工程。

 

    4. 国际化的体验旅游产业中心

    体验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之间,相互联系,有一定的共生性和重合交叉度,又各有侧重。体验旅游产业可以只做前段,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只做后段。也可以文化创意与体验旅游两个产业合并或联合运作,形成复合型产业链。

    四川作为世界遗产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区,成都既是国际旅游的出发地又是目的地。每年数以千万计的海内外游客,在每个大假奔忙于巴山蜀水的自然人文景区,观览式旅游之余,应该有相对缓冲的休闲度假体验时间和空间。国际带薪式度假期一般在14天左右,不可能全部安排于观光游览,而是要参与多元化的旅游消费方式。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期待新型旅游产业投资商开发的体验娱乐、休闲 、度假新项目来分切。

    国际化的中国西部体验旅游产业中心的即将催生,其产业平台选址,首先应在成都郊区或周边一小时经济圈的卫星城区和区域中心城市。特大中心城市为游客满载荣归提供了交通便利。休闲型的中心城市给名山大川游的海内外游客以归宿感和凝聚力。成都因了未来的体验旅游中心而将成为海内外游客习以惯之的旅游集散地。

    美国不仅是农业大国、工业大国和文化创意产业大国,同时是旅游产业大国。美国的自然风光并不十分优异。然而,大峡谷和国家黄石公园等世界自然遗产,配以迪斯尼乐园、好莱坞环球影城、侏罗纪公园、拉斯维加斯博彩娱乐城、佛罗里达州航天体验基地,以及半球鸟瞰影院、诺亚方舟人造天空人造海滩人造温泉冲浪热漂场馆、海盗船等四维空间虚实景模拟体验场馆,就足以征服来自全世界的亿万游客和观众。20余年来经久火爆的体验游乐产业,令海内外游客趋之若鹜,每一次排长队等候,终于获得惊喜交集、终生难忘的感受。高科技手段和新创意项目,是决定体验旅游魅力奇绝的关键因素。

    创始于1955年的迪斯尼乐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每年吸引游客上千万人次,年总收入超过400亿美元,相当于全中国动漫市场的10倍。仅在美国本土的南加州和佛罗里达两处乐园,每年游客量达到4000万人次。1983年在日本东京创建的迪斯尼乐园,2008年总收入378亿美元,其中主题项目及旅游酒店年收入115亿美元,占年总收入的30.4%。东京迪斯尼20082009财年,已迎来2720万游客,已创收入263亿港元,其纯利润180亿日元、约合13.68亿港元。

    成都,你还等什么?

    如果成都的产业发展规划能够走出工业GDP的沉重情结,绿色GDP和文化旅游支柱产业就将彻底改变城市面貌和经济品质。成都中心城区及近郊其实都不太适宜发展传统工业。成都作为文化名城、旅游中心、休闲之都和IT消费城市,与文化创意产业和体验旅游产业很容易接轨。

    金融与商贸中心,文化创意与体验旅游中心,对于正在筑建中国西部经济高地的四川及省会市成都,是很重要的价值取向与发展标高。

 

5 城市功能分区:三大核心区+六大互动区  

    1. 中央商务区——CBD

    时髦的概念与严谨的现实之间,以务虚有余、务实不足的成都文化性格,不知何时才能琢磨深透CBD——中央商务区的涵义。

    CBD(中央商务区)又称商务中心区或中央商业区,是英语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的缩写。CBD概念,是1923年美国社会学家伯吉斯首先提出的。CBD是一个城市、城市群及相应区域的经济发展中枢,是现代城市的功能核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志,是集中了大量而密集的金融、商贸、商务、服务等高层建筑楼宇及商务酒店、商务办公、公寓、文娱等配套设施的黄金地带,具有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和良好环境,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此开展各种商务活动。区内须有高档次的甲级写字楼、大型购物中心、政府服务中心、康乐文娱设施等。并有与公路干线、铁路、港口等贯通的快捷通道,方便客商和广大市民由各区往来。一般要求,中央商务区内写字楼占总建筑面积的50%,商业、餐饮业及公寓等占40%,其他配套服务设施占10%左右。CBD总占地35平方公里或更大,建筑面积500万至上千万平方米。并有城市“地标”建筑在区内重要位置。同时具备金融、贸易、购物、服务、展览、咨询等多种功能。

    中央商务区应须具备地理、地价、建筑、产业、功能、时代性等外部特征。即:首先必须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甚至国际化的、世界性的城市。地缘经济地位很高。CBD是一个特大中心城市里最精华、超景观区域。对于世界性城市,中央商务区还可能是由一个“主都心”和一个或几个“副都心”构成的复合式中心区域。譬如东京的CBD“都心”在银座、丸之内、日本桥、新宿一带,“副都心”在池袋、涩谷、赤坂、台场一带;首尔“都心”在中区、钟路区,“副都心”在江南区、瑞草区;香港以中环及尖沙咀为“都心”,铜锣湾及旺角为“副都心”;上海浦东陆家嘴和对岸浦西外滩人民广场、南京路、淮海路东中段为“都心”,火车站、徐家汇、虹桥等为“副都心”。第二,CBD在黄金地段,地价和楼价在整个城市内应是最高的。“地王”和“地标”皆在其内。第三,摩天高楼林立,建筑体量大,建筑面积多超千万平方米。第四,最重要的是,CBD须以现代第三产业为主导和主体,金融、保险、证券、中介、会计等超大规模企业集团的管理总部,或境外国际企业集团、财团、银团驻该地区或该国的经营总部,集中入住于此。辅以传统第三产业为其服务。第五,具有市场化的经济控制功能,CBD支配、主导、把控本城市、本区域和以本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经济动势,实则是政府宏观调节下的市场经济枢纽结构。第六,公司总部、金融中心和专业化服务群体,成为CBD三大职能机构,具有市场经济鲜明的时代特征。

    中央商务区的内部特征包括:在区域内具有最高的“中心性”(Centrality,CBD所提供的产(商)品及服务都是本大区域、国内最高水准,所从事的贸易和交流都是最高档次的;具有最高的“可达性”(Accessibility)和拥挤程度,人流、车流、建筑密度在本城市和区域都是最高的,具有极高的商业凝聚力和市场向心力;具有最高的人际与信息交流量;具有最高的土地价格;具有最集中最高档的零售业,并规划有步行街、单行道、循环道、人车分流道和地铁中心站、隧道、步行天桥以及地下或立体多层停车场 ;具有最高的“服务集中性”(Servicelntensity,涵盖经济行政、管理、娱乐等公共服务、商务服务最高职能。

    遵循国际概念、复合功能、数字化、以人为本、生态绿色等根本原则,是CBD所必需的要件。作为中央商务区,其规划建设、管理服务、商务环境和经济贡献、经济影响力,皆须体现国际水平,推动区域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沟通,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区内还应具有高密度商务活动以外的浓厚文化氛围,成为经济全能中心。楼心商务区、混合功能区和高层居住区综合配置,信息网络规划、建设、管理、运营与服务水准一流,电信、互联网和卫星电视三网合一,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尽相配备。具备绿化系统和人性空间。水体、阳光随处可见,自然生态与现代商务有机融汇。

    政府强力支持,科学规划,投入巨资建设公共基础设施,给予优厚政策倾斜。地方经济强势支撑,必须集约与建筑外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市场规模,具备最高标准的国际国内招商入住能力。为高度聚集状态的商务工作区提供无障碍交通和高效率服务,力避交通拥堵,把过境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轻轨直接延伸至中央商务区,与地铁中心站汇接,与高层写字楼群出口相通,在地铁中心设置地下步行街和商店区。

    截至2008年,北京、南京、唐山、上海、重庆、深圳、广州、哈尔滨、青岛、沈阳等城市,都已明确提出CBD规划,并加快了实施步伐。

    作为中国西部成、渝、西三大特大中心城市之一,成都必须尽快规划建设自己的中央商务区,以推动经济国际化,加速构建中国西部国际金融与商贸中心进程。

成都CBD的“都心”,应在北起新华大道、南至南河、东至东大桥、西至长顺街并包括沙湾老会展中心在内的区域,“副都心”可规划为城南新会展中心、火车北站—荷花池、龙潭寺工业总部经济区、火车新南站(沙河堡)等诸点位。(参见下图)

 

3-3  成都CBD“都心”

 

成都中央商务区建设硬件基础尚较薄弱。与北京、上海、天津、杭州、深圳等城市同样,成都必须调整和更改过去一度有悖经济运行规律“把住宅房地产当作城市经济首要支柱产业”的发展思路,走出房地产迷局,倾力建设国际化的商贸、金融总部经济集中区域——中央商务区,才能夯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础,充分体现、展现和发挥省会城市、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职能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中心性和综合竞争力。

在成都中央商务区内,应该有世界各大著名银行、财团如美国花旗、泰国盘谷、英特尔、沃尔玛等外资集团的中国西部总部入住,应有五粮液、茅台、剑南春、郎酒、红塔山等国酒、国烟集团的管理或经营总部入住,应有“三线建设”在四川各地市的重大装备工业集团总部和西部钢铁、化工、电子建材大企业集团如二重、东电、东汽、长虹、东锅、成飞、西飞、攀成钢、长钢、成钢、泸天化、川化、金路、川纤、云天化等集团总部入住,四川资产超百亿的大型企业集团川投、东方电气、东重、川电力、中铁二局、新希望、川煤、成建工、蓝光、高新投资、中铁八局、川水电等集团理当入住,工、农、中、建、交、信、光、兴、浦、深、恒等银行分行及各大保险、证券、信托机构四川总部也应囊括其中,而且,应具总部银行资格、可在全国各大城市及海外开设分行或分理处的“新成都银行”总部,应在CBD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2. 中央文化区

    中央文化区,又称CCD(Centre Culture District)

    同中央商务区一样,中央文化区亦非行政区划概念,而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的特大中心城市、中心大城市,经济集中与文化集中的两大最高核心功能区域。同中央商务区可在原有基础上规建提升亦可选址新建不一样,中央文化区不是所有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都一定要设立的,要根据实际情况量体裁衣,按需定制,并且必须倚重于原有的城市文化景观基础,综合、集中打造城市文化高地。

    中央文化区可分布为历史文化景观和遗址、现代文化产业区、中央文化公园及文化娱乐街、文化旅游街等几个有机组成部份。

    成都的中央文化区规划、保护与开发建设迫在眉睫。悠久的名城历史文化和现代城市文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央文化区将担当首要职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构建中国西部文化创意产业与体验旅游娱乐产业中心,中央文化区的都心及副都心是文化旅游中心城市功能的集中载体和综合平台。

在成都的CCDCBD的范围内,有局部在省展览馆、天府广场、大慈寺、少城(人民公园、宽窄巷子)相重合。其文化都心,还包括:文殊院—文殊坊、双眼井、红星路、九眼桥川大老校区、百花潭公园、青年宫—文化公园、送仙—望仙—迎仙三桥、浣花溪公园、草堂寺、武侯祠、洗面桥、金沙遗址等。

    可将少城公园(即人民公园)和浣花溪公园,改造为成都城市中央文化区的“中央文化公园”。浣花溪公园是城市公园,不是郊野公园,城市公园须有园林艺术景观,不应该是芳草萋萋的现状,而可以规划为文化与生态并举的文化公园,辟建文化博展区及文化名人雕塑群、花卉林木园和成都“西湖”——浣花湖,将千亩公园水面、陆地比设为31,运用都江古堰分水导流原理、卡龙沟和黄龙钙华池自然机理及现代活水公园水处理方式,划分为湿地区、深水区,搞水上游乐、水幕电影、彩色音乐喷泉、画舫龙船等水上文化娱乐项目,将浣花溪公园按“半市场化、半公益化”运作模式经营管理,建成开放式的中央文化公园。

 

    3. 中央办公区

    中央办公区CODCentral Official District),是指大型城市集行政首脑机构、主流人群居住及高端教育、高端科研、高端娱乐消费为一体的,具有城市一流生活品质、高尚人文内涵和完美生态环境的行政办公与现代人居集中区域。

    成都原本拟将省、市党委政府机关集中迁址城南,将城南天府大道至华阳镇东北一大片地区划为中央办公区或称行政区。后来新会展中心远离老会展中心,改址城南,使这一片区的行政区雏型发生始料未及的变化,城市功能区发生错位。

    而今可将新会展中心和成都市“新益州广场”(市政府部门临时新办公中心)出售、改造为五星和超五星级商务会务酒店群,在城南分别规划建设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新办公大楼。仍将成都的城市中央办公区布置在城南地块。

 

    4. 六个互动区

    成都城市六个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区,是紧密围绕城市三大核心功能区即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和中央办公区而形成的“1小时经济圈”,以卫星城市及区域中心城市为分中心的辅助功能区群。

    正东互动区:中心城区—龙泉区—简阳—资阳

    正南互动区:①中心城区—双流—新津—蒲江

                ②中心城区—双流—新津—彭山—眉山—乐山

                ③中心城区—双流—仁寿

    西南互动区:中心城区—温江—崇州—大邑—邛崃

    正西互动区:中心城区—郫县—都江堰

    正北互动区:中心城区—新都(新繁)—彭州

    东北互动区:①中心城区—新都—青白江—金堂—中江

                ②中心城区—新都—青白江—广汉—德阳—罗江

—绵阳

                ③中心城区—新都—青白江—广汉—什邡—绵竹

以成都中心城区为圆心,以70100公里公路里程或1小时车程为半径,分别向正东、正南、西南、正南、正北、东北引出射线所连接的较大城市、中小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的构成六条城市链,及所聚合与辐射的互动区域,打破区划界限和地域阻隔,构成全域成都的“一核心城一大平原一环山带六互动区”的“泛成都城市组团1小时经济圈大格局”。我们可以简称为“1+1+1+6”模块。

这六链互动区也巧合了成都“1小时经济圈”以六城市为支点的“成都城际经济区”。

在六个互动区所对应的六条城市链中,绵阳、德阳、资阳、眉山、乐山5个较大城市、大中城市是区域中心城市,新都、青白江、广汉、什邡、绵竹、罗江、龙泉、简阳、双流、仁寿、新津、彭山、蒲江、温江、崇州、大邑、邛崃、郫县、都江堰、彭州计20个中、小城市(区、县、县级市)为卫星城市。(参见下图)

 

 

3-4  “全域成都”“一核心城一环山带六互动区”“1小时经济圈”简图

 

    5. 都市工业与都市农业

    作为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成都以“一核”即中央商务区、中央文化区、中央办公区为核心的中心城区(主城区)的主导产业应是以金融、商贸、文化、创意、交通物流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在“六链”即六条城市链所对应的六个互动区,布局以一、二产业即农业、工业为主导产业,辅以第三产业;在一条环山带龙门山系,适当布局以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

    从国家主体功能区“城市+农村+自然”三位一体结构来分析,一“核心城”(特大中心城市)及六“城市链”中25个市、区、县、县级市(卫星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为“城市”,六“城市链”所对应的六“互动区”中的平原、浅丘陵和乡镇、村社为“农村”,六“互动区”中的山地即一“环山带”(龙门山系)为“自然”。城市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农村属优化开发或限制开发区域,自然是禁止开发为主、限制开发为辅的区域。

    都市工业应适当远离大都市,选址于丘陵地区规划、开发、发展新的工业开发区。原已形成的老工业区应撤离大都市及近郊平原,而布局于下风下水的远郊丘陵;原已形成工业城市的较大城市、中小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的工业区可布局于近郊,但须为环保型工业。时下许多工业区尽占平畴沃野,离高密度人居区太近,既侵占粮田耕地,又破坏生态环境,还扰乱城市功能布局。从工业用地的土质结构分析,平原肥沃的黑色、紫色土壤,有害物质渗入壤土层很深,导致土壤板结、硬化和土质下降;丘陵瘦瘠的红色硬质土、风化土受有害物质渗透浅,土质污染轻。从土地功能效益分析,平原壤土肥美,酸碱适度,宜种粮食、油料、蔬菜等农作物,易获农业高产;丘陵薄瘠,酸性土壤,土质较差,农作物产量低,开发工业,效益高。成都的大规模型工业区,只宜在龙泉、尤其金堂选址。

    虽然大城市、特大中心城市的中心城区(主城区),只宜以第三产业为主导,成都应构建国际化的中国西部金融与商贸中心和文化与旅游中心城市,倾力发展”新四大产业“——现代商贸、大金融、文化创意和体验旅游新经济,但并非忽视第一、二产业即都市农业和都市工业。

    “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针对全国范围内“一刀切”的经济结构方针。当时对每个城市、每一区域就并非都适宜。而今市场经济新体制条件下,针对特大中心城市、城市群、省域或省际经济区及区域中心城市,除重工业城市、油矿城市外,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向大多应当是“三产主导,工农并举”;针对小城市(县、县级市)和县域,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向应当是“农工并举,推动三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是当前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

    地方工业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和直接来源。工业入园,集中发展,既利于共享公共基础设施,形成规模和产业、流程配套,又便于统一处理“三废”。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推进地方工业集群发展,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2008年成都工业增加值为1277.9亿元,是1978年的78倍。已有13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20097月,成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3801户,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年均22%以上速度增长。2008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2.5亿美元,到位市外内资929亿元,分别增长97.3%47.7%。成都已进入投资环境竞争力“极力推荐城市”序列。截至200812月,在成都注册的台资企业750家,投资总额22.36亿美元,注册资本合计14.69亿美元,成都常住台商、台胞超过3000人。甚为可喜的是,台商已始关注投资“西三角”,即成都、重庆、西安中国西部省际经济联动大三角区域的关联投资。当然,这些投资指向主要在工业。

    与重庆有别,工业是成都地方经济最重要的版块,但绝不应是首要支柱。成都的经济结构,尤其应当“三产主导,工农并举”。成都未来经济首要支柱应该甚而必须是商贸与金融、文化与旅游、交通与物流、新型能源产业,其次是工业和农业,再次是城建与房产。吸引外资和市外内资,应当营造多元产业,尤其新兴产业的投资环境,同时注重增强吸引现代大农业投资的力度。

    集中发展现代大农业,集约化、高科技、规模化、标准化的设施农业,多元产业并存、多种经营的立体农业,生态环保的绿色农业,是特大中心城市近、中、远郊“都市农业”的最新典型特征和时代必然要求。都市农业比之远离都市的传统农业,有很高的品牌效益和附加值,往往是国际化的订单农业,引领现代化农业的时代潮流。

    如果把“都市农业”狭义地理解为只种花卉,那是误区谬识。在都市农业发展区,应当辟建“国家基本粮油作物(耕地)保护区”,确保优质高效的粮食生产规模,同时配置蔬菜、花卉苗木、茶树、水果、坚果、药材等经济作物耕作区和禽畜水产养殖区,配套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生态型加工经营,并结合乡村生态民俗休闲旅游开发。这才是真正意义、完整概念的立体农业和现代农业。

    “都市农业”还须有靠近城市物流中心,在城郊结合部设置的区域农产品集散中心大型批发市场或原产地市场,同时配备农业(种子、科技及产品营销)电子信息中心,农产品专门网站,及物流转运设施系统,充分体现“现代农业”特点与效能。

 

6 城市交通突变  

    1. 城际交通绕站而行——快速通道网络系统

    全世界收费公路总长约14万公里,中国即占10万公里。各省属部门、各地市州、各县级政府,无视国家《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关于“一级以上,连续里程60公里以上的高等级公路,须经省级以上一级政府发文批准,才允许阶段性收费”之明文规定,多在降低门槛擅发文件批准低等级公路收费;各地交警、路政部门乱设卡、乱收费、乱罚款的“三乱”现象,有过之而无不及;成渝、成绵高速公路建设成本早已收回数倍,不仅仍在收费,有增无减,而且弯道多、路况差,收费高而速度不高、质量不高、效率不高、服务水平不高的“一高四不高”矛盾十分突出。地方部门利益的驱使,制约了省际、城际、县际区域经济发展。

    为破除公路“三乱四费”的经济发展瓶颈和城际交通壁垒,迅猛推进“城乡一体化”战略,2003年以来,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四川省会、计划单列市成都,率先绕站突围,同时以政府斥资另建新的快速通道,或政府回购“筑路债务”等方式,实施“半小时经济圈”“城际、城乡公路零收费无障碍通行”策略。

    为什么大成都“1小时经济圈”,只在“半小时经济圈”施行快速通道零收费破局,因为“1小时经济圈”范围有的路向,涉及成都市辖区以外的其他地级市,不易达成一致;再则,零收费无障碍新道路通行,已使有的路向从1小时里程缩短为半小时。

    这是成都首开新局的大胆尝试和不得已而为之的变通办法。

    2006年,成都主城区向西南路向新建免收费“成(都)温(江)青(青城山—都江堰)城际快速通道(公路)”的成(都)温(江)段通车。仅1年间,第二圈层中的近郊温江区,就引进88亿元总投资。“住在温江”主题下的生态人居地产经济和现代农业花卉经济迅捷飚升。几乎与此同时,成都主城区向北至新都区的免收费快速通道“蜀龙大道”竣工。紧接着,成都市区至新都和彭州的“北新干线”免收费快速通道修通。成都市区向南远郊区蒲江县,斥资7000万元新修一条经双流、新津的免收费“成新蒲快速通道”。成都市区向东与成渝高速公路平行的“成龙大道”免收费高等级公路业已通车,向东至洛带古镇的“成洛大道”和向东北至金堂或青白江的“成金(青)快速通道”两条免收费公路又已建成。另外,成(都)彭(州)高速公路延伸通往西部最大牡丹花景区丹景山大门前的彭(州)白(水河)旅游公路彭(州)关(口)段,一座收费站挡住许多游客去路,专家学者及新闻媒体从2003年春至2008年春历经5年呼吁,终于以彭州市(县级)向成都市交通部门出资买总单的方式,拆除多年阻碍彭州旅游经济的收费站。

    过去,“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从门前过,留下买路财”,成都市区至14个郊区县市,“车到郊外必有路,有路必有收费站”,令人望而却步。成都主城区通往双流航空港的“机场高速公路”和成都市区通往境内世界遗产青城山—都江堰的“成灌高速公路”,分别是单程轿车收费20元、仅20分钟车程、平均行车每分钟收费1元天价的“史上最牛天下最贵收费公路”;原全长48.5公里的免收费国道317线二级“老成灌公路”,于20066月稍加改造后,于当年9月也开始越规收费。成都至机场公路收费,严重影响了办事效率、工作生活节奏和城市形象。成灌公路收费,“卡”住成都通往世界遗产地青城山—都江堰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黄龙的重要通道,对省域经济和老少边穷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造成较严重的负面效应。

    而今,成都市区向郊区县市东、南、西、北的公路交通,无障碍突围态势始渐形成。这些另辟蹊径绕(收费)站而行的新通道,使大成都、全域成都的城市化进程迈开了轻快步伐,使城际交通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是难能可贵的创举。否则,成都城乡一体化就会举步维艰。免收费、无障碍的城际城乡交通建设,大大改善了大成都尤其郊区县市的投资环境,增强了城市对本区域的聚合与辐射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成都市GDP2006年的2000多亿元增至2008年的3901亿元,与城际城乡交通状况的改善有着不能割舍的关系。

    仅举成都至青城山—都江堰收费公路为例,一辆载重15吨位的大货车每天至少通行五、六次,每次须交过路费50元,无论怎样超载(超罚未计)都只有赔本。中国物流成本占了GDP20%,比日、美、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出1倍左右,每年200多亿美元在物流环节白白耗费流失,使全国经济增长量巨利微。货不能畅其流,没有公平竞争和明白消费,就不是真正意义的市场经济,就与市场经济客观规律大相悖逆。

    成都的绕站快速通道网络系统,解决了半小时经济圈的“小城际畅通工程”的基本问题。但仅限于此还不够,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城际畅通,还需要依托轻轨。将1小时经济圈的城际轻轨交通体系建成完善,才基本上彻底解决了“大城际畅通工程”新问题。中国大城市城际交通呼唤轻轨。成都经郫县至都江堰市的第一条城际轻轨已在建设中,向广汉—德阳—绵阳、向简阳—资阳、向眉山—乐山等城市的1小时经济圈城际轻轨已完成规划。这意味着大成都城市化水平将迈上新台阶,标志着大成都走向城市现代化的步履跨入新境界。

 

    2. 市政交通消堵保畅——艰难而急迫的命题

    2008年,成都全市GDP4000亿元,同比增长12.1%,尽管遭受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冲击,经济增长幅度仍然较高。同年,全市人均GDP26527元至30855元(不同统计口径),农民人均纯收入6481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43元。成都是仅次于北京、广州,超过上海,成为全国拥有私家车最多的四大城市之一,日增私家车400800辆,现有私家车总量共计101.1万辆。这也是西部商贸中心和特大消费城市的典型特征之一。成都公交车路线总长已达2472公里,现有公交车6825辆,出租车(的士)12732辆(其中主城区9515辆)。成都市区街面每天近200万辆汽车拥挤行进,加之路况复杂纷乱,路堵塞车,市政交通不畅状况十分严重,早晚高峰期几近瘫痪。一方面是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的诉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环境污染和交通堵塞,行驶效率低下,优势抵销。市政交通塞堵和城市环境污染,是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及城市最大的社会病症。

    成都直追北京,几乎平均每10人就有1部私人轿车。成都也是直追北京而跻身全国两大最堵车的城市之列。北京拥有全国110的私家车。鼓励私人购车和控制私车上街,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北京市公共汽车的平均运行速度从1994年的16.7公里/小时下降到2004年的9.2公里/小时,上下班高峰期至少13以上的路口和路段交通不畅,车辆运行速度平均不足5公里/小时。这还是几年前的统计数据。而今情势更为严峻。北京大气中至少有碳氢化含物的73%、一氧化碳的63%、氮氧化合物的37%,来自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人、车、楼密度过大,交通拥挤,楼租高涨,迫使部分知名公司,几年前就撤离已建成并入住的北京中央商务区。

成都市区的车辆拥堵和环境污染,比北京有过之而无及,有增无减,无可奈何。

早在百年前,国父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就未卜先知地提醒将来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会出现“城市病”,应当防患于未然,结果未能引起后来者的高度重视。而今城市病症积习难改,积重难返,国父若九泉有知,也只能望城兴叹,望车兴叹。

    要下大力气解决成都的城市堵车严重行路难的问题,实施“消堵保畅”系统工程,至少应有如下一系列积极对策及补救措施,可称成都“消堵保畅十七法”,仅供参考。

    (一)兴筑十字加圆环呈 形高架路桥 

沿二环路修建圆环状高架桥路,使车辆在路桥上下双层皆可行驶;再以城中心后子门为圆心和交点,修筑两条相互垂直纵横南北西东的十字高架桥路,四个外端延伸超出二环路、连接三环路,并与二环路在交叉中对接,让通城过境车辆直上十字高架桥路行驶,亦可在后子门中心交点和东南西北四个极端交点上下桥,进出地面道路。这样,可使市区二环路、人民路和蜀都大道的地面车辆减少一半。后子门的市体育馆可拆迁至城南中央办公区边缘一角,重修更大规模的体育场馆,可申办全运会主赛场和亚运会分赛场。把后子门体育馆原址,改建为十字高架桥路的上下立交中心汇接点,和地下地上多层流水式立体停车场。(参见下图)

 

 

3-5  成都主城区未来流水式立体停车场地

 

    这是借鉴上海、广州的高架桥路经验,同时又有所提升的方案纲要。

    十字环形复合式高架桥路,两侧筑建静噪隔离轻质墙,在外壁可做大型户外广告或大型系列壁画,给城市添以现代气息。

(二)城际与市政交通一体化直通互动

将城际轻轨与城市地铁同轨衔接,直通城市纵深,将城际快捷交通同市政交通结成自由通达的一体化路网系统。这样可减少城外轿车及长途客运车辆进入二环路及市区内的数量。发达国家已多有成功范例,日本东京、中国香港等都是城际与市政交通一体化畅通工程的典范。

(三)高速路直入城市心脏CBD

将成渝、成(都)南(充)-广(安)达(州)、成(都)绵(阳)-广(元)汉(中)、成(都)雅(安)-西(昌)攀(枝花)、成彭、成灌及未来的成雅川藏、成(都)自(贡)泸(州)赤(水)等远程高速公路,通过三环路和十字高架桥路,直通市中心核心站后子门。长途客运汽车亦可在后子门中心场站临时上下客后,返回原归属车站车场应班。这样,可以大大减少高速远程客运到城外车站的乘客转乘公交车、出租车的流量,为广大乘客提供了诸多便利,也便于中央商务区增大人流量和吞吐交换率,这是借鉴欧美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直通城市心脏的先进经验。

(四)重新规划市政道路管理体系

减少街市主干道路的缺口,相应减少红绿灯,实施主干道路两侧阶段栏杆隔离,为行人增设步行观光天桥过街,确保市政绿色快速通道畅通无阻。串联式的过街天桥+斜坡式电动扶梯系统,在澳门成功完成人车分流,颇值参照。

(五)减少禁行标识

对于市区内长期、峰期禁左转、禁右转、禁直行的标识进行全面清理,非必要禁行者一律解禁而放开通行,消除市政交通过去管理上的弊端,人为致堵的陋规和现象。对十字口红绿灯“先直行后左转”的行停管理程序,更改为发达国家通常施行的“先左转后直行”,以防止夹塞卡位,与国际惯例和科学管理机制接轨。

    关于禁左转、禁右转,在发达国家亦较多设置,但大凡美国城市的街市道路平面结构,多为主干道呈射线状与经纬道路形成九宫方格形状,且路路畅通,此路口禁左转,下一路口能够左转,若不能左转则可右转再右转回来。而成都不行,成都的街市道路平面多为西北—东南向和西南—东北向经纬结构加圆环,很难按东南西北方向转回或转至目的点,故而须尽量减少禁左转、禁右转标志。

(六)科学规范单行道、双行道和步行道设置与管理

成都目前“车行权”过大,连一些小区,小菜市里都有轿车任随通行。应该在小区、菜市、文化街、购物街等街区增设或改设步行街,严禁在步行道上行车。设置单行道(昼夜单行或时段单行),必须考虑单行道两端的车行回环路线,让单行道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并在解除单行后,能够方便通行与回程。

(七)科学规范红绿灯纵横行停时限管理

对于纵横都是主干道的十字口、三叉口、五路口,红绿灯的行停时限长短,必须科学化设置与管理,根据峰谷车流流量比,可以红外装置和感官双测定的方式获取管理数据,进行设置和调整。成都在红绿灯行停时限设置与管理上,存在严重问题,人为致堵。譬如西二环路与羊西线(抚琴路—蜀汉路)十字交叉口(西区医院门口和省妇幼保健院附近),纵横道路都是超高流量主干线。十分难堪的是,羊西线绿灯行时3分钟,二环路绿灯行时却仅有0.6分钟!二环路绿灯亮时,若无交警现场指挥,仅能过3辆车,红灯就亮了。人为致堵十分严重的,还有北二环路与解放北路—驷马桥路十字交叉口,交大路与“2.5环”金府路十字交叉口,新华大道与顺城街十字口等等,亦有同样或类似的红绿灯“弱智”设置情形。天天如此,经年如此,年年如此,交警部门和人员熟视无睹,行车者投诉无门。非改不可,却一直未改,将来必须改。

(八)建议修地铁尽量规避路阻减少阵痛

1号地铁线的开工,使成都同以往北京、上海等城市一样,挖站掏洞封路禁行,经历着市政交通阵痛。而今前述系列措施尤其轻轨与1号地铁对接,已经为市政交通减压许多。地铁造价通常为4亿至5亿元人民币每公里,而轻轨造价每公里只有2000万~8000万元以内,且轻轨不仅可以直接通往城区外环,接驳地铁,也可以高架跨入市区内,同核心地段的地铁总站上下接轨。

(九)规范主干道尤其交叉口的交通值岗指挥

发达国家的城市,以及国内沿海城市上海、济南等,有比较规范的主道交点专岗指挥。早晚上下班高峰期,特别重点路段全昼的过口交通安全疏导,十分重要。成都的街道交通未设正式交警专职值岗,只有临时且很不规范的游动交警在高峰时段指挥,实际往往添乱;还有临时或长期聘用的非正式协警员工,作为“文明劝导员”,亦更不规范地终日指挥人流车流过街过口。交通警指挥人车过道,是交通执法行为,临时人员并非执法主体,一无交通执法权,只能协助交警,岂可喧宾夺主。

(十)杜绝时常挖沟不断的市政改造工程乱象

有民谣曰:郑州郑州,天天挖沟,一天不挖,不是郑州。“成都成都,天天挖路,一天不挖,不是成都。”生动形象一针见血地指出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市政工程乱象和极不规范行为。市政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各行其事,各赚其钱,各花其财,没有统一协调、统筹安排和规范管理,你方挖罢我登场,终年挖沟永不休,电缆、光纤、水管、气管、油管、排污管等等管网设施的埋设,各自为政,至少要挖710次。再加上修补街道路面,整改人行道,整修路中隔离花坛,换植行道树,改修盲道,挖下穿隧道,筑过街天桥,如此种种,不一而足。各区、各街道自定工程日期,各干各的,无暇他顾。所有这些,都致使街道长期处于市政工程改造的封堵阵痛中不能自拔。为什么不尽可能多个部门协作,尽量争取一道挖掘、埋设、修筑完备?

(十一)合理安排下穿隧道地下立交

成都市区目前急须掘建的下穿隧道只有两处。一是西二环路羊西线十字交叉口,由于羊西线两侧建筑设施之故,不宜修筑立体跨交桥,西二环路上刚刚拓宽,而且将来可能规划建设高架桥路,所以只宜在羊西线上挖掘出东西向的下穿隧道,形成地下立交。二是北二环路与驷马桥路十字交叉口,可打通内侧解放北路口与外侧驷马桥路口之间的地下道路。

(十二)尽量拆减干道中隔花坛和栏杆绿化带,增宽道路有效使用面积

成都为完成“森林城市”的绿化率指标,把街道的中隔及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隔离栏杆都建成绿化带,占用道路有效使用面积约14,致使路面车流更加拥挤。栏杆绿化带应全部拆除,换为纯栏杆或单虚线,将绿化带移至人行道,如九里堤路已即如此改动,车流大畅。中隔花坛绿化带可拆换为纯栏杆,单实线、单虚线,或宽度不超过0.6的长方体可移动花箱,如西二环路即如此。不仅成都这样的特大城市,即使区域中心城市或大城市、较大城市都应拆除街道中隔花坛、栏杆绿化带及街心转盘花坛,以确保畅通度。

(十三)严查重处野蛮驾驶成风的公交车、出租车,以及“醉驾”、“疲驾”(多为通宵麻将所致)私家车驾驶人员

对公交、出租车驾驶员进行文明驾驶强制轮训,每年度实施“百日整治行动”。

(十四)调整市区市场布局

成都一环路至二环路之间的生产资料、建装材料市场,是造成拥堵和交通事故多发地段。应当将生产资料、建筑装饰材料、钢材市场一律限期迁至三环路内外两侧,将生活资料、食品、日杂等市场布置于二环路以内。

(十五)将市内所有露天交通标志牌改为暖色

市内乃至市外所有道路露天交通标志、指示牌,皆应改为黄底红字,鲜明醒目,并规定笔画粗细和字号大小。发达国家皆如此。黄色底牌是提醒人们最清醒的色调。红色的波长最长,最引人注目。加之,成都居于盆地多雾天气,原来的蓝底白字很不显眼,若字体太小,笔画太细,形同虚设。

(十六)取消公交车专用通道

成都不能盲目学杭州。杭州市为公交车划定了专用“绿色通道”,对公交车与出租车、私家车、公务车各行其道,起到了“车车分流”的良好效果。但成都不一样。杭州仅是大城市而非特大城市,车流量相对较小。成都市是车流量位居全国前列的特大城市,道路空间比杭州紧缺。公交车与其他车分流法在成都推行,反而浪费了十分稀缺的市政道路资源。公交车的出现频率,仅是出租车的1/10,出租车也是特殊的“公交车”。公交专用通道,至少可让出租车借用通行,成都甚至无须设置公交车专用道。只有尽可能使街面机动车辆动起来,行进起来,才会尽快减少拥堵。

(十七)其他辅助办法

可借鉴上海、北京对缓解市政交通压力而设想的一些补充做法。上海多年前就规定出租车分车牌单双号分别限定单日或双日轮流出车,使路面出租车减少一半;控制私家车购买总量,限制私家车牌照发放量,实施私人轿车车牌竞价拍卖制度,私家车牌拍卖底价早已攀升至45000元以上新高。北京而今规定私家车根据车牌尾号轮流限制每周停驶1天,以减少路面每天私家车流量。

    城市管理、市政管理,是一门大学问、新课题和系统工程。这座最需要“城市规划学”和“交通工程学”指导,而目前又最不懂“城市规划学”和“交通工程学”的特大中心城市,成都的城市规划、市政管理和市政交通消堵,需要力斥巨资,延请权威机构,组织中外专家团队,运用运筹学和电子系统工具,对现状全面普查摸底,对症下药,辨证施治,精心谋划,周密设计一整套具体管理详尽方案,全面提出一揽子整改措施和运行方略,以落实和推进决策民主化与公开化,城市市政、规划、管理、运作的科学化与规范化。

 

    3. 大西部交通枢纽与物流中心建设

    2009518,对于四川的交通枢纽建设,富于里程碑意义,当天开幕的四川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工作会议,首度公布《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规划提出,重点强化成都主枢纽,依托直接引入的12条铁路、16条高速公路和双流国际机场,将成都打造成中转顺畅、集散快捷、衔接紧密、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枢纽中心。

    青白江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总投资7.6亿元,工期18个月,是铁道部规划建设的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规模最大的一个。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大弯镇货场,是中国西部物流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物流枢纽还包括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及大弯散货物流园区。成都青白江集装箱中心站将构成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海铁联运、通达全球的“内陆港”之一。

    双流国际机场二跑道工程已将完竣,新航站正在施工。成都将增开更多条国际直飞航线,构建国际化的主枢纽机场和辐射大西部各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空线网络。绵成乐城际铁路、成都地铁也将在双流机场二跑道新航站附近交汇。并且,拟在金堂规建成都第二机场。

为构建成渝城市群经济,成渝经济圈的成都重庆大城际交通必须再提速。2009921,成渝之间继成渝高速公路、成(都)南(充)—遂(宁)渝高速公路(简称成遂渝高速)之后,第三条最短距离的“成安渝高速公路”动工兴建。

由成都开往安岳至重庆的成安渝高速公路总里程仅为251公里,其中四川段173公里,重庆段78公里。全线设计时速100公里(似乎时速偏低),为三车道(双向共六车道),路基宽33.5米。全线共有桥梁112座,隧道5条,互通式立交桥13座,总投资157.8亿元。成安渝高速公路预计2012年建成通车,届时成都至重庆缩短为2.5小时车程。

至此,成渝、川渝之间包括“成渝高速”、“成遂渝高速”、“成安渝高速”、“南武渝高速”、“达渝高速”、“宜泸渝高速”省际高速公路共有6条。

      线:成南渝(成都—遂宁—南充—广安—邻水—重庆或南充—武胜—重庆)

    中北线:成遂渝(成都—遂宁—重庆)

      线:成安渝(成都—乐至—安岳—重庆)

    中南线:成内渝(原老成渝高速:成都—资阳—内江—隆昌—永川—重庆)

  线:成泸渝(成都—自贡—泸州—重庆)(参见下图)

 

3-6  高速公路多线通成渝

 

    成都市交通灾后重建投入973亿元。《成都市交通基础设施灾后重建规划》,正在重点推进“113746”重大项目,即:“1条跑道,1个枢纽,3条轨道,7个通道,4片区路网,6个客货运站”,仍按“环状+走廊”的格局来布势,着力强调路网的“可靠性”和“连通性”。

    2012年,大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四川成都主枢纽,将基本形成雏形。

 

7 旅游资源团团围合:拉近与世界的距离  

    1.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10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老四川共有8座,即:成都、重庆、自贡、宜宾、泸州、乐山、阆中和都江堰。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华夏城市文明的杰出代表。

    5000年前的四川盆地中央,是巨大的湖泊、沼泽,后来三峡缺口,洪水乍退,盆地底部渐次出现了平原、河流、湖荡、田园、草地和森林,成了圣城与民居杂然分布的上古生态人居区域。

    先民们从青藏高原到了岷山河谷,居于石室,依然猎兽为生。盆地洪水消退让他们喜出望外,庚即沿援龙门山脉继续迁徙,陆续来到盆地中央这一大片肥美丰饶的平畴绿野,开始农耕、鱼猎兼事的新生活。

    蜀地先民们在大象出没的森林间草地上垦荒造田,治水种粮,并在节令典礼上,跟随蜀王,祭天祭祖祭神,对昆仑先祖和北方故土岑怀永久的思念和感恩。蜀地部族总首领所在的圣城,就是早期的三星堆,以及后来的金沙。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傩舞和祝酒中诞生。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几乎同时开创了世界上最早且最发达的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上古、中古的中国城市,都是农耕文明的中心。

    一场始料未及的战争和突变,三星堆毁灭,掩埋于地下。“周失纲纪,蜀先称王。”2500前,东周中晚期,开明王五世正式重建古蜀王都金沙圣城。开明王十二世,公元前316年,蜀国被秦惠文王所灭,金沙圣城被毁。公元前310年左右,秦派蜀郡守张仪及其胞弟张若,严格依从广汉三星堆和偃师二里头的夏王朝古文化规制,筑建成都故城,即“太城”和“少城”,又合称“府城”,别称“龟城”。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千户成邑,万户成都”。太城和少城,奠定了今天成都的雏型。蜀地“三都”成都、新都、广都(今双流)又曾并称“缗城”或“名城”。秦汉时期,蜀地经济文化和城市规模都得以大发展。秦朝蜀守李冰(公元前302~前235年)在鳖灵王奠立的水利工程基础上,兴修都江堰,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科学治水之先例。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物阜民丰,别称“天府”。巴蜀为“天府之国”。成都乃“天府之都”。

汉代成都已成为仅次于首都长安的全国第二大城市和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因了大文豪司马相如作为中国古代第一位区域经济学家,向强制封杀北方民营经济的汉武帝进言请命,疏通南方丝绸之路,推行边境自由贸易,有幸有效保护了偏安一隅的蜀地民营经济,使汉代蜀地曾一度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蜀地区域经济非常繁荣,区域文化空前开放。汉武帝时期,成都城市居民达到76256户,仅次于城市人口达80800户的京都长安。成都当时无论城市人口、经济总量和建城区规模,都名列全国前茅,与长安位相伯仲。

西汉成都蜀锦扬名天下,远销欧洲,故称“锦城”。濯锦之水,美称锦江。

三国时,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太城又称“皇城”。

唐代成都为益州府治,号称“扬一益二”,意即成都(益州)与扬州同为并列的全国两大商贸中心和休闲城市。

五代时,后蜀主孟昶在成都遍植芙蓉,成都又美称“蓉城”。

李白在《上皇西巡南京歌》中赞叹成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难及此间无。”秦汉时代,成都即已成就了全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金融、商贸中心城市之一的崇高地位。

 

    2. 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20072月,成都荣膺2006年创评的全国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评审主办方是中国国家旅游局和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弗·朗利专赴北京颁奖。

    弗·朗利对四川比较熟悉。1997年,四川省政府斥资500万元编制《四川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外方专家组就是由弗·郎利领队。

    成都被评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是当之无愧的。仅就“大成都而言”,成都有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成都和都江堰双双获得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资格;不仅因了秦汉唐宋成都本身的文化旅游价值地位,而且还有与三星堆一脉相承的金沙古蜀文化遗存的发掘举世瞩目。

之于中心城区,三大佛教文化景点,藏传佛教昭觉寺、秘藏有唐僧玄奘舍利子的文殊院和唐僧玄奘拜师入门剃度修行的大慈寺,两大历史文化名人祠庙武侯祠和杜甫草堂,一座皇家陵园永陵(王建墓),足以说明城市文化旅游价值与影响力。

成都应争取角逐“世界最佳旅游城市”桂冠。

 

    3.蜀国多仙山,中有大成都——变经过地为出发地和目的地

    成都仅仅徒有中国文化名城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的美名,是远远不够的,光环和荣誉是祖先和大自然的恩赐。当代成都人对成都市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离时代和市场的要求差距还很大。

首先要看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成都处在世界遗产自然人文资源富集区的中心,成都的旅游产业发展和接待能力的提高,与巴山蜀水名山大川的全省旅游产业息息相关。成都在四川大旅游业态中,尚未能真正担当起自身的职责。迄今成都似乎只是来四川众多世界遗产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旅游的千百万海内外游客上下飞机上下火车的经过地。

    其二,成都市区的几大文化旅游景点,以武侯祠和杜甫草堂游人居多,但多为慕名乘兴而来,索然失落而归。一般旅客到武侯祠杜甫草堂分别看40分钟到1个小时,仅仅是静态的观览,没有动态的参与。两个历史人文祠庙公园的管理者,不仅仅是文物的守望者,更应是文化旅游市场的经营者。应当增添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内容,让游客刻骨铭心,流连忘返。

    其三,金沙的游人比武侯祠、杜甫草堂要少,也是因为依然静态观览一座遗址陈列馆。金沙博展馆的设计是不伦不类的,设计者和审评者尚未懂得金沙的文化内涵要义。一座三角体金字塔形的全玻璃房上边覆盖麦草,像个蔬菜花卉苗圃大棚,哪里有灿烂辉煌的古蜀文明的文化元素。金沙还搞了个更加不伦不类的音乐剧,以极左的意识胡编乱造,描述一个名叫“金”的现代人和一个名叫“沙”的古代女子的情事,同巫师这个“反面人物”迷信的代表做斗争。试问,金沙这个地名、圣城名,咋会割裂成金和沙?古蜀国的巫师是蜀王的师爷和神的代言人,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渊博的学识,在古蜀文明特定历史时期是典型的正面形象,咋搞成“文革”作品?政府出巨资,搞出这台本末倒置的节目,怎么吸引广大游客,怎么能走向国际艺术市场和世界艺术殿堂?这不能不说是管理者、创作者和表演者的失落。

    成都应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出雅俗共赏的文化艺术节目和文化体验游乐项目,打造西部旅游的游客集散接待总平台,配套休闲度假园区,变海内外游客经过地为出发点和目的地。

 

8 宜居城市:时代新概念  

    1. 成都房地产市场半径

    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宜居城市、休闲城市、消费城市和文化名城,成都的房地产市场最为火热。房地产一度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成都西南三环路的武侯区机投镇一带,商住房地产国有建设用地的“招、拍、挂”起拍价高至280万元/亩,而竞拍成交价竞高达780万元/亩,创近郊“地王”之冠。与此同时,成都东北三环路的成华区龙潭寺工业总部经济开发区一带的国有商住建设用地,竞拍成交价亦高达580万元/亩。西部大开发近十年来,成都的房地产市场行情,与东部沿海城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比较,一直趋于稳步大幅上升势态。成都的房地产价格不是全国最贵的,当属全国较贵的。2002年至2008年,成都二环路外侧附近的多层住宅房价从1200元/米2涨至6000元/米2以上,6年间增长5倍多。总体价格以15%20%的年增长率趋升。2008年下半年受5·12大地震和世界金融危机冲击,房价稍有回落。2009年第二、三季度又呈回暖趋势。

    据统计,成都市的商品住宅房地产,63%为外地客户购买。成都住宅房产业主,来自整个西部,并且还有一部分来自东南沿海。成都市房地产市场长短半径(直线距离)可达16002500公里。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的政府官员、富商,及当年川籍支边而今离退休返居故乡的人员,是成都商品住宅房产的重要买主群体。大西北一些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集团的补贴式半商品化干休所住宅,也多购建于成都市区及其西郊、南郊。东部沿海地区的成都住宅买家,主要是两栖于东西部,游走于东西部之间的投资商和批发商。他们把成都当成第二故乡,有的甚至把全家户籍都迁来成都,长居于他们的淘金地。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川内地市州县二、三线城市的政府公职人员、教师和商人,在成都购买了住宅商品房及投资自营或出租的商铺。

 

    2. 成都是否真宜居

成都作为宜居城市的最大理由有四。

一是物侯宜人。成都平均海拔500米,偏安西南—隅,盆地中央,四面环山的大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润,冬夏温差和昼夜温差不大,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6℃左右,年降水量约1000mm,无霜期长,冬天多雾,全年日照辐射强度小,大环境舒适感较明显。

二是物产丰富。成都居处巴蜀川西“鱼米之乡”,特产丰裕,美食诱人。

三是生活悠闲。成都生活节奏较缓慢,人们多以“慢生活”的休闲情调为人生追求目标,较容易排解工作压力,幸福指数较高。

四是文化氛围较浓郁。崇尚人文,追寻风雅,是成都的大群体性格。文化多元,是成都移民社会环境的典型特征。

然而,不宜居的因素,在成都也颇为突出。

一是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东城区原三大燃煤火力发电厂(现已有两家迁址金堂丘陵),每年烟囱直排于成都市区大气中的粉尘就有3600吨之多。街道白天扫地的不良积习多年不改。仅靠洒水车临时冲涮街道路面及绿化带,水份蒸发后灰尘依然存在。空气清洁指数低。水体污染成患。流经市区中央的锦江(府南河)水质为劣V类,虽经初步治理,但效果尚不明显,河水四季发臭,冬季流量几近枯竭。成都的市区生活垃圾处理场在双流,其处理能力不及50%。还有更严重的隐患,是房地产楼盘下水道排污管,有相当一部分未接入总排污主管系统,十年之后生活污水地下澎溢潜在风险很大。

二是街道车辆堵塞成灾。高峰期市政交通已成瘫痪状态,白昼平谷期为半瘫痪状态。行进节奏和工作、生活效率倍受消极影响。

三是城市、建设规划不合理,市中心容积率过高。锦江(府南河)沿岸道路和绿化带太窄。高密度高层商住建筑群距锦江岸线太近。沿岸空间狭隘,气场郁塞,密不透风。每一幢高层商住楼就有几百辆私家车或公用轿车出入,使主城区闹市中心路堵车塞状况更为严峻。市区河流被渠化“捆绑”,失去了水土涵养功能和自然生态美学价值。违背了传统城市风水学和现代城市建筑环境地理学原理的城市规划,只为追求“都心”房地产一次性暴利的短期行为,导致“城市病”病入膏肓。

三是房价偏高。成都房价偏高,缘于城市政府对房地产GDP和土地财政的短期功利的片面追逐,加之房地产开发商及异地炒房团的恣意炒作,使房价远远超出中西部地区广大平民百姓的购买力。有时候,城市政府为哄抬地价,共同与暗箱约定的某开发商签订内部协议,再公开拍卖,竞拍者被推向宗地天价峰巅难以承受时,纷纷望而却步,早已暗约的开发商再举新高而最终得手,然后根据事先协约,政府方悄然为其返退高达50%的地款。周边零星地块起拍价格趁势抬高,居高不下。一个城市的商住楼房价直接关涉民生大计。平抑房价,将房地产逐出城市的支柱产业序列,让广大公众居者有其屋,是要靠城市政府努力发展多元优势产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卖地财政”误区,深化改革的勇气和胆魄。

成都的宜居优势,都是自然天赐,先人传承的。成都的非宜居因素,都是人为造成,必须消解的。后者考量着城市政府的施政理念和执政能力。成都的城市宜居性和宜居度,从正反两方面看,在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都具有标本意义。

连年被评为世界宜居城市之首的加拿大名城温哥华,有许多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城市宜居与否,已成了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衡定指标之一。

 

    3. 城市宜居诉求不断升级

    现代城市建成区扩张,城市人口增容,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使人们对城市宜居诉求不断升级,从城市生态大环境,到居住小区小环境小气候、建筑风貌、房型结构、节能采光、生活与出行便利度、文化氛围、就学就医等等诸多方面,人居宏观、中观、微观要求都越来越细化。

    成都下一个十年,新的城市人居热点区,规划为十一个版块。即:光华—金沙、温江—金马、西高新、红牌楼、郫县新城、城南新益州、麓山大道沿线、新城东、城东北、新城北和都江堰聚源新城等。必须实施由人居过于高密度集中的城市“都心”向城市外缘突围战略,消弭人满为患郁积臃塞现象,使城市得以“解放”。

    周末休闲方式是成都人不变的追求。从郫县“农家乐”,到东郊“三圣乡”,再到温江“国色天乡”,再到西郊沙溪线“华侨城欢乐谷”,成都流行一年一度换一个新地方的周末休闲“人海”战术。下一个聚集“人海”的休闲港在哪里?如何营造可长期持续的周末休闲环境,对于成都还是个急需破解的难题。

    夏季成都的“热岛效应”,在城东北部电子科大附近。东城沙河的治理初见成效,问题还没有得以根本解决。调节城市小气候,最佳方法是营造较大水域面积的城市景观水体。东北郊由连片冬水田季节性人工湿地改造出来的“北湖”,湖面狭长,水域面积不足600亩,应当再挖掘扩展,拓宽到1000亩水面,是有这个条件的。东郊原在极左年代被填湖造田的千亩“青龙湖”,应当恢复,湖中的民俗人居地可以保留成岛。城西南部一环路与二环路之间的浣花溪公园,可以挖掘出600亩以上水面的“浣花湖”。城西郊的“两河·非遗公园”,可以挖掘出600亩以上水面的“金泉湖”。锦江水量应当增大,并且保持冬季流量。城市水体工程建设,水域面积扩大,将会明显提升城市宜居度,并促成地产升值。成都城市水体景观工程,当列入十二五规划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议事日程。

 

9  城市营销攻略:西部文化第一城  

    1. 上古中古文化空前开放——文化是成都的姓名

成都上古、中文时期城市文化是空前开放的。城市文化的开放有诸多动因。成都自古就是移民城市。移民文化是成都城市文化的本质特征。移民的容纳,本身就要求以开放与包容为条件。移民的入住,带来外地的文化元素,又提升了城市文化的开放度。

古蜀城市文化的首度开放,应溯源至广汉三星堆时期。三星堆遗址文化层显示出四期文明。一期文明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据考古分析和碳14测定年代为距今47404070年左右;二期文明相当于夏代至商代前期,距今约为40703600年;三期文明相当于商代中晚期,大约距今36003000年;四期文明在商末,距今31002875±80年。其中三期文明是三星堆文化最为关键、最有价值、最为繁荣、最具代表性的一段。一、二期土著文明原始而落后。三期文明忽然陡升至灿烂辉煌的新高度,显然是移民而来的一种新的文明,冲激、抬升了原生土著文明,而成为蜀地主导文明。

古蜀文明的第二次移民浪潮的到来,始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秦惠文王及其继承者百年间对蜀地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变革,立蜀太守,筑成都故城——太城、少城,移师入蜀驻兵,并强迁万民居蜀。据《汉书》记载,“秦法:有罪,迁徙于蜀汉。”《华阳国志》称,秦初移民入蜀至少5万人以上。移民包括贵族、富商、囚犯和兵卒。公元前228年,秦灭赵,赵国冶铁世家巨贾卓氏被逐迁入蜀,定居邛崃,传至汉代,后裔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已是富可敌国的铁业制造工商业主。

秦汉北方移民入蜀,分布于广元、青川、成都、洪雅、荥经一带,龙门山脉东南侧的山地、丘陵、平原,定居于城市或乡村。西汉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巴蜀文化巨人司马相如,其父就是从晋(今山西)移民入蜀,先居川北蓬安,后迁住成都的首批晋商。

三国时期,北方入蜀第三次大移民,中原贵族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

东晋南北朝时期,西北胡商和江浙荆楚商贾移民成都者众。自此长江水道吴蜀航运和贸易越加发达。

唐宋时期,北方和江南商贾入蜀贸易,乐不思归。之前隋代成都一派“水陆所凑,货殖所萃”的繁盛景象。成都进一步确立了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地位。唐代文豪、武周政要陈子昂高度评价成都水陆枢纽和地缘经济地位:“蜀为西南都会,国之宝府,天下珍货聚出其中,又人富粟多,浮江而下,可济中国。”客居成都结草为庐的杜甫,有诗描述南方客商在成都有第二居家:“幸君因贾客,时寄锦官城。”

第六次移民潮是在明清时期。明代初、中期全国各地商人汇聚成都,多有偏室。在四川形成了广帮、汉口帮、汉阳帮、南京帮、西帮等多路商帮。明末清初,战乱与灾害使四川民生凋蔽,人口锐减,全川人口不足数万,成都人口不足三千。康熙下诏,强迁数以十万计的闽粤赣客家人入蜀,以成都为中心,遍布全川。客家移民,深度丰富了四川、成都的经济形态、文化征貌,移来许多特产品种,带来诸多文化习俗,对蜀中生产、生活方式影响巨大。

近现当代的三次移民,一是抗战时期,二是三线建设,三是改革开放,更加增添了四川尤其成都的经济文化多元性。

上下四千年历朝历代九次以上大移民,外来人口大聚汇,促进了成都经济文化大发展,赋于城市移民文化的开放性、兼容性和开拓、进取、奉献的精神品格。

    “南方丝绸之路”的三千年经济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史,是上古、中古四川成都文化开放性的又一重要生成条件。

 

    2. 生活休闲与经济繁荣——文化是成都的本位

    “锦江夜市连三鼓,石室书斋彻五更。”是唐宋成都经济文化繁荣的生动写照。夜市是一个城市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中古成都特色的夜市,不仅有锦衣、玉食、香茗、棋牌、推拿按摩、水疗浴足,而且还有珠宝和书籍字画,车如流水马如龙,琳琅满目,倍极热闹。

    四川和江浙是“天府”、“天堂”并称的全国两大丝绸之乡。成都“锦城”和“濯锦之江”美名,缘自丝织品的蜀锦。川西平原及周边浅丘盛产苎麻和蚕丝,蜀锦和夏布在秦汉时远销欧洲。之所以成都人自古至今都讲究“出口转内销”的穿著打扮。

    沃野千里的鱼米之乡,美食尤重色香味形,加工考究,名扬四海。美食出自民间和文人之手。民间美食重生态鲜美。文人既善于对美食进行文化包装,考证其源流,为其命名,而且大文豪往往还热衷于亲手创作名菜,君子近庖厨,并将烹制工艺流程和技艺方法汇编成书,传诸后世。从苏东坡到袁枚、李渔、李化楠和李调元,不无如此。

    美食离不开美酒,烟在云贵酒在川。成都及其外线城市宜宾、泸州、绵竹、射洪等,是名动中外、史传古今的酒城和酒乡。巴蜀酒文化的大窗口在成都。成都全兴酒及水井坊,宜宾五粮液,泸州老窑及1573,绵竹剑南春及东方红,射洪沱牌酒及舍得酒,古蔺郎酒及红花郎等,醉香漫透了巴山蜀水。唐朝“朦胧诗人”李商隐从川北南江光雾山,经三台来到成都,惊艳于美女,惊喜于美酒,熏醉于美酒文化和美女文化里不能自拔,再也不如随军驻扎光雾山关坝时,给远在长安的夫人寄写“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情诗了,而是醉吟“美酒成都堪送老,当垆仍是卓文君!”产生了钦羡西汉文豪先辈司马相如,做伴美女与美酒的幻觉,迷不知返,乐而忘归,不知是“来了就不想走”还是“来了就走不脱”,要在成都贻养天年。

    棋牌的玩法,当数成都最早最多最盛。明朝麻将娱乐从浙江传入四川,得以最大化地弘扬,成都人把麻将玩法推至登峰造极的地步。

    川西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茶馆文化在成都博大精深。茶楼成为成都人的“第二办公区”、“第二生活空间”和最重要的首要交际场所。

    推拿、按摩、水疗、浴足,从宫廷进入寻常百姓的休闲生活,同时兴盛于唐宋时期的成都和江浙。苏东坡对洗足有专门的研究和论述,而且在杭州、扬州做官之际,把四川推拿浴足技师带到江南去交流技艺,开店授徒。瑜珈随佛教文化于唐朝传入中国,成为士大夫之族的时尚,苏东坡长期坚持习练瑜珈。作为继司马相如、扬雄之后,第三位百科全书式的巴蜀文化巨人,苏东坡是最先倡导休闲经济、旅游经济的官员和文豪,可谓“中国休闲经济第一人”。

    成都处处充盈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休闲生活方式因经济繁荣、物产丰足、衣食无忧而盛行,构成特定的休闲经济形态、休闲产业业态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淀成为代表生活品位的休闲文化。

 

3. 文化积淀最深的城市——文化第一城当之无愧

    成都的历史文化积淀最深,盖因先期曾经的开放和后期曾经的封闭。蜀中文化因开放而丰厚,因封闭而保留。

    如果说,要看中国的一千年,到北京;看中国的两千年,到西安。那么,要看中国的五千年,到成都。北京留存的,主要是明、清文化的高端盛况。西安留存的,主要是秦、汉唐文化的丰硕成果。而大成都,收藏了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丰厚遗存。三星堆—金沙的惊世发现,秦汉故城的依稀残梦,三国唐宋的名人痕迹,茶马古道的兴衰变迁……波谲云诡、浩若烟海的巴蜀经济史和文化史,从一个侧面,展现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壮美画卷。

成都有着首屈一指的城市文化品牌和文化竞争力。

成都金沙出土的太阳神鸟图,堪称“文化国徽”。(参见下图)

 

 

3-7  太阳神鸟图——“文化国徽”

 

中国西部华夏文化第一城,成都当之无愧。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