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6-19 12:02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我所略知一二的成都街巷》 正府街 成都的街名,有的比较难于理解,如布后街、署前街、正府街等。记得我第一次踏上正府街的时候,就曾想,这“正府”是什么意思啊,该不是“政府”之误吧。后来知道了一点成都历史,这个问题才得以清晰。 原来,这正府二字,一表相对位置,一表街道特征,合在一起,就把这条街道的要点概括了。 先说这“正”字吧:“正”在这里是方位词,与“偏”、“侧”相对应,有正中、正宗之类的意思。如,在正府街西边的街就叫“西府街”,“正府街”和“西府街”,一字之差,就表明相互的位置关系。在成都,除了“正府街”和“西府街”,同样的例子还有“正通顺街”和“东通顺街”等。 再说“府”字。原来,这“府”是“成都府”的代词,与府河的“府”意思相同,“府河”,即围绕成都府的河,“府街”,即成都府府衙所在的街。 说到这里,要对“成都府”作点儿交代:在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分省、府、县三级,省辖府,府辖县。但这是一般情况下的设置,实际上,因为某些特别的原因,在省与府之间,又增加了“道”,在府与县之间,又增加了“州”。但是,“道”是执行某种特别任务的,如专门管理盐茶营销的“盐茶道”,而州,名义上虽然比县高一级,但其实仍然是县,犹如现在的“县级市”一样。至于“市”这样的行政级别,在清代是没有的。成都正式设“市”是在1928年,1928年以前的成都是“府”,一个辖三州十三县的四川省“首府”,而成都府的“府衙”就在正府街,所以“正府街”的完整意思,就是“成都府府衙所在的‘正’街”。前面提到的“布后街”、“署前街”,也是因官署而得名的,“布后街”即“布政司衙门后面”的街,“署前街”即“成都县县署门前”的街。类似的情况不止这几条街,还可以列出一些。 据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在清末,正府街不仅有成都府府衙,还有华阳县县衙,只不过府大于县,所以街就以“府”为名了。除此之外,成都府司狱署,警务公所西路正局等机构也在正府街。成都府府衙的位置,大致在现省高院,华阳县县衙的位置,大致在现市公安局办证中心;而成都县县衙的位置,大致在现署前街青羊区法院,相距都不远。 在成都正式建市以前,成都城区由成都府辖下的成都县和华阳县共管,成都县和华阳县在成都城区的界限,以包家巷、君平街、青石桥,暑袜街至北门喇嘛寺街心为界,东南属华阳县,西北属成都县。老成都的民间歇后语:“成都到华阳——县过县”(现过现)即由此而来。后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成都县于1952年撤销,华阳县于1965年撤销。 当然,到了我去正府街的时候,什么府衙县衙,早就成为历史了,我对这条街的记忆,除了省高院,还有针织二厂和太和酿造厂,其他基本没留下什么印象。改革开放以前,在玉带桥街的西头,有一条叫线香街的小街,这条小街南头与玉带桥街、顺城街和西玉龙街相接,北头与正府街和东打铜街相通,我去正府街,大多就是从线香街进入。线香街又曾叫代书街,据说此街以前多有代人书写讼词书信的摊点。穿出线香街,右拐为东打铜街,左拐即正府街。省高院在正府街中段,针织二厂和太和酿造厂,分别在正府街的东头和西头。说实在的,正府街虽然地处城市中心,却并不怎么热闹,更说不上繁华,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默默无闻隐于闹市的“前朝遗老”。 但是,坐落在正府街的针织二厂和太和酿造厂,当年在成都可是家喻户晓,这两个厂的产品,老成都人大多用过,特别是太和酿造厂的产品,在成都独占鳌头,其中又以太和豆豉和太和酱油最为有名。我小的时候,我的阿娘做菜,如果要我去买调味品,她常常会说,“要买‘太和牌’的哈!”太和酿造厂创办于清咸丰年间,创办人为江西抚州人胡氏,《成都通览》记载为正府街“胡泰和号”。 时间在不停流动,城市在不断变化,到了今天,正府街“旧瓶”依然,但装的全是“新酒”,一切都变了,“太和豆豉”消失多年,但仍有少许余香,在老一代成都人的记忆中悠悠飘荡。 评论图片 |
楼主很用心了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