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4)

收藏( 0 )

分享

点赞(1)

举报

1 14 31878 来自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4-3 11: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我阿尔萨斯王 于 2019-4-3 11:30 编辑

      
    位于中国版图西南、四川云南交界处的攀枝花,是我国唯一一座以花名命名的地级市。虽然地处川南腹地,但攀枝花人讲的语言与川南腹地其他地方有很大不同。因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川南人,是在半个多世纪前,响应国家号召,为了国家的三线建设,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他们在当年还是一片荒芜之地的攀枝花、在金沙江畔,搭起帐篷架起锅,开始搞建设,才有了今天的攀钢、攀枝花市。
  在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有一面用一百多双手的手印模型打造的巨大墙面,令人震撼。讲解员告诉记者,这面墙叫做“劳动之星荣誉墙”,以此来铭记对于攀枝花作出巨大贡献的劳模。
  这天,年过古稀的杨桂兰一来到博物馆,很快就在这面特殊的墙面上找到了自己的手印。杨桂兰说,她是1964年12月5日来到这里参加三线建设的。
  也许那时的杨桂兰并不清楚三线建设的背景和意义,但她知道自己来到这里是国家的需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迫于当时严峻的国际环境,我国进行了一次生产力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这就是著名的“三线建设”。
  中国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攀枝花市文物局局长张洪春介绍:“西南三线建设中,有一个重点叫‘两基一线’,就是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工业基地,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一线指的是成昆铁路,所以‘两基一线’,是三线建设中的重中之重。”
  1965年春天,我国在攀枝花设立了全国第一个资源型特区,攀枝花也成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
  祖国的召唤就是自己的目标。中央一声令下,数万建设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云集攀枝花。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这里是“七户人家一棵树”的荒芜之地。数万建设者白天杠杠压,晚上压杠杠,三块石头架口锅,帐篷搭在山窝窝,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苦。
  当时采取的是先生产后生活,边生产边建设的方针。生活和工作条件异常艰苦。然而,更大的困难来自冶炼技术方面的攻关。
  攀枝花市原市委书记、中国十九冶原副总经理秦万祥介绍:“大型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的技术性难题攻不破,攀枝花的120亿吨的钒钛磁铁矿就没用了,那么攀钢这个钢铁工业基地也就无从谈起,攀枝花这座城市也无从谈起。”
  在当时,用普通大型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还是世界难题。为了攻破冶炼难题,国家调集全国技术力量协作攻关,开展了千余次实验。
  按照中央要求,攀枝花钢厂要在1970年7月1日冶炼出铁。而这个时间点也正是成昆铁路建成通车的工期。就在攀枝花的建设者不畏艰险,加班加点紧锣密鼓建设的同时,成昆铁路的建设工地上也同样上演着一场艰苦卓绝,撼天动地的大会战。
  作为两基一线的重点项目,成昆铁路穿越地质大断裂带,设计难度之大、工程之艰巨、施工之复杂,前所未有。
  作为修建成昆铁路的主力军,铁道兵五个师十多万人,在1096公里的崇山峻岭间,平均1.7公里就搭建一座中型桥或大型桥梁,每2.5公里就开凿一处隧道,硬是在这个修路禁区里建造了一条西南战略大通道。
  在施工过程中,最艰险的还是开凿总长340多公里的隧道,由于地质构造运动的作用,岩层结构面变化无常,各类地质灾害和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许多战士献出了生命。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在三线建设的生命线——成昆铁路线的建设中,许多年轻的建设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统计,这条铁路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两名建设者长眠在铁道旁。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正式通车。
  同时,攀枝花的建设者们也成功地解决了普通高炉冶炼高钛型钒钛磁铁矿的世界难题,在攀钢第一高炉冶炼出了铁水。
  攀钢的高炉出铁水了,成昆铁路建成通车了,攀枝花作为在我国三线建设中拔地而起的新兴城市,同是也是我国西部最大的移民城市,在中国三线建设的史册中留有浓墨重彩的一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三线建设给攀枝花打上了光荣的时代烙印。半个世纪过去了,攀枝花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阳光花城、康养胜地,而当年的三线精神,依然还在。
  攀枝花市辖区的金沙江旁边的铁路,就是当年三线建设中建成的成昆铁路。而横跨这条铁路和金沙江的大型桥梁就是新的成昆铁路复线上的重要桥梁——攀枝花金沙江大桥。
  中铁23局成昆铁路米攀项目部党工委书记吴建中说:“以前修老成昆线的时候,我们当时的技术达不到那个条件,有的时候是避开了那种裂谷断层之类的隧道,现在我们的技术提高了,把线路也缩短了。”
  成昆铁路复线是在既有成昆铁路基础上新建或增建二线的高等级铁路线,工程竣工后,新铁路线将主要承担客运兼顾货运。而眼前的这座即将完工的成昆复线大桥其技术含量更是非同一般。
  中铁23局成昆铁路米攀项目部总工程师张强介绍,这座桥是全国首次应用上铆式斜拉索体系,这在双线铁路桥里面是首次应用。另外全桥跨度主跨是208米,这也是在建双线铁路跨度最大的矮塔斜拉桥。
  巧合的是,正在承建成昆铁路复线的建设者中,有很多是当年老铁道兵的后代。
  实际上,当年成昆铁路建设者的后代很多都留在了攀枝花,一同留下来的还有“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正是凭着这种精神,上世纪六十年代,建设者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不毛之地建起了一座现代化钢城,而攀钢集团的发展历程就是当年三线精神到今天发扬光大的历史见证。
  在后来攀钢的发展过程中,同样遇到过很多技术壁垒。攀钢研究院钒钛冶金研究所所长孙朝晖告诉记者,钒氮合金这一块,初期一直是美国战略控股公司垄断了全球40年左右。
  国外的一家公司曾来到中国推销钒氮合金产品。当时他们撂下一句话:“技术转让和合资生产均不可能,你们只有采购产品,需要多少,我们就供应多少。”
  为争这口气,攀钢人拿出当年老三线人不畏艰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跑遍全国,进行常压冶炼炉相关信息的调研,最终攻克了世界领先的钒氮合金商业化生产技术,巩固了攀钢钒生产大企业的地位。现在攀钢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一的产钒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接近50%,全球市场占有率约25%。
  在攀钢百米钢轨的制造车间,从这里产出的钢轨占据国内40%以上市场份额,出口占全国总量的70%左右。京津城际高速铁路、青藏铁路高寒地段使用的都是攀钢的钢轨。现在的攀钢是国内第一、世界顶级的钢轨制造服务商。
  攀钢集团钒轨梁厂二轧钢作业区倒班作业长孙斌说:“真的很骄傲。高铁是中国的一张名片,钢轨是我们轨梁厂的一张名片,也是攀钢公司的一张名片,守着这张名片肯定要捍卫它,把它做好。”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展开的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为宏大的一次工业体系建设,作为一个特殊时代的国家战略,已经成为历史。但是,这些建设者们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祖国的召唤就是自己的征程,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不管离家有多远,不管前路有多险,也不管自己将要付出什么,这种为国奉献、精忠报国的情怀,这种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精神,成就了过去那一段光荣岁月,成就了今天的辉煌,明天也永远不会过时。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 我阿尔萨斯王

      来自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4-3 11:50

      顶 (0)
      如果没有国家召唤,没有家国情怀,没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当年那么多发达地区的优秀人才,怎么会放弃优越的生活,大规模汇聚在中西部不发达地区(三线地区),甚至是在不毛之地,从无到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怎么能够把当时被外国专家认定为无价值的“呆矿”变成财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持久的动力?

      国家最权威媒体,最著名电视栏目之一对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对攀枝花、攀钢开发建设给与了高度评价,也狠狠打了某些恶意诋毁抹黑三线建设、三线建设者和攀枝花、攀钢的黑子的脸!

      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四川应该保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并且把历久弥新的三线精神发扬光大,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https://bbs.scol.com.cn/thread-15249440-1-1.html

      评论图片

    • 我阿尔萨斯王

      来自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4-3 11:59

      顶 (0)
      三线建设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我们以更宏大的历史观来审视三线建设,可以看到它起码有以下几大功绩:

      第一,三线建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西部大开发。三线建设之初,中国工业绝大部分布局在东部沿海地区,经过三线建设大规模搬迁,大量工业项目在西部地区落户,为西部省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也大大缩小了东西部工业差距,进一步大大缩小了东西部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这些工业和科研项目至今依然是西部地区工业和科研的主要力量,中西部现今的大型企业多诞生于如火如荼的三线建设。

      第二,三线建设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开放条件差,交通条件差,产业基础差,但有着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还有较为丰富的人力资源,三线建设通过工业项目和科研项目落地,充分开发了西部广大地区的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为国家为西部地区创造了巨大财富,极大提升了国家经济实力,极大改变了西部地区贫穷落后的面貌。

      第三,三线建设解决了大量青年人就业问题。如果我们把时光倒转到六、七十年代,那时候的中国不仅面临着可能的战争威胁,同样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难,大量青年人涌入城市,却没有足够的工作,农村也有大量年轻人找不到事做,通过国家出资搞三线建设,也为这部分年轻人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些人后来要么成为国家干部,要么成为国家工人,要么做生意发了财,虽然吃了一点苦,但基本上一辈子衣食无忧。

      第四,三线建设为国家建立了战略大后方基地。中国是一个拥有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的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战,从长远来看,中国依然还是需要有战略纵深,才能从容应对战争威胁,虽然当初是因为对战争威胁估计过高才搞了三线建设,但战争即便是不发生,却不可以不准备,和平来源于威慑,大国之间可能永远不会发生核战争,但大国必须掌握核武器,同样的道理,国家安全也时时刻刻得益于这个战略大后方的守护。

      第五,三线建设锻造了永放光芒的三线精神。三线建设时期,大量建设者不远千里甚至万里奔赴“前线”,参与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有的是告别亲人独自前往,有的是举家迁徙,有的是去到极其艰苦的地区(比如建设之初的攀枝花),需要的不仅仅是家国情怀,还需要无私奉献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就是三线精神的最核心内涵,这样的精神恰恰是物欲横流的时代所稀缺,它不仅是属于三线建设者,同样是属于全体中国人,甚至属于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评论图片

    • gnd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4-3 12:22

      顶 (0)
      三线精神,永不磨灭。

      评论图片

    • 马戏团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4-3 12:24

      顶 (0)
      昨天看了两遍,看了正播,又看了个回访

      评论图片

    • 东方太阳谷

      来自 四川省 2019-4-3 13:20

      顶 (0)

      评论图片

    • 我阿尔萨斯王

      来自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4-3 15:06

      顶 (0)
      马戏团 发表于 2019-4-3 12:24
      昨天看了两遍,看了正播,又看了个回访

      三线精神,永放光芒!

      评论图片

    • 成渝第3城

      来自 四川省泸州市 2019-4-3 15:23

      顶 (0)

      评论图片

    • 我阿尔萨斯王

      来自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4-3 17:07

      顶 (0)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从6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三线”建设的成就。所谓“大三线”,最初是指西南和西北地区(包括湘西、鄂西、豫西),到70年代扩大到一般指长城以南、京广线以西的广大地区。具体讲是指西南的四川、贵州、云南,西北的陕西、青海和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中原的豫西、鄂西,华南的湘西、粤北、桂西北,华北的山西和冀西地区,都属大三线的范围。这既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旧中国工业布局主要集中在沿海一带的畸形片面发展的不合理布局,积极开发内地老、少、边、穷地区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同时也是根据当时国际形势,为巩固国防需要而提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它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和毛主席的高瞻远瞩和非凡胆略。启动这一工程正在“文革”期间。在当年,大批英雄的建设者们,满怀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热情,积极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号召,闻风而动,迅速奔赴艰苦的大三线。大批建设人员从生活比较优裕的沿海大城市,远去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生活艰苦、施工困难、物资匮乏的“不毛之地”去建设、工作与生活。经过十几年艰苦奋斗,到70年代已大体建成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三线工业体系,仅以四川的情况来看,在十几年之间,即建起了以攀枝花钢铁厂为代表的300多个大中型企业,它们已成为四川省工业的主干。以重庆为中心的常规兵器工业基地,以攀枝花为中心的钢铁基地,以川南为中心的盐化工和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及以成都、德阳、绵阳、广元为中心的电子、重型机械、发电设备制造工业基地的建设,为四川省以后整个的工业布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至今还在继续发挥其工业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骨干作用。大三线建设在改善我国工业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加强各族人民团结等经济政治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对国防建设的意义尤为重大。从最近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侵略南斯拉夫和轰炸我驻南使馆可以进一步看出,帝国主义侵略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因此,对帝国主义的武力侵略,必须防患于未然,这样才不会吃大亏。如果没有当年大三线的战略决策,谁敢说帝国主义一定不会对我们动武呢?何况当年我们正处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夹击之中,并已爆发过“珍宝岛”事件呢!因此,当我们已经安稳地享受了几十年和平生活的时侯,不能忘记其中有大三线建设的一份功劳。




      评论图片

    • 开心果开心果

      来自 四川省 2019-4-3 22:53

      顶 (0)

      评论图片

    主题

    324

    交子

    12444

    粉丝

    3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四川省 攀枝花市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