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7)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17 33735 来自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3-25 17: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我阿尔萨斯王 于 2019-3-25 17:52 编辑

今天,电视连续剧《大三线》联合出品签约仪式在成都举行,这部以上个世纪攀枝花三线建设英雄为题材的电视剧由攀枝花市、四川广播电视台、峨眉电影集团和成都天音奇林公司四方共同出品,著名编剧曹革非担任总编剧。

该剧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剧目,生动讲述了国家三线建设时期金江市109冶金建设公司、川滇钢铁、宝鼎煤矿等企业从无到有、从辉煌到衰落、在困境中积极转型发展近半个世纪的故事,全景式描绘了国家三线建设战略以来,民族工业开发建设波澜壮阔的英雄史诗,全方面展现了共产党人、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在今天的签约仪式上,四川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刘成安表示,上个世纪60年代,几十万建设者汇聚攀枝花,用血汗和生命奏响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交响曲,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谱写了最壮丽辉煌的史诗,这为我们提供了创作的沃土,主创人员要坚持正确的创作方向,秉持现实主义创作态度,深入采风、创新突破,打造出“有情怀、有灵魂”的人物形象和生动故事。

峨眉电影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向华全表示,峨影集团作为四川文化宣传主阵地之一,创作电视剧《大三线》是文艺工作者在新时代的职责使命,更是影视川军家国情怀的具体体现,四方强强联合搭建主创班底,实现了创作理念和艺术风格的高度匹配。

攀枝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江海表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三线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确保国家有了安全可靠的战略大后方,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期间,一座全新的城市攀枝花诞生在共和国的版图上,作为三线建设的重中之重,攀枝花既是三线建设的历史见证者,也是三线建设的成果体现者, 感谢省内优秀创作团队加盟,希望通过《大三线》的制作播出,积极回应新时代、新变化,全面展现新担当、新作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推动“英雄攀枝花 阳光康养地”的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成都天音奇林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雄表示,作为该剧承制方,将全力聚集优质制作资源,尽快推进开机拍摄,打造一部口碑相传、深入人心的精品力作。

据了解,本次签约后,各出品方及承制方将加快工作、协同推进,以出精品、保质量为首要原则和根本目标,加快剧本修改、建组筹备等前期工作,力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播出。

新闻链接:

《大三线》总编剧曹革非

艺名革非,中国大陆作家,著名编剧,独立撰稿人。19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早期创作主要为中短篇小说和报告文学。1989年开始电视剧创作。1995年创作的长篇电视剧《长河入海》获得优秀电视剧奖,1996年创作长篇小说《清水幻象》,2006年凭借电视剧《任长霞》获得第23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编剧奖。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 我阿尔萨斯王

      来自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3-25 17:49

      顶 (0)
      本帖最后由 我阿尔萨斯王 于 2019-3-25 17:59 编辑

      无法磨灭的记忆
      孙洪: 国家一级演员
         “攀枝花变化实在太大了,当初的不毛之地,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如今已经华丽变身。”孙洪说,1975年,年仅17岁的她从学校毕业来到攀枝花话剧团工作,那时条件非常艰苦,去大宝顶、小宝鼎演出一呆就是一个月,想出去买点东西都只有拦煤车,条件非常艰苦。1978年,恢复高考后,孙洪考取了中央戏剧学院话剧系,离开了攀枝花。短暂的工作经历,成了孙洪永远无法磨灭的记忆。
          我在攀枝花工作了四年,这次又让我来演这个戏,真是有一种魂牵梦绕的感觉,现在的攀枝花越来越有大城市的气息,我觉得这跟老一辈建设者们的付出是分不开的,让我真的很感动,我会把这种感动赋予到我的创作中去。
      找到艰苦奋斗的影子
      曹建:国家一级演员
          曹建说,这两天的参观走了很多地方,不管是从图片还是影像资料,让他找到了当年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者们艰苦奋斗的影子,收获实在颇多,加深了他对剧情人物的了解,也让他所饰演的角色更丰满了,更有灵魂了。
          曹建表示,三线精神就是一种执着、一种信念,不仅仅是三线建设需要这种精神,现在各行各业都需要这种精神,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演绎好表现三线建设者们艰辛奋斗的文艺作品。
      精神上受到强大震撼
      邓滢:国家二级演员
          邓滢表示,这两天的参观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这种震撼不仅仅是攀钢的这种规模大小的震撼,而是这座城市从建设初期到现在发展过程的震撼,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所有人做出的贡献和牺牲的精神震撼。
         《记忆密码》里我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攀枝花建设初期“六金花”之一的“红色话务员”吴修润的故事,但我认为,这个原型其实是我们千千万万个攀枝花建设中女性的一个缩影,她们那种女性的魅力,那种女性特有的执着柔韧精神,在咱们攀枝花这个城市中,散发着美丽的光芒。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演好这个角色。
      英雄城传承着民族精神
      姚东伯:四川人艺编剧助理
          攀枝花,在姚东伯眼里不仅仅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更多的是英雄城里传承着民族的精神。
         《记忆密码》是一部反映攀枝花三代人共同建设一个城市的故事。三代人,在第一代人以艰苦奋斗为信仰建设这座城市的时候,第2代人,第3代人又会以什么样的步伐去沿着他们的道路继续走下去,《记忆密码》就是以这样的背景展开,但他绝不是写轰轰烈烈的场面,写劳动生活的场景,它是以人物之间的人物关系展开,以情感的联系为纽带,折射出三线建设时期一个大的历史背景,所有为这座城市所付出的,包括已经光荣牺牲的那些前辈,以及还健在的老建设者们,他们的这种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在创作剧本时,我们编剧团队曾数次来到攀枝花,先后采访了上百名老一辈三线建设者和他们的后代,不断丰富完善人物形象,生动再现了那段值得铭记的激情燃烧的岁月。每次来攀枝花,收获都不一样,一次次的接受精神上的洗礼。这次采风回去后,还要对剧本进行深入的修改,让剧情更有震撼力。
          该话剧于6月11日开始排练
          预计7月份首演
          我们一起期待吧

      评论图片

    • 我阿尔萨斯王

      来自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3-25 18:06

      顶 (0)
      绵阳,从三线建设中崛起的科技之城




      半个世纪前,十万建设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开赴绵阳,投入三线建设大会战。一批批工业企业和科研院所,无数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军人和民工建设者,怀着为国防军工事业奉献青春与生命的热情,扎根绵阳大山深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为绵阳注入了“科技创新的DNA”。

      一个时代要进步,要在历史长河中标注高度;一个区域要发展,要在全局坐标中寻找方位。当军民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绵阳这座在三线建设中崛起的科技之城,用什么回应时代发展的召唤,用什么担纲国家使命?

      1082亿元——这是第四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签约项目总金额,其中,军民融合项目和成果占相当大比例。

      465亿元——这是去年在绵开工的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项目,也是绵阳乃至四川省最大的单体工业投资项目之一……一组组数据,真实反映出绵阳军民融合热度的不断飙升。

      从三线建设时期的大后方,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最前沿,历经半个世纪沧桑巨变,三线精神、三线担当已经深深印在绵阳军民的骨子里,成为推动国家科技城建设的强大动力,一座以军民融合为最大特色的科技之城,强势崛起。

      一次历史抉择

      三线建设,构筑绵阳现代工业骨架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于特殊的认识和特殊的需要,几十万建设大军从东北、华北、华东、华南会聚到“三线”(主要指西北和西南)地区,开始了中国西部建设史上可歌可泣的壮举——“大三线建设”。

      每一个重要的时代,总会留给许多人难以忘怀的记忆片段。但比起那些艰苦的回忆,更让建设者们自豪的是,正是那一场浩浩荡荡的战略转移,才造就了国家科技城的今天。

      当年,24岁的刘玉珍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分配到绵阳国营第783厂工作。原本苏联援建的783厂,在中苏关系破裂、撤走专家后,留下的只有一幢尚未完工的厂房。个子不高、梳着两根大辫子的刘玉珍挽起袖子,从一砖一瓦开始,加入了783厂“开疆拓土”的艰苦创业,一干就是40年。

      和刘玉珍一样,参加过三线建设的涪江有线电厂退休高工李潼振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总有说不完的话。“最让我难忘的是参与‘120海底同轴电缆载波通讯系统’的研制。这个国防科研项目的研制成功,充分体现了三线建设精神,那就是自力更生地奋斗、坚韧不拔地奉献……”

      啃“最难啃的骨头”,攻“最难攻的难关”。响应三线建设号召,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远离故土,在绵阳这座陌生城市安家落户,艰苦创业。从上世纪50年代起,地处西南腹地的绵阳开启了自己的国防科工历程:“一五”期间,长虹、九洲、华丰等一批大型骨干军工企业部署在此;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启动,一批国防重点科研院所也先后入驻;随着大批三线企业的出现、大量三线产品问世,绵阳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制造基地之一。

      一次转型发展

      破茧重生,融合发展探索富民之梦

      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后,随着国家战略重心转移,军工单位订单锐减。当时,拥有3000多员工的783厂,一年的订单任务才区区数十万元。在历史转折时刻,是守着回忆就此沉沦,还是冲破束缚放手一搏?绵阳人选择了后者。

      国防军工单位的“二次创业”漫长而艰难。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长虹。从上世纪70年代生产黑白电视机开始,以长虹为代表的绵阳国防科研单位,迈出了“军工自转”艰难的第一步。上世纪80年代末,“长虹”从一家神秘的军工企业成为了全国家喻户晓的彩电品牌企业。“从收音机到电风扇、微波炉,什么能赚钱就生产什么,总之就是为了活下去。”许多上了年纪的绵阳军工企业的员工,对当年艰难的探索依然记忆犹新。

      不仅是长虹,拥有23位院士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其“军转民”工作也一度面临转型的艰难。当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下属某研究所为了将一项从俄罗斯引进的技术工程化,展开了长达10年的攻关。基于这项技术成立的利尔化学成为中物院下属的首家上市公司,并成功打破国际垄断,成为全球第二大吡啶类原药供应商。

      无论是一个人的成长,还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的命运,历史总是把机遇留给有准备的“人”。通过多年实践,绵阳紧抓被列为全国“军转民科技兴市”试点城市机遇,把“科技兴绵”战略融入“军转民科技兴市”战略新阶段,不断加速军转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长虹、九洲等企业成为全国军转民杰出代表。同时,通过“两转”改革试点,打破了绵阳军工产业长期军民分割、自成体系的格局,军民融合的壁垒彻底打破,全市经济也快速发展。

      传承国家使命,革新发展之路,这是绵阳探索军民融合发展的初衷。2000年9月,中央作出建设绵阳科技城的重大决策,为我市探索军民结合新路径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自此,绵阳以根基在军工、出路在民品的理念,初步构建起推进军民结合的体制机制,催生了一批军民结合科技型企业,探索出一条绵阳特色军民结合发展之路,军民结合双向互动在科技城建设浪潮中全面启动。

      一次国家试验

      抢抓机遇,军民融合闯出发展新路

      继在成都投资建设AMOLED(柔性)生产线之后,总投资465亿元的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绵阳项目去年底正式开工。可以预见的是,两年多以后,跑步的时候把手机“戴”在手腕上,出门逛街时像折纸巾一样把平板电脑折起来放衣服口袋,搬家的时候把电视机像画一样卷起来……这些尖端产品可能就是“绵阳造”。

      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启动以来,我市不仅在招商引资上下大力气,还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发展于创新,着力打造军民融合发展“绵阳品牌”。

      我市积极建立完善院地军地联席会议制度等,为促进军民融合发展探索新路子,破解军民融合发展的最大症结——“剃头挑子一头热”。此外,我市还联合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用利益联结机制把在绵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高等院校“捆绑”在一起,初步构建起军地互动交流、国防重点保障、军民资源共享、多方联合促进的“四种机制”,变地方“独舞”为军地“共舞”,实现投入一种资源、产生两种效益的“兼容型”“双赢式”发展,构建起“两翼齐飞”“双轮驱动”的崭新格局。

      如何打通军工科技与民用产业之间的“通道”,实现科技与市场的完美碰撞?近年来,我市在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啃骨头、下深水,着力唤醒“沉睡”的科技资源,推动科技成果向发展成就的“核裂变”。

      去年,正式挂牌成立的中国(绵阳)科技城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是全国惟一的军民融合技术交易平台。其关键就是做好技术交易这桩“大买卖”,用好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中物院技术转移中心等成果转化平台,推动院地共建军用技术再研发转化平台和民口参军对接平台,从而建成国内首个军民两用技术输出和成果转化基地。

      一种城市格局

      科技创新,融入绵阳城市发展肌理

      舟大者任重,担当者有为。当国家战略在绵阳交汇叠加,国家试验在绵阳探路开局,绵阳的发展格局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去年10月21日,全国首家军民融合保险企业在我市落地。鲜为人知的是,这家人保财险绵阳军民融合支公司从动议到获批成立,仅仅用了几个月。人保财险绵阳军民融合支公司是我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成果之一。背后能够窥见的是,进入2016年以来,我市进行了一系列“开先河式”的探索,以慢不得、坐不住、争一流的决心,跑出了军民融合发展的“绵阳速度”。

      以核心企业带动为特点的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将长虹集团作为试点突破口,通过中征平台、长虹集团供应商管理系统、金融机构信贷系统三方IT对接,为核心企业、供应链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一体化线上融资对接服务;制定实施《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三类共10项认定标准,目前全市已有238户企业通过认定,后续还将建立军民融合企业大数据库,制定符合军民融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配套政策……

      不仅如此,为了让智慧源泉充分涌流,让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我市近年来举措连连:出台20余项政策不断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推动资源要素加速聚集;每年省、市共同出资设立6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激发全社会创业热情……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绵阳,从三线建设的大后方走来,沿着历史的轨道,走到全面创新改革的最前沿,其中不变的是“科技创新”的根基和“三线精神”熔铸的魂魄。(郭若雪 绵阳日报)


      评论图片

    • 我阿尔萨斯王

      来自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3-25 18:07

      顶 (0)
      “三线建设”对达州的影响太大了

      “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四川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区域,而达州因此受益非浅。
      达州的第一条铁路—襄渝铁路就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在文革开始前就已经开始了这条铁路的前期工作,因为文革的影响而耽搁了几年,后来采取“大兵团”作战的方式,据说有8个铁道兵师参加建设,在凤凰山山腰建了基地的5757师部,就是其中之一。同时动员了大量的民兵参加,一个地区是民兵师,刘晓庆就是在宣汉民兵团崭露头角,受到军分区青睐而参军的。襄渝铁路1970年8月铺通到达州,1975年11月临时运营,1979年12月全线建成,并正式交付运营。这条铁路就像是一条长藤,把沿线分布的各个三线建设项目用铁路运输串联了起来。
      三线建设时,布局在达州的重点国防军工单位,代号为062单位和064单位。062单位据说是属于航天工业,在万源的白沙设有指挥部,并在山里面打洞建厂,进行生产。白沙当时属于偏远山区,为了保证062的后勤供应,特别设立一个县级区—白沙工农区,我的一位朋友在这里担任了第一任区委书记。因为人烟稀少,很多地方连小地名都没有,就以公里边的路桩标志,称为21公里、23公里等。另外,在宣汉的胡家也设有工厂,在罗江设有062技校。
      064单位据说是属于造船工业,其基地和工厂设在达县的盘石、石板一带。
      为了保障这些工厂的电力供应,又在渠县的临巴建设了国电华蓥山电厂,还有万源的国电万源电厂,同时,成立了达州电业局。
      可以说,是三线建设让达州的工业交通建设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没有三线建设就没有今天的达州。
      改革开放后,062单位和064单位都陆续按国家的政策离开了达州,达州的发展也一度受到不小的影响。
      我虽然一直想写达州的三线建设故事,无奈我了解的具体事情不多。希望有知情者能把你知道的故事分享出来。
      三线建设虽然已经是过去式了,但有的地方仍在受益。前几年有几部影响力不小的电影,就是讲的贵州三线建设基地的故事。而重庆的涪陵,更是把当年三线建设时修的核工业工程——816工程,在解密后改造成为了旅游景点,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在这方面,达州是不是也有潜力可以挖呢?


      评论图片

    • 我阿尔萨斯王

      来自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3-25 18:14

      顶 (0)
      三线建设:嵌入德阳城市肌理的“工业基因”

      在三线建设的国家战略之下,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的德阳也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代大工业的嵌入式发展,以及现代大工业催生新兴工业城市,使德阳从一个四川传统农业小县成为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工业基因”嵌入了德阳的城市肌理

      1964年—1980年,中国中西部地区13个省、自治区开展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交通基础建设,史称“三线建设”。由于两次工业区建设期间初步建成的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所形成的工业基础和地理条件,德阳得以成为三线建设重点地区。

      由哈尔滨汽轮机厂包建的东方汽轮机厂由此成为全国三线建设重点项目之一,同时,第二重型机器厂和东方电机厂两厂的续建工程整体纳入三线建设项目,并由哈尔滨电机厂对口援建东方电机厂。随之,沿海内迁、分迁企业以及调集部分设备、大批技术骨干来到德阳强力支持三线建设。

      1966年9月17日,东方汽轮机厂第一个建设项目——工具车间在绵竹汉旺动工新建,1967年东方汽轮机厂的主要生产车间陆续开工兴建……直到1974年11月35日验收投产。这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电力设备制造工业的布局,结束了中国内地没有动力制造业的历史,而且更加夯实了德阳建成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基础。

      离开哈尔滨近50年的黄宣凯,退休前是东方汽轮机厂的技术工。1968年,16岁的他随着母亲、姐姐、姐夫来到位于德阳汉旺的东汽厂。初中毕业的他不久后进厂上班,成为一名年轻的三线建设者,“那会儿流行‘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我负责铣叶片背弧,一晚上可以铣600多块叶片,相当于12小时完成了97个小时的工作量。”

      以第二重型机器厂、东方电机厂以及东方汽轮机厂为代表的“三大厂”,与德阳城市发展相伴相生。根据中央部署,还有众多三线企事业单位在德阳及周边建设配套,形成集成效应,也加快了德阳的三线建设。1983年8月,德阳成为省辖地级市,由此迈入了德阳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

      去年6月,大型文献纪录片《大三线》在东汽开拍;今年2月,《三线建设在四川·德阳卷(上)》出版面世,上中下三卷也将于2017年全部编著完成。如今,二重凭借近35亿元的债务重整收益成功扭亏,东电660MW超超临界清洁燃煤机组首次出口埃及深度融入“一带一路”,东汽正在着手5万千瓦重型燃机的自主研发……深深烙下“工业基因”的德阳又将迎来新一轮创新改革的新契机。



      评论图片

    • 我阿尔萨斯王

      来自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3-25 18:17

      顶 (0)
      三线建设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



           在三线建设进程中,国家采取迁建、新建、改建和扩建等多种途径,相继从沿海及全国各地全部或一分为二地迁入了一大批重要的工矿企业和科研单位,增强了成都的科技研发能力和工业经济实力。特别是三线建设在四川全面展开后,成都作为三线建设指挥部的所在地,本地的三线建设工程上马后,迅速地形成生产力,从而为成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通过三线建设,成都市逐步地建立健全起比较系统、在全国具有比较先进水平的机械工业、电子工业、航空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等现代化工业体系,进一步推动成都城市实现从传统的商贸型城市向现代工商业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为成都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奠定了工业经济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从1964年5月到1971年,从一线地区迁来四川的工厂和企业合计117个,其中,迁入成都市的机械工业有:四川齿轮厂、四川锅炉厂、成都配件厂、锦江油泵厂、岷江齿轮厂、湔江机械厂、宁江机床厂、成都电焊厂、成都标准件一厂、三厂、四川链条厂、西南电工厂、红旗仪表厂、东方红机械厂、成都轴承厂(原轴承厂系1958年由量具刃具厂包建,1966年由上海滚动轴承厂内迁300余名技术骨干、70余台关键设备扩建而成。)、成都工具研究所、电焊机研究所等,同时扩建了成都电线厂、成都电器厂,新建了成都锅炉修理厂、四川岷江机床电器厂、成都变压器厂、成都低压开关厂、成都电动机厂等;电子工业有:电视设备厂、星光电工厂、旭光仪器厂、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四川通信研究所等单位以及成都温度表厂、继电器厂、整流器厂、成都电子研究所等工厂企业;航空工业有:“一五”、“二五”期间建成的132厂、420厂、161厂、5701厂、611研究所等。化学工业厂有:1956年成立了四川化工机械厂,从锦西化机厂、北京化机厂、天津化机厂调来专业设备和技术人员充实该厂。引进的30万吨合成氨48万吨尿素大型生产设备定点在四川化工厂,成为成都地区化学工业的重要基地。迁入的冶金工业企业有:继长城钢厂建成后,我国最大的冷轧冷拔无缝钢管厂定点在成都建设,成为无缝钢管厂的分厂。654厂也在这个时期建成,此外还建成了东河公司,中国计量测试研究院分院和29、30三个研究所。在三线建设期间,为了加快批量生产的步伐,主管部门相继从东北、华北等地抽调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生产骨干到成都。
            总之,通过长达10多年的三线建设,成都基本上建立起一个具有一定先进技术水平、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城市的现代工商业生产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即使是在遭受“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后的1976年,成都全市的工农业生产总值也达到38.2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到24.63亿元。

      评论图片

    • 我阿尔萨斯王

      来自 四川省攀枝花市 2019-3-25 18:27

      顶 (0)
      四川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受益者之一,加强对三线文化遗产的保护,将三线建设这段历史作为全体四川人共同的记忆很有必要,这方面重庆、贵州走在了前面。

      评论图片

    • 我阿尔萨斯王

      来自 四川省 2019-3-25 23:52

      顶 (0)
      顶起来!!

      评论图片

    • 我阿尔萨斯王

      来自 四川省 2019-3-26 10:48

      顶 (0)
      顶起来

      评论图片

    • 克里米亚

      来自 河北省沧州市 2019-3-26 11:05

      顶 (0)
      三线建设从抗战时代就开始了。

      评论图片

    主题

    324

    交子

    12444

    粉丝

    3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四川省 攀枝花市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