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80)

收藏( 0 )

分享

点赞(3)

举报

3 80 56033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19-1-9 11:07 | 只看该作者
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据山东省有关部门介绍,调整后,济南市辖10区2县,面积10244平方公里,区域范围内人口870万。济南、莱芜地域相连,人缘相亲,风俗相近,经济联系紧密,人员往来频繁。尤其是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已初步形成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

行政区划的调整是最为敏感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以往无论是撤县设区还是撤县设市,还是调整代管关系,大多数都是“高一级吃低一级”,而这次撤销莱芜市,划归济南市,直接将地级市整体改设为另一个地级市的区还是较为少见。但稍微分析下,就能明白其中的缘由。

一、济南、莱芜发展的现实需求

首先,山东是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截止201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678.2亿元,仅次于广东和江苏位居全国第三位,经济实力比肩普通中等发达国家,实力毋庸置疑!但作为省会,2017年,济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01.96亿元,仅排名山东全省第三。

山东排名第一的青岛,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1037.28亿元,山东第二名为烟台,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GDP)7338.95亿元。在强省会的情况下,做大做强济南还是很有必要的,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行政区划的合并。

其次,这次划归济南的莱芜,GDP至今不足千亿元,2017年GDP为845亿,排名山东地级市倒数第一。因此,撤销莱芜市,划归济南,成为济南的两个区,对莱芜的发展来说也是较好的选择。



二、济莱协作区,六年终成一体

行政区划调整,最难在于人心的改变,试想让自我认同了一辈子“我是莱芜人”的人突然说自己是济南人,是很尴尬的。因此撤销莱芜市,划归济南市,不管是济南还是山东,应该都是下了功夫的。据山东省有关部门介绍,济南、莱芜地域相连,人缘相亲,风俗相近,经济联系紧密,人员往来频繁。尤其是近年来,山东省大力推进济莱协作区建设,已初步形成融合发展、一体发展的良好格局。

而“济莱协作区”概念的诞生要源于2013年,在省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出台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和济莱协作区实施意见,增强省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促进区内7市优势互补、融合发展”的表述。随后《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出台,标志着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济莱协作区建设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由此算来,到2019年,已经有将近六年的时间了。在此期间,不断有相关表态,一方面强调省会济南,一方面强调省会带动作用。例如“在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上,要突出核心作用,增强省会济南的辐射带动能力,在城市承载能力、产业发展、集聚生产要素、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而在2016年7月,经济南、莱芜两市政府同意,济莱协作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济莱协作区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协作区“一轴多点”发展框架,即以济莱两市主城区为轴线两端点,依托济莱间高速、省道及规划建设的济莱城际铁路打造济南市区—章丘—莱芜城镇发展轴和空间拓展轴,提升省会带动辐射能力,打造莱芜副中心。打造济莱协作区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建成支撑济莱协作区建设的副中心。由此,莱芜开始全力打造“省会副中心”。随后,一系列关于交通、教育、建筑、旅游、社保等方面的23项重点工作展开。

三、四川、成都的发展又将如何

回过头来看四川“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及最近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做优做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发展壮大环成都经济圈,培育全省经济副中心“”推进成德、成眉、成资同城化突破,共同打造以成都为核心城市,以绵阳、德阳、乐山为区域中心城市,以眉山、遂宁、资阳、雅安为重要支撑“,

特别是提出“推动经济区内圈同城化发展。加快推进成都与德阳、眉山、资阳在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环保、公共服务、户籍管理、人才流动、政策协调等方面同城化进程,共享成都发展环境、政策、资源、平台,促进“主干”由“成都”扩展升级为“成德眉资”。

至于成都下一步做大做强,会如何选择,还需要继续关注。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主题

    2758

    交子

    13598

    粉丝

    36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暂未填写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