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新二十四孝”
据报道,8月13日,全国妇联老龄工作协调办、全国老龄办、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共同发布新版“24孝”行动标准,其中包含教父母学会上网、每周给父母打电话等内容。(8月15日 人民网)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道自古以来都是中华儿女的传统美德。
古有三孝,广为流传。见父母过错谏,是一孝;供养父母,乃二孝;娶妻生子,为三孝。当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这一说法早已过时,因为它严重违背了男女平等原则。另两孝却永不过时,即便是现代社会也应该大力弘扬。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古往今来,关于孝道的著作、故事数不胜数,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广为流传。但是其中不乏过时的、落后的、乃至不合情理的东西。对此,早就有人提出,希望管理层考虑修改,否则我们的孩子学会了愚孝怎么办?
在笔者看来,如今的新版24孝则更为注重细节,更为人性化。
电视上有则广告是这样描述的:过年了,老人准备了一桌饭菜,高高兴兴地等着儿女们回家团圆,可个个都打电话说有事回不了,最后只剩下老人独自围着一大桌饭菜的孤单身影。老人孤单的身影,与节日浓烈的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对此印象深刻。
另外,我还想谈谈自己的亲身感受。大学毕业后,考到一个镇上的中学教书。因为离家比较远,嫌坐车麻烦,所以难得回家一趟,爸妈常打电话嘘寒问暖,自己也并未在意,以为理所当然,一直也难得打几个电话回去问候。一天,在市集偶然听到几个中年妇女聊天,其中一人说到,“我儿子经常打电话回来问这问那的,一会说天气变了,注意别感冒,一会说天气大了,少出去晒太阳。”看似嫌儿子唠叨,言语中却分明透着喜悦和自豪,而其他几人也显得特别羡慕。那时,我才猛然惊醒,父母也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
自那以后,我隔三差五的给爸妈打电话,一到周末就回家。虽然电话中都是聊些生活琐事,但从言语中我仍强烈地感到父母的高兴和欣慰。
或许在某些人眼中,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对父母而言,会感到无比温馨。
新“24孝”行动标准与旧“24孝”形成对比,就是想告诉大家,时代的脚步在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既要传承又要有创新”。
言而总之,让父母开心快乐,父母亲身感受到,才是真的“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