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纪实回忆]我的知青岁月片断(一)插队到山区

已有 1550 次阅读2007-7-25 21:40 |个人分类:纪实回忆|

  谨以此献给“上山下乡”在广阔天地里的知青战友们,让我们永远铭记住那一段刻骨铭心、难以忘怀的人生日子——知青岁月。
  
                                  插 队 到 山 区  
                              (未经本人许可 请勿转载此文)  
    
    高中毕业不到半个月,我便下放到了一个边远、偏僻的山区生产队。
  我能够最终读上、读完高中,确实是很幸运的!我的父母都出生于地主家庭。母亲在读初中时生病,休学了一段时间。休学期间在家里帮助我的外公外婆料理家务,这一段时间在解放初期划成份时,就成了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不光彩”的问题,因而成为每次运动的重点批斗对象之一。五十年代初,参加工作的父母为支援“西康建设”,来到了一个贫穷落后的边远小县城。
  在那个讲究“根正苗红”、“查三代”、“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的年代,父母的家庭出身,既使他们抬不起头,也使自己的儿女们受到连累。因为家庭出身,读小学时我迟迟入不了少先队,只能羡慕地站在一旁看着同学们戴上鲜艳的红领巾,自豪地举手宣誓;因为家庭出身,“文革”中不能加入“红卫兵”,只能眼馋地看着戴红袖章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成群结队地进行“革命大串联”,上北京接受毛主席他老人家的检阅;因为家庭出身,每次和伙伴、同学发生争执时,总是被一句“狗日的地主娃娃,你要估倒(欺负)贫下中农嗦”骂得哑口无言,黯然伤心。……
  “文革”开始大约四个年头,毛老人家的“6.26”指示迅速传遍了小城,父母被调到了乡下医院。
  我在乡下顺利地读完了小学、初中,在即将进入高中时遇到了“麻烦”。那时,时兴推荐读书。每个公社只有几个上高中的名额,我所在的公社仅有4个名额。名额由公社党委召开大队、生产队三级干部会议决定。“根正苗红”的贫下中农子女是优先推荐的对象和先决条件,成份的好坏十分重要。第一次推荐时,我连被提名的资格都没有。母亲得知这一消息后,急忙找到我的班主任老师求助。班主任老师连夜找到刚从县上开会回来的公社一把手李书记,经过一番据理力争,终以“‘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单位子女只有我一个、成绩数一数二”的理由,将李书记说服,最终采纳了班主任老师的意见,使我上高中一事终以有惊无险的方式如愿以偿。很多年后,我在感恩的同时,不由得深深地感叹:关键时刻一个人的一句话,完全可以决定和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高中毕业前夕,面对“上山下乡”的唯一选择,我毅然向学校党支部、团支部递交了申请书,要求到我县“最艰苦、最边远的地方去,与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滚一身泥巴,磨一手老茧,炼一颗红心”。
  选择到生活、劳动条件差、边远、艰苦的山区插队落户,最主要、最真实的原因还是“山里人的絷朴、热情和‘山高皇帝远’”的地理位置。在这儿,家庭成份对我造成的影响、对地主子女的歧视相对来说要小得多。
  与热烈的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场面相比,我们的插队落户显得寒酸和冷清了许多。没有鲜花,没有大幅标语,没有惊天动地的锣鼓声,没有欢送的人流,没有依依的惜别。县知青办的一个电话通知,就把我们聚在一起,然后登车绝尘而去。
  敞蓬货车在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之后,把我们扔到了一个距县城30多公里的山区XX公社。一路上,前途的未卜,使我们默然无语。
  我们一行6人,3男3女,2个高中同学,1个XX劳改农场子弟校的高中生,2个应届初中毕业生。在这6人中,有3人的家长或多或少与大队、公社、县上的领导有密切的关系,另外2人插队山区的想法与我大同小异。
  我们背着简单的行李走进公社礼堂,在分管知青工作的公社副书记作了“扎根农村,大有作为,认真锻炼,向贫下中农学习”等类的政治时髦用语的发言后,我们便被等候在此接领知青的生产队干部领走。在这刹那间,我们完成了一个人一生中,从学生到成人的最重要的角色转换。
  接我的是生产队的民兵排长王玉发。他长得浓眉大眼,黧黑的脸膛,稀疏的络腮胡,稍厚的下嘴唇。因他长得有些象电影《芦笙恋歌》的主角,队上的社员们在背后叫他“扎妥”。路上,他告诉我,队上原来下放了4个成都知青,都先后接班、招工走了。这次,本来队上是不想要知青的,公社安排了,也只好接受。原来的知青都分散住在社员的家里,现在队里的社员都不愿知青住在自己的家里,队上安排你暂时住在队长的家里,等“公房”那里装修好后就搬过去。他还告诉我,队里最好年头里的劳动日是0.32元,去年的劳动日只有0.16元。
  三天后,我搬进了队里在“公房”为我装修的“一室一厨”的新居。
  所谓“公房”,也就是生产队召开社员大会;收割时用来堆放麦子、谷子、玉麦(玉米)、豆子(黄豆)等农作物;农闲时烧瓦制造泥坯的地方。整个“公房”空荡荡的,它的北端有一间屋子,是队上用来存放、保管粮食种子和一些公用农具(如:拌桶、风斗等)的保管室。保管室里安放有一张窄窄的单人床,专供在这儿轮流守夜的社员睡觉所用。
  我的新居就在保管室隔壁,大约有10多个平方米,为保管室的二分之一。住室由杉木寸板拼装而成,室内在安放了一张单人床、一张小桌、一根小木凳后,两人对面相遇,也得仄着身子让行。厨房的两面,用白夹子圆竹编织而成。看着寒碜、简陋的住处,我的鼻子有些发酸,这就是我的“家”吗?!这就是我要在这儿住不知多久的地方吗?!我的选择错了吗?!……唉,不管怎样,到底有了一个能避风雨、可以休息的窝啊!
  蓦地,一首知青歌曲从我的心里油然而出,我不由得轻声地哼了起来:
                      ……
                      告别了妈妈
                      再见吧我的家乡
                      金色的学生时代
                      已载入青春的史册一去不复返
                      啊——
                      未来的道路
                      是多么艰难 
                        多么漫长
                      生活的足迹
                      就深深地陷在了偏僻的异乡
                      ……
  不知不觉中,我的双眼有些潮湿。是啊,我的明天、我的未来、我的前途在哪里?!等待和迎接我的又将是什么呢?!
  
                                           二00六年十一月六日 稿、改
附:知青歌曲联唱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我忍不住(未注册) 2007-1-15 15:26
苦难既是不幸也是财富!
回复 文君井奇石馆 2007-2-24 19:39
我们都是知青,有着同样的经历和感受.等天气暖和以后,我也想回忆那段岁月!祝你身体康健!
回复 叶落知秋 2007-7-10 22:16
    苦难让人成熟,使人坚强。
    问好!谢谢朋友们!
回复 气枪弹 2007-7-25 21:40
难忘的岁月!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