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回忆]少年逸事之----野外采蕈子

已有 1540 次阅读2007-12-29 21:37 |个人分类:纪实回忆

   题记:谨以此献给我少年时的伙伴们。
                               
                           野 外 采 蕈 子
                         (未经许可 请勿转载) 
  
    几天前就和父母说定,星期天去捡(采)蕈(菌)子。
  那一片桦桤菌林,是我和父亲在一次去粮站买米回家的途中,偶然发现的。当时,我不知道菌名,能否吃得,便顺手采了朵带回家,母亲看后说是桦桤菌,小时吃过。那个时候,当地的社员还没有吃菌子的习惯,更不知道这种菌子能食用。在我们没发现之前,都是任其自生自灭,直至腐烂。
  终于盼来了星期天。一大早,我和小弟便不断地催促着父亲出门。
  粮站在另一公社的辖区内,座落在西边山脚不远的地方,我家到粮站大约5——6公里的路程,走完公路后还得顺山走2——3公里的小路,那一片桦桤林,就生长在离粮站还有1——2公里的地方。
  蓝蓝的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灿烂的阳光,洒满大地;鸟儿鸣啾着,快乐地飞来飞去。
  小弟一路蹦跳着,不停地说这说那。桦桤林位于靠山的河滩上,狭长的林带,长有500米,宽约20米,林的尽头,有一片平坦、开阔的沙地,沙地里种着生产队的花生。一条小溪,流水潺潺,绕林而过,最后汇入河水奔腾而去。
  看准溪中露出水面的石头,我和小弟跳跃着,父亲不时地提醒着:“小心!慢点!”
  初秋季节,溪旁、林边,红的、黄的、蓝的、白的不知名的野花,在阳光照耀下,仍显得妩媚和鲜艳;蝴蝶在花朵上轻舞,蹁跹着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一棵棵修长的桦桤树,比赛似地争着把头伸向空中;铺着红叶的地面,踩上去柔柔的、软软的。
  父亲告诉我们,菌子喜阴好湿,林中的草地、溪旁、沟边,最适宜菌子的生长和繁殖。
  说话间,小弟发现了几朵,他急忙奔跑过去,拔出菌子,抖掉泥沙,握在手中,然后跑回来,在我的眼前来回晃动着,炫耀着他的“战利品”。
  得到父亲的夸奖,小弟更加得意。“还是我眼尖,一下子就看见了。”
  我有些不屑,“好角色不在忙上,瘟猪子打前仗”。
  “今天你们两弟兄就比一比,看谁捡得多,看那个厉害”,父亲鼓励着。
  “我肯定比哥哥要捡得多”,小弟信心十足,口出狂言。
  “那我们就骑着毛驴看小说走着瞧!你别高兴得太早,看谁笑到最后”,我毫不示弱。
  我们沿着溪边,慢慢地进入林中。当我把搜索的目光投向远处时,突然发现前面的一片青草中,隐约有斑驳的颜色。
  我快步上前,眼前一亮,一朵朵菌子,撑着一把把褐色小伞,参差不齐,星罗棋布地点缀在绿草丛中,少说也有四、五十朵。惊喜、激动的我,忍不住嚷了起来。
  小弟闻声而来,在发出一声惊叹后,便俯下身动起手来。他边采边说:“哥,我来帮你,给我算一半”。
  小弟的贪心使我没好气,“我又没喊你帮我?又不是你发现的,凭啥要给你算一半?”
  小弟开始耍赖,“反正我已经帮你了,你就要给我算一半”。
  “爸,你看弟弟太不讲理了!”我求助父亲评理。
  父亲笑容满面,“现在大家帮到采,回去再说,回去再说。”
  我背着的小背篼底,很快就被盖住,渐渐地有了分量。
  随后,父亲和小弟又在不远处发现了成片的桦桤菌,我们忙碌而快乐着。
  ……
  在物资紧俏,油荤缺少的年代,那天的晚饭、那一锅香喷喷的桦桤菌、那独特的香味,至今回味起来,仍令我食虫涌动,馋涎欲滴。可惜那一片茂密的桦桤林,早已被砍伐殆尽,再也采不到那颇似香菇(比香菇略大),状如小伞、白茎褐帽的菌子,再也吃不到那口齿余香的桦桤菌了!
  
                               二OO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动笔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稿定
  
附:歌曲《时光牧童》
 
  
借用图片: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sclqch 2007-12-29 21:37
过来人回忆往事,回头瞧着往事,总是那么亲切。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百家姓之一(未注册) 2008-3-4 18:34
少年的乐趣,令人艳羡不已。
清新自然的文字,漂亮生动的文笔。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