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游记]“五•一”我游了“野人海”

热度 1已有 3143 次阅读2009-5-10 18:59 |个人分类:游记

“五·一”我游了“野人海”

 

经历了“李子坪”(天全)堵车,二郎山遇雨,我和“驴友们”终于在华灯初放时,抵达情歌县城——康定。

冒着老天不断射下的雨箭,迎着扑面而来的寒风,平安到达的喜悦,很快就被袭来的忧虑所代替。我在心中暗暗地祷告:但愿明天天公作美,让我们在风和日丽中畅游 “野人海”的美景。

一觉醒来,天已大亮,掀开窗帘,蓝天白云,令人欣喜不已。

木格措湖,也叫“野人海”,距县城 “仅31Km。出发稍晚了点,通往景区的路上,已是车水马龙,大车小车不绝如缕。景区的停车场已是车满为患,我们不得不在距景区大门约半公里处弃车步行。

节日出行,游人如织,门票暴涨,令人咋舌。门票由58/张,涨至120/张,而且还是和100/张的观光车票捆绑出售。然而,门票的大幅度上涨,却未带来工作效率、接待能力和管理水平的同步提高。行前,组织者已联系好的门票,花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才拿到。验票进入候车坪,车少人多,又让我们在“高原”的阳光下苦苦等候了约一个小时。观光车一到,游客蜂拥上前,将车围得水泄不通。迫不及待的上车者,争先恐后,奋勇当先;景区管理员,声嘶力竭,吼叫指挥,上车现场拥挤不堪,乱成了一锅粥,比争抢上公交车有过之而无不及。

雨后初晴,阳光灿烂。山顶上白雪皑皑,挺拔高大的松树枝头、矮小的灌木丛上,覆盖着层层积雪。皎洁晶莹的雪,为节日的木格措湖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这也算是上天对我们的厚爱和恩赐吧!

下得车来,映入眼帘的是:蓝天、白云、雪山、碧水。忙不迭地照雪景、拍风景。伫立“黄金海岸”,眼前是湛蓝碧透、波光粼粼的湖水;远处是蓝天白云下闪烁银光的雪山。置身其间,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沿着山间石阶,驻足“风雨亭”,徜徉在木格措湖边,融入山水,顿感灵台空明,如醍醐灌顶,大彻大悟。尘世的喧嚣,人间的纷争,早已置之度外。难怪太白诗仙会发出“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之感慨,而向往“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乌托邦似的生活方式了!

恋恋不舍地离湖而返,踏入新修的石栈道,向着“杜鹃峡”、“千层瀑”、“七色海”、“芳草坪”行去。峡谷中,那一朵朵、一簇簇杜鹃花,或在路边,或在溪旁,争奇斗艳,竞相怒放;那洁白如雪、冰凉彻骨的溪水,一会咆哮如雷,一会轻声细语,或直泻而下,或逶迤流去;那绿如碧玉,清澈见底的七色海子,象一匹七色彩缎,铺于谷底,缎面上山峰倒立,白云飘浮;那青青的芳草坪上,自由自在的马儿,缓缓地移动着脚步,悠闲地觅食……

我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张张美丽的片片被摄入相机。在乘车和步行赏景上,付出与收获是永远成正比例的。这也是部分“驴友”乐于步行的缘故吧!然而,有所得就有所失,五月二日正巧是农历的四月初八,即“佛诞日”,当我们在惬意地欣赏游览木格措湖的美景时,却错失了参与藏族盛大节日的机会,这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又到了归家的时候。归途中,顺道参观了举世闻名的泸定桥。

二十多年前,我曾到过泸定县。那时的泸定桥恬静大方,铁索横江,桥上没有木板,桥头简陋,真实地再现了红军十八勇士飞夺泸定桥的激战场面;而今的泸定桥,木板铺垫,粗大的铁索在阳光下熠熠闪光,桥的两头被华丽的亭子保护着,管理人员坐于桥头卖票收钱。游客上桥游览参观,需交10元游览费。如果十八勇士的在天之灵得知,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夺下的泸定桥,已成招徕游客,获取钱财的金字招牌时,他们将作何感想?!他们的灵魂又能否得到安息?!唉!是金钱玷污了人们的思想、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956.——58, 稿 改

附:相关图片

情歌县城(康定)

 途中风景

溜溜山

黄金海岸

木格措栈道、风雨亭

 

  

 野人海景区

杜鹃峡、千瀑峡

 

 

 

 

 

七色海栈道、七色海

 

芳草坪(手机拍摄)

 

泸定桥

泸定县城

二郎山顶鸟瞰

山谷中的野花

 

谢谢你的阅帖和观赏!

欲观更多图片,请观我的相册《 木格措湖(野人海)》。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回复 四川在线网友 2009-5-10 18:59
美文美图.
回复 高全扬 2009-5-13 19:31
老师不仅热爱文学,还对生活充满激情,谢谢你的美文,谢谢你的风景照片!
回复 彩信子 2009-5-14 17:14
欣赏了!
回复 罗玉玲 2010-1-29 17:01
好漂亮的风景哟,文章也写得流畅自如。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