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科书删除《狼牙山五壮士》内容的争论

已有 2050 次阅读2007-5-13 12:13

  前不久,上海新版小学历史教科书因删除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而饱受争议甚至批评时,有人就撰文指责那些持批评意见的人是“因循守旧”,是“僵化落后”,是“开历史的倒车”,认为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时了,视死如归的精神是“愚昧落后”的观念等等……。本人对这些人的指责实在不敢苟同。
  
  诚然,任何事物都应该不断进步,历史教科书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改革,这无疑是对的。但是,让人不明白的是,教科书需要改革的内容很多,为何这些人单单要拿抗日战争时期的英雄壮举说事?为何对删除“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如此大加赞赏,甚至说这是“一大快人心的举动”?退一万步说,即便这些内容不合适了,删除也就删除吧,至于那么“大快人心”吗?因此很怀疑这些人的动机,感觉是在顾左右而言他。
  
  有人说,现行的教育大纲就不鼓励小学生与坏人坏事做斗争,并以此论证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不人性化”,是“落后愚昧”……
  
  不错,现行的教育大纲不鼓励小学生同坏人做直接的斗争,那是基于小学生年小体弱,
  不适宜与穷凶极恶的成年歹徒作拼斗,以至造成无谓的牺牲之考虑,这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关怀生命的理念。但这些人错误地理解了国家不鼓励小学生同坏人作直接斗争的理念,将其推而广之,认为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以民族大义为重、面对侵略者应视死如归等教育都是“思想上的僵化和落后”,是“开时代的倒车”……,这完全是一种歪曲,是大错而特错!
  
  将《狼牙山五壮士》的内容保留在教科书里,我认为也没什么不妥,将其删除似无必要。因为我们要孩子们学习的是英雄们那种以民族大义为重的精神,是教育他们将来成人后,一旦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头要挺身而出、勇于牺牲,并不是要孩子们现在就去模仿大人的行为。如果我们不从小对孩子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未来的一代将会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贪生怕死的群体,那么谁愿意为国献身?谁来保家卫国?是不是大家都可以以“以人为本”、“关怀生命”为由举手投降,甘当亡国奴?不要以为建立和谐社会就不会发生内忧外患,就没有外来军事威胁,爱国主义教育就过时了。如果某些人真这么认为,则不是幼稚就是居心叵测。
  
  按照某些人的观点,那么我国历史上所有抵御外来侵犯的民族英雄们都不能再写进教科书了,因为那是“思想上的僵化和落后”的表现,是“开时代的倒车”,是不“与时俱进”,是不“关怀生命”,是“不以人为本”。可是看看我们的邻国日本,他们是怎么修改历史教科书的?他们是怎么否定侵略历史的?再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他们狂妄地说,“你们中国的下一代将不可能战胜我们的下一代!”我倒觉得这不是他们在吹嘘,而是完全有这个可能。而我们的一些国人,却还在那里做着东郭先生的梦,真是糊涂到家了!
  
  有人写到:“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以人为本,构造和谐社会的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还要去宣传毫无意义的视死如归精神确实是思想上的僵化和落后。”
  
  我们常说的“视死如归”,是一句有着深刻思想内涵的褒义词,它表达的是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的视死如归,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而不是指不分时间、场合、事件都要这样;它丝毫不与“关怀生命”、“以人为本”的理念相抵触,这种精神和气节任何时候都需要,都不过时,完全不是如某些人所说的那样“毫无意义”、是“僵化和落后”。而且这些人写这段话,是以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民族英雄的壮举说开的。因此他们到底想说什么,就已经昭然若揭了。
  
  为国家为民族为正义视死如归、以身殉国,这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推崇和提倡的,是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可以看看,有哪个国家不为自己的民族英雄树碑立传、载入史册供后人敬仰学习的?就连美国这样最民主、最自由、最崇尚生命价值的国家,都把二战时期牺牲的将士当作民族英雄加以祭奠,并给予了崇高的荣誉。能说他们这样做也是“毫无意义”,是“僵化和落后”吗?但如今有人却要将这种价值观颠覆掉,不是狂妄便是无知!
  
  有人说,每个家长都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拿去送死,并问我,如果我的孩子遇到歹徒时该怎么办?
  
  实不相瞒,我对自己的孩子是这样教育的:如果你遇上了歹徒,你首先应当考虑怎样保护自己,然后才是考虑如何报警和求助。因为你还是个未成年人,你是无法和一个身强力壮的成年人拼斗的,那样做只能是无谓的流血。但是,同样实不相瞒,我决不会反对孩子向历史上的民族英雄们学习,我们学习的是那种精神和气节,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和蛮干。
  
  有人说,“在战争中弹尽粮绝的战士跳崖只能是一种少数人的选择,绝大多数人在这种情况下都当了俘虏”,认为不怕死只是“一种少数人的选择”,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因此得出结论说,宣扬视死如归就是不“人性化”,就是“愚昧无知”云云。
  
  跳崖的战士只有五人,这是事实;有许多八路军、新四军及国民党官兵被俘也是事实。但是,如果这些人还有一点历史知识的话,就不会不知道,抗战时期还有“八女投江”的事实、有杨靖宇、赵一曼、吉鸿昌(恕我无法一一例举许许多多抗日英雄的名字)等视死如归、为国捐躯的事实,有血战台儿庄的事实,有百团大战的事实,还有中国军人整排、整连、整团血战致死的事实;更有数百万抗日将士战死沙场这些事实。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为抵御外来侵略而死亡的总人数大概要数以千万计,但真正载入史册名留千古的也就几百人,难道就可以依此得出“只能是一种少数人的选择”的结论吗?就算是一种少数人的选择,难道不是一种更崇高更值得尊重的选择吗?
  
  人怕死或者说不愿意死,可以说是所有人的天性,除非他是个精神病患者,这一点毫无疑问。问题的关键在于,有很多人(尽管总体说来是少数)在大义面前义无反顾地抛开对生命的无限眷恋,勇于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才是值得我们崇尚和学习的,才是真正挺直了脊梁骨、直立行走的人,是大写的人!正因为这部分人是少数,才彰显出其可贵性。我们不能因为大多数人做不到,就将其说成是“不人性化”,是“毫无意义”,是“落后与愚昧”,就否定其价值。怕死是人的天性,就如同私心也是人的天性一样。私心也是所有的人都具有的本性,无论平民百姓还是历史伟人,概莫例外。但我们同样不能因为多数人有私心,就否定被大家所推崇的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慷慨解囊等道德观念。其实,这样的争论涉及到一个“人性”的问题,对于“人性”的话题,我已写了一篇《“人性化”高于一切吗?》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
  
  综上所述,把五壮士跳崖或者其他历史英雄的死看作只是“一种少数人的选择”而无视千百万死亡的中国军民,将其说成“大多数人做不到”,是“不人性化”,是“毫无意义”,是“落后愚昧”,进而反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论点是荒谬的,论据是站不住脚的,其危害性是巨大的。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梧桐(未注册) 2007-5-13 12:13
  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抗日战争让国人知道了有“国”才会有“家”,在此之前的中国人,大多只知道“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教育对于所有的民族来说都是国之根本,而老师们担负着民族兴亡的重任,但愿教育工作者们做“教育家”,而不做“教书匠”。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