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摄影的一点粗浅认识——兼答朋友的提问
已有 1822 次阅读2007-7-1 22:05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在留言簿里引用了一段文章,引用的原文如下:
有这么一篇关于摄影的说法, 在此想认真听听你作为资深摄影爱好者的想法. " 论摄影艺术 从非洲回来,被问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照片呢?赶紧拿来看看。 非洲,照片,它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有朋友说:非洲是摄影的天堂。也许这就是人们把它们两者联系起来的原因吧。的确,每个人在想到非洲时,都会自动联想到一些画面。这些画面不用我来描述,你们就会知道是什么,因为它们就在你们每个人的脑子里。但是,既然它们已经在那里了,那么,你们又期望从我这里看到些什么呢? 在路上,我不止一次地对同行者说:我希望能够看到非洲草原上的落日,如果能够拍到一张以落日孤树为背景的红色调照片,那么这次非洲之行就没什么遗憾了。我所想象的这张照片,或许也是你们头脑中那些画面中的一幅? 我从来不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我甚至厌恶摄影这个词。我宁愿说拍照。如果再提到摄影艺术,那我就要呕吐了。我讨厌那些身穿防弹背心、手执长炮短炮的全副武装的人们,虽然我知道他们所做的事情与摄影并没有多大关联,但这一人群的存在无疑是对摄影本意的一种扭曲。摄影只是一种记录,一种有别于文字的记录方式而已。
PHOTOGRAPHIE拉丁文的原意就是“光的记录”。既然是记录,那么最重要的是记下的内容,而不是记录行为本身。 几十年来,看过无数次摄影展,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绿色和平搞的一次名为“稻米之路”的展览。10位云南边远地区的稻农,平生第一次拿起相机,拍摄自己的生活,每人拍10卷,最后选出100张办展。计算一下,10卷是360张,乘以10,总共是3600张,展出作品是全部照片的36分之一。 这一比例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也算是相当高了。而这又是些怎么样的照片啊!震撼,唯有震撼两字可以形容。在展览开幕式上,一位荷赛金奖得主在讲话中说,这样的照片我拍不出来。是的,如果不是稻农自己,谁又能拍出如此真实动人的稻农生活呢?作为记录手段,只要一台性能可信的相机和简单的操作技巧,便足矣。 可惜我不是一个从未拿过相机的农民。对摄影,我所拥有的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已然太多。拿起相机,不自觉地便会想到构图、光线、色彩、反差、焦距等等,统统是形式层面的问题。而促使我拿起相机和按下快门的,又是些什么呢?这里面又有多少成份不是预先设定的呢?成规一旦存在,默守便成自然。 我最终没能拍到草原落日,想想还是蛮遗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位朋友的提问,我作了一点思考,现将我对摄影的一点看法说一下,并兼答他的问题。
1、什么是摄影?
2、摄影有哪些门类?这些门类对摄影有哪些要求?
3、摄影是以器材为主还是以人的头脑为主?
4、对摄影的成规该如何看待?
下面我就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粗浅地谈谈这些问题。
1、什么是摄影?
我理解的摄影就是:摄影,就是利用照相器材、感光材料(也包括CCD等数字产品)等记录下来的、能传递一定信息的并引起观者共鸣的影像资料的一种行为。
这段话包括了这几个基本元素:1、器材;2、记录;3、资料;4、行为。即,摄影必须用照相器材和感光材料;必须记录;必须有包含一定信息的影像资料;它是一种行为。摄影行为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影像资料。
2、摄影有哪些门类?这些门类对摄影有哪些要求?
摄影一般分为艺术摄影、纪实摄影、商业摄影三大类。这三大类又分很多细类,比如艺术摄影又分为风光、人像、花草、鸟兽、静物等等;纪实摄影也有新闻、体育、民俗、日常生活、专业资料等之分。艺术摄影强调的是美感,它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不必真实客观;纪实摄影强调的是真实客观,在一定程度上不必要求美感,尤其是新闻类摄影。但这三大类也并非截然不同,它们之间也经常融合交叉。比如说,体育摄影除强调真实性外,也很注重艺术性;还有日常生活摄影,除记录外,也要求给人以美感。而商业摄影,如影楼的婚纱人像摄影和广告摄影,则要求既有真实性,又具有美感。
由于这些不同的分类,记录下来的影像资料就有了约定俗成的不同称呼:艺术摄影的叫作品,纪实摄影的叫图片,日常生活摄影的叫照片、专业工作摄影的叫资料、商业摄影的则叫广告等等。
3、摄影是以器材为主还是以人为主?
摄影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使用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含CCD等数字化产品),这是区别于其他平面艺术——比如绘画——的最基本特征。因此,器材的好坏就成为决定一张摄影图片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张图片质量好坏的主要技术指标有:高度清晰、画质细腻、色彩真实、质感性强、反差适度、层次丰富、景深合适等等。这些指标在当今时代越来越被强调,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厂商不断推出技术更先进,质量更好的相机和镜头,使人们为追求这些技术指标的不断提高,成为了可能。因此,在摄影圈内,就形成了一些专门追求高技术成像指标的人们,他们只注重器材的技术含量,把精力全部用在对器材的研究和追求上,聚在一起谈的也都是这个镜头由多少组镜片组成、结构是怎样的、玻璃的成分有哪些、镀了什么膜、光圈可以达到多大、分辨率有多高、低色散有多好、对色彩的影响有哪些;那个机身的功能有哪些、快门速度可以达到多快、有哪些聚焦和测光模式,ISO可以有多高等等,他们可以从一张图片上看出是NIKON镜头还是CANON镜头所拍,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一个型号的镜头所拍。但是,他们忽略了这些技术指标最终还是为拍摄图片服务的,最终还是要通过图片的好坏来说话,而一张优秀图片,尤其是优秀艺术作品,除了要看拍摄的技术指标外,更重要的还要看它所表达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人文精神。你把一只茶杯拍得再多么清晰,玻璃的质感表现得再如何完美,也只是一张高清晰的图片而已,是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发烧友拥有一流的摄影器材,却拍不出优秀的作品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形和一些音乐发烧友类似,他们倾其所有,买了很多高端音响设备和器材,但不是把这些好设备用来欣赏美妙的音乐,用来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并从中受到艺术熏陶和精神享受,而是专门听一种试音碟,一种玻璃被打碎的碎裂声,并对这种碎裂声如痴如醉,赞叹不已。
如果他们是收藏爱好者,对机器本身情有独钟,那么这样也无可非议。但如果作为摄影爱好者或者音乐爱好者,就偏颇了,就走入了误区。当然,对器材的充分了解,可以更好地为摄影服务,可以更有利于拍出好作品。但对器材的了解是手段,不是目的,拍摄出好作品才是目的。如果既对器材有很深的研究,又对摄影本身有很高的造诣,那就两全其美了,这样的人就属于摄影精英了。在我认识的人当中,还是有这样的人的。
在摄影圈内,对档次较低的镜头称为狗头,对高档次的镜头称为牛头,有的影友说得好:不管狗头牛头,最重要的人头。这就言简意赅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是第一位的,是决定一副好作品的最重要因素。
因艺术摄影在摄影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其他类别的摄影大都也要讲究艺术性,故我就重点以艺术摄影为例来谈谈“人头”对摄影的重要性。
一幅好的摄影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呢?我个人的理解是,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看待。
一是主题,即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情感表达,审美情趣等,要或给人以启迪,或让人沉思,或令人振奋,或反映时代气息,或表现社会现实,或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或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和精神享受等等。
二是摄影技术水平,即摄影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光影、构图、视角、线条、色块、主体、瞬间的捕捉、独到的观察力、人物神态动作等要素。
三是作品的基本素质,即画面清晰,曝光准确,画质细腻、色彩真实、质感性强、反差适度、层次丰富、景深合适等等。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第一、第二都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都与人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思想精神、善于观察以及技术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即便是第三,尽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机、镜头、感光材料等物质因素,但仍然和人有很大关系。比如说清晰度的高低、曝光的正确性、景深的控制等,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过摄影者自己的技术水平来完成。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幅优秀艺术摄影作品的诞生,人的因素占据着主要地位,精良的器材只是我们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作个总结:“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不是物”。
4、对摄影的成规该如何看待?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对这个问题只简单说说。
摄影与其他所有艺术门类一样,都有自身的规律和成规,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光影、色彩、构图、线条、焦距、光圈等,都是摄影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如果一幅摄影作品不具备这些要素,很难说它是一幅优秀作品。
但是,如果我们仅限于这些成规而忽略其他因素,那么摄影永远也不会有创新、进步和发展,而且这些成规并不是我们判断一幅好作品的唯一标准,它还应有上面说到的第一方面,即人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情感表达,审美情趣等。
本文开头引用的那段文章里说到,10位从没拿过相机的老农,第一次拍摄自己的生活,竟然可以拍出令人“震撼”的图片来,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看法是:第一,这些老农对摄影一无所知,头脑里根本没有任何成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和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拍摄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因此这样拍出来的图片与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那些所谓作品必然有着巨大的差别,必然是我们平常没有看到过的,必然会让所有的观众耳目一新,因此才有了强烈的震撼感。第二,他们使用的一定是全自动相机,这就避免了对焦、测光等技术问题,而这些最基本的技术问题由相机帮他们解决了,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去拍,不必顾及技术问题。试想,如果让他们用全手动的专业相机去拍摄,很可能要么是一片模糊,要么是严重曝光过度而一片发白,或者曝光不足而一片漆黑,这样的图片怎么能令人“震撼”呢?
因此,这些老农的摄影图片决不是胜在技术上,而是胜在“人头”上,胜在我们从未见到过也无法看见的独特视觉和场景上,胜在他们完全的主观意识上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上。
我更愿意把他们的这此拍摄活动看做是一种实验,一种尝试,它并不代表摄影的主流和方向,也不代表一个摄影高手就可以不必具备对摄影的起码理解、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