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摄影的一点粗浅认识——兼答朋友的提问

已有 1822 次阅读2007-7-1 22:05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在留言簿里引用了一段文章,引用的原文如下:
  
  有这么一篇关于摄影的说法, 在此想认真听听你作为资深摄影爱好者的想法. " 论摄影艺术 从非洲回来,被问到最多的一句话便是:照片呢?赶紧拿来看看。 非洲,照片,它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有朋友说:非洲是摄影的天堂。也许这就是人们把它们两者联系起来的原因吧。的确,每个人在想到非洲时,都会自动联想到一些画面。这些画面不用我来描述,你们就会知道是什么,因为它们就在你们每个人的脑子里。但是,既然它们已经在那里了,那么,你们又期望从我这里看到些什么呢? 在路上,我不止一次地对同行者说:我希望能够看到非洲草原上的落日,如果能够拍到一张以落日孤树为背景的红色调照片,那么这次非洲之行就没什么遗憾了。我所想象的这张照片,或许也是你们头脑中那些画面中的一幅? 我从来不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我甚至厌恶摄影这个词。我宁愿说拍照。如果再提到摄影艺术,那我就要呕吐了。我讨厌那些身穿防弹背心、手执长炮短炮的全副武装的人们,虽然我知道他们所做的事情与摄影并没有多大关联,但这一人群的存在无疑是对摄影本意的一种扭曲。摄影只是一种记录,一种有别于文字的记录方式而已。
  
  PHOTOGRAPHIE拉丁文的原意就是“光的记录”。既然是记录,那么最重要的是记下的内容,而不是记录行为本身。 几十年来,看过无数次摄影展,其中印象最深的是绿色和平搞的一次名为“稻米之路”的展览。10位云南边远地区的稻农,平生第一次拿起相机,拍摄自己的生活,每人拍10卷,最后选出100张办展。计算一下,10卷是360张,乘以10,总共是3600张,展出作品是全部照片的36分之一。 这一比例对于专业摄影师来说,也算是相当高了。而这又是些怎么样的照片啊!震撼,唯有震撼两字可以形容。在展览开幕式上,一位荷赛金奖得主在讲话中说,这样的照片我拍不出来。是的,如果不是稻农自己,谁又能拍出如此真实动人的稻农生活呢?作为记录手段,只要一台性能可信的相机和简单的操作技巧,便足矣。 可惜我不是一个从未拿过相机的农民。对摄影,我所拥有的有限的知识和经验已然太多。拿起相机,不自觉地便会想到构图、光线、色彩、反差、焦距等等,统统是形式层面的问题。而促使我拿起相机和按下快门的,又是些什么呢?这里面又有多少成份不是预先设定的呢?成规一旦存在,默守便成自然。 我最终没能拍到草原落日,想想还是蛮遗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这位朋友的提问,我作了一点思考,现将我对摄影的一点看法说一下,并兼答他的问题。
  
  
  1、什么是摄影?
  
  2、摄影有哪些门类?这些门类对摄影有哪些要求?
  
  3、摄影是以器材为主还是以人的头脑为主?
  
  4、对摄影的成规该如何看待?
  
  下面我就试着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粗浅地谈谈这些问题。
  
  1、什么是摄影?
  
  我理解的摄影就是:摄影,就是利用照相器材、感光材料(也包括CCD等数字产品)等记录下来的、能传递一定信息的并引起观者共鸣的影像资料的一种行为。
  
  这段话包括了这几个基本元素:1、器材;2、记录;3、资料;4、行为。即,摄影必须用照相器材和感光材料;必须记录;必须有包含一定信息的影像资料;它是一种行为。摄影行为最后的结果应该是影像资料。
  
  2、摄影有哪些门类?这些门类对摄影有哪些要求?
  
  摄影一般分为艺术摄影、纪实摄影、商业摄影三大类。这三大类又分很多细类,比如艺术摄影又分为风光、人像、花草、鸟兽、静物等等;纪实摄影也有新闻、体育、民俗、日常生活、专业资料等之分。艺术摄影强调的是美感,它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不必真实客观;纪实摄影强调的是真实客观,在一定程度上不必要求美感,尤其是新闻类摄影。但这三大类也并非截然不同,它们之间也经常融合交叉。比如说,体育摄影除强调真实性外,也很注重艺术性;还有日常生活摄影,除记录外,也要求给人以美感。而商业摄影,如影楼的婚纱人像摄影和广告摄影,则要求既有真实性,又具有美感。
  
  由于这些不同的分类,记录下来的影像资料就有了约定俗成的不同称呼:艺术摄影的叫作品,纪实摄影的叫图片,日常生活摄影的叫照片、专业工作摄影的叫资料、商业摄影的则叫广告等等。
  
  3、摄影是以器材为主还是以人为主?
  
  摄影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使用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含CCD等数字化产品),这是区别于其他平面艺术——比如绘画——的最基本特征。因此,器材的好坏就成为决定一张摄影图片质量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张图片质量好坏的主要技术指标有:高度清晰、画质细腻、色彩真实、质感性强、反差适度、层次丰富、景深合适等等。这些指标在当今时代越来越被强调,越来越被重视,尤其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厂商不断推出技术更先进,质量更好的相机和镜头,使人们为追求这些技术指标的不断提高,成为了可能。因此,在摄影圈内,就形成了一些专门追求高技术成像指标的人们,他们只注重器材的技术含量,把精力全部用在对器材的研究和追求上,聚在一起谈的也都是这个镜头由多少组镜片组成、结构是怎样的、玻璃的成分有哪些、镀了什么膜、光圈可以达到多大、分辨率有多高、低色散有多好、对色彩的影响有哪些;那个机身的功能有哪些、快门速度可以达到多快、有哪些聚焦和测光模式,ISO可以有多高等等,他们可以从一张图片上看出是NIKON镜头还是CANON镜头所拍,甚至可以看出是哪一个型号的镜头所拍。但是,他们忽略了这些技术指标最终还是为拍摄图片服务的,最终还是要通过图片的好坏来说话,而一张优秀图片,尤其是优秀艺术作品,除了要看拍摄的技术指标外,更重要的还要看它所表达的艺术性、思想性和人文精神。你把一只茶杯拍得再多么清晰,玻璃的质感表现得再如何完美,也只是一张高清晰的图片而已,是没有任何艺术价值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发烧友拥有一流的摄影器材,却拍不出优秀的作品的原因之一。
  
  这种情形和一些音乐发烧友类似,他们倾其所有,买了很多高端音响设备和器材,但不是把这些好设备用来欣赏美妙的音乐,用来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并从中受到艺术熏陶和精神享受,而是专门听一种试音碟,一种玻璃被打碎的碎裂声,并对这种碎裂声如痴如醉,赞叹不已。
  
  如果他们是收藏爱好者,对机器本身情有独钟,那么这样也无可非议。但如果作为摄影爱好者或者音乐爱好者,就偏颇了,就走入了误区。当然,对器材的充分了解,可以更好地为摄影服务,可以更有利于拍出好作品。但对器材的了解是手段,不是目的,拍摄出好作品才是目的。如果既对器材有很深的研究,又对摄影本身有很高的造诣,那就两全其美了,这样的人就属于摄影精英了。在我认识的人当中,还是有这样的人的。
  
  在摄影圈内,对档次较低的镜头称为狗头,对高档次的镜头称为牛头,有的影友说得好:不管狗头牛头,最重要的人头。这就言简意赅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是第一位的,是决定一副好作品的最重要因素。
  
  因艺术摄影在摄影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即使其他类别的摄影大都也要讲究艺术性,故我就重点以艺术摄影为例来谈谈“人头”对摄影的重要性。
  
  一幅好的摄影艺术作品应具备哪些基本要素呢?我个人的理解是,主要应从三个方面来看待。
  
  一是主题,即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情感表达,审美情趣等,要或给人以启迪,或让人沉思,或令人振奋,或反映时代气息,或表现社会现实,或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或让人得到美的熏陶和精神享受等等。
  
  二是摄影技术水平,即摄影者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光影、构图、视角、线条、色块、主体、瞬间的捕捉、独到的观察力、人物神态动作等要素。
  
  三是作品的基本素质,即画面清晰,曝光准确,画质细腻、色彩真实、质感性强、反差适度、层次丰富、景深合适等等。
  
  从上述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第一、第二都与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都与人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思想精神、善于观察以及技术水平,有着密切联系。即便是第三,尽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机、镜头、感光材料等物质因素,但仍然和人有很大关系。比如说清晰度的高低、曝光的正确性、景深的控制等,在很大程度上也要通过摄影者自己的技术水平来完成。
  
  因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一幅优秀艺术摄影作品的诞生,人的因素占据着主要地位,精良的器材只是我们的重要手段和条件。
  
  用毛泽东的一句话作个总结:“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是人不是物”。
  
  4、对摄影的成规该如何看待?
  
  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对这个问题只简单说说。
  
  摄影与其他所有艺术门类一样,都有自身的规律和成规,比如说上面提到的光影、色彩、构图、线条、焦距、光圈等,都是摄影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如果一幅摄影作品不具备这些要素,很难说它是一幅优秀作品。
  
  但是,如果我们仅限于这些成规而忽略其他因素,那么摄影永远也不会有创新、进步和发展,而且这些成规并不是我们判断一幅好作品的唯一标准,它还应有上面说到的第一方面,即人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情感表达,审美情趣等。
  
  本文开头引用的那段文章里说到,10位从没拿过相机的老农,第一次拍摄自己的生活,竟然可以拍出令人“震撼”的图片来,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看法是:第一,这些老农对摄影一无所知,头脑里根本没有任何成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只是凭自己的感觉和自己独特的视角去拍摄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因此这样拍出来的图片与我们早已司空见惯的那些所谓作品必然有着巨大的差别,必然是我们平常没有看到过的,必然会让所有的观众耳目一新,因此才有了强烈的震撼感。第二,他们使用的一定是全自动相机,这就避免了对焦、测光等技术问题,而这些最基本的技术问题由相机帮他们解决了,他们所要做的只是按照自己的感觉去拍,不必顾及技术问题。试想,如果让他们用全手动的专业相机去拍摄,很可能要么是一片模糊,要么是严重曝光过度而一片发白,或者曝光不足而一片漆黑,这样的图片怎么能令人“震撼”呢?
  
  因此,这些老农的摄影图片决不是胜在技术上,而是胜在“人头”上,胜在我们从未见到过也无法看见的独特视觉和场景上,胜在他们完全的主观意识上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上。
  我更愿意把他们的这此拍摄活动看做是一种实验,一种尝试,它并不代表摄影的主流和方向,也不代表一个摄影高手就可以不必具备对摄影的起码理解、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发表评论 评论 (5 个评论)

回复 大漠孤烟CD 2007-7-1 22:05
    致爽老弟这篇文字很有见地,切中了现实中的某些现象。不过,这里我也谈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俗话说,千人千面,万人万心。对摄影来说,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态度是十分正常的。你可以把它看得很神圣,很严肃,把它当作艺术来追求,并为此付出各种努力,比如烧钱、烧时间、烧精力而无怨无悔;你也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一种挣钱的方式,每天为此疲于奔波;你当然也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娱乐、一种消遣,拍出来的PP怎么样并不在乎,只是感受过程的快乐。无论哪一种态度,都没错。

    但是,不管我们对待摄影的态度是什么,那只是我们自己的态度,不能代表别人,更不能以此来鄙薄和嘲笑别人。把摄影当作艺术来追求的人,不可以鄙视别人,因为你是否算艺术家尚未定论,而且你也是从娱乐开始的,你鄙视别人就是在鄙视自己;同样,把摄影当作娱乐的人,你尽管去娱乐、消遣好了。但你不可以嘲笑别人,因为你完全有可能是在用“娱乐”和“消遣”来掩饰自己在摄影上的低能。

    打一个比方,就如同喝茶,有的人只是把它用来解渴,至于这茶的味道如何并不在乎;有的人却是在品茶,可以细细地品尝出不同茶的不同色、香、味、形;而有的人是在鉴赏茶,已经把茶以及围绕茶产生的附加物上升到一种境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摄影同样是这个道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它、应用它。

    再打一个比方,开车无非就是油门、刹车、方向盘,半天就可以学会。但是,谁敢说自己把一辆车完全搞懂了?谁敢说自己就是驾车高手了?谁敢保证自己一辈子也不会出事故?很多东西都是学会容易,但要学好学精,那就难了。摄影也不例外。

    随着照相机走入寻常百姓家,随着它的普遍使用,原来蒙在摄影上面的某种神秘色彩已经不复存在,大多数人只是把它当作丰富自己日常生活的娱乐和消遣,这是一种客观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一件坏事,相反是件好事,因为只有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事物才能推动这个事物的蓬勃发展。试想,如果摄影只是少数人玩的高档娱乐,少数人在那里孤芳自赏,那么它就会没有生命力,就会失去根基,就会最终走向衰竭。

    然而,现如今也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艺术”、“艺术家”、“大师”乃至各种名目繁多的“专家”已经泛滥成灾,甚至成为了一种恶俗,让原本崇高的字眼变得一钱不值,让人看见这些字眼就翻胃。就如同“美女”、“帅哥”这两个词一样,可以安在所有的女人和男人头上,哪怕这个女人或男人奇丑无比。这让人想起去年成都某高校的十几个男女生脱光衣服趴在草地上摆成一个圆圈,也称之为“艺术”;摄影图片只要是裸体女人照就是“艺术作品”;某人在某个比赛中拿了个奖,就成为了“艺术家”、“大师”等等,不一而足。

    但是,这些恶俗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和艺术家。就如同尽管“美女”、“帅哥”泛滥成灾,并不能否认有真正的美女和帅哥一样。如果否认摄影也是一门艺术,否认有真正的摄影艺术家,那么每年世界各国举办的摄影大赛岂非都是些鸟赛?世界摄影的最高奖“普利策”奖岂非就是一项鸟奖?众多的摄影家也不过是一群鸟人?这是不是太滑稽可笑了?

    至于吕玲珑如果把摄影完全当作玩,认为摄影与艺术根本扯不上边,那也只是他个人的看法,尽管他在人们的眼中是艺术家和大师,他的作品被大家看作是艺术。不过,如果吕大师真的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摄影,那么只能说明一点,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充其量是个玩摄影的超级大玩家,只不过玩得比一般人高明罢了。果然如此的话,我不知道他如何面对罩在他头上的各种光环?如何面对他大把捧回的各种奖牌?如何面对把他当艺术家、大师来景仰的众多摄影爱好者?他又如何在各种大小的演讲台上大言不惭地讲什么摄影艺术?又如何说出“我希望自己能达到艺术至高无上的境界,我所做的一切的终极目标是载入人类文化史”这样的话来?但是,就我所了解的吕玲珑,他似乎并不是这样的人,而是一个为艺术献身的真正艺术家。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平静(未注册) 2007-7-9 09:21
呵呵~~我也赞同.什么时候能面对面得到你的传教呢?给个联系方式吧!学费你说了算!期待了!
回复 大漠孤烟CD 2007-7-9 09:26
谢谢密林兄弟的关注!
不过,摄影除了记录外,还要反映摄影者的主观意识,这就是我们说的主题思想,审美情趣、人文精神等等。
回复 大漠孤烟CD 2007-8-8 09:16
回平静朋友:
因出去玩了几天,迟复为歉!
你太谦虚了,谈不上传教,大家相互学习和交流吧!
我的QQ:1425633
回复 显影 2007-8-13 23:01
学习了,对于摄影我仅仅有着爱好和拍摄的心情,在技巧上在摄影知识上我很欠缺,所以看了孤烟的文字,很有启迪,谢谢,并QQ上加了你,希望能在你空闲时讨教一二。
回复 大漠孤烟CD 2007-10-30 15:52
十分乐意和显影朋友交流并向你学习!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致爽(未注册) 2007-11-11 01:17
喜欢这篇文章!
其实大部分玩照相机的都类似技术工人,因为相机就是一部机器,只是看谁玩的更好,谁的产品质量更高而已。就照相(非要说摄影也行)技术(如光圈、速度、曝光补偿等等)其实不狠困难,或者说根本就不困难,只是我们有的摄影爱好者把他弄神秘了--一种令人恶心的神秘。我初涉照相时有幸遇见吕玲珑老师,他告诉我们:摄影技术一天玩会足矣!大部分照相就是记录和玩儿,千万不要把艺术俩字挂钩,这令人很矫情。多年来我一直不知道我们的“摄影家”与国外的“摄影师”有何区别,但我们的“家”似乎也太多了,太多了就有假冒伪劣之嫌。我在前年看了《美国地理杂志》百年经典展后就很少摸相机了,因为就我们的“风光艺术照”早已使我视觉疲劳,就我们爱好者(或叫什么发烧友这个鸟词---贬义?褒义?中性---鸟知道)主要是当好“工人”的角色,把自己喜欢的产品搞得自己满意就行了,不要动不动就与艺术扯上关系!艺术是那么好搞的吗?为什么现在我们玩相机的多了?就是我们原来缺少艺术修为,把个快餐式的成像机器非要说成是艺术创作---自己都觉的可笑!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介绍我国的油画家,人家创作的一幅西藏题材的作品用了两年时间,把在西藏多年采风的所有素材都用上了,那里象我们爱好者,花钱跑一趟西藏咔嚓一阵就是艺术了,汗颜不汗颜?一句话:照相(或叫摄影)对我们爱好者而言,就是拿着高档玩具的娱乐,千万千万别与艺术挂钩,那样是对艺术的玷污和无知!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