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5|
食 悟——川菜风情录
莫道是水煮 我辣我招摇
——水煮牛肉风味档案解析
水煮牛肉这道菜,不知让多少不了解川菜而又畏惧辣麻的外省人、外国人上当,弄出不少趣事笑话来。进川菜馆想品尝下久负盛名的川菜,看遍菜单东挑西选,不是点开水白菜、就是水煮牛肉。心想一是“开水”,一是“水煮”,肯定与辣麻不沾边。谁知菜一上桌便傻了眼,开水白菜是清汤寡水飘着几片白菜心,价格却高得让人心跳过速。水煮牛肉更可怕,红艳似火、辣麻刺鼻,闻一下就面红耳赤、大汗直冒,搞得是吃不敢吃退不好退,十分尴尬。
为何“水煮”竟然会是这般辣麻味重,如此浓烈刺激的风味怎么会称为“水煮”?这是大多外乡人心中难解的疑惑。诸位客官,要想完全弄清川菜“水煮”的概念,还得先了解“水煮”之源,自贡盐府菜及川菜自内帮菜的故事。
(旧时的盐井)
自贡渊源揭秘
自贡,位于四川盆地南部沱江支流的釜溪河畔,自古以来,以盐卤而闻名于世。据地质考察,1.85亿年前四川盆地是一片内陸海,历经若干千万年的地质变迁和海浸海退,产生了盐卤和岩盐。到公元前256年李冰任蜀郡太守,做了两件改写了四川历史的大事,一是修建都江堰,在先人的基础上造就了天府之国;二是在自贡开凿了世界上最早的盐井。其后,自贡便成为中国第一大井盐产地,亦因此叫“盐都”或“盐城”。自贡之名源于自流井和贡井两大井盐产区的名称合二为一,称为自贡。所谓“贡井”,即指此地所产之井盐因品质上乘、味道鲜美、而进贡给皇家宫廷享用,故而称此为“贡井”。
自贡在东汉章帝时期(公元76-88年)已开始规模性井盐生产。公元1835年左右,在自贡大坟堡地区开凿出深度达1001.42米的燊海井,则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自贡因盐成市、因卤而兴,加之水陆交通方便,盐便成为四川对外商贸的重要资源。到清代自贡盐业已达鼎盛,并发展为较大的工商业城市,人口多、流动强,生活消费量大,粮食和肉基本自给自足。过去盐井全靠牛力提卤,一个大井要用牛数十头,小井也需数头,且每年大约都要采购和宰杀1万头牛,因此牛肉价格十分便宜,常为猪肉之1/4左右。于是牛肉自然成为市民百姓家的主要肉食。发展到机器提卤后,牛逐渐退出历史,牛肉也逐渐减少,猪鸡鸭兔及河鲜便成了自贡人民日常生活肉食品。
自贡特殊的环境及中国各地盐商与客商的汇集,促使自贡的饮食业十分兴旺发达,尤以牛肉菜肴最享盛誉。其中最具典型代表的便是“水煮牛肉”、“清汤牛肉”、“干煸牛肉丝”、“火边子牛肉”以及风味小吃担担面。火边子牛肉在清末已名扬中华各地。制作方法与风味都特色独具,既是佐酒美肴,又为馈赠佳品,前清盐商都用来赠送外省及京城各级高官要员。现今火边子牛肉有的仍采用传统工艺、密封包装,行销世界各地。
盐府河帮解读
长期驻守自贡的盐官及盐商,不仅在自贡修建各地会馆,并安居落户、还带来了各地厨师,常是你请他邀相筵宴成风。更有不少富商巨贾腰缠万贯,一掷千金,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尤对饮食筵宴格外讲究,崇尚“精、新、奇”。盐官盐商们在吃喝上的攀比猎奇日行日盛,也因此创制出了不少古今少见的“名肴”。当时自流井盐商巨头李琼甫公馆宴请菜单就有奇肴怪馔“泡岩蛙”、“血泡鹅掌”、“猪血泡”等,而另一款“退秋鱼”,酷似江团,其品鱼场面和气势毫不逊色于宫廷华宴。正是这样,经过长期与自贡本土的风味菜相融汇,从而逐步形成了一种称之为“盐商菜”或“盐府菜”的风味特色。自贡的民间饮食、地方小食也得到极大的发展。自贡菜便形成以盐商菜(盐帮菜)为主的官商筵宴菜,如清汤牛肉;地方传统风味菜,如水煮牛肉;以及民间小食,如火边子牛肉、担担面等为主体的风味特色。
如此,在川菜“五帮”,成都帮、重庆帮、大河帮(川南)、小河帮(川北)菜中,自贡菜则是自成一体的自内帮(内江、富顺、资中、资阳、简阳)风味流派。自贡菜有别于成都帮之婉约精致、风味多样;也别于重庆帮之粗犷豪放、味浓味厚;既不像大河帮以鱼鲜为重点;亦别与小河帮之风味中庸,在烹调及风味上体现出香、辣、鲜,味道强烈、好走极端的特点,尤为突出鲜辣、香辣。其经典菜肴如:掌盘牛肉、坛子美蛙、血泡肉、香嘴肉、鲜椒兔等。
(小米椒兔)
不少人曾误以为自贡产盐,就臆测自贡菜盐重味大,其实在民间这是一种调侃。自贡产盐,不仅其菜式与盐有直接关系,川菜之所以能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也与川盐密不可分。川盐尤为是井盐,富含多种矿物质、氨基酸、微量元素及其它化学物质。在食物和菜肴烹饪过程中,经加热高温溶解,其有效成分与川菜其它调味料产生分解、中和、融汇而起到定味增香、提鲜杀菌及去除异味的作用。
所谓自贡菜“盐重”,应为“重盐”,亦指自贡菜因其擅长巧用高品质的井盐来调味,不同的烹饪方式、不同的菜式,蒸炒烧炖拌均用不同品质的盐调味,使其菜式尤显鲜香醇厚、香美多滋。如水煮牛肉,虽是麻辣,却是香辣香麻、辣而不燥、麻而舒凉,滋味丰厚、香鲜醇浓。自贡菜亦以小煎小炒见长。所谓小煎小炒是猛火短炒、不换锅、不换油、临时兑滋、一锅成菜。其经典菜品如“小煎兔”、“小煎鸡”。
自贡菜在风味调味上亦善用辣麻,展现了辣中求香、麻中求酥的风味特性。像自贡代表菜之一的小米椒兔,以本地鲜红小米椒和鲜嫩仔姜炒制,吃来先是小米椒的清香鲜辣,再是嫩仔姜的辛香,后是兔肉的细嫩肉香,层次分明、口感丰富。川南人品吃这款菜还十分讲究,先夹一颗兔肉丁、再是一颗小米辣椒、一片仔姜入嘴同嚼,方能品出和感受这道菜的美味风韵,另一款代表菜小煎鸡亦与此相似。自贡菜的特色经长期与盐府菜及成都、重庆菜交融,兼收并蓄而形成巧用井盐,善用泡菜、辣麻重香、滋味丰厚,口感舒爽的风味特色,独显自内帮菜之风格。
凄凉美肴写真
在日常生活中,淋雨受寒要喝姜汤、燥火要多吃苦瓜、绿豆汤用以清热……中医称为医食同源,看来美食则不仅止于色香味。感受一款菜品的风味特色,亦可判断和了解这个地区人文风情与风俗,水煮牛肉亦是如此。
水煮牛肉大约起源于千多年前北宋庆历年间,四川自贡地区荣县、富顺采卤制盐的盐工生活。自贡从东汉就已有规模的产盐,其数万头牛每日劳作,场景十分壮观。而每年从采场上换下的体弱老牛也多达万头,若遇上瘟疫那更是成批的牛被淘汰。如此,当时的自贡是街短牛肉多。而被丢弃的病牛或牛杂,通常就成了那些衣不敞体、食不裹腹、劳作繁重、生活艰难的盐工们的主食。由于采卤制盐是重力苦活,需要耐力、热能。牛肉营养耐饿,加之起早摸黑的艰苦劳作,盐工门需要较重的口味刺激。如此,他们通常烧一大锅清水,以盐、干辣椒、花椒熬味,把牛肉牛杂煮熟,或手撕或切片佐酒助饭。牛肉纤维多、营养好、能有效补充体能,大辣大麻的味道则可生热御寒,再说既省钱又实际。盐工们就把这种他们赖以生存的牛肉称为“水煮牛肉”。这一凄凉辛酸的盐工民肴在后来为市井中的饭馆采用,在烹调上作了很大的改进完善,但因菜肴中的牛肉片不是用油炒制,而是在汤汁中烫熟,故仍沿用“水煮牛肉”这一叫法。
(水煮牛肉)
而水煮牛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名肴,则是在进了大雅之堂,经一代代专业厨师的改良,方才充分展现出这款由盐工苦力们所创造的,具有特殊社会和文化背景的美食内函。虽仍叫之为“水煮牛肉”,但在烹调和风味上已与过去的水煮概念大相径庭。作为一款地方风情风味浓郁的川菜名肴,水煮牛肉风味多滋、麻辣鲜香、特色鲜明;牛肉滑嫩香美、辅料青鲜脆爽、吃口层次丰厚、味感留香悠长。
按传统烹调,水煮牛肉需精选牛柳或上等牛肉横筋切片、加川盐、料酒、水豆粉拌匀,蒜苗、芹菜切成段,青笋尖切成片。炒锅置火上下混合油(化猪油、熟菜油)烧热,放干辣椒,花椒炸至色棕红起锅,在案板上剁为粗末待用;锅内另下混合油烧热,下蒜苗、芹菜、青笋尖炒断生起锅放入碗内垫底;再下混合油烧热,下郫县豆瓣煵炒、加姜蒜米炒香后掺进肉汤,烧沸即打去料渣,加川盐、酱油,把牛肉抖散下锅,用筷子将肉片拨散,待牛肉伸展开来熟透、且汤汁浓稠,便起锅盛于碗内菜上,再把铡细的辣椒花椒撒在面上,锅内下混合油烧热后将其淋在辣椒上,这道水煮牛肉就成了。成菜后的水煮牛肉应是色泽红艳、香辣四溢、汤汁浓醇、牛肉滑嫩、蔬菜脆爽,形成水煮牛肉辣麻鲜香脆嫩爽的整体风味特色和口感效果。
(水煮鱼)
水煮牛肉是一款典型的川菜麻辣味厚的代表菜品。也可用于猪肉,称为水煮肉片。甚而还成为一种风味与烹调特色,而演绎出水煮系列佳肴,像水煮腰片、水煮脑花、水煮鸭肠、水煮毛肚、水煮黄喉、水煮泥鳅、水煮黄腊丁、水煮烧白、水煮鱼片、水煮鸡片、水煮鳝鱼、水煮牛蛙、水煮肥肠、水煮螃蟹、水煮琵芭虾等风味美肴。当然,不同质感的食材在“水煮”中要达到水煮的风味特色和口感要求,在烹制中则有不同的处理需要。像猪腰、脑花等质脆柔嫩的食料,需要先进行淖水处理,不能生料直接“水煮”,这样口感才会脆爽;一些绵韧食材如肥肠、牛筋类需事先加工熟软再入锅“水煮”,鱼片、鸡片、泥鳅、黄腊丁、牛蛙等可直接“水煮”;烧白扣肉类可直接放在炒制好的蔬菜上,浇水煮滋汁,撒上刀口辣椒、花椒,淋上热油即可。
(水煮桂鱼)
水煮风味菜肴虽为川人所钟爱,但对大多外乡人,尤其是不善食麻辣味者,仍是一款十分可怕的美味,然而一经品尝,感受到它的辣麻豪爽、鲜香脆嫩、风味多滋的魅力后必会上瘾,那脸红筋胀,大汗淋漓后的酣畅舒爽与荡气回肠的感受,是其它辣麻菜肴难以比拟的。
可谓是:莫道是水煮,辣麻鲜香爽;
我辣我招摇,你品你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