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21-12-11 03:03
宜宾“双城”自2016年启动建设以来已与20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在宜高校从2所增加到12所,入驻产研院12家、院士工作站2个,为促进科研院校进一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宜宾高校联盟专门成立大学城联盟设施设备工作专门委员会,推进“双城”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工作。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今年10月“双城”第一批次44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在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与工业设备共享平台正式上线,并完成收费标准、共享时段等信息挂牌公示,实现面向社会开放共享。所共享的设备均安装在线行为分析仪,可实时掌控设备使用情况,方便用户择机进行共享申请和使用。 四川省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由科技厅牵头建立,是加快推进科研设施与仪器向社会开放的科技资源支撑平台。平台积极服务大型仪器设备的供需双方,提供信息查询、服务推介和网上预约等功能。用户只需登录平台网站(http://www.sckxyq.com),就可进行“双城”设备查询、预约使用。 【宜宾高校联盟】 联盟目前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或将增加研究生教育分会、校企合作专业委员会) 串联起大学城内多所高校的小河。 |
“宜宾高校统战工作联盟”成立
联盟”的成立,旨在进一步凝聚思想共识、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搭建校地、校校、校企统一战线合作平台,也是校地统一战线聚焦“科教兴市、人才强市”这一核心汇智聚力的重要探索,更是校地统一战线创新推动校区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必将成为校地合作、校校交流、校企发展的重要通道; 会上签订了宜宾高校统战工作联盟章程;举行了宜宾高校统战工作联盟揭牌仪式;宜宾市委统战部与宜宾学院党委签订了《同心·金桥工程校地合作协议》;签订了《宜宾市侨联 四川大学侨联共建专家工作站(宜宾站)合作协议》。 评论图片 |
高小林作为在宜办学高校代表发言。他介绍了四川轻化工大学统战工作相关情况,对统战工作联盟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宜宾市委市政府从建立大学城开始,始终坚持产教融合、产城一体化的理念,推动入驻高校校地融合发展,为高校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和生活条件,创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让入驻的高校和教师感受到有平台、有舞台、有作用。他表示,作为宜宾大学城入驻高校,非常高兴参加成立大会,轻化工大学一定会和其他在宜的高校共同努力做好工作。 会前,大家参观了三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部,听取了我校统战工作成果介绍。 评论图片 |
[共建宜宾高校联盟]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宜宾校区赴成都工业学院宜宾校区考察交流
会上,朱薇薇和李刚俊分别从校区办学理念、教学规模、师资队伍、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向客人进行了介绍。双方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教师互聘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希望两校能“抱团发展”,注重校区特色,以学生为本,按照“学科互融、文理融合、师资互换”理念,努力构建两校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龙成松诚挚感谢校区的热情接待和经验分享,对川外成都学院宜宾校区的专业建设、发展方向进行了分享与交流,希望今后两校能继续加强学习交流,在课程、专业、学生工作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建,实现共赢共荣。
评论图片 |
[共建校地联盟]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 李远辉副教授当选政协翠屏区常委 经校区积极推荐、翠屏区委统战部严格审查考察、翠屏区政协协商提名、政协主席会议决定、大会选举,国际语言文化学院院长李远辉副教授全票当选政协宜宾市翠屏区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政协翠屏区委六届委员会共有委员293名,常务委员53名,李远辉副教授是本届常务委员中唯一一名来自翠屏区驻地办学的10余所高校的政协委员。李远辉副教授的当选,既是组织对他个人的信任,也是对校区办学质量和社会形象的充分认可。校区支持和鼓励李远辉副教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履职尽责,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为促进校地合作和产教融合做出积极的贡献。 评论图片 |
[校地联盟] 轻化工大学王洪辉书记为产教融合建言资政
校党委书记王洪辉以专家委员身份参加宜宾市委市政府第一届决策咨询委员会第五次委员会议,并在会上以《关于宜宾高质量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市的几点思考》为题作了发言。 王洪辉书记指出,2016年以来,四川轻化工大学与宜宾市委市政府精诚合作,是第一个支持宜宾大学城建设的高校。这几年来,学校和宜宾市委市政府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结下累累硕果,获得深厚友谊。面向未来,学校和宜宾市委市政府也定将联手共进、互帮互助,共创校地合作典范。 王洪辉书记强调,宜宾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教育部列为全国21个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之一,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的城市,也是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这些初步成效为宜宾高质量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市奠定了坚实基础。下一步,建议宜宾市委市政府一是要激发办学活力动力,坚持以系统观念作好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与发展规划,探索建立产教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积极的人事管理制度改革;二是要创新打造用好平台,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积极向上争取预算内投资,推行校地合作、校企合作项目化管理;三是要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组建产教融合指导咨询委员会,引导校企双方寻求利益共同点,探索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人才综合培养模式,围绕产业发展持续优化专业布局。 评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