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发改委网站公布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
其中信息量很大,又是有城欢喜有城愁。
1
上海,不用多说
整份规划,最明显,也是最重要的自然是上海。
长三角的交通是要以上海为中心,编制一张覆盖长三角的交通网络。
所以在规划中,任何节点与通道,都是围绕上海而设置。
首先是6条综合运输通道,4条与上海有关,其中3条是以上海为终点。
接下来的城际交通,更是直接点出上海的核心地位。不说了,上截图:
而上海在长三角绝对老大地位,放在大湾区,对外门户作用自然是香港,但又比香港多了国内枢纽的作用,其实更类似于香港+广州。
之前杠杆地产多次强调,上海作为绝对的老大,无非是好或者更好。相反是老大之后的位次,争夺得更加激烈。
2
南京才是幕后赢家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中,上海被提及了54次、南京47次、杭州32次、宁波32、合肥24次,剩下的城市被提及次数均在20次以内。
光看数字,上海并没有一骑绝尘,反而是南京地位被强化更有深意。
杠杆地产认为:毫不意外。
交通规划不同于经济排名,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城市区位决定的。
就拿南京来说,如果说上海是长三角的国内门户,南京就是外地进入长三角的那个国内门户。
北京去上海,陆路必须经过南京。成都、重庆、武汉这一线去上海,也需要经过南京。
只有广州、深圳去上海,不用经过南京(经过杭州),而长三角与大湾区的联系交流,没有京沪、沪蓉这两条通道频繁。
而北京、成都、重庆、武汉去杭州,也要经过南京。
这个角度,南京坐拥了岔路口,这个位置有点类似大湾区的广州。从北边过来,无论是去珠三角东翼的东莞、深圳、香港,还是去珠三角西翼的中山、珠海、澳门,全部需要经过广州。
后来随着长三角的扩容,安徽入列。南京还抢了部分安徽枢纽的功能。通过京沪通道,南京直接辐射到蚌埠等安徽北部。通过沪汉蓉通道,握住了合肥和六安等安徽中线。最后通过沿江通道,把马鞍山、芜湖、池州、安庆等安徽南部拉进来。
徽京,真不是浪得虚名。
南京的战略和地理价值,在古代和民国时期已经一次次被证明了。其025的区号,也见证着其在中国的大区中心地位。哪怕后来上海拿走了大区经济中心的职能,南京很多方面依旧有地位。
3
合肥被边缘了?
合肥这两年很火,但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中,出现的次数少于上海、南京、杭州、宁波。
要知道在2016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合肥定位的规模可是仅次于上海和南京的,与杭州平级。
而且在中国高铁的蓝图里,合肥可谓最大黑马。更是作为“米字型”枢纽的唯一新星,其他北京、郑州、武汉、重庆、西安,都是响当当的老牌枢纽。
但杠杆地产需要提醒一下大家,这是长三角交通规划,不是全国的。某种程度上,是在长三角内部织网。
安徽入列长三角本身较晚,曾经狭义的长三角基本上集中在沪宁杭地区。
加上合肥在长三角内部离上海较远,虽然坐拥节点,但在以上海为中心的布局中,确实不占优势。
可这绝不代表合肥的枢纽地位被动摇了。
4
杭州不如南京?
这份规划中,南京俨然副班长。让很多人怀疑民间出镜率和经济影响力更强的杭州,“失宠”了?
非也!
上面杠杆地产已经说了,交通规划不同于经济排名,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城市区位决定的。
而且杭州经济的崛起是这几年的事,而南京的交通地位是从古至今,不断夯实的。
如果拿长三角和大湾区对照,把上海比作香港(上海综合性强于香港),把南京比作广州(南京经济弱于广州),多少还有些不恰当的话。
杭州和深圳,确实更像一些。无论是经济影响力还是这几年的上升势头。
某种意义上,深圳在战略和地理上的价值,比杭州低太多。杭州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深圳更是没法比。
可这,影响深圳成为希望之城了吗?如果深圳没影响,杭州也不会受影响。
何况杭州本来也不是靠综合性取胜的。上海对国企总部、外企(中国)总部、领事馆等吸引力,不仅是长三角第一,说是国内最强也不为过。
杭州不也靠着发达的民营经济,突围成功了吗?
5
苏州,梦碎的不止是机场
在这份规划里,苏州被提及了13次。这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苏州梦寐以求的机场,还是不见批复。
近两年,苏州试图通过争夺上海第三机场,希冀“曲线救国”圆机场梦。但最终南通胜出。
事实上,苏州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申请建机场期间。期间梦碎数次。
在高规格的国家级规划——《“十三五”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规划》中同样能看出端倪。
根据财经博主刘晓博老师的统计,在那份规划中,上海16次被点名,宁波8次、南京7次、杭州6次、合肥4次、苏州0次。
0次!
其实,苏州是有机场的。
无锡机场正式名称是苏南硕放机场,距苏州和无锡市区的距离其实差不多,苏州也持有该机场三成的股份。
另外,苏州去上海的高铁也就三十分钟,出了高铁站就是上海虹桥机场。倒是杭州萧山机场现在连地铁都不通,西湖边到萧山机场的车程还要一小时。
说到底,苏州缺的不是机场,而是缺大城市的名分。
不过既然事实如此,不如放弃执念。
靠近上海的明星地级市苏州,虽然没有“另立门户”的资格了,但可以通过融入城市群来获得发展。
交通地位苏州争不来,不如安心去拼经济。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
反过来说,有些地方因为地理位置重要,越来越多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加身”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交通带来的人气已经足够。
他们未来的挑战是:通过更丰富、有竞争力的产业,以及更好的市场环境把人留下来。否则,路再多也超过了边际效应,起不到“留住人”的作用。
产业好了,人才、楼市都会好。这是亘古不变的。
图片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