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四川省绵阳市 2019-6-28 15:33
先人懿德立家风 “清贫太守”美名扬 陈云达 文同成为北宋诗词书画四绝大师、勤政爱民一代清官,得益于良好的家风。 先祖文翁,是庐江舒地人。少年好学,通晓《春秋》。担任郡县小官一边时,因志洁行廉,被选入京城陪太子刘彻一起读书。汉景帝后期,被任命为蜀郡太守。文翁仁爱且喜欢教化,看见蜀地民风野蛮落后,就谋划诱导教化之新法:他选出张淑等十多个聪敏有才华的郡县小官吏,亲自告诫勉励之后,送他们到京城,就学于大学中的博士,主要研修法规法令。为减少郡守府对这批学子的费用开支,文翁用自已的薪水购买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委托考使送给太学中博士,充当部分学费。几年后这些蜀地青年学成归来,文翁让他各地担任要职,依序考察提拔,有的官至郡守刺史。文翁还在成都府市中修建学宫(公立学校)取名“石室”,把各县中经济条件差而又品学兼优的青少年招收到学宫读书,免除他们的徭役。文翁直接把学问高的弟子提拔到地方,填补郡县官员中的空缺,学问次的就任命作“孝悌男”(一种主管德行教化的官职)。他经常选出一些学宫优秀青少年在自己身边做事,每次巡察,都要带上他们去地方宣讲法令。各县官名见到了有本县才俊跟随郡守左右都引以自豪,都争着将弟子送进宫学。汉武帝吸收文翁的经验 诏令全国郡县都设立官学。“是我们文家的祖先创立了公学!”,文同的父亲经常教育儿子要学文翁恤民事,劝农桑,办教育,步入仕途后作文翁那样的“循吏”。文同牢记父亲教诲,以文翁为范,热爱学习,每到一地都兴办教育,被世人尊为“石室先生”。他任兴元府知府时针对汉中平原饶财寡文的现状,向朝廷上《奏为气置兴元府学教授状》,请求朝廷为兴元府学设置学官(专门管理府学的行政机构及长官),朝廷批准了文同的请求,为全国各州的府学都设置了教授。如今,文翁创办的“石室府学”(现为成都石室中学)犹在,文同建议设置的府学教授,现已演变为教育局。 文同自称蜀郡文同,是以先人文翁为荣,他又称自己为巴郡文同,表明他还念念不忘他的另一位先人文立的美德。文立就是在祖先文翁创办的学宫(晋时为蜀国太学)游学而为西晋的一代名贤。他专攻《毛诗》《三礼》兼通群书,师事谯周,因其好学而谦逊被同窗陈寿等喻为颜回。为济阴太守时,政事清明,百姓乐业,入为太子中庶子,拜为散骑侍,迁卫尉,兼梁益二州中正,负责人才选拔,他为官不趋时好,选能不避权仇,大胆上书晋武帝启用诸葛亮、蒋琬、费祎等子孙为官,他最大的特点是“不结党”,在选拔举荐人才时,拒绝同窗邀聚,谢绝弟子拜访,任人唯贤。文昌翰为儿子文同讲述文立的故事是,特别告诫儿子在官场上要凭政绩,不要趋炎附势。文同为官三十年,始终以文立为楷模,处在变法与党争最激烈的时代,甘心情愿到地方任职,洁身自好,既受变法的王安石称赞,又受保守派司马光推崇。也才有清贫太守的美誉。 文同的父亲,饱读诗书而又儒服不仕的文昌翰,是文同最好的老师,他从《论语》:“与其可者”摘出“与可”为文同的字,他希望儿子“与其可者”“取其与者而不取其拒”,来到世上要成为“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的对礼会“给予”而非索取的无私奉献的君子。 文同将先人懿德变作家风,育儿教孙,以身垂范。其后人沐浴清贫之风,多成为贤人,廉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