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 四川省绵阳市 2019-5-14 22:55
本帖最后由 李戴 于 2019-5-18 11:05 编辑 绵阳是“三川襟带、一水中流”之地。三川之外,魏城河风物为大观。 一、简况 魏城河,古称络水溪,各河段、各支流各异其名,为涪江支流梓江右岸最大支流。发源于游仙区、江油市、梓潼县界山帽合山玉皇观南坡,[1]向东南流经游仙区柏林镇,至魏城镇纳青林沟来水,[2]至刘家镇纳石板河,东流至天宫堂纳宣化铺河,至大河咀纳石牛河,在叶家咀纳杨家河,[3]至大洪坝后折向南流经玉河镇,在龙门寺稍下纳上方寺来水,至清溪庵纳柳池河后入三台县境,曲折流向东南,纳鸭鹤岩西南坡来水,[4]经红旗堰朝东南流经双胜乡、忠孝乡后进入盐亭县境,于两河镇团结村两河口注入梓江。魏城河主河道90千米,其中游仙区境内为上段,长48.5千米,入三台县境后为下段,有41.5千米,流域面积970平方千米。 流域地处四川盆地北缘,海拔在500-700米之间,最高处是柏林镇九龙山旱山庙,海拔高度728米。[5]地貌以丘陵为主,游仙区境内一般为浅丘,相对高度一般为50米,三台及盐亭境内一般为深丘,相对高度100-200米。流水侵蚀切割,所形成的缓坡平坝,是流域内主要的农耕地带。底层出露以白垩系和侏罗系砂岩、页岩为主。 魏城河流域包含了游仙区、梓潼县、三台县、盐亭县的28个乡镇,总人口约55万人,总耕地面积约3.1万公顷。 据《中国江河水系大辞典》,魏城河河口年平均径流量13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总量4.1亿立方米,河流自然落差170米,可开发水能资源0.25万千瓦。 二、故县 魏城河流域曾是魏城、盐泉、安寿三县治地。 魏城县,始建于西魏废帝二年(553)。该年五月,西魏大将尉迟迥至涪(时称潼州),南梁刺史杨乾运降,尉迟迥分涪县地新置县,取 “魏国之城”的意义命名为魏城县,治地在盐泉井,即今游仙区玉河镇上方寺山下。涪县地归魏后,巴蜀大门洞开,西魏很快吞并全蜀。隋大业十三年(617),县治迁至溪河纵而驿道横的今魏城镇。唐宋因之。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魏城县撤销,并入绵州本州。[6]魏城县建县730年,辖龙溪、太平、青渠、万全四镇和永宁、清泉[7]等十乡。撤县之后,长期是魏城驿,仍是一颗璀璨的蜀道明珠。 盐泉县。唐高宗武德三年(620),分魏城县地置盐泉县,属绵州,治地在魏城县旧治地。盐泉县偏居一隅,因境内多盐井而兴盛,以左思《蜀都赋》“家有盐泉之井”句取名。辖石羊、石匙等二镇五乡。历经数百年开采,资源枯竭,至宋代,盐业已没落。元至正二十年(1283),盐泉县与魏城县一并撤销,并入绵州本州。 安寿县。西魏废帝二年(553),分巴西梓潼郡,在涪县置巴西郡,在梓潼置潼川郡。将梓潼县治移到稷连(今梓潼县石牛镇),并易名为安寿县。隋开皇三年(583)移治今梓潼县,大业三年(607)复改为梓潼县。 所以在魏城河流域,先后有魏城县和安寿县、魏城县和盐泉县同时并存。 三、文物 河之两岸,名胜荟萃,文物精华错落在山水之间。现有千佛岩、鱼泉寺、马鞍寺国保3处;有柏林天主教堂、魏城石堂观、北山院、圣水寺、文风塔、梓潼双峰寺、柳池九龙桥、塔山蓝池庙省保8处;有东岳庙乐楼、佛祖寺市保2处,古石牛堡碑、唐陈氏贞孝坊、通济桥碑、盐泉县遗址、金龙桥、神仙洞摩崖石刻、龙树乐楼、石伞、涌泉寺等县保若干处;有白翱家圣旨碑、蒲氏烈女坊、重熙桥碑、高官寨、黑虎寨、人和堡、雒水堰、高简墓、双桂桥、圆木桥、石牛陕西馆、刘家三圣宫、上方寺、白马观等众多有代表性的文物点。 千佛岩石窟,在卧龙镇卧龙山上。唐贞观八年(634)始凿,造像凿在东西长5.5米,南北宽5.2米,高3.2米的长方体石墩四周壁上。东、西、北三面凿三大龛,南面是千佛龛,故名千佛岩。东龛高2.3米,宽2.5米,深2.2米,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称“东方三圣”龛。龛顶刻天龙八部,为浅浮雕,形象丰满,刀法流畅。西龛高2.2米,宽2.3米,深1.8米,共有造像53尊,称“西方三圣”龛,贞观八年造。北龛高2米,宽1.9料,深0.9米,共有造像9尊,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供养人二力士,称“华严三圣”龛,中和四年造。2006年被公布为国保。 鱼泉寺,在东宣镇鱼泉村魏城河右岸鱼泉山腰,坐南向北,建筑面积1213平方米,由两个四合院横向布局组成。其西院大雄宝殿修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面阔三间,进深五间,檐下斗拱状如莲花盛开,素雅圣洁。其余基本为清代遗构。灵官楼等处有“月下美人来”、“林中生玉竹”等壁画几十幅,饱含人文情怀。西配殿中有镇寺之雷神,全石圆雕,造型生动。东院满园兰桂,清净雅致。寺侧碑廊有叶上林《鱼泉寺功果告竣序》等碑13通。2013年被公布为国保。 马鞍寺,在刘家镇曾家垭村魏城河左岸马鞍山西麓。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6348平方米,建筑面积3100平方米,是纵115米,阔55.2米的闭合式建筑群。呈中轴线对称布局,从前至后依次有乐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玉皇殿,两侧是贯通前后达13间的厢房。乐楼建于同治六年(1867),六翘角歇山顶抬梁穿斗木结构,下部用高柱础抬空,远望若悬空“蜃楼”,是旧“涪江八景”之一。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建于乾隆十五年至六十年(1795),三殿同为悬山顶抬梁穿斗木结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玉皇殿建于道光八年(1828)。大雄宝殿粉壁上绘有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等佛教题材壁画,色彩富丽,笔法酣畅,画中人物衣带飘荡,重现了“吴带当风”的神韵。另有一些水墨壁画,亦淡雅高古。马鞍寺旧为书院,是绵州、三台、梓潼、剑州、彰明等地子弟的求学热地,至晚晴建义学。2013年被公布为国保。 石堂观在魏城镇绣山村,坐北向南,七石悬空,峥嵘雄奇,有“小窦团山”之称。石壁间摩崖石刻以唐大周久视元年(700)崔融《灵泉记》为滥觞,后刻元和四年(809)两则题记,分别是李汭《高凉泉记》和沈超《崔文公魏成县灵泉记述》。南宋乾道求雨题记旁是绍定己丑冉木《冉震甫放粮记》。有晚唐佛教造像13龛,附近有北宋太平兴国六年(982)《西川路转运司帖石堂院》、绍熙五年(1194)章师古《留题石堂院记诗》。另有几则清代石刻。2012年被公布为省保。 北山院,唐名宝禅院,今呼大佛寺,在魏城镇先锋村。大佛殿后壁曾有唐乾符四年(877)摩崖弥勒大像一尊,今仅存“唐宝禅院造像记”。题记左侧,有11龛佛教造像,分布在长32米,高2.8-5.1米的崖壁上,其中三佛龛、飞天龛、三首八臂护法天神龛等是乾符年间雕凿,有题记。“地藏·十王·地狱变相”群龛为中和元年雕凿。石壁左侧末端,有金刚经全文及校验本各一方,字径在1厘米许。此崖面造像因金刚经而称“经柜子”,又音转为“金柜子”。寺侧则为“银柜子”千佛造像,今存400余尊,有题记。北山院是唐风古韵的寄身之所,2012年被公布为省保。 圣水寺,唐宋称名山院,在魏城镇圣水村。寺中有7个造像龛窟。最早的是天尊老君和52真人、阿弥陀佛和52菩萨龛,旁有唐永徽元年(650)造像题记和开元十七年(729)修饬题记。佛道同龛,反映了二教融合的历史事实。又有水月观音龛,主尊为半跏坐男像观音,肃穆精美,建造于唐中和五年(885),是四川地区最早有明确唐代纪年的水月观音。另有后蜀广政三年(940)造像题记。寺后壁有龙湫,“祷雨立应”,唐号甘泉,元称阜民泉,明曰圣水,正统元年建寺,称圣水寺。另有乾隆以来的清碑6通。2012年被公布为省保。 文风塔,在魏城镇南魏城河右岸,由魏城巡检李春荣倡建于光绪五年(1879)。坐东南向西北,为六面密檐式空腹砖塔,13层,通高25米。内壁镶嵌石刻28方,诗词歌赋,行楷草隶聚集一室,笔墨酣畅,吟咏雅正。其作者有岁贡李蕃、廪生宋焕章、举人向应元、岁贡向春台等。群儒们通过对魏城山水地望、历史人物、桂华书院和新建宝塔的吟咏,表达了对振兴地方文风的深切厚望。2012年被公布为省保。 佛祖寺,在太平镇佛祖村3组,正处于明代进士白翱故里荆山沟。寺在明代万历中称真人院,元海任住持时,将寺改为滴米寺。毁于明末兵燹后,清初重建。嘉庆二十一年(1816),住持御方在绝壁镌刻“滴米遗迹”四大字,长6.8米,高近1.9米,阳刻。民国时,魏城刘德皆留有题记于四字之下。寺中另有荆山双柏,乾隆时如参禅师所植。2013年被公布为市保。 盐泉县遗址。明末,盐泉故县毁于兵燹。废址一带有狮子坪、衙门口、大堂湾、大院子、灰坪坝、烧房湾、古井洞,盐井湾等地名。据《绵阳文物》,原县城占地300余亩,原衙门所在地名为大堂湾,其前沿的开阔地是古县城的“歇马场”,临溪的废石桥是当时的跑马桥。小溪左岸“大院子”的保坎、屋基、台阶和路面皆是原县城街道残存的条石和片石叠砌而成。在遗址多处发现地下排水陶筒及成行成排的街道房舍基石等。1959年和1973年曾先后两次在遗址区域出土明代铜盘,铜炉等文物。盐泉县盛产井盐,在贾家狮子坪下端,有一大片灰和土壤想混的黑土质,叫灰坪坝,系烧盐的柴火灰所致。灰坪坝北侧纵深一里的山湾,是古城酿酒作坊,乡人称为烧房湾。废址隔溪有上方寺,为旧法水院,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僧良甫崇仁灵塔碑,明崇祯二年《新敕建金刚记》,明钱法碑,另有清碑若干。1985年被公布为县保。 蒲氏烈女坊,在魏城镇关帝村1组,建于嘉庆十五年(1810)。坊主蒲岩姑,魏城蒲朝隆女,年十九。嘉庆五年教军入境,被掳劫,不屈,被杀。像蒲氏烈女坊这种有嘉庆教乱、咸丰蓝李之乱背景的文物还有唐陈氏贞孝坊、魏城堡、人和堡、旱山寨、高观寨、黑虎寨、马鸣寺、太通寨、观鹿山等等。 双峰寺,在双峰乡,创自元朝,名曰霜风。每逢月之中央,圆月从两峰之间徐徐升起,景色壮美,为一邑巨观。明朝高第、高简、高节读书于此,题咏其间,始改名为双峰。清代美其名曰“双峰夜月”,列梓潼八景之一。寺有康熙十一年建的大雄殿和城隍殿,2012年被公布为省保。 蓝池庙,是梓州酆都,在塔山镇蓝池村5组,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有山门、拜殿、岱岳殿、厢房等明清古建。附近神仙洞有南宋端平三年(1236)杜之复摩崖石刻,其中“虎穴龙门以为蓝池奇观”为庙史可考之始。庙先后毁于元初、明末。正殿岱岳殿,重建于明弘治二年(1489),二重檐歇山顶,梁架是八椽栿前后乳栿用四柱抬梁结构,面阔13.15,进深12.7米,下层有斗拱28朵。雍正、乾隆、道光、同治、宣统年间各有建修,今存乾隆九年潼川府知府柴鹤山和教授邓作弼敬献的“岱宗岳府”、“桂子天香”木匾。灵官殿建于道光七年。侧殿和十殿建于宣统年间。2007年被公布为省保,2019年3月,入围第八批国保单位评选名单。 九龙桥,位于柳池镇清溪村和玉河镇四房湾村之间的魏城河上,南北向,白沙岩石质,双石并拼,9墩10孔,以龙形工字墩衔锁,全长50米,宽2.12米。桥墩上有五尊龙形,圆雕,以中龙为主,造形大器,形象生动,气势非凡,细部精美,是本地龙桥的上品,趋步郪江九龙桥,居魏城河龙桥之首。魏城河另有东宣金龙桥、柏林双桂桥、石板圆木桥、刘家文风桥、玉河太通桥、东宣三升桥、石牛栖隐寺桥等几十座古石桥。他们大多建于清代康乾之后,是湖广填四川后人口、经济大爆发的时代反映。 洛水堰位于柏林镇洛水村11组,土河堰,系魏柳河上源洛水溪上的一个古堰,由堰区、堰埂和翻水坝组成。其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清嘉庆二年(1797)重建,解放初扩建,灌田约千余亩。另有广济、同仁、双江等古堰。解放后,新修了红旗、红星等几十座拦河堰,河流两侧山地,建有复兴寺等若干水库。 四、人物 魏城河蜿蜒舒缓,两岸青山如黛,田畴相望,炊烟袅袅。这里山川秀丽,人文蔚起,一批批杰出贤士所散发的光辉,穿越时空,照映至今。 苏易简,字太简,宋盐泉县人,其故里在废盐泉县南之清溪岗下。龙门寺之阳有其母薛太夫人墓。苏易简是唐宰相苏颋十世孙。曾祖苏振曾为铜山令。祖苏寓,仕后蜀,在剑州司马任上挂冠,至左绵,葬父骨于盐泉县之清溪。父苏协,进士,历官翰林学士、开封兵曹,配薛鍨之女。广政二十一年(958),苏易简生于盐泉清溪,太平兴国五年(980)举进士第一,成为宋朝四川的第一个状元。为翰林学士。淳化三年(992),官迁给事中、参知政事。至道二年(996)卒,终年三十九,赠礼部尚书,加特进中书令。所著《文房四谱》是我国记载文房四宝的开山之作。苏状元配白氏,生苏耆,进士。苏耆生苏舜钦、苏舜元,皆举进士。苏氏族人生活于古盐泉、梓州、铜山,故苏门五进士也为三台人、中江人。 王助,字次安,唐魏城县人,唐大中初举进士。宋孙光宪《北梦琐言》评:“有奇文,蜀自李白、陈子昂后,继之者乃此侯也。”曾撰《魏城县道观碑》,文辞华丽,用典周备,绵州刺史薛逢非常欣赏,视其为同邑王勃(字子安),因改名助,字次安。薛刺史建碑载其文,列衔于后,历经战乱,螭首岿然。后眼盲,声名未显达,但薛公“振发增价”,子孙以此为荣。其子王朴仕蜀,官至龙图阁学士。[8] 僧嘉诚,南宋魏城县永宁乡人,俗姓杨,住持彰明县桥院寺时,寺已破落。受知县邓仲修倡导,乡大夫王子信襄助,发动信众,大兴土木,变废墟为胜地,化湿地为良田。律殿中严,重阖外敞,两边为廊,四周围墙。经楼、斋房、宿舍、厨房等,井然有序,释迦、六祖、观音、罗汉等,法相庄严。乾道三年(1167),朝奉郎孙观国作《重修桥院寺碑记》记其事。 愚公周道,字砥平,原为汝南人,居涪城龙渊镇,有二子周希奭(shì)、周希尹,皆举进士。宣和五年(1123),石门镇惠远桥建成,至淳熙年间倾圮。周公有乐善之心,老而益壮,富而不骄。见桥坏路阻,发心建修,志未遂而病故。病中嘱咐二子说:“为壮观瞻,要修桥楼。你兄弟二人是读书人,恐怕不能担任具体职责,可委托香岩寺道祖经办。桥兴废难料,今后,废则兴,坏则修,倒则立,我周家子孙无穷无尽,要矢志不渝,要一姓主理。”淳熙十六年(1189),两兄弟继承父志,义捐家财,延请僧祖道经理,用原涪城知县陈季习“去三患”之法重建新桥,绍熙二年(1191),新桥落成。陈季习作记,命名为“重熙桥”。重熙桥历六百年,至清嘉庆四年(1799)广济堰筑成后沉入水底。后来又设“广济”义渡、建圆木桥,而旧的重熙桥碑,仍立于石板镇广济堰尾圆木桥右岸。 白翱,字凤仪,明代绵州人,军籍。入川始祖系明武连令白素游;曾祖白敏受;祖白聪;父白永通,冠带将军;母陈氏。生于天顺六年(1462),由国子生中顺天府乡试举人,中成化二十三年(1487)丁未科三甲进士。弘治八年(1495)在任南京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并升授承德郎。弘治十二年(1499)擢升为奉政大夫,南京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弘治十七年(1504),在任处州知府,因母陈氏丧,归魏城河荆山沟(今佛子寺沟)故里,新置宅第,始筑厅基,置巨瓮畜金鱼,有虹垂饮瓮中,参政郭祥鹏命“映虹池”、“垂虹厅”之名。正德五年(1510),由池州府知府升山西按察司副使。正德七年(1512),因坐流贼劫略不能督捕,降为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同知。正德八年(1513),由两浙都转运盐使司同知升为长芦运使。正德九年(1514),被以“贪婪无检”为由弹劾。正德十六年(1521)去世。今太平镇佛祖寺村4组有弘治八年、十二年对白翱父母及妻子的敕封圣旨碑两通,其族人主要散布在太平、忠兴、柏林镇之间。 汪东洋,字德涵,其故里在太平楼汪家坝(今涪水村),别墅在魏城河支流鱼箭河飞龙山下汪家坝。年三十四岁中式嘉靖十一年壬辰科(1532)三甲进士。曾祖汪思拳;祖汪志训;父汪昌,驿丞。行一,弟东海、东瀛、東洲。观兵部政,升员外郎,山东按察使佥事。子汪象勋,拔贡。 李氏巨族。李文芳,字具实,号正林,万历己丑进士,历官户部山西司主事,升贵州按察司副使,原州城内秉宪坊为其遗迹。李文质,南京大理寺少卿。李美,官御史。李守廉,官云南永昌通判,权知府,墓在赵渠沟。李宸东,官知府,墓在桂华庄侧松包山。李恭,官陕西直君知县。[9] 绵州三高,故里在今永兴镇松山寺村和玉龙院村一带,魏城河支流石牛河的双峰乡高家村也是三高生活过的地方。这里的高氏棺椁还历历可见,但已经没有高姓人,曾经的巨碑也成了传说,清光绪五年武生杨先春补立了高简墓碑。省保双峰寺是三高的求学之所,曾有高第、高简二人的诗文碑刻,俱载志书。高简,字公敬,号大鹤山人,明嘉靖初举人,嘉靖八年己丑科三甲进士。历任礼部祠祭司郎中、吏部文选司郎中、刑部湖广司主事、云南布政司参议。高简之兄高第号洞蟾子,又号瓦屋山人,进士;弟高节为探花郎,“一门鼎贵,三凤齐飞”,高节入籍罗江。高第、高简二人在绵州四乡留下了很多不朽篇章。 张翀,字习之,三台县中太镇观鹿山人,弘治戊午科举人,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科、户科、礼科给事中,以直言敢谏著称。嘉靖三年(1524)在大礼议中遭廷杖,谪贬瞿塘。晚年归里,卒于家。隆庆改元,赠中顺大夫、太常寺少卿。《明史》有传。 叶上林,字桂岩,祖上在明初入蜀籍绵,世居梓潼县朝元山迎真观,康熙中,分脉至刘家镇雨台山。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生产之夕,叶父窦圃公梦双鲤入室,光耀照梁。乃呕心栽培儿子,培养出了清代绵州本土的第一个进士。六岁时,在雨台山发蒙,师从邱一亭。十四岁求学马鞍寺。乾隆五十四年(1789),过梓潼县试。乾隆五十六年(1791),到罗江参加州试,得冠军,补廪生。叶潜心研习《孝经》、评注四书五经,家有《敦厚堂家谱》,随时增益。嘉庆四年(1799),叶父去世。五年(1800)教军入境,叶奉母避难崖腹中,仍倚石读书不辍,以慰亡父生母。嘉庆十三年(1808),到成都参加戊辰科乡试,中第32名举人,时三十四岁。知州徐士林评叶为绵州大贤,寄予厚望。叶在桂华书院开馆授课,门下多知名人士,其中最出类拔萃者,有剑州举人李时荣、唐汝明、梓潼解元刘冕、绵州举人张竹溪等。叶三次北上赴考,最终于嘉庆二十五年(1820)中庚辰科三甲进士。叶在琼林宴上获赐宫锦表里各一端,寄回奉母作寿服,说:“聊以报慈母手中线耳。”不久,病逝于西安旅邸,终年四十六岁。梓潼知县张香海作《叶桂岩进士传》,叹其寿短。贵州粮储道孙文焕《挽叶桂岩上林进士》评叶是绵州破天荒者。今有鱼泉寺《鱼泉寺功果告竣序》碑、鱼泉村《修金龙桥碑序》碑、魏城唐陈氏贞孝坊题诗和叶汝德手抄《桂岩诗钞》等传世。 魏城胡氏,开基之祖是胡廷亮,雍正四年由闽迁蜀,居蜀十六年,先后在简州之淮州、中江县兴隆场和绵州魏城驿等地行医置业。胡廷亮元配谢氏,被尊为谢祖母,谓由中江世家于绵州之祖母。胡氏枝开叶散,分五大房,各房大聚居,按子弟资质定向培养,或务农、或经商,或为工匠,至光绪中碑载子孙153人,其中举人4人,贡生9人,廪生7人,文生12人,谱载有子孙506名,诸生以上36人,可谓是一个科举世家。白氏、汪氏、叶氏这样的明代移民,和胡氏、安氏等等众多清代移民,都受到魏城河的滋养,这些移民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书写了不朽的人文传奇。 五、过客 魏城河与金牛驿道、盐道交织,历史过客如过江之鲫,留下了匆匆而过的身影。 建县之前,留下姓名的仅限于乱世之中的“军政人物”:司马错、刘备、诸葛亮、姜维、谯登、李雄、尉迟迥等。 隋唐文明时代来临,更多的重量级人物经过,更多的巨星在此闪耀:唐玄宗、唐僖宗、崔融、杜甫、陆游、王勃、罗隐、陈季习、尹商彦、冉木、孙澈、李流谦、李璧、李正芳、李自成、张献忠、李调元、李星沅、张邦申、张问陶、田丰、吕豫江、竹添进一郎、山川早水、色伽兰…… 英雄挥长鞭经过,改变了地方历史;商贾携财货到此,促进了商业繁荣;文星驻马回望,吟咏了不朽的风物—— 清李蕃句:磊落涪城增气象,光辉驿路入欢呼。 宋陆游句:孤城木叶萧萧下,古驿滩声㶁㶁流。 唐罗隐句: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2019年5月4日李戴记) 参考资料: 1.陈渭忠《魏城河——涪江二级支流》,原文载《四川水利》1999年第3期。 2.王志强《古盐泉县兴废之秘》 3.民国《绵阳县志》、同治《绵州志》、2007年《绵阳市志》 [1]玉皇观、帽盒山、来凤垭、马鞍山在魏城河正源源头一带,帽盒山居正北,玉皇观、来凤垭分列侧翼,合围三面,下有崇林水库,下泄为三八水库。 [2] 有大、小青林沟,大青林沟是正源,流经莲池寺,至魏城镇附近名红岩子河。 [3] 左岸在叶家咀和三河口汇入的支流,下游名杨家河,上溯有马家庵、闵家桥、普城院,源头在罗家湾等处。此河或即陈渭忠文中所指松林湾沟。 [4] 鸭鹤岩-四清水库-华峰水库-南流纳南琛寺来水,汇流后汇入魏城河。 [5] 三角包海拔675米,高观寺海拔661米,龙树镇博达岭672米。 [6] 魏城县始建和迁县时间,资料记载各有差异。《通志》、《州志》、《县志》记为废帝元年和大业十三年。《寰宇记》:“盐泉县,汉涪县地,后魏于此置魏城县,唐武德二年分魏城县置盐泉县。县以地有盐井,民得采漉,为四方贾售之地。《蜀都赋》云‘家有盐泉之井’,取此为名。”《元和郡县图志》:“魏城县,上,本汉涪县地,隋大业十年自盐泉井移魏城理此,属金山郡。按,盐泉井在今县东南四十五里,盐泉县理是也。”“盐泉县,中下,西至州五十六里。本汉涪县地,后魏(废)帝元年割涪县置魏城县,武德三年分魏城置盐泉县。”《四川通志》:“魏城废县,在州东北六十里,本涪县地。西魏废帝元年析置魏城县,属巴西郡。隋属金山郡,唐属绵州。《元和志》:‘西南至州六十五里,隋大业十三年,自盐泉井移今理,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西魏从散关出发伐蜀的时间是废帝二年春,未至涪县而先建魏城县?据此,当订正为废帝二年建魏城县。 [7] 分别见宋孙观国《重修桥院寺碑记》和魏了翁《江油县尉冯君墓志铭》 [8]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唐大中初,绵州魏城县人王助举进士,有奇文,蜀自李白、陈子昂后,继之者乃此侯也。尝撰《魏城县道观碑》,词华典赡。于时辞逢牧绵州,见而赏之,以其邑子延遇,因改名助,字次安,壮其文类王勃也。自幼妇刊建,薛使君列衔于碑阴,以光其文,虽兵乱焚荡,而螭首岿然。好事者经过,皆税驾而览之。助后以瞽废,无闻于世,赖河东公振发增价,而子孙荣之。其子朴仕蜀至翰林学士。《县志/文苑》有载。 [9] 见《县志/兼山堂记》:绵北魏城驿,废县也,在昔山岳效灵,环驿二十里,名贤辈出,赵宋苏氏易简父子以文章显,有明廉宪汪公东洋、工部白公翱、巡按李公文芳、大理寺卿李公文质、太守李宸东、府尹李守廉诸君子,类以科第政绩显。
|
评论图片 |
IMG_1780.jpg (118.35 KB, 下载次数: 1672)
清溪.jpg (102.29 KB, 下载次数: 1656)
评论图片 |
长知识了。谢谢作者的力作。
评论图片 |
来自 广东省 2019-7-28 17:53
坚持不懈的努力,厉害!
评论图片 |
路过 评论图片 |
魏城的风景尽收眼底,李老师辛苦了
评论图片 |
来自 四川省绵阳市 2019-8-9 20:32
辛苦了,很好的纪实!
评论图片 |
作者功德。
看见一些塔庙碑石,感受到文明的传承;看见一些近古桥梁,感受到先人睿智和艰辛;看见美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阅者何不抽空去游览一番。 评论图片 |
评论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