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2)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2 15660 来自 四川省乐山市 2019-2-13 13:38 | 只看该作者
水因有月方知静 天为无云始觉高
----南宋著名禅僧别峰宝印
葱姜园子/文
水因有月方知静,天为无云始觉高。
独坐孤峰休更问,此时难著一丝毫。
别峰禅师这首诗偈,立意之高,令人感叹击节。水中之月,沉寂极至;无云之天,高远无尽。禅境何不如此,本心澄澈,空寂无相,如独坐孤峰之顶,心无障碍,眼无剩物,不染“一丝毫”尘埃。这是何等之境界。
别峰禅师(1108—1190),名宝印,字坦叔,圆悟克勤法嗣,临济宗杨岐禅系门人,是南宋著名的一代禅门宗师。“别峰既弘法蜀中,又卓锡江南诸寺数十年,法音寖及东南半壁,尽领宗门风骚。”(《巴蜀佛教碑文集成•序言》)他这一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彻悟禅学;二、云游参访;三、随缘教化。
一、彻悟禅学
别峰禅师,生于乐山李氏子,世居峨眉之麓。少年时,就博通六经及百家之说。师从德山院清远道人,法名“宝印”。受三坛大戒后,一意研习《华严经》和《大乘起信论》。不超出同学不歇气。开口讲经云兴泉涌,名声很大。18岁上峨眉山中峰寺,于临济宗杨歧禅系南岳下十六世密印安民(圆悟克勤嗣法弟子)专修禅宗。
一日,密印安民禅师在中峰寺说法,举僧问岩头:“起灭不停时,如何?”岩头叱曰:“是谁起灭?”(《补续高僧传》卷十)用了一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向求法者透露出了一个禅门的妙谛义理,即本净心性本无起灭,有起灭者是杂染之心识意识,是无明与妄念杂染本净心性的结果。旁听的别峰禅师一点即通,豁然大悟。从此,峰不可触,机锋峻发,密印安民恨相得之晚。
宋绍兴二年(1131),圆悟克勤自南归成都昭觉寺,密印禅师将22岁的别峰宝印介绍给圆悟克勤大师。二人相见,以”举拳”交锋。据陆游《别峰禅师塔铭》载:
一见禅师,圆悟禅师便问:“从上诸圣,以何接人?”
别峰禅师便竖起拳头。从禅门妙法的实质而论,佛法是不可言说的,所以别峰宝印以手势的形式来体现。
圆悟禅师道:“此是老僧用者,孰为从上诸圣用者?”
别峰禅师于是挥舞着拳头。
圆悟禅师亦举拳相交,大笑而罢。并且,得到了圆悟克勤的印证:“是子他日必类我师。”乃留别峰宝印住昭觉寺三年。
绍兴四年(1134),密印禅师要把住持职位让给,别峰坚辞。密印师大怒说:“我以法得人,人不我传,尚何以说法为!”圆悟大师知悉此事后,也劝别峰宝印遵从师命。于是别峰宝印返峨眉,住持中峰寺十四载,名驰巴山蜀水,道望甚隆,四方学者争归之。“道望日隆,学者争归之,虽(密)印、(圆)悟二师,不能掩也。”(陆游《别峰禅师塔铭》)
对此,《续传灯录》、《补续高僧传》等也都沿袭此说。就连《峨眉山志》也概恬为:
“宋别峰禅师,龙游李氏子,世居峨眉。从密印禅师得法后,又事圆悟,入室,深相许可。”其实,别峰禅师谒颂说明了这一点,参禅悟道者,须痛下工夫,须有排除万难的决心与意志,才有可能开悟。文曰:
将心除妄妄难除,即妄明心道转迂。
桶底趯穿无忌讳,等闲一步一芙蕖。
二、云游参访
绍兴十八年(1148),39岁的别峰宝印禅师南下云游、参学。见沩山佛性泰(大沩法泰),福严月庵果(月庵善果),疏山草堂清(草堂善清)等诸禅德。最后至径山,参礼大慧宗杲禅师。大慧宗杲,“看话禅”的创始人,即圆悟克勤的嗣法弟子,中峰寺密印安民禅师的法兄弟,也就是别峰宝印禅师的师叔。大慧对别峰一生影响较大。据陆游《别峰禅师塔铭》载:
大慧宗杲以机锋的形式问:“上座从何处来。”
别峰曰:“西川来”。
大慧宗杲曰:“未出剑门关,与汝三十棒了也。”
别峰曰:“不合起动和尚。”
从这一问答上看,别峰宝印还是从自我本有的本来面目入手,去回答了大慧宗杲的机锋,得到了宗杲的印证。并十分欣喜,于是令徒众收拾房间,请他居住。“时径山众千七百,虽耆宿名衲,以得栖笠地为幸,顾为师独扫一室,堂中皆惊。”(陆游《别峰禅师塔铭》)
足见,别峰禅师承接密印安民的法脉,还参学了圆悟克勤,与大慧宗杲交游,可以说,他成为圆悟克勤法系的重要一员。“三吴者人皆以圆悟为不死,而杨岐之路不荒矣。”(员兴宗《九华集》卷二)
大慧南迁,别峰禅师亦西归焉。“始住临邛凤凰山,举香嗣密印,历住广汉崇庆、武信东禅、成都龙华、眉山中岩,复还成都住正法。道既盛行,士大夫亦喜从之游。”(陆游《别峰禅师塔铭》)此后,又一度重新出关游方,住持过保宁、金山、雪窦、径山等大刹。曾有上堂法语云:
学佛人人被佛瞒,拨尘见得几何般。
狂风卷地云吹散,独立栏干宇宙宽。
三、随缘教化
孝宗敕令宝印禅师为径山寺住持,径山寺为临济宗祖庭,为江南五大禅院之首,谓之“天下丛林拱称第一”。宋仁皇太后、宋高宗、宋孝宗等均来此游。宋孝宗亲书“径山兴圣万寿禅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所皇家寺院,非德高望重的高僧岂能住持。
淳熙七年(1180)被召入宫,宋孝宗召别峰禅师入对劝德殿。孝宗主张“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即三教合一。并认为儒释道三教在道这一层面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孝宗问其别峰禅师。据《巴蜀禅灯录》载:
帝曰:“三教圣人,本同这个道理否?”
师曰:“譬如虚空,东西南北,初无二也。”
帝曰:“但圣人所立门户,则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设教。”
师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间?故《法华》云:‘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与实相不相违背。’《华严》云:‘不坏世间相,而成出世间法。’”
帝曰:“今时士大夫学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语言,不见夫子之道,不识夫子之心。惟释氏禅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顿令悟入,不乱于死生之际,此为殊胜。”
师曰:“非独后世学者不见夫子之心,尝见孔门颜子,号为具体,尽平生力量,只道得个‘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着。而夫子分明八字打开,向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观之,圣人未尝回避诸弟子,而诸弟子自蹉过了也。昔张商英曰:‘吾学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实为至当。”
孝宗与别峰禅师入对,说明一般之人会堕入见闻觉知之中,而悟道之人则不会堕于见闻觉知之中。特别是孝宗还专门问别峰禅师,如何评价庄子?颇有意思。据《巴蜀禅灯录》记载:
帝又问:“庄老若何人也?”
师曰:“只是佛法中小乘声闻以下人。盖小乘厌身如桎梏,弃智如杂毒,化火焚身,入无为界。即如庄子所谓:‘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飞灰。’若大乘人则不然,度众生尽,方证菩提。正如伊尹所谓:‘予,天民之先觉者也,将以斯道觉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泽者,若已推而内之沟中者也。”
帝大悦。
类似这样的随缘教化之事还很多,比如凤凰山开堂升座、灵隐寺开堂等,就不一一例举,还是别峰禅师偈颂说得好,文云:
说法不劳三寸舌,参禅惜取两茎眉。
玉栏干畔青青柳,最好人间二月时。
淳熙十年二月,孝宗作《圆觉经注》赐别峰禅师,并命作序。说明别峰宝印在中国禅宗史上非同凡响的地位。门人筑庵于山北,太子赵惇(后为光宗)书“别峰”二大字赠之。“别峰”之号来源于此。据《南宋径山大事初考》一文载:
“淳熙熙七年(1180年),别峰宝印主径山,淳熙十年,宝印创建径山西阁,宋孝宗赐御注《圆觉经解》于径山,命宝印作序,并改名“圆觉阁”,陆游撰《圆觉阁记》。“
绍熙元年(1190)十一月,别峰宝印忽往见交承智策.言将别离。智策问师何日西行,宝印曰:“水到渠成。”归茅庵后,禅师索纸笔书:“十二月初七夜鸡鸣时”九字,后如期坐化。世寿八十二岁,戒腊六十四龄。光宗皇帝赐溢曰“慈辩”,名其塔曰“智光”。
别峰宝印禅师圆寂后,其法孙宗愿赴山阴镜湖将这一噩耗告诉生前好友陆游。陆游闻讯,泪如泉涌,含悲作《别峰禅师塔铭》,详述禅师生平,赞其弘法业绩,最后写道:
“圆悟再传,是为别峰。十坐道场,心法之宗。渊识雄辩,震惊一世,矫乎人中龙也!”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葱姜园子 lv. 2

    主题

    847

    交子

    3956

    粉丝

    7

    发消息

    生日:

    1960年10月22日

    所在地:

    四川省 乐山市 峨眉山市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