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前两年的一篇习作“白塔山游记”(好像曾在宜宾日报上发过),偶然发现在旅游网上:http://www.xhtours.com/sight/folk_show_1306_6488.html 白塔山游记攻略
融融的春光使自来春早的川南更加明媚,古城的几个公园连日游人如织,一派浓浓的节日景象。我们选了立春日去踏游城外的白塔山。
白塔山,又名东山,登高山,在老城东面,是自古以来登高览胜的绝佳去处和风景胜地,旧时曾流行一首夸耀地方名胜的童谣,短短十句童谣就有三句与白塔山有关,可见古人对此处水光山色的属情和青睐。近年、地方政府在加大旅游业的发展中,也十分注重对白塔山风景区的开发,培修了山顶古寺和白塔,增设了茶园等休憩设施。同时,还在古登高山城遗址处新建了观景台,修了上山高标准公路。新近这次培修的“神来之笔”,要算是给白塔加装了恰到好处的夜光照明。入夜、古塔在高高的夜空中现得洁白晶莹、玲珑剔透而又带有几分朦胧,使古城的夜景平添了一种梦幻般的色彩和情调。
自城里去白塔山,有水陆两路可达。或从水东门下面码头乘船过江上山;或过岷江桥经江北文化广场沿江边公路上山。我们选走陆路,并循旧时登山的林间石梯上到山腰,有新修的水泥便道相接。出树林上便道,视野豁然开朗。山顶有不大相连的三个小山峰,左右峰高,迎面的中峰稍矮。左峰上即是新建观景台,正对着江对面的水东门。右峰上矗立着巍巍白塔,三江会合口即在峰下。而古称“抱恩寺”的白塔寺,则坐落在中峰与白塔峰之间的连结部。我们在一路红灯笼的导引下,先登左峰上的观景台。
早晨还在雾中的太阳此时已破雾而出,抬腕看表,还不到十时。原以为假日中人们出门不会太早,没想到山上四处都是游人,真是应了一句老话:“莫到君行早,更有早行人”。沿路茶园满座,附近的农家院坝里也摆上了桌椅板凳,坐的尽是登上山来的游人。然而单纯品茗赏景聊天的不多,多的是方城大战中兴致正酣的老少男女。路旁有许多卖饮料矿泉水和小吃小零食的临时摊点,经营者大多是就居住在山上的农民,虽属业余却也颇通买卖之道,态度热情随和,叫卖有度,生意特好。连那些一看就知道是半路出家的算命卜卦人,也居然不乏光顾者。相比之下,胸前挂着工作证和照相机,手里拿着开票本,看样子很有些专业修养的替人摄影者,倒显得生意清淡。我们在观景台上那么长时间,见到他仅替人拍了一次照,大多数时间都在观景台四周走来走去,神情不急不躁,耐性极好。
新建的观景台选址十分得当,登台举目,视界开阔。不但将“万里长江第一城”尽收眼底,还可尽览那从茫茫苍苍中奔腾而来的金沙江和岷江、汇合成长江后又滔滔东去的情景。台的四周砌成古代城墙垛堞,表明此处就是古代抗元遗址“登高城”。费解的是,台中央安置了一门仿古大炮,巍然的炮口不是指向三江口或是岷江江面等进攻者侵入的方向,而是直指几乎就在脚下的古城水东门。想来古时的大炮大约射程不会太远,否则,不光打不着攻山的敌军,倒有可能打到江对面的城里去,防守的大炮岂不就成了攻城的大炮?
在观景台上饱览了许久四周风光,阳光暖暖的,阳光下的远山近水都孕着盎然的春意,令人气朗神清,心情十分舒爽。用自带的相机拍了几张照片后,我们又转路去白塔寺。寺庙一栋三楹,修复得极为完好。红墙黛瓦,古色古香,气宇不凡。旁边新配修的茶园、素餐馆和小卖部也是曲廊飞檐,式样和色调都十分和谐。寺内佛像生动大度,庄严慈祥,很得古代塑造佛像心法。入庙游人纷纷焚香祈祝,在佛像前虔诚跪拜的男女青少年不少。阵阵随喜钟声,同着缭绕的烟岚飘荡在山间,一起一起的游人不断从山下上来,俨然朝拜名山大刹的景象。
从庙中焚香出来,我们登上了右侧的山峰来到白塔脚下。塔门前有一农妇样的中年妇女守门兼售登塔票,一人一票,票样还算规范。进塔发现,登塔的游人很多扶老携幼,尽管气踹吁吁,依然奋力向上。塔内砖砌旋梯直通塔顶,每层均有采光窗户,光线良好。初进塔时只有上塔游人,大家一个紧跟着一个顺序而行,旋梯虽窄,倒也无碍。上到中间,遇到了塔顶游人下来,双方在梯道上错身很感困难。又是厚衣未脱的时节,就算上下的个个都身材苗条也极不易,好在采光窗户处较宽,那里便成了上下汇“车”的地方。经过几番避避让让,我们上了塔顶。
塔顶仅约六、七平米,已有十多人在上面。沿塔顶周边装有一圈钢围栏,可供游人远眺时凭持以策安全,但上的游人过多,又未见限制,总觉可虞。游人仍在不断地上来,塔顶不容久待,只好略为从塔顶瞭望一下四周,我们便又一路避避让让地下塔来。那份想从容远眺的心念,还是另选时间实现吧。
午后时分,我们从盘山公路乘车下山,一路见到许多兴致勃勃的人群 还在不断从山下上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