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娘我叫妈

已有 729 次阅读2013-1-25 10:14

        说起我的伯父就联想起我的伯娘,我管叫她为“妈”,因我爸妈特别带不好小孩,我出生时在家里排行占老七,是我爸妈唯一的孩子,后来才有一个妹妹。以前,民间有种说法,为了要孩子长得健康,必须要小孩子改口,叫伯娘为“妈”,叫自己的母亲为“十娘”,当我初长成时才叫母亲为妈妈。因有这么一层特殊关系,我与伯娘比较亲近,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经常将自己写好的作文,拿去给当中学老师的“妈”过目检查指导,由此为我的语文知识奠定了比较牢固的基础和今天可以写陋文二三篇的能力。
       我的“妈”,1932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我妈的求学之路是非常曲折的,她先前毕业于成都的女子师范学校,然后留在成都任教,在成都读书教学共呆了八年。任教期间积攒了一点点钱财,才又考取南京的“国立中央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成都教书,再后来与我伯父相识相爱并结为连理,共同抚养我的大姐姐和哥哥,解放初期时,我的三姐姐还在襁褓中,伯父就因是军统被逮捕入狱,落实政策时,我们才得知是伯父他们是起义部队,为解放战争作有重大贡献,现在想起确实感到很冤屈。其实我们也没有怪谁,因为那时的政策就是“一号竿打一船人”,政权的需要。幸好政府专门发文给伯父平了反,从此,这个历史反革命的帽子才被摘掉,哎!我们自幼就受到株连,更难以想像到“妈”和姐姐哥哥她们的遭遇啊!再后来听我三姐姐讲:想当初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妈”单位的一位老师也是同事,还这样说过我“妈”,你一个小脚女人,为何不去延安上大学而跑到南京去上国立中央大学呢,但只要知道历史的人都清楚,1932年,哪有延安大学嘛,延安大学成立于1941年,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吴玉章任校长,著名的延安大学由此而诞生。
        而国立中央大学是民国时期中国的最高学府,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素有学府圣地东南学府第一流之美誉。也是中国青年人人向往就读的高等学府。学校前身上可溯至源于汉后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历史上曾历经多次变迁,1921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郭秉文先生竭力倡导,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为基础正式建立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国内仅有的两所国立综合性大学,遂有"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然东大之文史哲教授,实不亚于北大"之誉。中央大学是是中国学衡派的雅集地、中国科学社的大本营,在中国教育、学术和文化上均具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
        国立中央大学(民国17-38年,西元1928-1949
19285月,定名国立中央大学1928年时国立中央大学的院系设置:
  
     文学院:中国文学系、史学系、哲学系、外国语文系、社会学系;
  
     法学院:政治学系、法律学系、经济学系;
  
     理学院: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地学系;
      
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师资专修科、艺术专修科、体育专修科;
      
农学院:农艺系、园艺系、农产制造科;
       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电机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化学工程系;
       商学院:工商管理系、银行理财系、会计学系、国际贸易系;
医学院:基本医学系、临床医学系。

        这是国立中央大学的校徽,在百度里查到的资料。我妈毕业那年,是中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代校长,请看历任国立中央大学时期的校长:
张乃燕1927-1930 朱家骅1930-1931 李四光(代,1932 家伦1932-1941 顾孟余1941-1943
蒋中正1943-1944 顾毓琇1944-1945 吴有训1945-1947 周鸿经1948-1949
       我“妈”嫁到吴家后,由于特殊的年代和特别的家庭,造就了她独立养家的本事和能力,一人供养三个小孩好辛苦。我大妈去世得很早,供养我大姐姐读书的担子,自然就落在“妈”身上,大姐姐很聪明又刻苦,读书很给力,念完了高中又考大学,但因家庭成分有问题未被大学录取。哥哥15岁,1964年就被迫下乡当知青,文化大革命,党中央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三姐姐也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下乡去当知青。一去就是好几年,后终于熬到了知识青年能回城读书工作的年代,哥哥和三姐姐才有机会回到我“妈”身边。我将写好的这篇文章《我的伯娘我叫妈》放在我的手机qq空间里让我三姐姐检查阅读,三姐姐发来短信说:“妹妹,我已阅读了《我的伯娘我叫妈》全文两遍,也勾起了我对母亲的思念,她老人家确实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母亲”,嗯!我也有同感,三姐姐说出了我们的心里话。
       我“妈”个子较矮,小的时候又缠过脚,是典型的小脚女人,比如挑水之事就无法胜任,于是叫喊我“幺儿”快去给妈担水,我就乐滋滋地去为“妈”挑水,并将水缸灌得满满的,因为“妈”会给我一角钱,现在想起还是觉得当时年幼无知,咋个为自己的“妈”桃水,要变成有偿服务呢,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才对。但我“妈”的想法是,小孩子做了事要多多鼓励,以激发小孩子的积极性,多好的“妈”呀!当然我为“妈”挑水是偶尔的事,更多的还是三姐姐回来担任。
        那个年代,中国的老百姓生活确实比较困难,市民需要生活用水,必须要到放水员手中提前买好水票,然后凭票买水挑回家使用,至今想起,那时的生活水平显得如此之低,也不知道为何自来水公司非要设置水站,水管铺设的满城都是,就是不能安装到位(户),有点搞笑。我记得每一条街道小巷都建有水站,而且有定时的供水时间。市民会在供水时间范围内去担水回家使用。幸好我们吴家大院有口水井,井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冬暖夏凉很是清澈,我们就取来洗菜洗衣服洗澡,好安逸,也减少了去水站挑水的出力之琐事。
        妈一直在中学任教,尽心尽职任劳任怨直至到退休,终身奉献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一辈子,桃李早就满天下。
        这就是我的伯娘我叫妈。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