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会的联想
有学友告知,国庆期间在岳池县顾县(原岳二中)召开59级同学会。10月1日,我回到魂牵梦绕的母校,半个世纪了,我第一次看到‘面目全非’的母校,见到的全是花甲以上的老人,不管这些人从何处归来,虽然相貌不全是想象中的某某同学,但口音证实了自己的判断。
上午,我们在学校阶梯教室观看了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宏伟的场景,激动人心的画面,反映了祖国60年来的巨大变迁,这些使我们白发苍苍的老人感慨万千:我们在朦胧中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学生时期见证了阶级斗争的残酷和‘大跃进’的狂热;参加工作不久赶上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在不或之年才开始享受到该革开放的成果。我们这些人,有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的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有的投笔从戎,卫国保家;有的救死扶伤,成为白衣天使;有的在科研部门,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呕心沥血;有的战斗在工业或石油战线为国民经济‘增汽加油’;有的则在家乡耕耘着良田沃土,成为有知识的农民。现在我们这一代人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使命,大部分享受着退休后的欢乐。常人总把老年生活比着夕阳,说什么‘夕阳无限好,可惜近黄昏’,我认为不要那么悲观:黄昏紧连着灿烂的彩霞,还有明月高照,更有繁星相伴。
下午,在老同学、原顾县中学校长带领我们参观校区,他在介绍一栋栋教学楼、漂亮的学生公寓、宽敞的学生食堂、良好的体育实施时,也尽量介绍旧时校舍的坐标。我听着看着,也在努力寻找过去的痕迹,但很多建筑和旧址完全消失,但我脑海里那个‘岳二中’还在:
顾县中学是川军杨森的侄儿杨赛轩师长为纪念母亲办的私立中学。校址有效地利用顾县禹王宫和广佛寺两座庙宇的房屋扩建而成。校本部在禹王宫,分部在广佛寺,两处直线距离不足三百米,中间隔着一口大堰塘,一条弯弯曲曲的田埂石板路相连,我们五九级四个班教室与宿舍全在广佛寺,只是开大会、吃饭,上体育课等才到本部。
现在想起来在寺庙里读书真有点仙风道骨的味道,我们的教室在大殿两侧,是供奉偏神的地方,大殿则是我们男生的集体宿舍,每天赤着脚去食堂吃饭,这一切正如‘侧厢参禅,大殿圆梦,雨雪中练就了一群赤脚大仙。’
禹王宫的大殿是我们集会和用餐的地方,虽然我大部分时间因缴不起每月4元5角钱的伙食费在校外熟人家自己做饭,有段时间也在学校食堂吃饭。开饭时那个阵仗不但夸张,也有‘皇宫’的缩影:值班老师一声哨音,姑娘小伙虎虎生威,殿内一片吃声,上千人同时拥甑(雍正),打牙祭时一道吃喜(慈僖),一桶桶饭很快被倒光(道光),最后帮着工友们揎桶(宣统),回想那个年代的大锅饭既有趣又挺真香的。
我喜欢内操场的简易篮球场,也喜欢用竹杆做成的爬杆,更喜欢周末的坝坝电影。
我怀念吴校长、钟教导主任、宋班主任,也怀念教图画的王老师、教体育的胖钟老师、‘抓右’斗争中英年早逝的蒲老师等等师长。是他们的传授和教育,自己才能开启知识之门,为后来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我想念我们班的同学,也想念整个年级以及全校的同学,在那天真无邪的年代同生活,同学习,团结互助,亲如兄弟姐妹。我们一同挖地种菜,一起到丰谷寺粮库挑米挣钱,一路上金城山‘刘海砍樵’,一道为大办钢铁抬着大棺材式风箱‘十八相送’,三个春夏秋冬的相处,一千个日日夜夜的融合,学友之情甚过了亲情友情,永远值得珍惜和怀念。现已议定,两年后再相聚,只要走得动我一定会来的。
现在的顾县中学教学楼、科研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体育等硬件设施,在县里是比较好的,师资力量雄厚,教学仪器、软件设施配套,已建成市重点中学,正向省重点中学迈进,教学质量等方面在县、市、省、中央部委都获得了不少殊荣。我羡慕现在的学友能在这样好的学校里学习,我祝愿学友奋发努力,一届更比一届强。也祝愿母校更加兴旺,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