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山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黄山是1.3亿年前形成的花岗岩山体,部分山体遇水就成为黑色,原称黟山,黟者,黑石头多也。因传唐天宝26年(公元747年),黄帝在此炼丹,后得道升天,改名黄山。
五月的黄山,天气多变,三天之中,经历了雨后薄雾,领略了水墨黄山的诗情画意;迎来了万里晴空,既可极目远眺,又能尽情地观赏日出日落;遇上了烟雨蒙蒙,才有机会在始信峰上感觉到飘渺的滋味。总地来讲,风很小,雨不大,气温宜人。我随登山大军,杵作拐杖,披着雨衣,欣赏了独特美景,不愧此行。
登绝顶
因生态考虑,莲花峰与天都峰是轮换开放的,轮休周期为四年。莲花峰(1864米)以高而著称,天都峰(1810米)以险而出名。
莲花峰,远看,主峰耸突,小峰簇拥,似一朵初开的新莲,仰天露放,彰显奇特;近观,悬崖峭壁,顽强的松树生长在绝壁之上,点缀着黑黑的山崖,颇有生气;东、西各有一条坡度极陡的‘云梯’,在悬崖边、石桥上、洞穴中、苍松旁向顶峰伸延,极具活力;穿着各色服饰的人群在云梯上缓慢中移动,尽呈美感。
据说莲花峰没有天都峰的鲫鱼背路险,但接近70度、宽40公分的天梯路段不少,攀登时只能看脚下两三步梯,否则不敢迈步。在攀登时,曾有不少游客向我翘起大拇指,殊不知我是手、脚、拐杖齐用,边爬、边停、边喘,是背着‘风箱’上去的。
尖尖的主峰用石柱与铁链围着,不足两平方米范围内,有一块由国家测绘局、国家建设部立的‘黄山莲花峰高度1864.8米’的石碑,这里面最多只能容纳十来个人,想登顶的人们不得不自觉排队。
黄山的保安很热心,像我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出于安全作想,他们会尽量说服不要登顶。在女儿的陪同下我终于站在黄山最高峰,此刻劳累全无,心情特别舒畅。我感到,没有勇气与毅力别想上来,不登顶不知视野阔,不上峰难知群山小。
黄山的奇峰很多很多,我到过的峰仅有:秀丽的清凉台、景色奇绝的始信峰、‘不到狮子峰,不见黄山踪’的狮子峰、地势高旷的光明顶、山势逼真,巨大的鳌鱼驮着金龟亿年不累的鳌鱼峰等。
观奇松
‘不上始信峰,不识黄山松’,黄山松有它独特地魅力。有的高大挺拔,如大王松、团结松、黑虎松、龙爪松,树高在十米以上,胸围在2米左右,它们是黄山松的佼佼者;更有特殊含义的,如迎客松、送客松、接客松、梦笔生花的‘花松’,它们名扬四海,成为黄山的名片;还有伞状、塔形的,就有被联合国原秘书长安南命名为伞松;黄山无名之松成林成片,分布甚广,但我最喜欢那些长在山巓、峭壁、石缝里,艰苦、顽强求生的老松。它们为了生存,耐干旱,抗风雪,千百年来,靠自己那点根须,在坚硬的花岗岩缝里吸取可怜养份,生存、繁衍,是何等的艰难啊。尽管它们有的矮小、难看、很不起眼,但都有着特殊的功劳,是群山画龙点睛之妙笔。不得不使我心底佩服,望而生敬。
赏怪石
黄山的怪石绝伦绝妙,飞来石是它们的代表,一块高10余米,重360吨的巨石,立在峰顶上,根部与山峰已似分离,如天外飞来。至于唐僧取经、八仙过海、武松打虎、仙人晒靴、猴子观海、猪八戒吃西瓜、鳌鱼背金龟、孔雀戏莲花等等,这些景点不看不觉得,越看越是像,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把山、崖、石弄得微妙微悄。
但我最喜欢的是西海大峡谷,这是才开辟不久的景点,一环已向游人开放,二环才刚刚建成,地轨缆车正在施工。在观景台上向下看,落差1000米的大峡谷,是一个若大盆景:亿万年风化的山崖,形成了独特的山体,有墙状、脊状、柱状、锥状。柱状山体像无数石笋拔地而起,峰尖笔直冲天;脊梁状山体以数百米脊梁弯曲蜿蜒,恰是蛇浮水面;锥状山体如无数圆柱体大小高矮各异,竟相比美;墙状山体似几十米高的‘石板’峰,构成上百米的长墙,独特壮观;一环、二环的‘云梯’迂回蜿蜒在‘盆景’之中,亭台、石桥堪襄在云梯之间。它们在苍松的衬托下,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彼此互补,难解难分,精美绝伦。我没有体力到一、二环上去体验,但我被眼前的美景所征服,久久不愿离开。
黄山没有庙宇,免去了香、蜡、纸、烛的烟熏火燎,改变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观念。黄山之美是大自然带给人类之美,旅游者不是心诚所至,而是为美而来。
黄山有众多难解之谜,飞来石是怎么来的? 排云亭处为何能排云?始信峰两峰之间,有座长 3米、高100米的峭壁短桥,桥上游人往返,桥下吞云吐雾,桥头就有一棵,伸着‘手臂’的接客松,热情接待来往两峰间的客人,它是人为所至,或是上苍安排?……
游黄山是辛苦的,也是快乐的。记得在鳌鱼峰到海天的平坦路上,我听着音乐漫步时,一位在缆车上认识的台湾同胞对我说:“你真会享受,听着小曲,有漂亮的太太陪伴,有美丽、孝顺的女儿跟随,够享福的了。”一阵笑声之后,我细想,她说得很对,我们是很幸福的,在这成千上万的游客中,像我们这样年过古稀的老人确实不多。我认为,只要条件允许,能走得动就尽量走走,这也是一种锻炼身心的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