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趣(二十三)神智体诗(8)

热度 2已有 604 次阅读2011-5-15 15:15 |个人分类:古今诗趣|

     重庆万州太白岩诗谜碑





  重庆万州太白公园李白的塑像后有间石屋,里面有一块碑刻,粗略一看与其他碑刻无异,但是仔细浏览,却大有玄机。

  碑刻一共八个字,横排两列,字形较古怪,有的写得小,有的写得长,有横着写的,也有偏着写的,更有缺少笔划的。因为不晓得具体含义,一些人称此为“诗谜碑”。资料显示,它刻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周围山崖上的书法都是一气呵成,给人以美的感受,为何这处书法如此奇特怪异?太白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提供了一本书《太白岩诗联文集》,给出了怪字的解释,书又有一条注文云:“谜底系《市志资料》编者据陈一屏回忆猜释。”猜释的结果是,这8个字实际上是首五言律诗,即:

小竹横岩栽,空亭门半开。

夜长无一事,偏有一人来。


  在碑刻上,“竹”字写得很小,谓之“小竹”;“岩”字横着写,谓之“横岩”,这两个字构成诗的第一句“小竹横岩栽”。

  第三个字是“亭”字,却缺了两划,显出空隙,所以谓之“空亭”;第四个字是繁体字“門”字的半边,也即“門”字缺了一半,故谓之“门半开”,这又构成诗的第二句“空亭门半开”。

  第五个“夜”字形很长,故谓之“夜”长;第六个“事”字却缺了一横,也就是缺了一个“一”字,构成第三句“夜长无一事”。

  第七个“有”字偏着写,叫做“偏有”;第八个是今属繁体的“來”字,但缺了两笔,即缺了个“人”字,故构成“偏有一人来”句。

  专家猜译“诗谜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邓绍基日前在他的博客中说,这一猜释是有根据的。邓绍基曾到过太白岩,他认为这种解读有合理的地方,但他有些不同的看法。

  所谓的“诗谜碑”,实际上就是“神智体”诗碑,就是“以意写图,令人自悟”。

  邓绍基认为,首句“小竹横岩栽”中的“横岩栽”是三个平声字,是“三平调”,是应该极力避免的,再说“栽”字不是从直观猜出,而是为了押韵,然而古诗中的首句可押可不押,因而,邓绍基认为首句或为“小竹横岩上”。

  第二句“空亭门半开”中“空亭”应作“亭空”,因“亭”字有缺笔,有空隙,顺着说“亭空”比“空亭”更顺当。末句“偏有一人来”中的“一人来”应作“佚人来”,为佚失了“人”的“来”字。且“佚人”又是一个现成名词,即隐士。

  邓绍基认为,猜释这块“神智体”碑,构成的诗文应为:

小竹横岩上,亭空门半开。

夜长无一事,偏有佚人来。


  这种解读只是邓绍基的一种猜测。

  民间人士不同解读

  有民间人士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化名为“三峡石”的民间学者就是其中一个。

  “三峡石”的解读中,首句“小竹横岩栽”与邓绍基观点相同,认为用“栽”字欠妥,因为“三平调”乃旧体诗之忌。但若用“上”字,似乎也不妥,减少了该诗几许韵味。他以为解为“小竹横岩外”更好,一则押韵,二则平仄合辙,三则更符合诗意。

  二句“空亭门半开”中,若用“空亭”只能反映亭子空旷的客观状态,而“亭空”则更具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因孤寂则更感亭子空荡。但如果将“门半开”解为“户半开”,更合平仄之道。这从诗面上能讲通,更主要是与整首诗意境相吻合。诗人独坐亭中,孤独而深感“无一事”,多么盼能有人来与之小坐、闲聊片刻,但却偏偏又少人(或理解为无人)来。

  三峡石”将此题刻解读为:

小竹横岩外,亭空户半开。

夜长无一事,偏又少人来。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