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诗趣(二十三)神智体诗(1)

已有 978 次阅读2011-5-14 01:46 |个人分类:古今诗趣|

     神智体是拆字的一个分支是近乎谜语的诗体,亦称“形意诗”“谜象诗”,是“以意境作画写字,悟人悟己的一种修养学问”。以意写图使人自悟,因其设想新奇,能神智,故称神智体。特征是字形的变化。靠字形大小、粗细、长短、排列疏密、笔画增损、缺笔、位置高低、正反、颠倒、欹侧、反书、拆借,偏旁的粗细文字变形等方法形成异常外观,以及颜色的变化来显示诗的奇巧设计。是"以形见义"表意功能异化与延伸。由字根与关系词构成,与谜语一样不有闲字存在。字根就是诗句要描写说明的那个词(字),要写在图中。关系词是描写说明字根的不出现。

     最早神智体诗是苏轼的《晚眺》。宋代桑世昌《回文类聚》载:“宋神宗熙宁间,辽使至,以能诗自夸。帝命苏轼为馆伴,辽使以诗诘轼,轼曰:‘赋诗易事也,观诗难事耳!’遂作(神智体)《晚眺诗》以示之。……辽使观之,惶惑不知所云,自是不复言诗。”神智体诗后广为流行,民间有仿作者,但景意不高,终不及苏轼的诗自然流畅,意景高超。

      晚  眺 ·苏轼



       解读:


  第一句中“亭”字写的很长,“景”字又写的极短,畵(繁体)字写成了图中的样子,表示内中无人。这句念成“长亭短景无人画”。


  第二句“老”字写的特别大,“拖”字横写,“筇”的竹头写的极瘦,这句念作“老大横拖瘦竹筇”。


  第三句首字反着写,“云”(繁体)字中间写断了,“暮”中间之日字倾斜了,这句念作:“回首断云斜日暮”。


  第四句,江字中的“工”字曲写,“蘸”字倒写,峰字边的“山”字侧写,这句便念作“曲江倒蘸侧山峰” 。


      整体便成为一首《晚眺》诗:


 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

 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相传: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北方辽国派出了一位使者出使至大宋王国。这位辽国大使虽出自蛮夷之邦,却亦博闻多识,且汉字字写得极好。平日里闲时,他常去翰林院里,拿一些古里古怪的诗文来为难翰林学士。那些学士有大半答不上来,弄得本是礼仪之邦的大宋国君臣上下很是没有面子。神宗心急之下,请出大学士苏东坡来对付。这日,辽国使臣碰见苏轼,又来以诗文的问题相“请教”。苏东坡淡淡一笑,说:“写诗只是小菜一碟,只不过这读诗有点难,我这里有首《晚眺》诗诗,想请先生念一下。”这辽使心想:连首诗也不会读,这苏轼恐怕是徒有虚名吧。然而,这辽使一见苏轼示出诗(见图),顿时呆若木鸡,横看竖看也看不出所以然来,不禁汗流夹背,急忙告退,从此再也不敢在汉人面前提这“诗文”两字。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