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茶诗词曲鉴赏(六)

已有 298 次阅读2010-5-21 09:44 |个人分类:茶文化

 

(六) 古 诗

  以下是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序略) 

        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楚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触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诗天。

 



  此诗是一首咏茶名作﹐字里行间无不赞美饮茶之妙﹐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

  公元752年﹐李白与侄儿中孚禅师在金陵(今南京)栖霞寺不期而遇﹐中孚禅师以仙人掌茶相赠并要李白以诗作答﹐遂有此作。

  它生动描写了仙人掌茶的独特之处。前四句写景﹐得天独厚﹐以衬序文﹐后入句写茶﹐生于石中﹐玉泉长流“根柯洒芳泽﹐采服润肌骨”好的生长环境培养了上乘的品质。最后八句写情﹐以抒其怀。


  下面是卢仝的一首七言古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 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该诗又称《七碗茶诗》。它以神逸的笔墨﹐描写了饮茶的好处﹐为世人称奇。


  诗中描述诗人关闭柴门﹐独自煎茶品尝﹐茶汤明亮清澈﹐精华浮于碗面。碧云般的热气袅袅而上﹐吹也吹不散。


  诗人刚饮一碗﹐便觉喉舌生润﹐干渴顿解﹔

  两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后﹐精神倍增﹐满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饮后﹐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乐的事情﹐随着毛孔散发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浑身都感到轻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仿佛进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这时只觉两胶 生出习习清风﹐飘飘然﹐悠悠地飞上了青天﹐“蓬莱山﹐在何处﹖”诗人要乘此清风而去﹗


  优美的诗句﹐高雅的立意﹐深受历代文人的喜爱。


  诗人把茶饼比喻为月﹐于是后代诗作反复摹拟其意。如苏武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特别是“唯有两 习习清风生”一句﹐文人尤爱引用﹐梅尧臣“亦欲清风生两 ﹐以教吹去月轮旁。”卢仝的号玉川子﹐也因而为人们津津乐道。陈继儒“山中日月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诗》在描绘饮茶好处之时﹐同时对帝王们凭借显赫权势为所欲为的骄横也作了巧妙的讽刺﹕“天子欲尝阳羡茶﹐百草不放先开花”﹐既把贡茶采制的季节(在百花开放之前采摘)烘托显示出来﹐又把帝王凌驾一切的嚣张之势暗示出来。

 

功夫茶的源流

功夫茶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