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改革的初衷[原创]
已有 603 次阅读2006-11-6 10:53
反思改革的初衷
刚看了,新浪新闻《民办老师代课21年被辞退进城搬石头》,讲的是:甘肃庆阳市宁县良平乡惠家小学的代课老师惠志敏,从21岁当乡村代课老师,现在已经是42岁的两鬓花白的中年人。21年的教学生涯他取得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专文凭和众多荣誉,尽管他发表过不少学术论文,教学成绩也很突出。其实代课老师的工资非常低:从每月40多元涨到现在的200多元。唯一的希望就是转正为公办老师,但终究因考试成绩7分之差,失去了转正的机会。被通知不要上班,至今,因为没钱供已将考上大学的子女读书而外出打工。
我很奇怪,一位在乡村辛勤奋斗21年的代课老师,21年极其微薄的工资,21年默默地奉献。最后的结局却还是一个被辞退。
不知道被辞退后的这位老师,有没有养老和医疗保险。如果没有,那应该是我们国家教育和人事体制上的重大失误和问题。
辛劳21年,怎么就不能直接转正?报道说,这位老师尽管只有42岁,但看起来活像一个小老头。教书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行业。
这样的新闻和事实的确让人心寒,当人家把青春和最美好的年华贡献给了他最珍爱和喜爱的职业,奉献给了祖国下一代,奉献给了最为艰苦的地区,到头来还是被国家和部门一脚踢出了大门,失去了职业,为了养家糊口,同那些年轻的农民工一样,外出打工。
国家制定的制度一定是根据所有普遍的情况采取的相对应的政策措施,但这样的制度用在几十年民办教师的身上,也显得太残酷了,基本上体现不了人情味。这也不是构建和谐社会应有的做法。这是我们体制的悲哀!
我赞成,对于工作15年以上的优秀民办教师,直接转正算了。毕竟奉献了青春的他们,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子女,一方面他们要养家,另一方面,十几年的教育经验,也足够他们成为合格教师的资本和资历了!
不过,有了类似新浪网这样的媒体关注,相信甘肃这位民办老师,应该能够回到他深爱的教育岗位上去,同时,这样的令人心寒和失望的现象,也应该引起我们有关部门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一定要保护好边远基层教师的利益,伤害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一定也会让伤及我们这些普通民众的心!
改革,不是要把甘于奉献的普通人和优秀人改掉,而是要让那些甘于奉献、默默奉献的普通人生活的更加美好和幸福才正确,这样的改革,才是应该我们改革的初衷!
我们必须对某些改革的方向和道路深思、反思和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