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为什么会在国外失宠?[原创]
已有 890 次阅读2007-3-20 23:25
赵本山为什么会在国外失宠?
现在几乎已经达到了这样的地步,似乎春晚没有了赵本山,就不是一次成功的春晚。而且,只要有赵本山登台的小品,每一年的观众投票必然是一等奖。
赵本山模仿残疾人,戏弄痴呆者的行为,在国内虽然也遭受过一些人的抗议和意见,但总体来说,大家还是接受的,而且还是很欢乐的鼓掌附和着。
总之,老赵在国内简直就是一个晚会的宠儿。只要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充满了人气和掌声。
可是,最近网上和媒体广泛炒作的,赵本山在美国的演出遭遇了滑铁卢:虽然他本人一直坚称他的演出在美国受到了欢迎,但国内媒体还是透露出了他在美国华人观众眼里的真实影像:纽约华人批赵本山二人转下流。华人作家毕汝谐说:赵本山节目内容庸俗,言辞粗鄙;赵本山以嘲笑生理缺陷、插科打诨为能事。这样一个活宝,却成为观众的宠儿!呜呼!纽约律师陈梅说:在赵本山演出之后,我接了很多电话,很多人抗议他的演出内容,我个人也有同感。我认为如果赵本山的团队不改变内容,就不应该再出国了!
一位同期也在美国讲学的画家田旭中说:赵本山美国的演出的确亏了,而且得到了很多批评;赵本山的号召力在国内还是很强,在美国演出肯定没有国内有市场。
这次,赵本山丢脸可是丢到国外去了,甚至比范冰冰的内裤事件,脸丢的还要大。一个是个体事件,一个却是对我们国人审美能力的怀疑和批判。
国人感觉很正常的嘲弄,在国外华人圈里却变成了低俗和下流。难道是我们文明程度还不够高而引发的误会吗?就好比,我们认为是善意的玩笑,而对于那些自尊心特别强和特别敏感的人,却变成了羞辱和不礼貌。
也许,海外的华人,他们享受着人类高档的物质文明,同时人与人在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同时,精神生活也变得脱俗,应该是基本上听不到粗俗和下流的言语吧?一旦突然听到了或者听到了擦边球类粗俗的言语,就会感到不舒服、不愉快。
赵本山从国内的香饽饽,到了美国,却成了一个人人喊打的活宝。好像有这样的一个典故,说南边的柑橘移植到北边,味道从又香又甜变成了又苦又涩。赵本山似乎就成为了那个可怜的柑橘,文化背景、文明程度、物质生活条件,就是小品玩笑笑料的土壤,赵本山水土不服,自然不值得稀奇和惊诧。
值得反思和警醒的除了赵大叔,应该还有我们的国人:我们的文明程度是不是真的已经很高了?我们生活中惯常司空见惯的言语和行为,是否真的就那样平常、恰当和正确?是不是至少我们应该明白和懂得这样的责任:决不能把粗俗当潇洒,决不能把低级当随俗,决不能在精神和文化前进的脚步上有停顿,决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丰裕,而忘记了精神上的文明和文化上的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