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同工不同酬”是民主的进步

已有 697 次阅读2007-8-9 07:42

关注“同工不同酬”是民主的进步

  这些天,很有幸,看到了有关媒体对同工不同酬问题的广泛关注。
  四川在线转载中国青年报,对此问题的分析,很有道理:“从大的方面来说,同工不同酬也是一种就业歧视”; 在一级劳动力市场,有正常的升迁,分享了单位全部利益,而在二级劳动力市场里,人才实际上流动不了,也没有升迁机会,分享不到剩余利益;从理论上讲,所有的人员都没有差别,都将成为雇员;但是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短期解决基本不可能,单位会背上很重的负担。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国家原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正式职工以及通过各种渠道拥有和占据所谓“编制”,甚至连编制都没有,但是与单位签订了合同,成为合同工,这些都是正式职工,享有在本单位所有的福利。其他的就是临时工。这种企事业单位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已经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许多专家称之为“体制内的红利”。
  体制内的红利,自然的把人分为三六九,不是以内在的劳动来分配福利,而是以外在的身份划分等级。显然,这是另一种分配不公,有违我们当初改革的初衷。
  在我们的记忆和体会中,临时工往往干的是正式工,不愿意干的脏活、苦活和累活。这些劳动岗位,技术含量较低,工作相对辛苦。至于,如何奖励这些临时工的劳动,似乎完全取决于单位领导的开明以及单位企业的效益。如果单位效益好,领导开明,那么临时工的福利也会得到相应补偿,如果单位效益不好,那么第一个走人的肯定首选临时工,哪怕他的工作再出色、再勤勉、再敬业。
  显然,这非常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其实大家都意识到了,甚至早已经麻木了。毕竟,从数量上看,正式职工还是占大多数,可是,临时工也不可或缺。但政策的主导权和制定权,一定是集中在正式在编人员的手中,加快改变这不公平现实现状的主观动力,显然不足不强:大家的身份都一样了,正式工与临时工同样辛苦,同样计酬。显然,从单位企业的角度看,只有利于少数的临时工,不利于多数的正式工。
  但是,站在国家发展的角度。继续维持正式工和临时工不当的身份划分,一是不利于调动全民参与劳动、乐于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二是不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最终结果,肯定不应该划分身份等级,确立人人平等的体制,是唯一正确和必然的选择;三是世界越来越开放,在了解和对比经济发达国家之后,这种自欺欺人的不公,不但会成为外国攻击中国人权问题的把柄,而且同样会让国内正遭受这种不公的人们和所有体制外的人,有愤愤不平的郁闷和压抑,矛盾问题积累之后,难免不成为不稳定因素,而让人猝不及防。
  很高兴,看到媒体再一次关注到了这存在于每个人身边的分配不公问题。中央构建和谐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和理念已经深入人心民心。正式工与临时工、体制内与体制外,这些外在的衣钵应该想办法纳入新的改革进程,我们也相信中央和各级都在积极考虑这个问题:比如说,现在搞城乡统筹,不就是在为解决城乡身份差别而努力吗?事实上,城乡身份、待遇和体制上的差别,造成的不公,或许就是现有的临时工与正式工、体制内与体制外差别的根源所在。因为,从表象看,单位企业中的临时工,不少都是来自于农村,他们在城市和体制内享受不到的福利,或许在当地农村能够解决部分的医疗和养老问题,等等。
  既然饭要一口一口的吃,事情要一件一件去做,国家的发展条件有限、财力有限。集中考虑解决最紧迫、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当然是首选。先期解决城乡差别,这个最大的同工不同酬问题,应该是正确而恰当的选择。或许,最大的城乡差别不再那么明显甚至消失了,那么正式工与临时工、体制内与体制外,这些附着于城乡差别之上的问题,自然也就化解了。
  经济发展了,人们吃饱了,小康了,自然就会有更高的期望,对民主和权利就会有更多的索取。不得不承认,在经济条件逐步改善的今天,国家致力于解决社会不公的姿态和行动都是强有力的和不可逆转的。我们只需要拿出一点点耐心,做出一点点配合,强化一点点自身能力、提出一点点建议,这些暂时依附于制度和体制的不公平,应该能够得到清理和化解。我们都应该对此有足够的信心,就好比我们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前途充满信心一样。作为个体来讲,以积极的心态干好本职工作、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而不断提升自我能力,为即将到来的更深层次的改革做好心理和技能准备,更是首选和首要的重要问题。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flicker 彩虹炫 | flicker 匿名卡 | htrh(未注册) 2007-8-9 07:42
http://www.wooolh.com
http://www.5467wol.com
http://www.pigwoool.com
http://www.mycssf.com
http://www.xxxwoool.cn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