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美式“次新债”危机

已有 607 次阅读2007-8-15 06:39

警惕美式“次新债”危机

  8月份以来,美国、欧洲、日本都在为股市的持续下跌,忙得焦头烂额。
  起因似乎也很简单,美国的“次新债危机”,也就是“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危机。次级抵押贷款,是指面向信用等级较低的人,发放的房屋贷款。通常利率要比普通贷款高,属于高风险、高利润的业务。
  至今,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总规模已经超过1万亿美元,而美国GDP总量也不过14万亿美元。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所导致的“次新债危机”,已危及全球金融安全。主要原因,好像是因为银行呆坏账多了,持有银行股票的基金下跌,带动整个股市下跌。美国股市跌了,欧洲、日本股市连带遭殃。为此,许多国家都启动了紧急援救行动。
  一方面,美欧日政府纷纷向银行系统注入巨资,遏制股市持续下滑的态势,另一方面,提高次级抵押贷款放贷标准。据悉,8月9日和10日欧洲央行的注资规模分别达到948亿欧元和610亿欧元,13日向银行系统再注资476.7亿欧元(约合624.477亿美元),以稳定市场。8月13日日本央行也宣布将向银行系统注入6000亿日元(约50亿美元)资金,以避免出现流动性短缺。而罪魁祸首的美国市场,在8月9日道琼斯工业指数收盘狂泻超过三百八十七点,美联储宣布注资六百亿美元救市后,8月13日宣布再向金融系统注入二十亿美元,以提高金融市场流动性。目前,市场状况已“趋于正常”。
  金融市场就是这样的奇怪,往往一场金融危机的到来,始因就是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而这件事,似乎就是一种引爆金融市场缺陷的催化剂。导致金融股市危机,让投资者损失惨重,让经济成长遭受打击。
  现在网上已经有这样的言论了:美国股市持续25年的大牛市,有终结的迹象。暂不分析这些言论的正确性,但我们把这些消极的言论视作人们信心指数的下滑,似乎更为妥当。反正,债市、股市的波动,金融行业的波动,对整个经济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好在,我们国家的股市与世界股市基本上是完全割裂的,我们股市来之不易的大牛市,似乎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而且,美欧日是流动性短缺,我们完全与之相反,面临的是流动性过剩,也就是银行的钱太多了,不知道如何用,用在那里了。
  可是,美欧日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戒。据分析,美国连续6年强劲上涨的房价如今似乎走到了尽头,目前,因付不起房贷而面临失去房产风险的美国人已达220万人左右。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已从大洋彼岸涌来。我们国家已经高企数年的房价是否也终究会有同样的结果呢?
  不知道,我们国家有没有类似美国的次级抵押贷款业务。但无论有没有,我们都应该关注这样的现象:似乎有不少的购房者,为了抢在房价上涨前能够买到满意的住房,在自我资信不够的情况下,伪造个人收入额度,以便通过银行系统审核,顺利贷到房款。这部分人群的还贷额往往超过了总收入的50%。生活和还贷的压力非常大。同时,他们也寄希望于房价不断上涨增值,来抵消和缓解他们时时刻刻都面临的还贷危机。
  设想,一旦购房贷款者资金链出现断裂,或者房价出现波动,这部分本身信誉度不太高的群体,可能就会造成金融系统的呆坏账。从而引发类似美欧日的股市危机、金融危机。
  可见,不良贷款就是引发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导火索,务必引起我们的足够警惕。现在规范房地产市场,扩大供应量,照顾低收入群体住房的同时,适当提高房贷门槛,一方面,防止炒房者滥用贷款推波助澜的炒房,另一方面,防止呆坏账,防止和降低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的风险,也应是值得关注的必要选项。
  现在,中央和地方都忙于抑制日益膨胀的物价,特别是抑制创10年新高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7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达5.6%。在我们集中精力灭物价之火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房市、股市潜在的火焰。那句话很恰当,隐患险于明火,责任重于泰山。宏观调控,就是要兼顾全局和长远,千万不能顾此失彼,否则既会丢西瓜,又会丢芝麻。
  

评论 (0 个评论)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