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不是道德的遮羞布

已有 627 次阅读2007-8-22 11:21

贫穷不是道德的遮羞布

  贫困大学生受资助的新闻倒是不少,但是中途取消受资助者资格的新闻倒是很少见。近日,湖北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受助不感恩而被取消继续受助资格。
  事情经过大致是这样的:去年8月,襄樊市总工会与该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开展“金秋助学”活动,19位女企业家与22名贫困大学生结成帮扶对子,承诺4年内每人每年资助1000元至3000元不等。可是一年多来,部分受助大学生的表现令人失望,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有一名男生倒是给资助者写过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地强调其家庭如何困难,希望资助者再次慷慨解囊,通篇连个“谢谢”都没说,让资助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今夏,该市总工会再次组织女企业家们捐赠时,部分女企业家表示“不愿再资助无情贫困生”,结果22名贫困大学生中只有17人再度获得资助,共获善款4.5万元。
  现在,我们强调构建和谐社会,国家出台了很多照顾贫弱者的政策措施。整个社会也在为贫弱者呐喊助威。可以说,贫弱者在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是有享有充分的尊重和足够高的地位。
  的确,贫弱者的确值得同情和照顾。谁愿意吃了上顿愁下顿,谁愿意一天到晚为了果腹而老路奔波。况且,贫弱者往往从事的都是一些令人不屑的工作。他们同样在为社会做出贡献,他们甚至还可能为了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过牺牲。让他们同样和同等享受幸福生活和发展成果那是毫不含糊和无可非议的。特别是,让他们的子女能够同等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为他们的未来提供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那也完全是应该的。
  于是,社会救助、资助和捐助者来了,社会的爱心、热情和热心来了。这当然应该是值得赞扬和称颂的好事情。
  可是,如果贫弱者把国家的帮助、社会的爱心完全视为理所当然,完全视为这是自己应该得到的回报,那么这些贫弱者的思想观念、道德水准就值得考量。
  当然,必须肯定的是,绝大多数贫弱者都是好的,都是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的。但是,少部分贫弱者的言行却值得他们自己反思。暂且不说,这些贫困学子们写不写感谢信的问题。就是在日常养成上,比如横穿马路问题,乱扔乱吐问题。往往那些所谓贫弱者也在做。其实,良好的社会公德同样也是我们作为公民包括贫弱者们应该共同遵守的,而且也算是对社会和国家关照关注的回报。同样,遵纪守法既是全体公民的义务,当然也是包含贫弱者的共同义务,也是我们回报国家社会应该具备的起码道德水准。
  我一直赞成这样的观点:人与人之间的区分,外在的金钱财物只是一方面,内在的素养精神是重要的另一方面。贫穷弱势群体们,外在的财富是匮乏的,但是,内在道德素养和精神上,贫弱者就不应该成为弱者。因为,外在贫弱不是你们掩饰内在精神和道德的遮羞布和挡箭牌。贫弱者们已经在物质上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你们更应该奋发图强,利用好国家和社会广泛而无私的爱心,争取改变自身的命运,由被动的索取回报和救济,转变为自食其力,进而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物质上的穷困也许足够可怕,但是如果再加上精神上的贫穷,那就更为可怕,非但不值得社会同情,而且可能让社会和大众心生厌恶,最终被社会大众从心理上所抛弃,那就最最可怕了!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回复 a668326 2007-8-22 11:21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