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不具备成为四川副中心城市的条件
已有 816 次阅读2007-9-28 16:44
绵阳不具备成为四川副中心城市的条件
看了四川日报,有关《企业巨头将云集绵阳科技城》的新闻报道,其中一句话:新一届四川省委、省政府已明确提出要把绵阳作为四川优先和重点发展地区,把科技城打造成四川王牌、西部亮点、四川省副中心城市,增强其在全省的示范和牵引作用。
我很赞同省委、省政府对绵阳高标准严要求及以寄予的厚望。的确,就科技和经济实力看,绵阳在全省地级城市中的地位是绝多靠前的,也是足以让众多兄弟市羡慕不已。
当然,成就绵阳科技和经济实力的基础,主要来源于军工科技和企业的转行。绵阳的确是一座很漂亮的城市,也是一座飞速成长城市。
十年间我去过三次绵阳,每次都有新的变化,特别是那座城市最高的高楼,也算是我们看到她成长起来的,当初看起来似乎有一些冷清,也不知道现在的经营状况如何。印象特别深刻的,除了当时较好的临园宾馆,还有就是科技城中展示原子弹研发成果的科技馆、亚洲最大的风洞以及长虹电器的展示厅。
最有意思的是,我们曾经入住的长虹宾馆。印象最深的好像是,宾馆侧面,有一个小型的高尔夫球练习场。早上起来早餐,端起餐盘坐在了两个眼镜之间。刚开始用餐,没想到两个人竟然说起了我都听不懂的方言,仔细一听,竟然说的是日语。原来是两个日本人也在餐厅用餐。那时候记得好像是1999年,当时,我内心里面就在感叹。人家绵阳的确是科技发达,吸引力也足够的强大,人家日本人都到长虹来早餐了。
亚洲的风洞的确让人惊叹。当时是一个大校亲自带领我们参观。最大风洞空间,至今仍让我感到震撼。风洞也有很多种,其中也有最快风速的风洞。当然,我们还有形看到了当时的飞豹战机的模型、上海黄浦大桥模型、东方明珠塔模型等等,的确开了很大的眼界。据说,测验轿车的气动模型和风阻,那层白白的烟雾并非水蒸气,而是蒸发了的煤油,等等。
在科技城大概是六院吧,我们看到了第一枚原子弹、氢弹的同比例模型,还有我们国家自产的一比一的导弹弹头模型,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一种能够把子弹加速到很高速度撞击炸药的一种模型。
说了这么多肯定是有一些离题了,我所举的这些例子正是要印证这样的道理。绵阳拥有的长虹电子、风洞及核武器研发的科技能力和水平,在全省其他地方是无法复制的。上述这些可以供人参观的地点,既是绵阳和绵阳人的骄傲,也是四川和四川人的骄傲,更是绵阳和四川科技实力的体现。
其实,绵阳的经济实力不单单体现在城市的美丽和类似长虹大企业的成长上。好像在2001年我们去过的好像是绵阳的新区,有一座比较漂亮的酒店,记得大概是王子酒店吧。一对新人在酒店结婚,我看了一下酒桌的陈设。就当时的生活水平看,绵阳人的生活水平肯定是比达州的平均水平要高一些的。
当然,绵阳经济的优先发展除了先天优势,更为重要的是历届省委省政府的倾力支持,记得当时成渝高速公路刚刚通车之后,四川第二条动工兴建的高速公路就是成绵高速。而且绵阳还有能够起降波音757的最早通航的机场,虽然效益并不太好,但至少可以这样讲,凡是四川省能够支持绵阳的手段,四川历届省委省政府都是倾力支持的。因此,也可以这样讲,绵阳能够有今天的发展,也离不开四川省的有力支持。
当然,绵阳还有一个城中之城,我以为在四川而言,甚至可以算是“国中之国”,绵阳发展科技和经济的政策优势也是其他兄弟市无法比拟的。
绵阳具备的上面这些优势、基础和条件,都充分说明,绵阳的发展前景的确是广阔的,省委、省政府对绵阳发展的支持的确也是见到了效果和收益的,把绵阳科技城定位于四川王牌、西部亮点,期望绵阳成为四川省的副中心城市的愿望也是水到渠成的。
但是,我以为,一座城市要成为一个省会城市之外另一个全省的副中心城市,除了这座城市本身应该具备的经济、科技、基础设施和人才条件,更为重要的是这座城市在全省的区位条件和布局。也就是说,一个省内的一大一小两个中心,他们之间以及他们周边的空白地带必须至少能够涵盖这个省内的一定数量的城市及城市群。
从绵阳到成都,高速公路里程不到100公里,铁路里程也不过100公里出头。成绵两地之间就是四川第三个最发达的城市德阳。成都我们就不用讨论了,她的中心城市地位那时无法撼动的西部中心之一,可是绵阳周边,一个是仅次于自己的老三德阳,此外还有相对贫困的巴中,以及经济相对而言还并不够发达的广元、遂宁和南充。
绵阳现在虽然算是较为发达了,我们暂且还不去考究绵阳周边县市对绵阳主城区经济的依赖性有多大,也就是说,暂且不考虑绵阳主城区对其所辖县市的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就是绵阳周边的广元、南充、遂宁其对绵阳经济的依赖性、依托性、互补性又能够有多少呢?
显然,绵阳还不具备这样的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更何况,广元之外还有贫困的巴中,南充之外还有边缘的达州、广安,遂宁之南还有广阔的内江、重庆、自贡、泸州、宜宾等等。绵阳的区位地理条件,再加上四川所特有的山区、丘陵、平原地貌,决定了绵阳利用既有优势,发展好壮大好自身经济是可能的,但是想要成为另一个省级副中心城市,的确有很大的困难。
绵阳除了干净、卫生,除了长虹、科技城之外,好像还没有听说绵阳具备特别的资源优势。当然,绵阳本来都得就是一条高端的产业之路,可是高端产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是相对较高的。四川是人口大省,除了一些优秀的高科技人才,更多的还是普通的劳动群众。他们发展生产就业等,需要的是工业和传统服务业。这方面,绵阳的恐怕还需要下功夫才行。否则,难免不会变成四川的“印度”,高科技是上去了,可是普通市民的生活水平却并未发展和有很大提高。
可以说,绵阳不具备成为四川省副中心城市的主要劣势,除了先天的区位劣势所决定之外,更重要的是绵阳的产业定位应该更加分散,在倾力发展科技,建设科技城的同时,还要注意发展和带动一些传统产业特别是工业和传统服务业。更多的农村群众有条件有就业渠道变成真正的市民,绵阳经济和产业的后续发展才不会一支独秀而显得那么凤毛麟角和高处不胜寒。
相比较而言,我以为更能够具备成为四川省副中心城市的二级城市南充较为合适。虽然我是达州人,我也非常希望达州成为四川省副中心城市,达州有天然气资源作为产业支撑,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全都具备,经济发展潜力不可小视,只可惜达州相对成都还是远了点,高速公路里程超过了400公里。相对而言,南充有着成为四川省副中心城市最为优越的条件。首先,南充与成都的距离不远不近,200公里左右,正处于成都经济辐射的边缘;其次,南充位居嘉陵江边,不缺水,地势相对平坦,不缺地;第三,南充自身块头较大,本身就有800万人口,仅次于成都;第四,其周边有达州、广安、巴中、广元、绵阳、遂宁,相隔距离都不超过200公里,具备经济上承东启西,承南接北的区位优势。
虽然,南充现在还不算发达,甚至相对贫困。主要还是历史原因,当初达成铁路未建之前,南充交通的确很不方便,现在南充交通区位优势已经逐步显现,一个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二是兰渝铁路未来将于达成铁路形成十字交叉,三是既有的空中通道,四是嘉陵江的水运。
所以说,相对绵阳而言,南充有更为恰当的理由成为四川省副中心城市。历史的经济和政策欠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于历史定位的失误和错误。再次强调一下,虽然我市达州人,我也希望中央和省上能够更多地关心达州、投资达州,向达州倾斜温暖和支持,可是站在四川全省发展的高度。我以为,现在不把南充作为四川省副中心城市定位,说不定会成为一个历史发展的遗憾。还有一点我说漏了,我们现在不是在精心于成渝经济区的布局和规划吗?当然,国家也是高度重视。如果把成渝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绵阳显然,位居成渝的边缘,而南充确实位居成渝之间,因此,从未来成渝经济区城市的成长性来看,南充相对绵阳更具备成长性和对周边经济的带动性。
其实,四川幅员这样的辽阔,地理条件如此的复杂,如果各兄弟城市都仅仅局限于把自己定位于建设成为四川省副中心城市的目标,显然自私了一些,我们的规划也相对贫乏了一些。相对某一个省级副中心城市定位,我更趋向于将四川的发展定位于“一个主中心,多个副中心”。这样各个城市之间的矛盾会少得多,各个城市发展的公平性也能够充分体现。更为重要的是,对全省不同地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从而实现全省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个主中心,显然是成都,无可争议。多个副中心,我以为说小一些,四川的北部,那肯定是绵阳;四川的东部,南充和达州;四川南部,宜宾、泸州、乐山都可以作为候选;四川西部,攀枝花。当然,考虑到四川区位这样的复杂,如果把副中心城市划大一些,那就是省里面早有规划的十一五期间集中发展建设的十一个大城市。
当然,我更倾向于更为简约的方案,东西南北中,各个方位,只认定一个副中心城市集中建设最好。也就是要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资金、政策、物流、人员等等,重点培养成都、重庆都无法辐射的区域边缘的大城市。
最后,我们最应该反省的还是我们的行动。规划那只是空谈,关键还是要实干。画饼不能充饥,有的时候,有心插柳未必能够办成大事,可是无心栽培,人家却因为天时地利人和的发展起来了。我们就是要寻找这样的发展典型,培养壮大这样的典型。既要锦上添花,也要雪中送炭,关键在于城市发展的潜力和对周边和整体的带动力。
总之,我们寄希望于绵阳尽早发展壮大,辐射带动周边兄弟市,为四川的财税增光,同时,其他兄弟市也要最大限度和程度的发挥优势,把自己做大作强。有魅力,才会有吸引力。人类之间,是这样,相信城市之间,同样也是这样。当然,我们共同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以及目标都是一致的,为实现富民强省全面小康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