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0)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0 437190 来自 四川省泸州市 2021-12-12 14:38 | 只看该作者

1938年泸州小市街道图及小市历史掌故
                                   周汝洪 董代富
  
      小市位于泸州古城沱江北岸,古称小市厢其岸边离泸州城大北门直线距离仅300m,因此小市自汉、唐时起,至今都是泸州城邑的一部分(仅在1950年7月,泸州城析出为泸州市,原所辖各乡划为泸县,县治设在小市,小市短期归泸县。两年后(1952年8月)县治迁往福集,小市仍归泸州市。1995年12月小市扩展划为泸州市龙马潭区)。
      中国其他省称小市的地方尚有多处,但四川省内仅泸州一处。因此形成川内广传的歇后语:泸州过河—小事(市)。

  一. 历史

      小市位于沱江出口处。沱江到小市与长江会口时,因长江干流的顶托,沱江水势变缓,并在小市岸边形成回水湾。因此,小市从盐关到王爷庙以下,水缓沙平,成为木船绝佳锚泊地,天然水码头,成为泸州主要水码头之一。
      小市因扼沱江流域出入口,关系着整个沱江流域进出物资,地位十分重要。从唐、宋、元、明、清代,朝廷均在此设水驿、汛署,设把总管理。
      自古以来,从沱江上游下来的物产(主要有金堂来的烟叶,资中、内江的糖,自流井的盐等等),都在小市码头集散中转。沱江流域各地所需的百货,、自流井盐区生产所需大量竹木(年达数十万根),各地卖往盐井、盐场的牛。年过数千头。也都是在小市集中,沿沱江上溯,发往自流井等地。发达的水运成为小市经济的支撑,小市成为沱江第一大码头。此外,从永宁河下来的云贵山货、土特产品及朝廷贡品,除在泸州城澄溪口及蓝田坝码头中转外,也有部分在也在小市上盐帮大船出川。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批准泸州茶马互市,在小市设立草市。之后,便发展成沱江第一大码头。
      南宋时,京城临安(今杭州)的粮食、军马以及其他物资,基本依靠四川水运,从泸州发出的物质,近半数在小市码头集散。每年运送的军粮达150万石,小市各码头经常聚集粮船上千艘。
      宋末元初,神臂城抗元时,小市码头成为宋兵训练水军舰船的基地。
      自贡井盐生产从汉代即开始,唐、宋时达到规模,明、清时达鼎盛,其井盐广销于川、滇、黔、湘、鄂诸省,供应着全国1/10的人口。古时贡盐全赖沱江水运。经小市出川。清光绪中期,四川总督丁宝桢改革川盐运务,官督官运。小市各码头云集运盐大小船只4000余艘,泸州运盐船帮成为朝廷认可的川楚八大船帮之首,船家、船工上万人。运盐船只又分计岸、边岸、楚岸之盐船。盐船也就成了官船,凡出川士大夫、大贾巨商、行旅无不从小市搭乘运盐出川的船而下吴楚,达扬州转运河入京。
      来泸州上任的地方官员,也需先到小市宝莲街的接官厅接待,然后进城上任。
      小市盐关为盐运局设的盘查验证交税、转运的机关,控制了川盐计岸、边岸、楚岸运输。小市是川盐转运的集散口岸,从富顺经泸州转运重庆、万县、上转永宁走云贵、运合江、赤水、习水的盐年运量达数百万斤,故而有“小市盐船起五更”之说,盐商和运盐帮富甲一方。
      由于来往的官船、盐船及其他物流大船、商旅船只等川流不息,小市上码头、中码头、王爷庙码头等处大量货物装卸中转。因而各地商家纷纷来此开店设号,其中,乐山、犍为、自流井、富顺的盐商,江西、山西的粮油商,云贵的山货商,广东的广货商以及成都、重庆、泸州的货铺等达百家之多。街巷中又以物产而分米市、糖市、烟叶市场和山货、土特产市场、广货市场等等。到明清时代,商业繁茂达到顶点。
      抗战时期,因日寇占领了中国沿海,海盐断绝,大半个中国几乎全靠自流井盐。小市每天上千艘盐船下运出川。泸州出川兵员好军粮也大部由小市起运。1943年5月运军粮21.4万吨出川,送5万将士上前线。为保重庆生活资源,小市各码头日夜赶运各类物资下重庆。

  二. 街道

      小市街道在清代定型:街区背靠五峰山—三华山,东南面临沱江,从西端火柴厂(洋火厂)、上码头,向东达转角店、碧山庙。长约1300米,宽100米。以平行沱江岸的上大街—中大街—新街子构成主干,与主干横交的上码头、中码头、盐巷子、卿巷子、横街子构成网络。西头杜家街,东头转角店、宝莲街。街区中有洪济桥,通定桥、余公桥、乐善桥、苏家桥、观音桥、宝莲街桥和麻纱桥等连接各街道。
      宝莲街是泸州北上的陆路通道,来往荣昌、隆昌、重庆、成都必经宝莲街出入。
      小市与泸州城由渡船连接。主要渡口有:
      余甘渡    上码头到大北门。
      抚琴渡    王爷庙到馆驿嘴。
      杨公渡    下码头到大河街北口。
      1938年,在中码头修建汽车轮渡码头。
      小市曾经盛产酒。清末民初,泸州老糟房有28家,其中11家在小市,抗战时期增加到13家,至今协泰祥、裕厚祥、永生祥、生发荣、醇丰远这些古酒坊依然在生产,成为连续产酒三四百年的活文物。

  图 1938年泸州小市街道图

  三. 胜景

      小市胜景古迹主要有:
      抚琴台    《广舆记》:抚琴台,在泸州北(沱江对岸)二里,山石生成周围七尺,特立山腰。传说为周代尹吉甫抚琴台。“琴台霜操”自古列为古江阳八景之一。历代文人题咏多达十余首。
      五峰山    五峰山位于小市北,海拔300余米,山顶有五峰闻名。明清时峰下有北岩寺、观风亭。登山可远眺小市和泸州城大部。明代状元杨升庵曾多次在北岩寺与友人宴集唱和。留下一方两米高的石碑,其上镌刻他亲笔题写的“江山拱秀”四个大字,立在维摩殿上,人称“状元碑”。明?罗太易题诗有“五峰高插五云中,千里江山眺望雄。”句。清?王士祯《晨起渡江登五峰山过北岩寺》云:“江郭绕江合,携琴来五峰。水容清滑笏,山态碧玲珑,云树孤城外,风帆小市东。香林回望好,下界一空濛。”民国年间,北岩寺废弃,建成私立江阳中学。
      余甘渡    小市与泸州城间主要渡口,因渡口岸边原有成片余柑树(余柑树,也称油柑树,乔木,原两列对生,似洋槐叶而略大。果黄色,与橙子相似)而名。明代《永乐大典》转引《江阳谱》记载:“(小市)余甘树依岸成林”。“余甘晚渡”为古江阳八景之一,历代名人题咏甚多。明?杨慎有“过雨人家正夕曛,江沱燕尾两支分。”句。清?罗凤有“星月黯无色,江城见镫影。波涛夜不惊,鱼龙卧秋冷。” 清?苏启元有“余甘渡口树栖鸦,余甘女儿颜如花。玉钗拖颈拋螺髻,脂香脸暈蒸红霞。”清?何锡璠有“一水潆洄绕郡城,余甘渡口暮潮生。多情最是扁舟子,日夜殷勤送客行。”等等。
      陈公祠    在小市杜家街。祀明朝泸州太守陈谦。明王朝在省下设府、县(州)两级政权。据传说:当时湖南荼陵人陈谦任泸州知州,请求将泸州建置为与府同级的直隶州,以减轻差役和租税。明王朝不予批准,陈谦衣冠投江自沉,进行尸谏,感动明太祖派人调查,并于洪武六年(1373年)正式下令升泸州为直隶州,与府同级,直隶四川行省。泸州人民怀念陈谦,明代时在在城内修建陈公祠,四时祭享。清代初,迁建于小市。抗日战争期间,冯玉祥将军到泸州,曾前去瞻仰。
      蒋兆和故居    在小市溪头沟。蒋兆和(1904—1986年),20世纪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的一代宗师。
      洋火厂(利济火柴厂)    在杜家街,今已不存。辛亥革命前,泸州同盟会员陈漱云、席乾生、金丽秋、李琴鹤为制造炸药,以兴办火柴厂为名,从日本把炸药连同机器一并买回,暗中制造炸弹。金丽秋和杨兆蓉两次赴贵州毕节办理申请开办火柴厂手续,耗尽家资,几经周折,终于在贵州赤水县把火柴厂办了起来,取名“利济”。1910年革命党川南总司令部成立,火柴厂由贵州毕节迁移到泸县杜家街,为小市利济火柴厂,金丽秋任厂长。民国时期,利济火柴厂生产泸州全市所需火柴。解放后收归国营。50年代后期废弃。

图片评论

    图片评论

      图片评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主题

        8

        交子

        123

        粉丝

        0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四川省 泸州市 江阳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