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4)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14 14337 来自 四川省宜宾市 2021-6-17 10:34 | 只看该作者

从人口、产业、交通,看宜宾长期发展潜力
■本刊记者 段叙兰

  判断一个城市的发展潜力,可以从“人口+产业+交通”三大维度研判。
  
  核心逻辑在于:首先,人口要素是判断城市价值的基点,城市竞争力强则人口聚集,竞争力弱则人口流失。其次,决定人口迁移方向的是城市所提供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因此,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最后,交通网络重塑了城市空间格局,使生产要素可以更自由、更高效的在区域间交互与流动,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通过交通规划就可以大致判断出未来哪些城市更具发展前景。
  接下来,本刊将从人口、产业、交通三大维度,分析宜宾的长期发展潜力。
    
  人口——城市竞争的结果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城市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人口持续聚集是城市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同时,人也是房地产发展的直接需求来源,因此,人口是判断城市潜力的核心要素和逻辑基点。
  据宜宾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全市常住人口为4588804人,常住人口总量位居全省第6位。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16803人,增长2.61%,年平均增长率为0.26%。在全川21个地市州里面,宜宾是少有的人口呈现净流入的城市,除了成都以外,净流入率和人口数量都排名第3位,仅次于绵阳和凉山。
  除了人口,城市拥有的高校数量及大学生人数直接关乎其未来高知人口的规模。2016年以来,宜宾大力实施科教强市战略,全力推进大学城和科创城建设;截至2020年底,在宜办学高校数量和大学生人数分别增加到12所、7万人;留学生从无到有、数量居全省第二位。近期,智联招聘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报告2021》,宜宾入选“2020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榜单,全国排名第93位,全省排名第6位。
    
  产业——驱动经济的根本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产业升级能吸纳人口流入,增加房地产市场购房需求,提高购买水平并提升房价上涨空间。
  2016年以前,宜宾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煤炭、白酒曾是拉动宜宾经济发展的“双引擎”。2016年,宜宾提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走上产业转型升级之路;即在巩固提升名优白酒、化工轻纺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先进材料等新兴产业。
  目前,落户宜宾并投产的智能制造企业已经超过200家,2020年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全市已有12所科研机构,欧阳明高、邓中翰2所院士工作站入驻运行,宜宾科技创新能力跃升至全省第3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6年的47%提升至2020年的58%。
  如今,宜宾已成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以及全省唯一的“学教研产城一体化试验区”,昔日的科教短板,已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比较优势,成为宜宾产业转型升级、对外开放合作的有力支撑。
    
  交通——连接城市的纽带
  
  交通是城市发展的大动脉,深刻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外延、产业布局和人口聚集。
  宜宾地处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的战略交汇处,是国家确定的“成渝城市群沿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城市”“全国63个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全国50个铁路枢纽之一”。西南地区除省会城市以外,宜宾的综合交通优势最为凸显,规划建设有11条铁路、12条高速;国家“八纵八横”之京昆、兰广在宜宾交汇,成贵高铁全面通车,北至西安、兰州,南至北部湾,西至贵阳,东至上海、杭州,形成通往珠三角、长三角的快速客运通道。渝昆高铁、川南城际高铁开工建设,成宜高速也已通车。
  除了陆上交通,宜宾五粮液机场已开通29个城市、34条航线,成为区域性航空枢纽;宜宾港是国家交通运输部唯一明确的“长江干支中转港”,是四川最大的综合枢纽港。
  按照人随产业走、产业决定城市兴衰、规模经济和交通成本等区位因素决定产业布局的基本逻辑,宜宾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这座有2200多年建城史、3000多年种茶史、4000多年酿酒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将迎来生机勃勃的明天。

图片评论

    图片评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主题

      92

      交子

      441

      粉丝

      2

      发消息

      生日:

      1970年9月24日

      所在地:

      四川省 宜宾市 翠屏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