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0)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0 119007 来自 四川省乐山市 2021-3-22 11:00 | 只看该作者

从“了”与“生”认识佛的智慧
----赏析峨眉山报国寺山门楹联
文/葱姜园子
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这副楹联悬挂于报国寺山门之门柱上,1985年,由哦眉人何志愚先生所书。
峨眉山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寺庙众多,楹联也很多,如:“教演三乘广摄万类登觉路;法传千古普渡众生证菩提。”又如:“五百年前吾辈是同堂罗汉,三千界里问谁能安坐须弥。”处处都充满着佛教的禅语、法理。我之所以对这一副楹联独有情钟,那是因为有一段难忘的因缘。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编纂《峨眉山志》,为了解峨眉山佛教的情况,走访了山中老同志、老和尚和老农民。其中,何志愚先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何志愚(1922--2011)峨眉山市桂花桥人。号一全,笔名华痴。十多岁上峨眉山出家,法名妙伦。1935年冬于文殊院受戒。从1936年起,先后就读于峨眉山两级佛学院、重庆华岩佛学院(天台教理院)、成都空林佛学院、四川佛学院等。1949还俗,于峨眉山文管所工作。后调县新华书店、县人民医院。何老聚佛学、诗、书、画、乐、史于一身,被喻为“和尚学者”,“峨眉山活字典”。出版物有《佛教圣地峨眉山》、《峨眉山寺庙匾联诠释》、《三余室诗文集》。曾参与编拟《峨眉山志》、《峨眉山佛教志》、《峨眉文史》等著作。
也许正是这一缘故,我对何志愚先生所书的此联,倍加关注和喜欢。不过,这一楹联为佛界的通用联,在许多寺庙中均可目睹。比如:武汉归元寺藏经阁、云南鸡足山金顶寺、成都文殊院等地,均悬挂有此联。为什么人们都喜欢此联,我曾经问过何志愚先生,他的回答大意是:此联是根据禅宗的十二字真言:“斩无明,断执著,起智慧,证真如。”而作,极言佛的智慧。上联说的正是“斩无明,断执著”;下联则是“起智慧,证真如”。当时,我是完全没有听懂,到如今才隐隐约约有所了解。
上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关键词当为一个字:“了”。如果从“斩无明,断执著”的角度来理解,“无明”烦恼的一种,引发其贪嗔痴三毒;“执著”用虚妄假名以为有实,对之而生妄执。所以要“斩”要“断”,这其中含有“舍”的意思。(有人解释为:放下)如《心经》所说:“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就楹联字面而言:但凡想做的事,一旦想到,就立刻着手去做,不要等待或者犹疑。因为事情做完了,念头就会平息,就能够将它放下,不再牵挂。见了,做了,“舍”了,还有什么是不可了的呢?现实中许多人说他们看破了什么什么,所以宁静了。其实,未曾“做”的人,他凭什么看破?但“做”了的人又常常“放”不下。又谈何宁静?所以“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才是真正的宁静。以坦山和尚禅史公案为例。坦山和尚与一小和尚河边欲渡河,遇见一位很漂亮的女子,正愁过不了河。于是坦山和尚就抱那个女子过了河。他们两个就继续赶路了,走了十几里地以后,年轻的和尚忍不住开口问坦山和尚:“我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刚才为什么你要那么做呢?”坦山和尚说:“哦?你是说刚才那个女人吗?我早就把它放下了,怎么你在心里还抱住她,走了十几里地之后也不放开呢?”这就是“见了”,“做了”,“放下了”,即坦山和尚在将她抱到岸边放下的时候,也就全部把她“放下”了。无求无虑,无牵无挂。而那个年轻的和尚,虽然没有直接抱那女子过河。但心里却一直在“抱”着她不肯放下,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放心不下”。当然,“了”与“不了”是与其修行有关。如坦山和尚道:“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要建立净土,首先要净心,心净则国土自净,国土净则佛土亦净。
下联: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关键词当为一个字:“生”。同理从“起智慧,证真如”角度看,当斩了无明,断了执著,自然就会生出智慧来了。有了智慧,就可达到了佛经上说的“真如”境界,也就是最完满的一种境界。这其中含有“得”的意思。(有人解释为:看破)就楹联字面而言:智慧来源于觉悟,也就是对世间种种现象,真理的透彻了解,不为迷茫,开启真智。而觉悟又来源于自在,这里的自在是指心自在,即用“智慧”来看这世界,心就不会受到阻碍。通俗地说,就是上联说的一切放下之后的“了”,“斩无明”斩去贪、嗔、痴、慢、疑等;“断执著”凡事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既非真实,就不要执着了。一句话,摆脱了烦恼的束缚。“慧生”和“觉生”两个生,生生还是无生,其实佛家讲的是涅槃道理。无生灭,故云无生。因而观无生之理以破生灭之烦恼也。《圆觉经》曰:“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转轮生死。”《最胜王经》曰:“无生是实,生是虚妄,愚痴之人,漂溺生死,如来体实,无有虚妄,名为涅槃。”众生看见了“生”,诸佛看见了“无生”。一切诸法,因心而有,生非真生,灭非真灭,故佛说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佛法眼。
我们把上下联结合起来看,上联讲得是“了”,有“舍”之含义;下联讲得是“生”,有“得”之含义。其实,了与不了,生有无生,其道理与“舍得”很相似。佛家认为,万事万物皆在“舍得”之中成就自身,如《地藏经》说:“舍一得万报”,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心经》诵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舍得”,既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人生必然面对的一项选择。

图片评论

    图片评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葱姜园子 lv. 2

      主题

      847

      交子

      3961

      粉丝

      7

      发消息

      生日:

      1960年10月22日

      所在地:

      四川省 乐山市 峨眉山市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