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4)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4 4595 来自 四川省 2020-8-15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评论

1、皇穹宇殿高19.5米,直径15.6米,木拱结构,檐柱、金柱俱8根,南向开户,菱花格隔扇门窗,蓝琉璃槛墙,东西北三面封以砖俱干摆到顶。殿内穹窿圆顶,正中贴金盘龙藻井,贴金双龙天花,金柱贴金缠枝莲,内外施金龙和玺彩画。殿内正中有前圆后翘角石须弥座,座高1.51米,径2.53米。严谨、精致,上覆蓝瓦金顶,精巧而庄重。殿内开花藻井为青绿基调的金龙藻井,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是古代建筑杰作。 周围的围墙呈圆形,起到传音的作用,因此也叫回音壁。

    图片评论

    2、天坛的古树以柏树和槐树为主,天坛古松柏zhi及古槐3600多株,总面积达25万平dao方米,多植于明清两代,因此年份应该是300-600年左右,其中绝大多数是北京的市树——柏树,天坛古柏以数量众多、面积广阔而闻名,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就有近1500株。

      图片评论

      3、七星石是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是明嘉靖年间的镇石,迄今已470余年。传说明代建都北京时明成祖(朱棣)想寻找一祭天场所,一天夜里,他梦见天门大开,北斗七星落于此地,于是在此建天坛祀天。其实这些石头极为普通,明嘉靖九年(1530 年),有一道士说这里太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就设七石镇在这里。清朝又在东北方加一石头,表示不忘祖籍。因此说是七星石,其实是七大一小共八块巨石。

        图片评论

        4、祈年殿东边在内墙东门外的72间走廊,是祈谷寺的附属建筑。为连檐通脊式的一面暖房,北面砌砖南面安设大窗门,俗名称为“七十二连房”。长廊中部偏北,有五间“神库”,是收藏祭祀用品的库房。“神库”西面是“神厨”,祭天时,在这里制作供馔和糕点。

          图片评论

          5、如果要知道具体每棵树的年龄,可以看树上的标牌,古树上有红色和绿色两种标牌,其中挂有红色的是树龄在300年以上的古树,绿色的也已经有100年了。前方柏树均是红牌,树龄都在300年以上。天坛内有古柏约3600多棵,是北京地区面积最大的“古柏林海”。天坛内的古柏大多种植于明代,距今已500多年。其中最古老的几棵柏树位于宰牲亭东边一带,因这里是金中都的东郊朝日坛遗址,这几棵古柏就是当年的遗物,距今已800多年了。

            图片评论

            6、树龄800多年的“莲花柏”,是游客打卡地。树枯干,树干基部庞大,纵容分权,分为五枝,远远望去,仿佛是一朵巨大的木莲花,故而得名“莲花柏”。莲花柏是一株侧柏。是国家一级古树。

              图片评论

              8、每株古柏都有着自己的神韵,可以说是“一柏具一态,巧与造物争”。古柏虽已有数百年高寿,至今仍是枝繁叶茂,苍翠青葱,把天坛点缀得古香古色。这些古柏不但是珍贵的活文物,而且是天坛沧桑历史的见证。

                图片评论

                9、天坛公园是北京退休职工的乐园。这不喜好音乐的你拉我唱,每天乐此不疲,享受生活。

                  图片评论

                  10、祈年殿东面俗称72连房,共72间,为曲尺形连檐通脊式一面暖房,北面砖砌,南面辟大窗门。祭馔牲俎要经过有屋顶的长廊送至祈年殿,长廊西端至祈年殿一段没有屋顶,祭祀时要搭棚帐,因此这段路面有搭棚帐时用的柱穴。大妈些每天在此跳广场舞。

                    图片评论

                    11、来此的老外按耐不住,也经常“与民同乐”。 长廊东端有宰牲亭,长廊中部北面有神库5间,神库西面为神厨。神库门前有井,称甘泉井,水味清甜,祭天的供馔和糕点全用此水调制。

                      图片评论

                      12、祈年殿2005.5月7日——2006年4月修缮期间。祈谷坛的神厨、神库和宰牲亭与祈谷坛之间由长廊相连,长廊由东砖门至东北方的宰牲亭呈曲尺形,共72间,与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对应,象征七十二地煞。祈年殿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初名“大祀殿”,为一矩形大殿,用于合祀天、地。嘉靖二十四年(1545)改为三重檐圆殿,殿顶覆盖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寓意天、地、万物,并更名为“大享殿”。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定名“祈年殿”,是孟春(正月)祈谷的专用建筑。祈年殿殿高38.2米,直径24.2米,内部开间还分别寓意四季、十二月、十二时辰以及周天星宿,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

                        图片评论

                        13、南北绿荫道。祈年殿西柏树林西侧,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种有丁香240丛,树龄近50年,在北京城已十分少见。天坛菊花以品种多、养护水平高闻名遐迩,著名的有“瑞雪祈年”、“丹陛金狮”等。

                          图片评论

                          14、“九龙柏”巍然屹立在回音壁外西北侧,它高达18米,干周长达3.8米,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所植。它的奇特之处在于躯干上布满了突出的干纹,从上往下扭结纠缠,像数条巨龙绞身盘绕。在明清两朝,皇帝到天坛的圜丘台祭天时,必经过此柏,遂称“九龙迎圣”。据说像“九龙柏”这样干纹奇特的古柏,世界上只此一棵,可谓“世界奇柏”。之所以生长成这样,据林学家考证,可能是因表皮细胞分裂不均造成的

                            图片评论

                            15、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为天坛内坛的主轴线,是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长360米、宽29.4米的砖石台基。“丹”意为红,“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一条笔直坦荡的大道之所以又称“丹陛桥”是因为道路下辟有一个券洞,与上面的大道正好形成立体交叉。丹陛桥南端高约1米,北端却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一是象征皇帝步步高升,寓升天之意;二是表示升天不仅要步步登高,而且要经过漫长路程。由于是升天之路,桥面中心线的石板道称“神道”。神道两侧左为“御道”,右为“王道”。天帝神灵走神道,皇帝走御道,王公大臣走王道。

                              图片评论

                              16、皇穹宇正门,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初为重檐圆形建筑,是圜丘坛的正殿,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单檐样式。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

                                图片评论

                                17、皇穹宇院落周围的圆形围墙,墙高约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筒瓦顶,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皇穹宇圆形院落的墙壁自然形成音波折射体,磨砖对缝的砌墙方式使墙体结构十分紧密,墙的表面直径651米,围墙高3.27米。当人们分别站在东西配殿的后面靠近墙壁轻声讲话,虽然双方距离相距很远,但是可以非常清楚地听见对方讲话的声音。这是因为圆形十分光滑,对音波的折射。

                                  图片评论

                                  18、皇穹宇殿前甬路从北面数,前三块石板即为“三音石”。当站在第一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只能听见一声回音;当站在第二块石板上击一下掌就可以听见两声回音;当站在第三块石板上击一下掌便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这就是为什么把这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的原因,也有人专门把第三块石板称为“三音石”。人太多没法儿实验。

                                    图片评论

                                    19、皇穹宇院落位于圜丘坛外壝北侧,坐北朝南,圆形围墙,南面设三座琉璃门,主要建筑有皇穹宇和东西配殿,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皇穹宇由环转16根柱子支撑,外层八根檐柱,中间八根金柱,两层柱子上设共同的溜金斗拱,以支撑拱上的天花和藻井,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天花图案为贴金二龙戏珠,藻井为金龙藻井。皇穹宇殿内的斗拱和藻井跨度在中国古建中是独一无二的。

                                      图片评论

                                      20、皇穹宇东配殿,歇山殿顶,蓝琉璃瓦屋面,正面出台阶六级,饰旋子彩画,造型精巧。东配殿殿内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金木水火土五星、周天星辰等神版,

                                        图片评论

                                        21、“成贞门”天坛圜丘的四天门之一。四天门分别是:东为泰元门、南为昭亨门、西为广利门、北为成贞门。各门名称第二字取自《周易》乾卦卦辞中的“元、亨、利、贞”。成贞门,在皇穹宇北,南北向,为圜丘坛的北天门。门北接祈谷坛丹陛桥,故成贞门也是祈谷坛的南门。成贞门形式如昭亨门,但规制略隆于昭亨门,成贞门中门券拱高达7.2米,侧券门拱高5.2米。

                                          图片评论

                                          22、“皇穹宇正门”。出门就是圆丘坛。皇穹宇位于圜丘坛以北,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称皇穹宇。初为重檐圆形建筑,是圜丘坛的正殿,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建为今单檐样式。皇穹宇围垣具有传声功效,俗称回音壁。

                                            图片评论

                                            23、“皇穹宇右门出口”皇穹宇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殿高19.5米,底部直径15.6米。砖木结构,整个殿宇用八根檐柱支撑,顶无横梁,由众多斗拱层层上叠,天花板层层收缩,组成美丽的穹窿圆顶式的藻井。

                                              图片评论

                                              24、殿外的东西配殿,为供奉日月星辰和云雨风雷诸神牌位之所。现按原样陈列,并塑有清代祭天官员的蜡像。

                                                图片评论

                                                25、西配殿则是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神牌供奉处。回音壁有长距离传输声音效果的原因是皇穹宇围墙的墙面有利于面波的传播。围墙由磨砖对缝砌成,光滑平整,基本符合弹性体波动方程在表面的边界条件,可以很容易地接受到靠近墙面的声波。面波在墙面中传播,也就是在固体中传播,其速度快于在空气中,同时产生的能量损耗也较小,这解释了小声可闻的现象。面波在传播过程中,频率较小的波渗透深度大,损耗也大,有效过滤了低频杂音,同时造成了声音悠长。

                                                  图片评论

                                                  26、出皇穹宇进入“圆丘坛”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

                                                    图片评论

                                                    28、周代祭天的正祭是每年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圜丘是一座圆形的祭坛,祭祀之前,天子与百官都要斋戒并省视献神的牺牲和祭器。汉高祖时期祭祀天地都由祠官负责。后汉时期在洛阳城阳建圜丘,坛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天地之位,下层分设五帝之位,坛外有两重围墙。

                                                      图片评论

                                                      29、在圆丘坛上,背面是成贞门。隋唐时期圜丘制度与东汉时期相似。隋代将祭祀昊天上帝、日、月、皇地祗、神州社稷、宗庙定为犬祀、祭星辰、五祀、四望等定为中祀,祭司命、司中、风师、雨师、山川等定为小祀。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定都北京后即恢复修建正阳门南天坛各种配套建筑,后经乾隆时改修,成为今天所见到的天坛古建筑群。它包括圜丘、大享殿、皇穹宇、皇极殿、斋宫、井亭、宰牲亭等。

                                                        图片评论

                                                        30、圜丘坛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台阶九级。每层周围都设有精雕细刻的汉白玉石栏杆。栏杆的数字均为九或九的倍数,即上层72根、中层108根、下层180根。同时,各层铺设的扇面形石板,也是九或九的倍数。台高1丈6尺,共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周边均有汉白玉栏杆,每个栏杆和栏板都有精雕细刻的云龙图案。祭坛所用石料数目,都与“九”有关。上层直径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都为奇数(阳数)以符“天为阳”之说。三层之和为45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还含有“九五之尊”的意思

                                                          图片评论

                                                          31、圆丘坛上层的中心圆形大理石(称作天心石或太极石),站在天心石上高呼,回音很大,好似一呼百应。四周围绕有九重石块,第一圈是九块扇形板,为一重;第二是十八块,为第一圈的倍数,尔后依次按九的倍数递加,至第九圈为八十一块,称九重。每层四面有台阶,各九级。一层栏板七十二块,二层一百零八块,三层一百八十块,共三百六十块,正合周天三百六十度。

                                                            图片评论

                                                            32、天坛祈年殿东南的“燔柴炉”,是用来焚烧供品用的。炉北边放置了八个燎炉,是给清朝的前八位皇帝焚烧供品用的。燔柴炉,高9尺,直径7尺,圆形,用绿琉璃瓦砖砌筑,东,西,南三面各有台阶九级。祭天大典开始时,先将一只刳净牛犊置于柴炉上,掌燎官点燃燔柴炉,以通达天神,称“燔柴迎地神”。祀典告成,将从正位幄次撤下的牲牢,祝版,祝帛等祭品投放进燔柴炉内焚烧。燔柴炉西侧设望燎位,皇帝在此进行望燎礼称为“望燎”。

                                                              图片评论

                                                              34、有坛庙的地方都有宰牲亭,但天坛北宰牲亭是唯一一座留有宰牲设施遗迹的宰牲亭。祭品是在宰牲亭内被宰杀和准备好给献祭用的牲畜,皇帝在举行“大祭”时要对这炉内的烧祭品“望燎”即行注目礼。宰牲殿外的水井和井亭,亭顶为“鹿鼎六角式”,这样的井亭造型在北京极为罕见。

                                                                图片评论

                                                                35、原单位建于上世纪60年的办公楼,已进入老年。三楼、四楼曾部分作为宿舍用。

                                                                  图片评论

                                                                  36、办公楼后面的树木也是古木参天,五十年代北京的十大建筑: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全国农业展览馆、迎宾馆、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华侨饭店(又称华侨大厦)也成“古建筑了”。

                                                                    图片评论

                                                                    37、在同学家里分享早期的数码卡片机。色彩能保存多少年?数码图片能保存多少年?都是未知数。

                                                                      图片评论

                                                                      38、实验了数码照相,同学请客放松一下。

                                                                        图片评论

                                                                        39、请餐馆服务小妹帮忙拍照,另一个摆拍。

                                                                          图片评论

                                                                          40、餐馆夜景。15年前的时光。

                                                                            图片评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周鸣天 lv. 2

                                                                              主题

                                                                              324

                                                                              交子

                                                                              3012

                                                                              粉丝

                                                                              8

                                                                              发消息

                                                                              生日:

                                                                              1944年11月3日

                                                                              所在地:

                                                                              四川 成都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