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游峨眉山
葱姜园子/文
烟霞沉痼不须医,此去真同汗漫期。
曾款上清临大面,仍从太白问峨眉。
山中缘法如今熟,世上功名自古痴。
剩作画图归挂壁,他年犹欲卧游之。
这一首《初入大峨》诗,是范成大刚到峨眉山麓时所题。前两句表达了来峨眉山的缘由:有好游仙山名胜之习惯,与漫无边际的自然相约。曾经恳求道家的“上清”去了大面山(四川省万源市),现跟随李白之诗而来峨眉。后两句则表达了他对峨眉山的向往,尤其是“剩作画图归挂壁,他年犹欲卧游之。”似乎一卷山水画册,挂壁阅读,虽足不出户,山水秀色,尽得饱览,何其的向往也。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府吴县(今苏州)人。素有文名,尤工于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绍兴24年(1155)中进士,历任著作佐郎、吏部郎官、处州(今浙江丽水)知府、知静江府(今桂林)兼广南西道安抚使。乾道6年(1170)升至大学士官衔出使金国,大节凛然,不辱使命,全节而归。淳熙2年(1175年),受任为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著有《石湖集》、《揽辔录》、《吴船录》、《吴郡志》、《桂海虞衡志》等。淳熙4年(1177)奉诏入朝,范成大在离开成都时,前往嘉州(乐山)、峨眉山,写下了诗词26首。尤其是他所写的《峨眉山行纪》(《吴船录》)是目前峨眉山最早的记实文学专著之一。
据范成大《峨眉山行纪》载:淳熙4年(1177),范成大离任之时,前往嘉州、峨眉山。时间为6月23日至7月2日。一行有幕客简世杰伯隽、杨光商卿、周杰德俊万、进士虞值子建,及家弟成绩等6人。具体为:
6月23日,范成大一行离开嘉州(乐山),向峨眉进发。过“燕渡”(今草鞋渡)码头,经青衣江,夜宿苏稽镇。
6月24日,清晨,离开苏稽,午至符溪镇,夜宿峨眉县城。在经过符溪镇时,范成大对当地的风俗人情十分感兴趣。“符文出布,村妇聚观于道,皆行而绩麻,无索手者。民皆束艾蒿于门,燃之发烟,意者熏祓秽气,以为候迎之礼。”(《峨眉山行纪》)并且,从诗人的眼光,吟《峨眉县》诗一首:
穷乡未省识旌旄,鸡犬欢呼巷陌骚。
村媪聚观行绩布,野翁迎拜跽然蒿。
泉清土沃稻芒蚤,县古林深槐臞高。
珍重里儒来献颂,盛言千载此丘遭。
6月25日,范成大一行开始了他们的峨眉山之游。线路为:从县城出发,经慈福院、龙神堂(今伏虎寺)、华严院、中峰院(今中峰寺)、牛心寺、清音阁,夜宿白水普贤寺(今万年寺)。
这一路,苍楠翠柏,绿荫蔽日;山势雄关,清溪蜿蜒。范成大感叹道:“磵谷舂淙,林樾雄深。”直到华严院小憩。休息之余,望群峰竞立,岫隐林间。云绕玉女峰,泉流玉女池。特别是那山野小径,似云梯悬挂谷间。他乘兴题《华严寺》诗一首。而至中峰寺,听呼应峰的传说,曰:“院有普贤阁,回环十七峰绕之,背倚白崖峰,右傍最高而峻挺者,曰呼应峰。下有茂真尊者庵,人迹罕至。孙思邈隐于峨眉,茂真在时,常与孙相呼应于此云。”尤其是了解孙思邈与茂真和尚的故事后,题《中峰寺》诗一首。其中最后两句点明了诗心:“真人与尊者,幽居接松竹。呼之倘肯应,留我试餐玉。”。当然,让范成大最兴奋的还是清音阁。高山流水,静幽至极。清音阁虽小,但地势险要,居高临下,气势逼人。阁下有双飞亭,左右各有桥,如鸟翼飞凌,故名双飞桥,亭下二水汇流处有一巨石,高丈许,形如牛心,砥柱中流,银涛喷雪,水声如雷。真可谓:山环水绕,景色优美,其整体布局体现了“自然造化,天人合一”的意境。对此,范成大在《峨眉山行纪》中载:“至双溪桥,乱山如屏簇,有两山相对,各有一溪出焉,并流至桥下。石堑深数十丈,窈然沉碧,飞湍喷雪,奔出桥外,则入岑蔚中。可数十步,两溪合为一,以投大壑渊, 渟凝湛散为溪滩。滩中悉是五色及白质青章石子,水色曲尘,与石色相得,如铺翠锦,非摹写可具。朝日照之,则有光彩发溪上,倒射岩壑,相传以为大士‘小现’也。”并题《双溪》诗一首:
冷风骚骚木叶低,洞渊阻深生怪奇。
碧琳双涧黑无底,中有玉龙相对飞。
雷轰雪卷入林樾,化为一龙潭底没。
摩尼斗罢四山空,时有宝光岩下发。
6月26日,原计划继续登山。但遗憾的是,大雨纷飞,寸步难行。无奈何仍宿白水普贤寺。在寺里这一天,先谒宋代普贤菩萨铜像,(通高7.4米,象身长4.7米,重62吨。)普贤菩萨骑座六牙白象之上,手执如意,头戴双层五佛金冠,端庄优美,神态安详。后来翻阅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所赐御书百余卷。参观仁宗所赐红罗紫绣袈裟上,有御书发愿文曰:“佛法长兴,法轮常转。国泰民安,风雨顺时,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子孙昌盛。一切众生,同登彼岸。嘉祐七年十月十七日,福宁殿御札记。”等。对此,范成大“是日设供且祷于大士,匄三日好晴,以登山。”足见,飞登绝顶的迫切心情。夜间,题《净光轩》诗一首:
翳华销尽八窗明,雨竹风泉演妙声。
身世只今高几许?北峰浑共倚阑平。
6月27日,天晴了。范成大一行离开白水普贤寺,经簇店(初殿)、错欢喜(洗象池)、木皮里(大乘寺)、雷洞坪,宿绝顶光相寺。
从其诗稿和《峨眉山行纪》可以看出,这一天谈得最多的是“坡”。一来,这一段山坡本身就多;二来对于51岁的范成大,确实有点为难他。诗稿中这一天有五首“坡”的诗:《点心山》(观心坡)《大扶舁》《小扶舁》《猢狲梯》《八十四盘》。而在《峨眉山行纪》说得更详细不过了。“……其高六十里,大略去县中平地不下百里。又无复蹊磴,斫木作长梯,钉岩壁,缘之而上,意天下登山险峻无此比者。”好一句:意天下登山险峻无此比者。
的确,一出白水普贤寺,就是峨眉山著名的点心坡。“言峻甚,足膝点于心胸云。”登坡时足膝点于心,足见其坡的陡度和梯间的高度。危磴千寻,穿云入汉。正如范成大《点心山》中言:“……跬步便历险,转盼已呀气。岂惟膝点心,固已头抢地。”“膝点心”、“头抢地”太形象不过了。其实,点心坡相对于钻天坡来讲,就是“小巫见大巫”。“钻天”,道路陡险,石磴若齿,抬头仰望,直通苍穹,人行坡上,宛如登天,故有“鹁鸽钻天”之说。何其陡峭,何其高远。范成大一行挽在一起,如猿猱升梯。特别是51岁的范成大,由山夫相扶,顶踵相接,肩足相摩。加之,石梯青苔愈滑,又无休息之处。只好踵无停步,息无停喘。对此,范成大题《大扶舁》诗:“身如鱼跃上长竿,路似镜中相对看。珍重山丁扶我过,人间踽踽独行难。”该诗包括了:一是攀登钻天坡;二是感恩山夫相扶;三是含人生哲理。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妙不可言。
当然,除了“坡”,范成大也陶醉于杜鹃花之中。杜鹃花为峨眉山四大名花之一,品种繁多,色彩各异,可谓一树千花,灿烂夺目;次第绽蕾,尽染仙山。对此,范成大在《峨眉山行纪》中有详细地记载:“娑罗者(杜鹃花),其木叶如海桐,又似杨梅,花红白色,春夏间开,惟此山有之……大抵大峨之上,凡草林禽虫悉非世间所有……”同时,范成大将杜鹃花与各种花相比较而得出它的奇异之处。文曰:“草木之异,有如八仙而深紫,有如牵牛而大数倍,有如蓼而浅青。闻春时异花尤多,但是时山寒,人鲜能识之;草叶之异者,亦不可胜数。”并且还在《婆罗坪》诗中赞叹:“神农尝外尽灵药,天女散馀多异花。”
到绝顶光相寺后,范成大一行到摄身岩闲游,突然,岩下一云出,云头现大圆光,杂色之晕数重,倚立相对,中有水墨影,若仙圣跨象者。虽然,时间很短,杂色不清,但这也是佛光的一种,人称“小现”。夜间,范成大题《光相寺》诗一首:
峰顶四时如大冬,芳花芳草春自融。
苔痕新曦六月雪,木势旧偃千年风。
云物为人布世界,日轮同我行虚空。
浮生元自有超脱,地上可怜悲攐蓬。
6月28日,范成大一行为饱览绝顶之奇观,决定继续留宿光相寺。
早晨,四望无际,纵目舒眺,远近诸山,星拱罗立。瓦屋山与峨顶相对,平覆如屋,“形状宛然瓦屋一间也”;晒经山方正若案,高出天外者,“望之但如在几案间”;特别是西域雪山(贡嘎山),银色插天,日光注射,如瑶峰琼壑,晃耀夺目,“雪色洞明,如烂银晃耀”。范成大感叹道:“瑰奇胜绝之观,真冠平生矣!”
中午,僧云:“洗岩雨也,佛将大现。”范成大一行又见到了佛光。有史以来,对“佛光”记载较为详细的当数范成大。一来记录了佛光不同形式:辟支光、摄身光、清现、小现、大现、金桥等。二来详细记载了佛光形态:“俯视岩腹,有大圆光偃卧平云之上,外晕三重,每重有青、黄、红、绿之色。光之正中,虚明凝湛,观者各自见其形现于虚明之处,毫厘无隐,一如对镜,举手动足,影皆随形,而不见傍人,僧云‘摄身光也’”。三来提出佛光出现条件:“凡佛光欲现,必先布云,所谓‘兜罗绵世界’。光相依云而出。”不仅如此,范成大还以诗歌形式记载了佛光。如《淳熙四年六月二十七日,登大峨之颠,一名胜峰山,佛书以为普贤大士所居,连日光相大现,赋诗纪实,属印老刻之,以为山中一重公案。》中曰:“圆景明晖倚云立,色如七宝庄严成。一光未定一光发,中有墨像随心生。”“重轮叠彩印岩腹,非烟非雾非丹青。我与化中人共住,镜光觌面交相呈。”……
6月29日,离光相寺下山,午至白水普贤寺,夜宿黑水寺东阁。
常言道:上山容易下山难。范成大在其游记中写道:“始登山时,虽跻攀艰难,有绳曳其前,犹险而不危。下山时,虽复以绳缒舆后,梯斗下,舆夫难着脚,既险且危。”也就是说,上山“险而不危”,而下山“既险且危”。午至白水普贤寺,与嘉州(乐山)来的范謩季申、郭明复中行、杨辅嗣勋等相会,一起至黑水寺。
“黑水寺,峰峦为峨山之最胜……”(《峨眉山志》)范成大却对寺前的虎溪桥颇有兴趣。“过虎溪桥,奔流激湍……。始,开山僧自白水寻胜至此,溪涨不可渡,有虎蹲伏其傍,因遂跨之,乱流以济,故以名溪。”其实,虎溪桥只是一铁索桥而已。相传,唐慧通禅师因重建黑水寺,路经此处,水涨不可渡。这时,一虎踞前,让禅师踏身而过,故名虎溪桥。范成大题《虎溪》诗一首:
水本无心作浪波,经行偶与石相磨。
不须更问桥安否?唤取於菟载我过。
7月1日,范成大一行离开黑水寺,经白水普贤寺、清音阁、牛心寺、新峨眉观、龙门峡,夜宿峨眉县城。
至牛心寺,范成大观孙思邈隐居之地。并有文所载:“牛心本孙思邈隐居,……有孙仙炼丹灶在峰顶,及淘米泉在白云峡最深处,去寺数里,水深不可涉。独访丹灶,灶傍多奇石,祠堂后一石尤佳,可以箕踞宴坐,名玩丹石。”不仅如此,还专程题七律《孙真人庵》。其中,“云深未到淘米洞,雨小先寻炼药炉。”如实记录。
当然,最让范成大兴奋的是龙门峡。两山对峙,宛如一门,以一叶舟,棹入石门。两岩千丈岩壁,色如碧玉,刻削光润。特别是有两条瀑布,从山顶飞下,碧峦垂练。嵌根有盘石承之,激为飞雨,溅沫满峡。峡中绀碧无底,石寒水清,非复人世。难怪范成大赞誉:“昔尝闻峨眉双溪,不减庐山、三峡,前日过之,真奇绝。及至龙门,则双溪又在下风。盖天下峡泉之胜,当以龙门为第一。”并题《龙门峡》诗一首:
插天千丈两碧城,中有玉堑空岩扃。
瀑流悬布不知数,乱落嵌根飞白雨。
瑶琨为室云为关,龙君所居朱夏寒。
不辞击棹更深入,万一龙惊雷破山。
7月2日,离开峨眉,晚至嘉州。范成大结束了他的峨眉山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