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0)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0 138198 来自 四川省乐山市 2020-7-20 10:10 | 只看该作者

读楹联  品禅趣
----峨眉山息心所楹联赏析
葱姜园子/文

峨眉山,有峰必有寺,有寺必有联。
楹联,是峨眉山寺庙的眼睛;楹联,是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即“诗中之诗”。其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既有“百字”长联,又有四字短联。尤其是充满禅意的庙联随处可见。如:“处己何妨真面目,待人总要大肚皮”;“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内煮乾坤。”然而,我最喜欢的却是息心所的一副楹联,联文:
万籁无声心自息,
一身非我物同春。
1979年,由四川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刘东父先生拟写此联。刘东父,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人。青年时入刘湘幕府,后出任《济川公报》总编辑、《川康通讯》社社长、《国难三日刊》社长、川康绥靖公署秘书处长、民事处长等。1947年退职回家,鬻字为生,1954年被聘为四川省文史馆馆员,1955年加入民革。长期从事文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和诗书画创作,著有《刘东父书洛神赋》《旷翁诗抄》《旷翁书画》等。
该楹联之所以能成为峨眉山的著名楹联,原因有二:一是楹联专程为息心所而撰,并将“息心”之意融入联中。二是楹联意境独特,空灵清幽,充满禅意。具体为:
上联:“万籁无声心自息”,字点“息心”,意指“心随境转”----随境遇的寂静而静。
“万籁无声”,喻指息心所之环境,进而上升到空灵的禅境。息心所,峨眉山中山区的一个小庙,位于万年寺后经观心坡上行约5公里处。寺居岩畔,高悬半空。群山环抱,云雾缭绕,过去,香客朝山不绝如缕,特别是攀登观心坡后,总会在此小憩。而如今游客匆匆来去,以其方便,大多不经此道,人冷寺闲,不免有几分清寒。然而,这份清寒是许多人想追求的心境。即“僧闲野寺古,山静白云蒙”的韵味。难道不正是“万籁无声”的意境。当然,有人说此引典出于(唐)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句:“万籁此俱寂,唯闻钟磬音。”也有人说出于(唐)皎然《戛铜椀为龙吟歌》:“遥闻不断在烟杪,万籁无声天境空。”其实,引典谁家似乎已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其含义----此时此刻万物都沉默静寂。让人从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呈现出了万籁俱寂的禅境。
上联最核心的是“息心”两字。息心,既是人之名,又是寺庙名。相传,古有息心居士静习于此而得名。明末清初荒废,乾隆年间德辉和尚重建寺宇,沿用其名。虽不知“息心居士”何许人也。但是,似乎冥冥之中传递着一种信息:从结茅开始就以“静习”为宗,其目的是“息心”。难怪现在的息心所也成为了法师们闭关修行之地。不过,楹联中的“息心”,远不是仅指人名、地名那么简单,其含义另有所指,即“心随境转”----随境遇的寂静而静。“息心”,一般人认为是:心静下来。而佛家则言:“即是摄心,不狂不燥,平静如水”,“息心即是息灾”。对此,说得较详细的,恐怕要数(梁朝)释亡名的《息心铭》:“无多虑,无多知。多知多事,不如息意;多虑多失,不如守一。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心乱生恼,志散妨道。……”(出自《大藏经》第51卷)好一句:“虑多志散,知多心乱”,应该说,这完全是与禅定相关的概念。正所谓:“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识得性,无喜亦无忧。”通俗地说:第一句:可见自如洒脱,在洒脱中有本真灵性;第二句:更为难得,从小乘之“无常,无我”过渡为大乘之“常乐我净”,禅之“无喜亦无忧”的境界。比如:(唐)皇甫曾《赠鉴上人》(鉴真)诗那样:“息心归静理,爱道坐中宵。”或象(宋)元好问诗句“息心固安份”。
下联:“一身非我物同春”,字点“非我”,意指“境随心转”----一切法皆依因缘而生。
对“一身非我”,《峨眉山名联欣赏》一书说:“即‘身非吾有’,是道家对人生采取的虚无主义的说法,其中含有人不能掌握自身命运的意思。”这种说法恐怕有误。“非我”,应该是佛教术语,是对于我的否定,为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比如,释迦牟尼教导弟子“观察五蕴的无常、苦,以了解五蕴非我、非我所;观察十二处非我、非我所;观察十八界非我、非我所。说一切有部认为一切法非我、非我所。”也就是说,这个世间根本就是没有“我”,我们内心执著,根深蒂固的觉得有一个是“我”,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我”是没有的。也有人认为楹联中的“非我”,就是“无我”。非我与无我,其意义相近,但是有细微的不同:非我是消极的否定某个特定对象是我,如五蕴非我;而无我,是我的反义词,代表我不存在,是对于我这个概念的完全反对。佛陀说“无我者非我、非我所,非我之我。”
不论是“非我”,还是“无我”,这里讲得是一种境界,即无我之境。用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话来讲,“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与楹联的意思非常相近,惟有区别的是:楹联中含有其“诸法无我”之意。换句话说,法我皆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没有一个独立的、实在的,主宰一切的“自我”存在。讲究的是“随缘”,在此,就是“境随心转”。意思是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及境遇会随着心境的转变而转变。如:“应观法界性,万物唯心造。”又比如:“相由心生,境由心转,心系诸佛,珠可助道。”也就是说:要有能力转境界,不要被境界所转,用“无我” 之法印转化其境界,让万物皆为春----“物同春”。当然,要掌握这种转化能力,也是不容易的。如《楞严》上说,“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即禅语 “即心是佛”。
息心所这一楹联,概括来讲:喻指心随环境及境遇的寂静而静,静到与万物相融的无我境界,从“心随境转”升华到“境随心转”的一个转化过程。

图片评论

    图片评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葱姜园子 lv. 2

      主题

      847

      交子

      3961

      粉丝

      7

      发消息

      生日:

      1960年10月22日

      所在地:

      四川省 乐山市 峨眉山市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