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1)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1 22127 来自 四川省成都市 2020-6-11 11:12 | 只看该作者

每每谈及四川晶科,它创造的百日“乐山速度”永远是焦点。作为四川省重点项目,从签约到落地,从点火到满产都是“神速”:一期于2019年3月开工建设,在当年6月25日点火投产,10月5日实现满产。二期项目于2019年11月8日点火投产,2020年2月28日实现满产。目前,单晶棒累计产量达2.43万吨,实现产值31.5亿元。
[size=0.19]总投资150亿元,占地约1500亩,分5期建设含25GW单晶拉棒、切方及相关配套设施,待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将解决就业超10000人,实现年产值约200亿元,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单晶拉制生产基地、全球最先实现全产线集约一体化的高效车间。
[size=0.19]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乐山速度”依然高效。四川晶科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有力有序推进复工复产。今年1—5月,企业单晶棒产量1.04万吨,产值13亿元。项目第三四五期场平已进场施工。




[size=0.19]四川晶科创造的“乐山速度”如何得来?
[size=0.19]一是为企业创造“零跑路”营商环境。当地通过采取“六包”责任制等举措对企业落户投产各项手续实施全程代办,变“最多跑一次”为“一次都不跑”。乐山晶科25GW单晶拉棒、切方一期项目从签约到投产,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管委会等部门始终在帮忙“跑腿”,把审批提速80%。市委、市政府还建立重点企业派驻联络员制度,让政策落地落实到位,助企业安心复工复产。
[size=0.19]二是产业成链发展。企业家门口就能买材料。单晶拉棒、切方,处于多晶硅产业的下游。五通桥新型工业基地内,全球十大光伏产业企业就有三家在此布局生产线。龙头企业比邻落户,园区道路顺畅将企业相连,“从生产线到生产线”实现无缝对接,产业成链上下游俱全,确保了乐山晶科生产线调试完毕后即可投产。
[size=0.19]三是企业自身手握“金刚钻”。四川晶科25GW单晶拉棒、切方项目是行业内首批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生产线,且手握氧循环、指控系统等自主研发技术,智能制造已初具规模,(紧转第4版)(紧接第1版)率先实现1名工人操作60台机械,直接缩短了生产线调试时间。




[size=0.19]新时期的“乐山速度”,创造了乐山新兴产业的新纪录。这项纪录同样离不开乐山作为晶硅发祥地深厚的积累。
[size=0.19]上世纪60年代,国内晶硅在乐山被生产出来。在乐山,企业掌握了“西门子工艺技术”,攻克了“改良西门子法”关键技术,创新了“永祥法”。乐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多晶硅黄埔军校”,多晶硅领域的顶尖人才扎根于此,用坚韧心气,为创造“乐山速度”奠定坚定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size=0.19]如今,全市光电信息产业具备5.5万吨多晶硅、10GW单晶拉棒、6000MW太阳能电池组件生产能力,高纯晶硅产能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稳稳跻身全球硅材料生产基地第一方阵,成为全市与先进材料、绿色化工并列的三大主导产业之一,完整的硅料—铸锭、拉棒—切片—电池片—电子信息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size=0.19]深厚的工业底子同样是前提。依托三线建设的工业基础,多年来,乐山工业总量占GDP超过40%,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均超50%。201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5位,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569亿元,实现增加值增速9.8%,居全省第6位。今年1—4月,全市实现工业规上增加值增速2.7%,居全省第3位,高于全国7.6个百分点、全省1.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54.88亿千瓦时、工业用气3.85亿立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5.78%、9.71%,全市用电用气总量分别居全省第2位、第5位。工业领域防疫实现“零病例”,生产秩序全面恢复,13个省级重点项目复工率100%。
[size=0.19]用好乐山优质的绿色资源和深厚的工业基础,生态优先、绿色转型有了乐山路径:因水电资源丰富,2019年,乐山被正式确定为全省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通过电力优惠大力引产,帮助绿色高载能企业节省成本。绿色循环工艺彻底实现产业内部循环利用、副产物“吃干榨尽”、生产成本在全球极具竞争力。硅的下游产业链,光伏、电子信息、数字经济本质上也是绿色制造业,为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提供着充沛动力。

图片评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悠长假日 lv. 3

    主题

    5467

    交子

    62021

    粉丝

    18

    发消息

    生日:

    暂未填写

    所在地:

    暂未填写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