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0)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0 50491 来自 四川省内江市 2020-4-29 08:42 | 只看该作者

疫情防控,又有重磅举措!

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大规模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

那么,究竟什么是核酸和抗体检测?到底哪些人需要检测?检测费用高不高……这一系列问题,成为网友讨论的热点。
  
01
核酸检测、抗体检测到底是个啥?
 
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是目前针对新冠病毒常用的检测手段。

据新华社报道,核酸检测是一种“进行时”检测,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来检测病毒基因组中特定的核酸序列,从而判断被试者此刻是否感染了病毒。

不少机构、医院称,采取咽拭子核酸检测,24小时内可出结果。

而抗体检测是“过去时”检测。人体感染病毒后会产生IgM或IgG抗体,检测血清中这些特异性抗体,可以判断被试者是否曾经感染病毒。

抗体检测可作为已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补充。据报道,抗体检测大多在15-20分钟出结果。


↑在江苏康为世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员工在生产病毒样本保存液产品(4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02
为什么要开展大规模检测?

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疫情防控需要。

当前,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任务仍然繁重。比如,个别地方发生聚集性疫情。对此,不仅要对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和检测,也要对可能接触到的人群进行检测。

再比如,无症状感染者备受关注。通过大规模开展核酸和抗体检测,可以将无症状感染者尽早排查出来,迅速加以处置。

除了疫情需要,复产、复工、复学也需要。目前,部分地区要求,外地人员在住酒店、上飞机时,应持有7日内的核酸检测呈阴性的证明。

出于复工、出差、迁徙、住院等的特殊要求,很多人主动寻求检测,希望自身健康情况得到确认。


↑ 4月21日,在浙江省湖州市长兴疾控中心PCR实验室内,检测人员核对标本信息。进入复工复产复学阶段后,浙江长兴疾控中心PCR实验室迎来核酸检测高峰,技术人员24小时轮岗作业,为复工复产复学提供安全保障。新华社发(谭云俸 摄)
 
03
哪些人需要进行检测?

近来,个别地方再次发生了聚集性疫情及医院内交叉感染。很多人觉得,疫情有卷土重来的风险,应该给所有人都做核酸检测。

那么,核酸检测需要覆盖所有人吗?对此,专家表示,不需要!

其实,采取核酸检测的目的,主要为了是发现早期感染者。同时,除了入境人员和隔离人员风险较高外,其他省区感染风险较低。因此,没有必要人人都做。

从疫情防控角度看,哪些人需要做核酸检测呢?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日前表示,来自境外、高风险区,以及有密切接触史的人,需要做核酸检测。

也就是说,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可能是检测的重点。
 
04
检测一次有效期多长?

如上所言,核酸检测可以检测被试者此刻是否感染了病毒。不能保障接下来不会传染新冠病毒。

不过,为了便于操作,核酸检测结果也有一定有效期。

目前来看,各地基本上将有效期设定为7天。
 
05
做一次核酸检测要花多少钱?

很多没有症状的小伙伴想要自费做一次核酸检测,“核酸检测贵吗?”“要花多少钱?”,成为最关心的话题。事实上,全国多地都已推出了自费核酸检测项目,并根据自身情况确定了价格。

武汉:愿检人群检测费用由个人承担,核酸检测260元/次,血清学检测项目90元/项。

江苏: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价格为240元/次,新型冠状病毒抗体检测价格为80元/项。

辽宁:面向社会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单项最高限价为60元(相关检测试剂除外),检测费用由个人承担。

06
核酸检测分几步?

受疫情影响,不少人在复工开学之前还要先过“检测关”。

这一关究竟要怎么过?

第一步,网上预约或挂号预约,并按时并排队进入筛查门诊。

第二步,采集人体分泌物。用鼻拭子或咽拭子,擦拭鼻腔或咽后壁及双侧咽扁桃体处。

第三步,医务人员留样。将拭子头浸入细胞保存液中,折断尾部后立即旋紧管盖。

第四步,将样本管放入密封袋中保存,并及时送进实验室进行核酸提取。

第五步,进行荧光PCR核酸检测,将提取物进行荧光PCR扩增反应。

全部步骤完成,被检测人就能得到检测结果了。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准确率也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据科技日报报道,有相关专家表示,目前核酸试剂的准确率还是比较高的,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假阴性”情况,与病人所处的感染阶段,以及取样环节是否操作到位等因素密切相关。

图片评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全部评论
定风波 lv. 2

主题

530

交子

1388

粉丝

1

发消息

生日:

1980年1月1日

所在地:

四川省 内江市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