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0)

收藏( 0 )

分享

点赞(0)

举报

0 0 142224 来自 四川省乐山市 2020-3-22 10:02 | 只看该作者

伏虎寺忆贯之和尚
葱姜园子/文

猎火樵苏自一村,危溪略彴引枫根。
桐阴满路僧归寺,雪昼无人虎到门。
栗破秋原逩稚子,笋行新土领儿孙。
穷年不耐寻经论,活计惟须药饵存。
这一首诗,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禅宗大师破山海明所吟,题为《书赠贯之和尚》。前两句讲述了贯之和尚当时重修伏虎寺的艰苦状况。以打猎为生的山村,小木桥跨过山溪。桐树成阴,贯之和尚回寺,山路上充满幽静。白天飞雪无人时,老虎都跑到寺门来了。这与《贯之和尚塔铭》的记载是一致。文曰:“辛卯之春,命众诛茅,甫至桥边,白额遂伤一人。师乃亲率僧俗以往,辟草莱,觅旧址,殿基旁有卧虎惊出,摇尾而去,不敢为害。其道德足感异类如此。”后两句秋栗破壳、春笋破土,比喻贯之和尚修建伏虎寺学业禅堂,即办学、研究佛学。结句更是感人,一年到头,不能只是追逐经藏,生活的维持还需要健康。足见,破山禅师对贯之和尚的关心。
贯之和尚(1605—1681年),俗姓王,法名性一,字以贯之。明末清初四川犍为县人。年幼聪颖过人,熟读儒书,而厌尘劳为苦海,常于寺庙听僧说法。他先后三次恳求母亲,愿出家修大乘法,报双亲恩,母亲恳允,遂送嘉州(今乐山)金碧庵出家,拜三济和尚为师。虚心好学,探研佛典,学识精进。三济和尚圆寂后,贯之和尚于崇祯十四年 (1641年)礼夙(海)明法师授沙弥戒,清顺治五年(1648年) 请澄江和尚授具足戒。顺治八年(1651年),率徒可闻等在龙神寺废址上修建伏虎寺,名虎溪精舍。历时20余年,建殿13幢,寺堂雄伟壮观,成为了峨眉山第一大寺。 为培育僧才,弘扬佛法,他在寺内建一学业禅堂,集有志僧众共研佛学。破山海明禅师题有《伏虎寺开学业禅堂缘起》一文。贯之和尚平日生活筒朴,日食二餐。一生殚力佛门,从无倦怠。76岁圆寂,灵塔藏于红珠山。峨眉县文士宋肄樟为其撰写《贯之和尚塔铭》。
一、重修伏虎寺
伏虎寺,晋时为一小庙,唐云安禅师重建。南宋绍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仍名伏虎寺。清顺治八年(1651)贯之和尚偕徒可闻、寂玩、帷密重修,在原寺基础上重建寺庙,历经20载告成,名“虎溪精舍”。太史蒋超题书额“伏虎寺”。计有殿宇13重,为峨眉山第一丛林。
据《峨眉山志》卷四《寺庵胜概》载:
伏虎寺,在伏虎山下,……明末毁于兵火,得贯之和尚偕徒可闻禅师,结茅接待,历有数稔。于清顺治十八年,督抚司道,捐俸修建,前后左右,凡例一十三层,甚为弘敞,诚峨眉大观也。
所谓“明末毁于兵火”,是指张献忠入川的大屠杀与掠夺。在这一段时间里残酷的战争,田园荒芜,寺庙尽毁。据《峨眉县志》之《蜀志记闻附考跋》:
甲申八月初四,张献忠破成都……设胡銮知峨眉县事。峨也、平夷、三堡士兵帅归化、十里堡及峨山附近居民抗之……乙酉四月,三堡兵自高桥出,突至了宝楼,贼兵接杀,大败退城中。丙戌元月,士兵攻破县城,献忠发大兵来,士兵惧,将城内外居民并所贮粮糗悉焚毁,仍旋归化等处。遗黎汤火交迫……是年四月,献忠死。邑连年兵燹,牛种尽绝,四望蒿莱。至丁亥大荒,饿死者日无计数……虎入城食人。
由于战火祸及峨眉山,寺庙梵宫屡毁。“师逆知大兵之后,必有凶年,躬率属众,垦耕积食。……庚寅岁(1650年),因峨山诸刹,兵燹之余,香火荒凉,虎狼窟穴,行人绝迹,食窘僧饥,师以为忧。竭囊余米,运供峨山之僧,僧咸德之。”(宋肄樟《贯之和尚塔铭》)足见,贯之大师慈悲为怀,三觉圆满。
清朝定鼎,百废俱兴。这时期重兴伏虎寺的责任就落到了贯之和尚肩上。据《贯之和尚塔铭》载:“……因而四峨山印宗、瞿如二禅师,谋于通山耆宿,以伏虎名胜久废,请师(贯之和尚)开建。”同时,其徒弟《可闻禅师塔铭》也载:
……见是庵近市,朱紫混淆,难久居住。因知贯之和尚,住洪椿,阅三载,含养纯粹,愿轮深广,通山耆旧,以大清定鼎,全川荡平,伏虎为登峰首剃,久委榛莽,请(贯之)大师开建,接待遐迩缁素。
贯之和尚“竭囊余米,运供峨山之僧,僧咸德之。”因而峨山印宗、瞿如二禅师,请贯之和尚重建伏虎寺。对此,何时建?怎样建?《贯之和尚塔铭》有详细的记载。文曰:
辛卯之春,命众诛茅,甫至桥边,白额遂伤一人。师乃亲率僧俗以往,辟草莱,觅旧址,殿基旁有卧虎惊出,摇尾而去,不敢为害。其道德足感异类如此。自是,结茅山麓,为虎溪精舍,殚心尽力,接待诸方,历十余载。凡登峨宰官,莫不高其愿力,劝修伏虎丛林。始兴工结构,历二十余载乃就,创建前后左右殿堂楼阁,共百十余间,巍然焕然,为峨眉第一大观。
清顺治八年(1651) 春,贯之和尚携众诛茅,甫至桥边,有一只卧虎惊而逃出走。足见,当时伏虎寺周围有虎出没,难怪有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故而得名伏虎寺。
贯之和尚率徒可闻禅师与其弟子寂玩,辟草莱,觅旧址,结茅山麓,更名为“虎溪精舍”,殚心尽力,接待诸方,历十余载。对此,其徒弟《可闻禅师塔铭》也载:“辛卯岁(1651),结茅屋,蔽风雨,庚子(1660)夏,修建绀殿琼楼,璀璨辉煌。”即贯之和尚结茅居之,渐图兴复,先是寺基逼山趾,庳隘不称,殿宇僧寮,尽委荆棘。尔后,其徒弟可闻禅师继续扩建。《峨眉山伏虎寺碑记》(清江皋)载:
凿山数丈,拓其基,建大殿一区,表山冠林,翼以岑楼复阁,因地势高下,曲折深邃,随所扳跻,人游其上,如置身缥缈,万壑千峰,遥相拱揖。又辟寺左为藏经阁,募僧走江南,出瞿塘三峡,单舸往返万余里,得藏经置其上。又为长廊广庑,栖十方云水,单寮丈室,斋厨浴堂,清净庄严,为兹山所未有,真大欢喜休歇地也。
伏虎寺的重建,历经20多载,建有各类大小殿堂楼阁共100多间,成为峨眉山规模最大的寺院,“俾朝山游旅,宾至如归矣。”
二、设学业禅堂
为培育僧才,弘扬佛法,贯之和尚在寺内建一学业禅堂,集有志僧众共研佛学。梁平双桂堂破山海明禅师有《伏虎寺开学业禅堂缘起》一文记述。
明清之际,双桂海明禅宗系其法裔遍滇黔乃两川,可谓一时之盛。破山海明禅师参憨山大师,谒天童,得密云圆悟印可,承临济法嗣。是著名佛教禅院——重庆市梁平县双桂堂的开山祖师,世有“小释迦”之称。即我国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
从《巴蜀佛教碑文集成》中得知:“据《双桂破山海明禅师年谱》,顺治十七年(1660年),‘峨眉诸刹名宿思聆听法音’,有邀师说法。”破山海明在峨眉驻足期间,贯之和尚亲事破山海明禅师,并请其作了一篇《伏虎寺开学业禅堂缘起》文章。
破山海明赞赏贯之和尚新建学业禅堂,肯定其佛教教育以丛林的形式。提出“吾教建丛林,立规矩,意在养育贤才,陶铸后学,继往开来,如日月光明乎天下……”并且把它提升到了培育僧才的高度。《伏虎寺开学业禅堂缘起》载:
不思丛林者,何所取义。如来无量劫中,修行难得无上菩提,演布三藏,欲后人讲诵参讨,自见本心。古人如此,所以建禅堂以安学者,使用力于此,代出高人,如林内具诸栋梁,故曰丛林。
这就是说,破山海明认为培育僧才的标准:“如来无量劫中,修行难得无上菩提,演布三藏,欲后人讲诵参讨,自见本心”,这样僧才的标准在于佛教义理与佛法的行持二者合一,即学修并重、学修兼备,这不仅是培育僧才的标准,同时也是建立丛林的标准,所谓“所以建禅堂以安学者,使用力于此,代出高人,如林内具诸栋梁,故曰丛林”。
除此,破山海明在《伏虎寺开学业禅堂缘起》还曰:
(海)明自参学以来,经历多载,见今思古,每自伤叹。……况今教、禅、律流,各执一边,互相矛盾,鲜窥大全。讵知无上妙道,出于口为教,契于心为禅,轨乎身为律,三法本一人所行。今乃分疆自画,去佛法远矣。(海)明不揣薄劣,忧佛道之不行,虑人心之忘古,值峨眉伏虎贯之禅师建一学业丛林,集有志缁流,究性相之深诠,穷离文之妙旨,破目前之坚碍,消历劫之固执。……
在破山海明看来,从本净心性的角度而言佛是不二的,问题在于众人不知从心性上痛下工夫予以参悟。其实际情形却是“今教、禅、律流,各执一边,互相矛盾,鲜窥大全”,也就是说宗派、宗门之争成为了主流,这样的社会背景完全不利于佛门僧才的培育,因为“讵知无上妙道,出于口为教,契于心为禅,轨乎身为律,三法本一人所行。今乃分疆自画,去佛法远矣”。面对这样一种门派之见极为严重的社会背景,破山海明趁着贯之和尚建立学业丛林之机,提出了“集有志缁流,究性相之深诠,穷离文之妙旨,破目前之坚碍,消历劫之固执”的主张,认为要成就一代佛门宗师,培育一代有影响的僧才,就必须打破宗派、门阀之见,而融通佛法的三藏十二部即诸宗之学。
同时,从另一方面看,贯之和尚建禅堂,以为的是:“佛法无主,要假人弘。得人则兴,失人则废,所以达人不可无。”佛法是需要有才能之人予以弘扬,才能够被发扬光大。为安学者建禅堂,这是培养佛学人才的举措,其风范可钦。
三、诗咏情怀
贯之和尚佛学渊博,文化深厚,善长于诗词吟咏。即万事万物,皆助道之缘,一诗一文,亦唯心入境。正所谓:闻香以为佛事,击竹而悟心空。
据《乐山历代诗集》卷七十四载,贯之和尚现存世的诗有《陟峨顶》和《真人洞》二首。
陟峨顶
崖危叠巘七重高,登眺浑如蹑九霄。
万壑烟霞横霁色,溪声聒聒和榕涛。
《陟峨顶》诗,陟,登高也。顾名思义,就是说贯之和尚攀登峨眉山之巅。前两句描述了峨眉山顶的雄伟。山高云低,层峦迭嶂,远近诸峰尽在脚下。天有九重,而海拔3077米的金顶,被称为“七重天”。后两句一转,从雄伟转到了奇秀。壑谷万叠,山脉蜿蜒,其间可目睹到:云海、佛光、佛灯等。并且,还可听到山溪中夹伴着的树涛声。
真人洞
石洞阴森浑沌开,天然云物自崔巍。
分明铁壁银山老,谁拥琼楼玉殿来。
溪畔猿来携子去,门前鹤泪引雏回。
丹炉万古遗仙迹,惆怅荒烟遍蒿莱。
真人洞,是指药王孙思邈在牛心寺旁炼丹的山洞,又称药王洞。《峨眉山志》载:“双飞桥后白衣观音阁,有孙真人药臼、药罐,又有茂真尊者禅杖,先在后牛心寺,继移阁下,后为川南道陕西李公一鳌取去。”又云“药罐铜质,大容数升;臼乃铁质,有六足,重二十余斤。”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王士性《游峨眉山》一文载“(牛心)寺僧出真人丹鼎与继业三藏锡杖焉。”
《真人洞》是一首较惆怅的诗。大概的意思说,真人洞是一座雄伟天然的洞,现在阴森模糊,只能看见被药王炼丹熏蒸所致的坚黑如铁的石崖,而不见寺庙与真人之殿。有的是:溪边,猿猴带着小猴子在嬉戏;洞前,野鹤带着小鹤回来。总之,真人洞虽为药王之遗迹,却十分伤感,荒凉的长满了野草。
贯之和尚除了这两二首诗外,还有一偈,曰:
年经七十六,自愧无长处。
弘誓深如海,道心高似佛,
生生任我行,世世人天路。
万物常围绕,那些随分足。
这一偈,出自于《贯之和尚塔铭》。文曰:康熙辛酉(1681年)三月二十八日,示微恙,四月初三日子刻,命诸执事,及大众课诵毕,请入方丈序列。索纸笔,书偈云:“年经七十六,自愧无长处。弘誓深如海,道心高似佛,生生任我行,世世人天路。万物常围绕,那些随分足。”令众齐念大悲名号百余声,掷笔端坐而逝。
最后,以《贯之和尚塔铭》铭句为结束语。铭曰:
乘悲愿来,原为斯人。七十六载,劳形苦身。济人利物,广结净因。不打口鼓,念念发真。心奉尘刹,以报佛恩。果然伏虎,摇尾吟呻。说偈坐逝,无减无增。红珠山下,白毫日新。

图片评论

    图片评论×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相关推荐

      • 1
      • 2
      • 3
      全部评论
      葱姜园子 lv. 2

      主题

      847

      交子

      3961

      粉丝

      7

      发消息

      生日:

      1960年10月22日

      所在地:

      四川省 乐山市 峨眉山市

      未登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蜀ICP备12028253号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0072号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 230511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 川网文(2012)0025-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