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菌
截至2017年4月,中国目前已有19个国家级新区。
而到2018年2月,《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建设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的数量也上升到9个。
这一次,网红城市西安不再拼流量
来源:《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国家级新区、国家中心城市会不会继续扩容?这个还有待国家的最终批复。但毫无疑问,这些新区、国中城市,都是当今国内区域发展中当之无愧的高地和明星。
部分人会疑问,国家级新区、国家中心城市的价值到底如何体现?在西部菌看来,被国家赋能,是一种发展机遇,更要承担起其他区域和城市所不能承担的重任。
如何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联想到区位、交通、经济实力等城市基本面的因素。但要真正做到“不辱使命”,将“金字招牌”用好,首先还是需要自我担当、自我加压。
今天之所以对这一点深有感触,是因为最近,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中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召开的第二次城市工作会暨迎全运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动员会。
这一次,网红城市西安不再拼流量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个会议的主题非常明确。在西部菌看来,其具体内容可以归结为两大关键词——规划、品质。
不要小看这两个看似平常的词,它很可能代表这个深居西北内陆的国家级新区,正在引领当前的新区发展风尚,也能帮助我们更具体认识到新区的价值和担当所在。
01
先来看“规划”。
最近一两年,国家区域发展政策频频落子,不管是自贸区扩容,还是示范区获批,都意味着拿到红利的城市,将有机会启动新的区域开发乃至新城建设。
这一次,网红城市西安不再拼流量
来源:经济日报
说到新城,最具代表性的毫无疑问是深圳。这个当年的小县城在短短40年时间里一跃成为在全球举足轻重的国际化大都市,最让人引以为豪的就是“深圳速度”。
但是,“深圳速度”在今天,似乎被提得越来越少。为什么?
一是,环境不允许。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之初,深圳承担的是改革窗口的作用,它承接的是全国的改革、创新活力,更有来自港澳的地理、资本、政策之便。所以,全国只有一个深圳,注定难以复制。
二是,当前整体的经济发展速度和产业发育、转移速度,以及地方债务、土地财政的约束趋紧,都无法再支撑片面的速度优先发展模式。
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中国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试错空间越来越小,这个阶段的城镇化必须从注重速度转向到重视质量。
而城建质量——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科学合理且具有前瞻性的城市规划。
如果说深圳、浦东是平地起高楼,那么,现在的新城建设则是规划出来的。
过去是提倡“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现在则是要通过高质量规划出精品。
千年大计不必说,各地的城市总规也普遍在十年以上。《西咸新区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时间跨度就在15年。
前不久西部城事受邀参加成都东部新城的调研活动,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对规划的重视程度之高,几乎每个新城组团、片区都有自己的规划展览馆。而整个东部新城的规划,从城建到人口,已经做到了2070年。
粗暴的说,过去城市发展拼的是崛起速度,现在及未来则要拼城市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城市要赢,首先得赢在规划上。
这次西咸新区的会议就多处强调规划的重要性:
要聚焦城市高质量发展这个标尺,始终做到高水平规划、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
要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西咸特色、高点定位”,编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升规划水平,强化规划执行。
当然,强调“高水平规划”,“提升规划水平,强化规划执行”,不是说不要速度,而是要更加兼顾质量。
在一般人眼中,规划可能更多是宏观意义上的,但西咸新区的规划,要求细化到“将每寸土地都规划清楚再出让”。
这里仅举一个细节。这次会上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发布了《西咸新区创新规划建设品质标准》,其中就包括像城市天际线这样的“细节”都有具体的标准:
着力杜绝“高低配”和“一刀切”现象,所有建设 项目沿城市道路、开放空间、滨河等城市公共界面不得出现三个及三个以上相邻成排的54米以上高层建筑采用同一建筑高度,且相邻高度差须大于等于9米。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未来的新城建设,以“西咸新区规划”为代表的质量模式,将逐步取代以“深圳速度”为代表的效率模式。
02
接着上面的《西咸新区创新规划建设品质标准》,就不得不提第二个关键词——品质。
该品质标准共包含140项控制要求,其中87项为强制标准。这也是全国首个创新性的规划建设品质标准。
这一次,网红城市西安不再拼流量
城市建设要注重质量的说法,并不新鲜。而《西咸新区规划建设品质标准》强调的是品质。
毫无疑问,品质较之于质量,它的要求和外延要广得多。那么,为什么是深居内陆的西咸新区率先提出了城市规划建设品质标准?
西部菌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西咸新区目前的建设留白较多,标准执行的空间大。
了解城市规划的人都知道,规划师都喜欢在白纸上“画图”,一个地方越是留白多,规划的空间越大,也意味着新的规划、标准执行,会更彻底。
而包括西咸新区在内,不少内陆新区,有相当一部分区域都属于“处女地”,执行系统化的品质建设标准,最能突出整体效果,也可最大限度避免无序化开发。
二是,西咸新区肩负的使命要求。
最新的规划草案中,西咸新区的定位,除了——现代化大西安新中心、西部大开发的新引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还有一个算是19个国家级新区里面唯一的定位——国家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试验区。
这一次,网红城市西安不再拼流量
来源:网络
换言之,西咸新区在发展方式上,本就有创新的使命。由此在全国率先推出规划建设品质标准,也算是主动担当。
另外,就现实来讲,目前收缩城市已经出现,国家层面也开始转向优先发展大城市。越是资源、政策向大城市、新城区涌入的时候,越要避免“一窝蜂”乱入。
近几年,作为西北唯一的国家中心城市、特大城市,西安的城市发展规模和能级都看涨,重点版块西咸新区,更有必要在规划品质上做好示范。
其实,从区域竞争的角度,这也是一种差异化思维。
这次的标准制定,相关主体参考了绿城、万科、万达、华润、凯悦、万豪、普洛斯、中石化等行业领军企业内部标准约20项;
实地调研了杭州、北京、深圳、成都等城市高品质项目,并借鉴城市地方规定标准30余个。
也就是说,今后西咸新区的楼盘及相关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将整体向主要城市的标准看齐乃至超过现有行业标准。
这一次,网红城市西安不再拼流量
对西咸来说,以后新区发展的“新”,将更加体现在基础设施、房屋品质等“硬指标”上。
当新区成为品质的代名词,成为人们置业、投资的优选地,人气和财气自然有保障。
03
新区发展之所以要重视规划和品质标准,也因为当前新城建设的定位和逻辑,已与过去有很大差别。
过去的城市开发区,一些是卫星城,一些是功能承载区,一些可能只是老城区的延伸,但现在的新城,在产业布局和城市发展理念上都有新的要求。
比如,四川天府新区和成都东部新城都强调要建设公园城市;北京通州和广州南沙定位都是城市副中心;深圳前海的区域定位则从最初的产业功能区提升为国际化城市新中心……
这些新区定位,都明显区别于传统的开发区和卫星城建设。同时也意味着,要实现新区发展的预期目标,无论是吸引人口还是产业,都要有更高的规划品质保障。
城镇化发展到目前阶段,可能有两点是过去的规划师没想到的。
首先,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意味着相当一部分基础设施都需要进行适老化改造;
这一次,网红城市西安不再拼流量
其次,汽车社会快速推进,停车难问题已成为大城市病的典型症候之一。
所以,新城建设在规划上必须要体现前瞻性。西咸新区建设规划品质标准里,就有不少针对性要求。
比如,其中提到:
开发类住宅项目配建停车位须100%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商业商务项目按配建机动车总车位数量的30%预留充电设施建设安装条件。
预留充电设施车位数量的30%应建成,确保充电桩处于可使用状态。
新建医院地面停车率不得高于30%。
这不仅是要满足对停车位的需求,也为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预留了空间。
另,就是为公共服务设定标准。比如,最为人关注的教育问题:
学校建筑(含全日制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等基础教育学校)禁止使用石材和普通涂料。
教学楼教室部分须采用单边走廊(如采用走廊式布局),须预装空调、静音新风系统和直饮水系统,并达到绿色建筑二星评定标准。
在城市对人口的争夺已进入存量竞争的时代,城市的发展重心从中小城市转向为大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的适度超前,其实是品质保障的重要部分。
过去是因为有了人,城市才考虑开辟新的发展空间,但现在为了“抢人”,更要打造新的发展区域。
这一次,网红城市西安不再拼流量
来源:第一财经
新的空间建设,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没有新的发展空间,没有公共服务的增量,城市品质提升的空间就要小得多。
如郑东新区,从过去被“吐槽”的“鬼城”发展为今天的城市新引擎,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高水平规划和高品质标准,将西咸新区建设为大西安新中心的“国际化大都市”,“做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基础,增强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功能”,本身就是对“大西安”城市品质的巨大加持。
2017年,西安全面代管西咸新区;2018年,西安GDP跃上8000亿台阶,常住人口突破千万。无论是辖区范围还是经济、人口体量,近几年西安都可谓明显“膨胀”,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城市。
这一次,网红城市西安不再拼流量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作为核心区的西咸率先亮出规划和品质招牌,也说明有了量的积累的“大西安”,不再只是拼“数量”。这座网红城市,同样在积淀“内涵”。
对个人来说,如果说主城区代表便利、烟火气,以西咸新区为代表的新城代表品质、现代性,在购房、就业、生活等方面,到底是选择新区还是主城区,未来或许不再那么纠结。
在这一点上,高水平规划和高品质建设的西咸西区,也有望刷新人们对新区的认识和期待。
图片评论×